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尷尬呀!最近來月經了,肚子一直不太舒服。昨天去上廁所,又恰巧遇到廁所的紙巾用完了,我著急忙慌地叫女兒給我送紙巾到廁所,她一推開門就大喊著』哎呀,媽媽,你怎麼尿血了!好可怕!』我立馬反手把廁所衝乾淨,最後來個死不承認,因為我覺得女兒這麼小,好像給她灌輸生理方面的知識實在是過分早了一點……」
今天早上剛醒來,打開手機就看到大學室友在我們的群裡長篇大論地訴說著自己的小尷尬。另一個室友也應和著:「哎呀,怎麼跟我的遭遇竟是如此相似!我現在都比較理解,我小時候父母為什麼在生理健康和性教育方面隻字不提了。雖然我沒有頑固的封建思想,但輪到我的時候,我好像也真的覺得難以開口呀!」
要不要給孩子說明事實?生理教育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是最恰當的?關於生理健康教育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對此,曦曦媽總結了以下幾點,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1)不刻意迴避,教會孩子用平常心對待。
偶爾和朋友聊天,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免不了有人說到經期的事情。有的朋友說自己第一次來潮的時候,以為自己要死了,哭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有的朋友說自己被嚇得半死,說什麼也不肯去讀書,怕死在了路上……
是的,在我們小時候,父母幾乎對此隻字不提,才造成了那些讓人忍俊不禁的回憶。作為新時期的爸媽,我們不應該忌諱這個話題,學著教會孩子以平常心對待便是極好的做法。
最初面對女兒好奇的提問,我往往會告訴她:「這是媽媽在排除毒素的一種表現,而且每個女孩兒漸漸長大,都會和媽媽一樣,每個月都有一個周左右的排毒時間。只有把身體裡的毒素排解乾淨了,我們的身體才會更加健康!」剛開始,女兒發現了衛生巾的存在,她會哈哈大笑:「哎呀,媽媽笑死我了。你這麼大的人了,怎麼還在用尿不溼呀!」我告訴她:「這不是尿不溼,但功能跟尿不溼差不多。它叫衛生巾,有了它我們排除的毒素就不會弄髒褲子。」漸漸地,女兒也見怪不怪了。
(2)教會女兒哪些地方屬於自己的隱私部位,容不得別人觸碰。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時時刻刻都跟在孩子身後,所以教會孩子如何辨別喜歡和侵犯就非常重要。
從女兒會說話開始,我每天給她洗澡的時候,都會告訴她:「胸部、屁屁、尿尿的地方任何人都不能摸你。如果有人偷偷地摸你,你一定不要隱瞞,要第一時間告訴媽媽。」我會告訴她:「不管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其他地方,和同學、小夥伴之間友好的相處,可以通過握手或者抱抱的方式來傳遞友誼,但是絕對不能和別人玩親親。如果別人試圖要親你,你要推開他,告訴他這樣是不可以的,而且你會告訴老師、告訴爸媽。」慢慢地,女兒把我的教誨銘記心間,只要我隨口一問,她都能對答如流。
近日,有網友爆料廣西橫縣一單親女孩兒自揭傷疤,控訴了自己小學期間被數學老師頻繁侵犯的事實。這些侵犯致使她往後的十年來一直噩夢不斷,甚至不想接觸男性,不想結婚不想生小孩兒,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我想,這應該就是生理健康教育極度缺乏造成的悲劇,所以教會女兒辨別是不是侵犯就顯得極為重要。
(3)讓女兒要有區分性別的意識。
小時候,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觀察,會發現:女孩兒往往是長頭髮,男孩兒往往是短頭髮;女孩兒大多喜歡洋娃娃之類的,而男孩往往偏愛車子、卡片之類的;女孩兒非常喜歡穿漂亮的裙子,而男孩卻沒有穿裙子的……再後來,孩子會發現女孩兒上廁所是去女廁所,男孩兒上廁所是去男廁所。
在孩子對性別有一些意識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引導孩子更為明顯的去區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我們可以和男孩兒做朋友,但是我們應該和男孩兒有一定的距離,比如男孩上廁所的時候,我們不能跟去;我們上廁所的時候,不能讓男孩在旁邊。當然,在家裡也應該如此,如果爸爸要上廁所或者洗澡,一定要讓女兒避開;如果女兒要上廁所或者洗澡,爸爸也應該自覺避開。
習慣於這種生活方式之後,如果今後遇到反常的事情,孩子才會第一時間感覺不對勁,也更有保護自己的意識。
————————
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呢?歡迎分享你的經驗,讓我們一起探討探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