純粹向度丨張清華:趙雪松詩中的禪意,既有人生的況味,有對萬物的...

2021-01-15 澎湃新聞

文末福利:來自純粹讀書社群的邀請

日前,第28屆柔剛詩歌獎揭曉,主獎由詩人趙雪松摘得。在本屆終審評委、批評家張清華看來,趙雪松是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寫作,90年代逐漸成長成熟,呈現出自己鮮明特點的詩人。「他為人一向低調,不事張揚,其詩歌也有類似的特點,特別沉靜、深遠、內斂、衝淡,同時又具有非常鮮明的先鋒性。他在90年代寫的很多的抒情詩以及類似《旅行紀事》這樣的小敘事作品,都有很廣泛的影響。」

「世紀之交以後,他的詩更兼有了非常濃鬱的禪意。據我本人所知,雪松也並非修佛之人。這個禪意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很難一下說得清楚,大概是既有人生的況味,有對萬物的頓悟,也有一種出世的人生觀在裡頭」,張清華教授表示。

據悉,趙雪松擁有多重身份,其在詩歌、散文、隨筆、書法、國畫等領域均有建樹,曾創辦民刊《詩歌》,出版詩集《前方,就是前面的一個地方》《我參與了那片葉子的飄落》、散文隨筆集《穿堂風》《我的徒駭河》等。整體綜合體現其多重身份和複合創作文本的《大地書寫》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向度文叢」推出。

我修詩、散文隨筆及書法已有三十餘年,與我而言,詩是一道靈魂的命令,她站在我精神的制高點上,俯瞰著其他創造與思維活動。詩歌與我,既是技藝的,但更是一種心靈的修持,我熱愛其中的青燈黃卷,在孤寂與嚴肅中,撫摸並傾聽靈魂的召喚。在這個令整個人類都處於迷茫與困頓的大疫之期,第28屆柔剛詩歌獎授於我,讓我直感到有一種生命的頑強蒞臨於我一一作為民間的詩歌獎項,她的純粹、質樸和起自於大地的寬厚的力量,讓我感到詩歌與生命必須更好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必須相互看護好。

———趙雪松

近日,趙雪松最新跨界作品《大地書寫》由廣西師大出版社·純粹——「向度文叢」出版發行。《大地書寫》是一本以散文隨筆和書畫藝術作品為基礎的跨界表達文本,裡面有觀物,有紀行,有懷舊,有新知,有讀書,有讀人……趙雪松以敏銳的觀察、細緻的思考和豐富的情感,生動還原了我們居住環境中與大地精神相關的純樸心靈。《大地書寫》中的書畫作品與其文學寫作形成一種同構關係,探討出一種文化傳承上的良性生態,跨越融合文學和藝術之間的邊界,在日漸被專業化、技術化和學科化割裂的文化背景下呈現一種整體而合理的人文精神觀念,系趙雪松融詩歌、散文、隨筆和書畫藝術等門類的綜合表達之作。

延 / 伸 / 閱 / 讀 /

露天而眠

文/趙雪松

像字圈在格子裡,寫作與城市裡的居住糾纏在一起,被懸浮在半空中,固定在某種方向裡,同大地失去聯繫—它曾是那麼悠久、樸茂、深厚、細微如絲。仰臥而眠,背緊靠大地,眼瞼融入茫茫星空……在那古老的睡姿裡,人類曾是大地的一個細節、一根呼吸的脈管、一片夢想的田園……仰躺在軟綿綿的席夢思床上,雙手疊放胸腹,放輕呼吸,微閉眼帘,我曾無數次尋找過那種在大地上露天而眠的感覺。然而,心靈的密碼剛剛拍出(或許根本無力拍出),立刻被鑲有精緻燈具、低矮而堅硬的房頂截斷。地毯、粉飾的牆壁、鋼鐵和水泥的倫理—久而久之,心靈的任何震顫和呼喚都顯得可笑。對於一個久居城中且屬文明一類的我來說(那隱私、那羞赧、那文雅的規範),像流浪漢一樣隨意而散漫的露天而眠只是一個滑稽的非分之想。

那曾經開啟過我幻想之門的滿天深邃的星鬥,那曾經賜予我的肌膚、骨骼與心靈以無限滋養的大地之氣,回憶中正是曾經有過的露天而眠帶來的。那是少年的北方鄉下,整整一個夏季的夜晚,我和後來的生命中白白浪費掉的最普通最根本的事物—安謐的天井相依入眠。遼遠的、神秘的星空。月亮掛在院子裡的榆樹上,樹影婆娑滿地。蛐蛐在耳邊奏著歌謠—一幅畫、一首詩(記憶中我的寫作就是從那個情境開始的)。我仰躺在月光下的草蓆上,雖有露珠從樹葉上滴下,涼涼地打在臉上、身上,可曬了一天的地皮的溫熱仍透過席縫暖洋洋地烘著皮膚。痴望著星空,星空仿佛就要覆蓋下來,眨動在睫毛上。隨著祖母哼唱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個人……我仿佛要飄動起來,從這顆星飄到那顆星—矇矓中,有小蟲子爬到我身上走走停停。院子裡有一點響動,大黃(我們家的大黃狗)就從旁邊湊過來,用它潮溼的嘴巴子拱拱我的臉和手—吵醒我的是第二天的晨曦。當我赤條條地躺在地上(身下的草蓆已空在旁邊),感覺頭一天的地溫還沒有褪盡就又升上來的時候,一睜眼,天已經大亮了。

《雲山心鏡聯》

露天而眠,大地賜給我沉實、完美的睡眠和寬厚的夢鄉。從地心傳來的神秘響動、那些瀰漫在心中的絲絲縷縷,都使我看見後來的存在與寫作—蒼白的、無根的生命浮漂,如同城市裡的居住,缺少或說是隔絕了同大地不可言說的聯繫。

樓房前後晝夜施工的建築工地上,喧嚷紛擾熱火朝天。眼看著崛起的棟棟大樓把空間擠對得一再萎縮—就像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路徑,我想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我看見人們奔波的腳步,在為了居住—舒適的現代的目的而耗盡精力和智慧。乾枯的夜晚,失眠、噩夢連連……我也曾看見人們不斷地奔向鄉野山間,在大自然中期求安然棲居的種種努力。露天而眠—一個處在不斷建造、又不斷出走之間的無奈的衝動和神話。

石頭與魚都是生命形式,一個動一個靜,是世間值得尊重生靈。阿彌陀佛,尊重動的亦尊重不動的,不以形式而加以區分,視眾生平等不分輕重大小多寡。只有如此,愛才是完整的,美方能充分完整顯現。—魚石圖

出城

從漢語字典上看清楚這幾個字,依據我的居住漸行漸遠的幾個字:城、城牆、城樓等等。有集中的人口和發達的工商業(以及發達的惡),且與鄉村相對稱者為城。出了城稱為郊,郊以外為甸。我在出城之後,越過了郊,到了稱為甸的那片空氣、那方景物(地氣。澄明的鳥羽和嗓音。風中粗糲的野草氣味。熱騰騰的馬糞和紅纓鞭梢……),才感到我已身在城外(因為郊已被城姦污,零零散散的是城的餘孽)。出城的工具是汽車(啊,那些意象般的往事,那把油紙傘、毛驢、青布長衫和那副悠久的心境),紅色的桑塔納。鋼鐵和汽油。從反光鏡裡可以看見飛速旋轉的車輪—速度。隔著窗玻璃(因為害怕塵土和汽油的文明,所以也聞不到別的什麼),隔著遮陽的濾紙,那變色的草綠,舊畫板似的村舍。楊葉只有在品咂陽光的時候,才勉強可以看見星點嫩綠。慢慢地,汽車前的玻璃上,雨刷開始機械地擺動,春雨怯生生地來叩車窗。細密的雨滴哭泣在玻璃上,充滿了想要親近你的渴望—迷濛、悽切,像大地母親綿密的針腳。我仿佛又回到城中,回到無數次關閉了窗子站著看雨的情景,回到那份打開胸腔擁雨入懷的衝動—然而,窗子很嚴,任雨水焦灼地跳躍(它要同我說些什麼?那透明的小拳頭!)。因為我久居城中,已經城府頗深。

一盞馬燈,一把油紙傘

(文、圖來源:趙雪松《大地書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9月

部分內容轉自澎湃新聞)

大地書寫

作者: 趙雪松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9

趙雪松,曾用筆名雪松,詩人、散文隨筆作家、書法家。1963 年生於山東陽信,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曾創辦民刊《詩歌》,迄今已在海內外文學報刊發表詩歌、散文隨筆、藝術評論等百餘萬字,其作品曾獲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覽一等獎、山東省書法創作貢獻獎、山東省第四屆「泰山文藝獎」文學創作獎、第二屆齊魯散文獎等獎項。

出版詩集《前方,就是前面的一個地方》《我參與了那片葉子的飄落》、散文隨筆集《穿堂風》《我的徒駭河》等。

董其昌傳

孫煒 著

★★★★★

著名藝術家楊先讓,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許傑聯袂推薦,著名藝術媒體人孫煒最新力作。一部個人傳,一部晚明史,解密董其昌罵名背後的真相。隨書饋贈 特製6款純宣紙精美藏書票。

最好的裡爾克

裡爾克 著;秀陶 譯

★★★★★

《最好的裡爾克》是詩人秀陶所譯奧地利詩人裡爾克代表詩作選譯集。本選譯本之所以叫作《最好的裡爾克》,在於譯者譯筆嚴謹,音律韻腳安排講究,少有增減、切割、含混之處,讀來確屬各譯家中之上乘成品。書中所選的作品涵蓋詩人裡爾克主要作品和名篇,令人喜愛的裡氏作品少有漏掉。

大地書寫

趙雪松 著

★★★★★

《大地書寫》是一本以散文隨筆和書畫藝術作品為基礎的跨界表達文本。在本書中,有觀物,有紀行,有懷舊,有新知,有讀書,有讀人……作者以敏銳的觀察、細緻的思考和豐富的情感,生動還原了我們居住環境中與大地精神相關的純樸心靈。

象語者

[南非]勞倫斯·安東尼

[英]格雷厄姆·斯彭斯 著

鄔明晶 張宇 譯

★★★★★

南非原始森林裡大象感人至深的故事,與野生動物對話,詠嘆靈性之美。

著名作家,《與蟲在野》作者半夏:《象語者》的作者勞倫斯·安東尼說——「如果這個世界上一定要有籠子,我希望是一個空空的籠子。」任何生命的身心靈都不應該被禁錮,它們都應該自在地徜徉在天地之間。

山林間

[意] 毛羅·科羅納 著

★★★★★

一個不會登山的木雕家不是一個好的作家,毛羅·科羅納義大利圖書暢銷榜上榜力作,義大利版《瓦爾登湖》。

鱷魚街

[波]布魯諾·舒爾茨 著

楊向榮 譯

★★★★★

本書收錄了與卡夫卡、普魯斯特比肩的天才作家布魯諾· 舒爾茨存世的全部虛構作品。在這些作品中,舒爾茨以高度的原創性描述了不同尋常的童年回憶,現實與幻想相融合,語言瑰麗,充滿奇思。封面採用布面精裝工藝,值得收藏!

在閣樓獨聽萬物密語

布魯諾·舒爾茨詩篇

黑陶 著

★★★★★

《在閣樓獨聽萬物密語——布魯諾·舒爾茨詩篇》是詩人、散文家、三毛散文獎、「萬松浦文學獎」獲獎作家黑陶從翻譯家楊向榮翻譯的《鱷魚街》的29篇短篇小說提煉、創作出的128首詩歌。《世界文學》主編、詩人、翻譯家高興:「本質上,布魯諾·舒爾茨是位詩人,偉大的詩人。這一點中國詩人、散文家黑陶敏銳地發現了。」

純粹讀書社群

掃碼加入純粹讀書社群

每日與您分享好書

● END ●

純粹好書

「」系列丨楊先讓· 丨揚之水·定名與相知丨王學泰作品系列 「水滸」識小錄丨丨半夏·與蟲在野丨黑陶·「」 在閣樓獨聽萬物密語 | 馮秋子主編 丨燎原主編系列詩集 海子·神的故鄉鷹在言語 昌耀·我從白頭的巴顏喀拉走下丨自然主義譯著系列 毛羅·科羅納 貂之舞 山林間 勞倫斯·安東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語者丨張清華·海德堡筆記丨龐餘亮·半個父親在疼丨聞中·吉檀迦利丨張銳鋒·卡夫卡謎題丨蕭耳· 錦灰堆美人計 櫻花亂丨計文君·化城喻 問津變丨於賡哲·唐開國丨朱夏妮·新來的人丨丨周曉楓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紋丨聶曉華·生別離丨丨漢聲·松陽傳家丨蘇七七·光與真的旅途:電影筆記二十四則丨茅野裕城子·韓素音的月亮丨布魯諾·舒爾茨·鱷魚街丨埃德蒙·雅貝斯 門檻·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劉可牧·七千裡流亡丨更多純粹好書&相關資訊請查看公眾號下方菜單欄

原標題:《純粹向度丨張清華:趙雪松詩中的禪意,既有人生的況味,有對萬物的頓悟,也有一種出世的人生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千江有水千江月:佛家最美的禪意人生
    ——自然景觀中的那種和諧,純真,淡遠和詩意的美,正是佛的超功利,無思慮的境界。我來問道無餘話,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自有它的安排,我們的努力就是讓它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禪的最大宗旨,其實也是每個生命應有的真實狀態。人生況味,要靠自己一一去品嘗。有弟子問:「什麼是佛法大意?」
  • 簡單地相伴,在粗茶淡飯中,品味人生的況味
    《淡淡的家話》14簡單地相伴,在粗茶淡飯中,品味人生的況味話語如路邊的花,零星地搖曳,卻蕩漾成遼闊——肅竹《淡淡的家話》有一些話語,可以拆成碎片,分成若干次去說。有一些話語可以重複很多次,卻也百說不厭。
  • 幾米的一幅漫畫:畫中有禪意,詩文有哲理
    畫面的下方有兩塊大石頭,大石頭上坐著一大一小兩個人,小石頭上蹲著一隻可愛的小青蛙。左下角一隻小紙船,慢悠悠地悄然駛來。水中的倒影使整個畫面,有一種朦朦朧朧,油畫般的美。好一方澄澈明淨的世界,這令我不由自主地吟詠劉長卿的詩:「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清新高雅的畫面,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的精髓,「淨」與「靜」中蘊含著高雅的禪意。
  • 詩詞 | 王維最具禪意的8首詩,讀一首悟一個禪理
    王維,字摩詰,被譽為「詩佛」,經歷過安史之亂,在宦海沉浮之後,詩人過起隱居生活,信奉佛學,以求淡泊名利,他回歸山野,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形成了超脫自我的人生感悟。 王維將禪意滲透進詩作中,構建起清淡的禪意風格,這同樣是王維對山水田園詩作出的一大貢獻。
  • 「瑞典的王維」離世 特朗斯特羅姆詩中帶有禪意
    「瑞典的王維」離世 特朗斯特羅姆詩中帶有禪意 2015-03-29 13:06:36是他詩中的名句,而今,他卻不再「跳傘」,永遠沉睡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83歲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近日因病去世  人 物 簡 介  出生於1931年的特朗斯特羅姆,被認為是戰後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徵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1954年他出版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即引起瑞典詩壇轟動。
  • 人生況味寄「書衣」
    「他的絕大部分作品都有很高的藝術造詣,是一位卓具才能和風格、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的作家。」(《中國當代文學史初稿》)1992年《孫犁文集》八卷本出版後,孫犁老人對家人說:「我這一生什麼也沒有,就有這麼幾本書。」就是這幾本書,給多少人以挑燈夜讀之樂,給多少人以生命的感動和歷史的懷想。  孫犁之所以成為文學大家,與他具有淵博學識是分不開的。他的一生是愛書、讀書的一生。
  • 五首人生況味古詩:人生昧履,砥礪而行,世多崎路,五味雜陳
    人生昧履,砥礪而行。穿過蒙塵歲月,誰不曾後悔過?但總會等到晨曉,照向歸來的路。五首人生況味古詩分享,願歲月無恙,多些美好!一、酸貧交行 杜甫(唐)翻手作雲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君不見管鮑貧時交,此道今人棄如土。
  • 劉長卿最富有禪意的一首詩,寫出空靈的最高境界,令人回味無窮
    今天這裡筆者要分享的是一首劉長卿最富有禪意的五言詩,對於這首詩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就是他極其著名的《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劉長卿一次去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但是卻未能如願,不過詩人目睹途中美景後反而心情大悅,便寫下了這首詩;詩中每一句都是滿滿的禪意,空靈唯美的意境令人神往!
  • 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十首禪意詩,十種人生大境界!
    可是,人生如逆旅,誰都不是天生的勇者。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都必須經過挫折的洗禮和孤獨的磨鍊。年輕的時候,我們在跌跌撞撞中摸索著前行,逐漸走向成熟;待到成熟時,我們卻已不再年輕。一路走來,有迷茫,有堅持,有徘徊,甚至還有倒退。但是不論怎樣,我們總能在峰迴路轉處看到最美的風景。
  • 「詩詞鑑賞」初聽新蟬第一聲,感悟人生況味!
    夏日聽蟬,不同的人品出不同的人生況味,有人聽出苦難,有人聽出歡樂,有人聽出悲涼,有人聽出欣喜……在悠長的夏日午後,庭院幽深,海榴綻放,碧紗窗下,伴著一聲聲蟬鳴,感悟人生的況味!未應春色全歸去,猶有芳叢刺史花。湖西雜感詩宋-釋智圓閒庭庭畔植梧桐,上有新蟬噪晚風。咽咽清音正堪聽,無端驚斷彼兒童。
  • 禪意生活:臘八舍粥,合聚萬物而索饗之
    一早,朋友圈裡就有關於臘八的微視頻、有關臘八的微信的種種分享了,還有老師與朋友們發來的臘八節祝福。臘八節來源於上古臘祭,神農氏「始作臘祭,以告上蒼」,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遂形成在年終時祭祀農谷,慶祝當年已得收成,祈求來年民豐歲稔。《禮記》稱「天子大蜡八」「八蜡以祀四方」,以臘月八日為臘祭日逐漸被固定下來,此日還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不過話說回來,徐凝描繪廬山瀑布的這首詩其實也是不錯的。蘇軾在廬山山南遊歷有十多天,他被廬山景秀奇異的風光所吸引,認為廬山景色很優美,不能用語言描述完。若從中要挑選最好的,那就不得不說漱玉亭、三峽橋,所以做了這兩首詩。
  • 「水中君子」,於茶味中品味禪意
    活火煮清泉,將透亮的茶湯倒入茶碗中,凸顯出茶清淡潔淨的品性。茶至無味仍餘香,人若無妄心自清。品茶,乃至品人生,要的就是平實簡約,雅致純清。遊走浮生,凡事要看清,看淡,且行且珍惜。意境如茶,濃時不驕,淡時而有餘味;心境如禪,般若清蘭,自若自清。
  • 大隱於市,小隱於野,人生無處不修行——讀禪意古詩,品詩和遠方
    ——元·石屋《山居詩》梅子花開的時候,軟子也拉開了粉帳,蝴蝶踏浪而來,不是汲取本能的夢想,為了家的餬口,也為了生希望。且說只今句,來世不思量,過去的隨天地自然,如鴻雁排成一字人行。活好當下,風物與雲霞同長。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 山水田園詩自成一派,王維十首詩作,首首經典,又流露濃濃的禪意
    但我們對於作者及其生平,所處年代以及詩的創作背景卻投入的不是很多。比如說王維,他的很多詩我都可以背得出來,但先前我對他的了解卻一點也不多。我只知道他詩寫得好、寫得美。他筆下的詩有意境,像一幅幅山水畫。他詩中有畫,有韻味。除此之外,我對王維認識的不多,了解的也有限。
  • 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他經歷了人生的坎坷,像古代其他失意文人一樣,便主動地去佛教中尋找精神寄託,但又與眾不同。他整個人生思想的變化、為人處世和詩歌創作都盡濡禪宗思想,並且他的禪詩和閒適詩所體現出的禪意,讓我們認識到人生不僅需要努力奮鬥,還要懂得休閒感悟。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冬天曬太陽,這首禪詩充滿禪意,讀完了大呼過癮。
  • 韋應物很有禪意的一首詩,沙邊人跡稀,愁遠暮鍾時
    生活充滿艱辛,不只是春風十裡,還遍布荊棘;人生也歷經磨難,不僅有花好月圓,更多的是踟躕不前。惆悵時心灰意冷,百無聊賴;迷茫時猶豫不決,無人關愛。這首詩描寫送別,韋象先是韋應物的叔叔,詩人在送別的路上經過一處荒涼的沙地,孤零的樹木,易逝的沙灘,人跡罕至,雞犬不聞。在這樣一個僻靜孤寂的境界,詩人心中充滿了離別的憂傷,對前途的充滿了深深的憂慮。 詩人其實不一定將看見的景物都如實地展現出來,詩歌也是一種藝術形式,雖然不能脫離現實,但是完全可以高於現實。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王維的禪意詩詞
    文 / 初釀人生不過是一場修行,在紅塵疾馳中漫漫醒悟,懂得去放下一些無用的情事,簡簡單單,放空心靈,才能品得世間清歡,悟到人生真諦,得以禪心佛緣。禪亦要有緣人,有人一盞茶的功夫就能悟到,有人窮其一生也難悟半分。詩畫雙絕的王維自是聰穎之人,半生沉浮,看遍了世間萬象,中年頓悟,始寄情於山水,參禪禮佛,品茶悟道。
  • 「本是青燈不歸客」,一首網紅詩作,充滿頓悟禪意和人間貪歡
    這一首網紅詩,富有禪意且有世俗塵情,它的廣為流傳恰是每個身處滾滾紅塵中的凡人,對這浮世人間的貪歡。 「本是青燈不歸客」不禁讓人想起《紅樓夢》中關於惜春的判詞:「獨臥青燈古佛旁」,而「卻因濁酒留風塵」又不得不讓人想到李清照的那一句「三杯兩盞淡酒」。
  • 北宋詩僧的一首禪詩,禪意深遠,頸聯尤其發人深省
    生活充滿艱辛,人生是一場跋涉。每一次挫折都是痛苦的蛻變,每一種心情都是難得的體驗。珍惜身邊遇見的每一個人,認真對待讓我們悲喜交加的每一件事。陶淵明曾說,「籲嗟身後名,於我若浮煙」,許多失意,經歷多了,就看得淡泊了;李白也道,「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很多鬱悶,遭遇多了,也變得豁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