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2020-12-11 虎嗅APP

微信也要「付費」了。

1月15日,微信宣布訂閱號付費功能正在進行灰度測試,符合條件的運營者可以對原創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設置付費閱讀,也讓「知識付費」再度成為知識賽道的熱詞。

不過微信並非是第一個炒熱「知識付費」概念的玩家,僅僅在2020年的跨年節目中,就有羅振宇、吳曉波等知識分子的「跨年演講」,各種付費內容層出不窮。

與之對應的背景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下,本以為新知識的獲取迎來了「電梯模式」,只要連接了網際網路就有源源不斷的信息湧入。可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裡,想找到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卻等同於「攀巖模式」。

同時信息的急劇膨脹和極其迅速地傳播,讓「知識就是力量」的舊秩序面臨被異化、崩塌的威脅。而在求知慾的本能驅使下,越來越多人患上了「知識焦慮症」,在無限非我信息的洗禮中,像是一個恐懼黑暗的孩子。

流量左右的市場:都在琢磨如何「殺時間」

問題出在了哪?

網際網路成了連接人與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同時也是商業的修羅場。

過去20多年中,網際網路讓人印象深刻的無外乎一代又一代巨頭的崛起與衰落,以及一個又一個造富神話的出現,而流量始終是左右格局變化的關鍵力量。

可在2016年前後,網際網路的用戶規模逐漸飽和,在「流量=用戶數×用戶時長」的規則中,儘可能多的佔領用戶時長成為一種共識,「殺時間」也就成了產品經理們討論的焦點,內容娛樂化等趨勢漸漸盛行。

2015年,由「GIF快手」變身而來的快手,終於趕上智慧型手機普及和移動流量成本下降的東風;2016年,網紅papi醬憑藉3分鐘短視頻的市場價值,獲得了1200萬的投資;同樣是在這一年,今日頭條內部孵化出了抖音,6個月後日活突破百萬。

隨之而來的,百度推出了好看視頻和全民小視頻,騰訊也再次啟動了微視......

快手和抖音的快速崛起,代表了基於算法和短視頻內容的「殺時間」模式的成功。這種方法論在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進入視頻時代之際,風頭正勁:號召億萬網民參與者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中,只要你的作品夠「奇葩」,在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分發機制下,就有機會在平臺的助推下走紅,然後賺到遠比普通工作豐厚的回報。

在這樣功利性的模式激勵下,一場全民性的「造富夢」被喚醒。

結果就是,只要你打開某些短視頻APP,無須刻意選擇和搜尋,一個個活色生香、動感搖曳、搞笑逗趣的視頻就被推到眼前,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獲得愉悅感,可謂是現實版的「自嗨五分鐘,人間兩小時」。

一些人不自覺陷入了娛樂的「陷阱」,閾值被不斷提高,不斷尋求更「刺激」的內容得到快感,最終活在了精心編織的「信息殼」裡;另外一些人試圖打破既有規則,摒棄那些對知識結構無益的內容,進而在過載的信息中「掙扎」。

其實布熱津斯基早就用「奶頭樂」的理論警示過我們:

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將不用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填滿,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避免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大多數底層人士的衝突。

赫胥黎也曾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過這樣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只是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在商業利益的誘惑下,在「殺時間」成為網際網路新法則的時候,「娛樂至死」早已盛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卻遲遲沒有到來,全民性的知識焦慮卻是事實。

知識膠囊只是藥引,一個「羅振宇」遠遠不夠

短視頻初興的2015年冬天,羅振宇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自己的一場重要演講。當年12月31日晚上,羅振宇登上舞臺,以「時間的朋友」為題,開始了他的第一場跨年演講,也開創了「知識跨年」的新範式。

某種程度上說,「羅振宇」成了知識付費的代名詞,同行者還有吳曉波、樊登、李善友等等,他們信誓旦旦要「讓知識成為每一個人的力量」,用高頻發布的產品和巡演,按摩公眾知識焦慮的痛處。

雖然有媒體用「降溫」來形容2020年的知識跨年,但百度搜索指數誠實的反映了民意:「吳曉波」的指數環比增長了152%,「羅振宇」的指數環比增長更是高達477%,遠高於去年跨年演講時的搜索數據。也就是說,「跨年演講」並不是一些媒體口中的討論驟減、頹勢立顯,反倒是遠遠超過了去年的聲量。

其次是門票的銷售。吳曉波跨年演講的票價從1980元到12800元四個檔次不等,並且還吸引到了獨家冠名商,收入恐怕不低於2000萬,絕不遜於一線的頂流明星。而有電視直播加成的「時間的朋友」,內場席位賣到了4580元,即便是看臺門票也高達880元,加上8個首席贊助和特約贊助商,收入可以比肩明星雲集的跨年演唱會。

金錢可能無法衡量知識的價值,卻是知識焦慮最直接的風向標,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知識付費可能就是「掙扎者」眼中的稻草。

許知遠曾經這樣評價羅振宇的生意:「一個賣膠囊的人,他把知識放在膠囊裡面。」這句點評不可謂不精確,「知識膠囊」所針對的正是知識焦慮症。

羅振宇們提示了一種信息爆炸的生態景象和娛樂至死的危機,只不過他們搭建的還只是空中樓閣,而不是基礎設施。這樣的藥終究只是治標,而不治本。

一方面,「知識膠囊」代表的二次販賣的知識,並非知識本身,它起因於信息的碎片化,卻不解碎片化的問題——那些音頻課程本來就是碎片化的產物而非解決方案,所以註定不是知識的完整面貌,甚至不是本來面貌。

另一方面,「知識膠囊」很容易生產大眾與精英之間的「夾生飯」,對於垂直深入的需求它營養不夠,對於廣泛而不帶功利目的的知識普及,它不接地氣。

當然這不意味著「知識付費」這股風潮颳得沒用。「知識焦慮」乃至「販賣焦慮」或者說「知識付費」是一場合謀,是需求端與生產端的共識。雖然一定程度上可能藏著個人功利的私心,但到底是針對「娛樂至死」的一場抗戰。

只不過,它不是「終極答案」。

關於「終極答案」:基礎設施與劣幣良幣之爭

贏得戰役勝利的「終極答案」在哪?

或許存在於一個所有秩序的底端——基礎設施。

時間回到新千年的開端。樸樹在《new boy》中唱到:

快來吧奔騰電腦,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穿新衣吧,剪新髮型呀,輕鬆一下WINDOWS98。

2000年的《New boy》,可以毫不費力地把熱愛獻給奔騰電腦和Windows98。在他的世界裡,網際網路還是那麼新奇。那時候,網際網路代表的是打開新世界的窗口,是包藏著遠方的信息和知識的信封。

正是在2000年前後,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相繼建立。1997年網易成立,1998年搜狐、新浪、騰訊成立,1999年馬雲創立阿里巴巴,2000年,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創建百度。

網易、搜狐、騰訊、新浪四大門戶,以及以搜索起家的百度,他們解決的,正是人與信息的連接問題,是入口和距離的平等——讓每一個PC終端的用戶,都平等擁有獲取信息的權利和機會。

在此後的許多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經多次講述百度的創業初衷,他提到「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就是百度從創立之初要實踐的使命。

2010年,搜索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第一大應用,印證了搜尋引擎作為PC網際網路時代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基礎設施的地位,以及中國網民的信息與知識獲取已經切入「電梯模式」。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移動時代的App風暴來襲,網際網路生態從開放走向封閉,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內容生態的分化。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基礎設施,不再是「搜尋引擎+整個網際網路」,而是多個「搜尋引擎+超級App+自營生態」的不確定合集。

百家爭鳴,自然是好的,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夾雜劣幣的流量之爭。從這個意義上講,碎片化、低質化是移動生態競爭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過程性現象。這個過程性現象帶來的,就是「知識焦慮」的規模性顯現,以及信息獲取的「攀巖模式」。(當然這不意味著PC時代不存在信息噪聲,但移動時代內容生態競爭帶來的信息爆炸,到底是PC時代所不能比擬的。)

重新回到命題本身。知識焦慮的解決,說到底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內容,二是分發,換言之,即入口與生態。

巨頭與大戶們都在行動。

騰訊將內容和社交關係鏈融合,比如微信中的「看一看」,嘗試幫助人們與自己的社交好友建立相同的認知體系,繼而緩解與社會脫節的焦慮。而今訂閱號付費功能的灰度測試,則在嘗試提高知識獲取門檻,繼而將優質內容進行人為篩選的路徑。

百度在擁有知道、百科、文庫等知識產品矩陣的基礎上,推出了信息流,嘗試著主動檢索加智能推薦的方式,幫助人們獲取信息。

知乎等知識付費平臺希望用戶可以專注於讀書,並發明創造出了領讀模式:在別人的引領和監督下,驅動用戶在一定的時間裡讀完一本書……

或是回歸最傳統的學習方式,或是利用社交關係指引方向,又或者是在讀書等活動中轉移注意力,這些方法論都不缺少存在的根據,然而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知識從來都不是洪水猛獸,焦慮的根源仍在於分發過載,導致人們在煙塵化的信息中難以找到有價值的信息,解鈴還須回歸到內容的分發路徑上。

「2019百度知識峰會」上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百度知識內容的日均搜索量已達到15.4億次,百度知識垂類產品每天服務用戶突破2.3億,用戶日均瀏覽總時長超過6.3億分鐘。

從中可以讀出的有效知識點是:搜索仍是多數網民獲取信息和知識最高效的渠道。對比單日15.4億次的搜索量,宣稱有3000萬用戶的「得到」,無疑屬於知識分發的垂直方向,而搜索則是更加大眾化、市場教育成本更低的選項,也是解決信息過載問題更有普適性的方案。

另一方面,優質內容才是根除知識轉化效率低下的不二法門。哪怕是在尼爾·波茲曼筆下娛樂至死的時代,優質內容從來都不缺少規模龐大的消費群體。或許這也是巨頭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拒絕功利主義的學習,通過搭建與時俱進的知識與信息平臺,為用戶降低觸摸優質內容的門檻。

簡而言之,知識焦慮的「終極答案」從來都不是建立一個新世界。而是以更高效的渠道收攏需求,以優質內容對抗劣質信息,以優質的、高規模化的內容生態擔綱信息和知識獲取的基礎設施的核心架構,進而讓生態的免疫系統和共識性規則,去驅逐劣幣。

比如當視頻成為新的信息媒介時,優質內容也會順勢視頻化,當劣質內容佔據了流量變現的話語權,百度、騰訊等頭部平臺以及得到等知識垂類平臺也需加緊對優質內容進行更大的補貼。

「攀巖模式」之後,或許仍有一路風光的青雲梯。

寫在最後

按照QuestMobile在一份用戶報告中披露的數據: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每天花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已經高達6.2小時,阿里、騰訊、百度等頭部玩家佔據了70%以上的網際網路流量。

算一筆時間帳的話,除了工作、休息和基本生理活動佔用的時間,用戶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貢獻給了網際網路。「知識就是力量」到底仍然是網際網路的核心秩序,在信息與非我信息的洗禮中,我們都會是穿越黑暗的孩子。

相關焦點

  • 粗略讀了一下《娛樂至死》
    粗讀《娛樂至死》有感網圖請饒恕我的無知,在我讀《娛樂至死》之前,一直不知道有這麼一本書,認為「娛樂至死」本身應該一個社會批判人士為了批評這個社會,或者說這個世界而發明的一個詞語。第一次聽說「娛樂至死」這四個字的時候,覺得發明這個詞語人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一定是一個富有遠見的人,能夠將社會痛楚,以及當代人們的生活形式濃縮為「娛樂至死」四個字,充滿寓意,深刻,且讓人不得不正視。既是讀後感,雖然只是粗讀,但也應該簡介一下這本書的。
  • 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
    今天弘禾師兄就和你聊聊,娛樂至死的時代,該如何保持理性的話題。 缺乏深度思考,你將永遠待在社會的最底層 《反全球化》這本書中提到: 1995年9月27日至10月1日,美國的舊金山舉行了一次重大的會議
  • 心理|《娛樂至死》,快節奏中的自我反思,「碎片化」是敵是友
    美國文化研究者尼爾·波茲曼在1985年,基於自己的見解,出版了這本引發全人類恐慌的書籍---《娛樂至死》。雖然作者有些保守與偏執,但在那個電視剛剛大眾化的時代,作者就以超前的眼光,提出了人類未來所面臨的文化危機,實在是令人驚嘆。今天,我將通過3個問題,為大家解讀一下這本經典著作---《娛樂至死》。
  • 「娛樂至死」時代,讓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一條「鹹魚」
    最近看了一本書《娛樂至死》可以說確實很贊同書裡面的一些觀點,我們在被海量碎片化信息瘋狂填滿的時候,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也將成為一個大問題。包括自己在內,其實我們每天拿著手機刷著視頻享受著視覺盛宴和娛樂化帶來的快感,看似接受很多信息,真正有用的信息並沒有多少,基本上都是碎片化的。
  • 抖音快手崛起之謎 在「娛樂至死」聲中走向何方?
    來源:澤平宏觀文:恆大研究院 沈明輝 孫婉瑩後起之秀「短視頻」已成時尚新潮,抖音、快手在短時間裡迅速成為人們生活中的熱門應用,在「娛樂至死」的爭議聲中,短視頻走向何方?自2016年起,短視頻平臺開始初步探索廣告、導流電商、品牌活動等多元變現模式。隨著短視頻流量井噴、營銷效應顯著,預計未來一兩年內將在商業化發展上取得突破,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400億元。短視頻「過度娛樂」引爭議,或以精品化、知識型定位脫下「娛樂至死」的帽子。
  • 《娛樂至死》:不要讓娛樂吞噬你的大腦,禁錮你的自由
    尼爾波茲曼是美國著名的文化學者,擅長研究媒體生態學,著有《娛樂至死》一書,該書出版於1985年,當時網際網路還未普及,美國的電視取代傳統印刷術後,信息媒介被電視定義,趨向於娛樂化,一切生活方式都走向娛樂,群眾逐漸變成娛樂的附庸。
  • 丁真、《娛樂至死》和小鎮做題家
    某些人面對這一切顯得很恐慌,早在電視時代到來的時候,《娛樂至死》的作者就不斷地懷念印刷機統治下的幾乎沒有娛樂的時代,而分外反感「娛樂化」的傳播任何嚴肅話題,包括:新聞、科學、教育、商業和宗教。我以前讀的時候就覺得這個作者過於偏激,如今我更是對他帶有了一絲反感。
  • 娛樂至死:媒體傳播的社會功能還可以進一步退化嗎?
    傳播的社會教育功能除了社會知識教育和社會角色培養之外,還有社會文化遺產的傳承,媒體在這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4.娛樂消遣的功能傳播的娛樂消遣功能包括放鬆緊張的情緒、滿足人們的藝術享受。娛樂消遣是人類的工作之餘從事的一種以放鬆身心,增加生活情趣的需求。
  • 無悔二次元:在娛樂至死與信息碎片化時代,我們如何去逛B站?
    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面對手機和網絡上到處充斥著廉價的娛樂信息,如何保持自我,不被自己喜歡的東西毀掉?有人甚至說娛樂至死是美國給中國下的陷阱,其實美國只是發現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類要共同面臨的挑戰。我覺得娛樂應該如同香菸,在顯眼的位置標上過度娛樂有害健康的標誌。
  • 選擇性娛樂!碎片化娛樂!才不會沉溺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經常糾結於努力和娛樂之間的比例,努力過度會懷疑自己,娛樂過度又會心懷愧疚。如果你也是這樣,想有所進步,又沉溺於娛樂,那就繼續看下去!既然如此,努力和娛樂的分界線就非常清晰了:能讓你現在收穫的是娛樂,能讓你未來收穫的是努力。打遊戲就是娛樂,看電視劇也是娛樂,刷抖音刷B站也是娛樂,至少絕大多數的成分都是娛樂。而背單詞就是努力,考證也是努力,考研考公務員也是努力,完完全全的努力。
  • 小知識科普——羅素悖論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小知識——「羅素悖論」。
  • 泛娛樂化的年代,娛樂至死與奶頭樂,人生追求是什麼?你幸福嗎?
    之前網上有的觀點是,他們上了那麼好的大學,學到了那麼多的知識,能夠為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他們出家了,是社會的損失,是教育資源的浪費。經過比較漫長的時間的思考,我認為:知識學的多,是為社會做出大貢獻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絕對條件。當然,我不是看不起學歷不高的人。學歷不高,不代表知識含量不大,最典型的例子如郭德綱,你能說他沒文化、沒知識嗎。
  • 愷撒之死的悖論:只有另外一個愷撒,才能殺死愷撒
    對此,美國康奈爾大學歷史與西洋古典學教授巴裡·施特勞斯,在《愷撒之死》一書中寫道:陰謀家們認為,他們殺了愷撒便大功告成,但是他們錯了。這個國王不是愷撒,而是專制政治,即一個將軍率領軍隊就能徵服共和國的思想。消滅這種思想的唯一做法就是通過徹底擊敗敵人來保衛共和國。
  • 安樂死:生命自由的悖論
    加拿大的司法體系由此展開了對安樂死的討論進程。許多慢性病患者和他們的親人在一些社會組織的協助下開始爭取安樂死的權利。終於,在2015年2月5日,加拿大公民Cater Lee訴加拿大政府案(Cater的母親於2010年決定在瑞士接受安樂死)由最高法院全票勝訴。加拿大正式成為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這就是從「羅德裡格茲 訴 卑詩省政府」案(Rodriguez v.
  • 眾神狂歡:「奶頭樂戰略」下的娛樂至死
    199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個由全球500多名經濟、政界精英的會議。與會者有喬治.布希、比爾.蓋茨、柴契爾夫人等。會議上,與會者一致認為全球化的高度、快速、激烈的競爭,將會產生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貧富差距擴大、階層分化增加。
  • 胡亂的說說別娛樂至死,要保持理性
    由著只圖一樂,我想到了娛樂至死。美國有垮掉的一代,日本有平成一代。無疑,這裡面都有娛樂至死的精神。無論何時,娛樂至死都是一劑危險的毒藥。如果說垮掉的一代是一種思潮,那平成廢物就更加的危險了。那些不能與時俱進的人,都是廢人。算不得自汙以汙世。只是自我荒廢而已。父母的養育之恩,都未報答,還談何其他。
  • Vol.5 說謊者悖論是如何產生的? | 讀《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
    《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一書含金量很高,書中涉及到諸多領域的知識(
  • 《命若琴弦》:悲傷的敘事基調下,充滿了對生命悖論的叩問和哲思
    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於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於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於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重於看見了路。 ——史鐵生2010年12月30日,史鐵生和往常一樣做完透析,在妻子陳希米的陪伴下回了家。
  • 《北野武的深夜物語》:娛樂至死的時代,寫給年輕人的一席話
    不僅如此,兩人婚後矛盾不斷,北野武兩次提出離婚,均被乾子拒絕,後來,離不成婚的北野武乾脆和乾子分居,兩人結婚40年,分居了有30年,婚姻早就形同虛設,北野武在外面也就有了其他女人。如果這些情況屬實,那北野武還能淨身出戶,也算是對前妻仁至義盡了。
  • 數學中的悖論
    在此基礎上,人們構造了一個與之等價的「永恆的說謊者悖論」。埃利亞學派的代表人物芝諾(約490B.C.—430B.C.)提出的有關運動的四個悖論(二分法悖論、阿基裡斯追龜悖論、飛矢不動悖論與運動場悖論)尤為著名,至今仍餘波未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