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來學校 2.0 創新計劃》正式發布

2021-03-02 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
當前,隨著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生事物的井噴式湧現,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業已將社會推向以智能化為特徵的新科技革命時代。在此背景下,人類社會的育人目標在全球範圍內悄無聲息地實現著升級、轉型與換代,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等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有鑑於此,2016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指出,要以「構建網絡化、數位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為發展方向,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作用。2018年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計劃》指出,要「促進教育信息化從融合應用向創新發展的高階演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全過程,推動改進教學、優化管理、提升績效」。2019年2月,《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指出,要「建設智能化校園,統籌建設一體化智能化教學、管理與服務平臺」。2019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北京共識——人工智慧與教育》強調,通過人工智慧與教育的系統融合,全面創新教育、教學和學習方式,並利用人工智慧加快建設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確保全民享有公平、適合每個人且優質的終身學習機會,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現。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3年啟動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2014年成立未來學校實驗室,堅持紮根中國、面向世界的原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結構、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全國各地中小學校的熱烈響應和廣泛支持,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移動學習最佳實踐案例,圓滿完成了「未來學校1.0」階段的研究任務。與此同時,未來學校探索過程中的新的事物、新的熱點問題也逐漸浮現,為深入推進未來學校研究,及時廓清認知困惑,解決面臨的深層次問題以及做好相應的決策服務研究,「未來學校 2.0」創新計劃呼之欲出。 ——豐富發展中國特色未來學校理論體系。要進一步深化未來學校的理念訴求、哲學基礎及人才培養訴求的研究;廣泛探索靈活高效的未來學校實施模式,對未來學校課程設置、課堂教學、個性化學習、混合學習、師生評價等專題開展系統性研究;廓清認識迷霧,提供學理支撐。立足中國未來學校探索實踐,開展國際比較研究,借鑑他山之石,明確自身特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未來學校理論體系。——系統探索未來學校實踐的中國模式。迅速及時回應國家課改政策,有效貫徹國家教育改革理念。立足中國大地,全方位探索未來學校的課程實施、課堂教學、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綜合評價等重要專題,做好案例研究。迅速、及時回應國家課改政策,有效貫徹國家教育改革理念。提煉有效的教改創新理念,總結未來學校實施模式與改革策略,為世界提 供中國經驗,中國模式。 ——積極踐行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決策服務。聚焦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點熱點問題,研判學校改革創新發展趨勢,對當前及未來教育領域中湧現出的新問題新事物作出有效回應,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 ——科研引領。立足未來學校的育人本位,創新教育理念,做好教育科研引領。關涉未來學校的每一項專題探索都要有相應的科學依據、數據支持與學理支撐,確保未來學校 探索始終行駛在科學發展的軌道。 ——協同創新。依託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廣泛與各地區、各學校及國際同行合作,匯聚全社會的優質教育資源,充分釋放未來學校的創新活力,實現創新互惠、知識共享與資源優化,將教育新理念轉化為學校改革的新實踐。 ——迭代升級。立足教育創新最前沿,著眼未來教育發展的最新形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育融合創新發展,及時總結未來學校發展的新理念、新趨勢、新方法,推動未來學校理念不斷更新,未來學校實踐持續升級。 圍繞推進教育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用未來教育的眼光重新定義學校,推動教育數位化、智能化轉型,進一步明晰未來學校的中國特色維度、全球化維度和高質量發展維度,確立未來學校發展的核心要素,開發制定未來學校評價標準。各地要結合本土優勢,總結提煉未來學校發展的特色理念和創新方式,匯聚形成多元化、立體化、系統化的未來學校發展路徑。 根據學生、教師和家長三大關鍵主體的需求,形成特色課程體系。其中,學生拓展課程是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課程整合和學科拓展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課程方案,促進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教師發展課程要以未來教師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為導向,通過專題式的課程內容和現場研習,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家長成長課程則是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內容,引導家長 與學校相向而行、增加合作,共同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為教育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轉變學習方式,改變以講授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形態,深入開展大單元教學、 個性化學習、深度學習、精準學習、自適應學習、項目式學習等課堂創新。積極探索智能時代的課堂形態,根據未來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基於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未來工作生活需要,讓技術賦能教育,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努力讓課堂變成學生全面發展的實踐場。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利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研製科學合理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建立智能化的綜合素質評價模型,重點考察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發展情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通過全樣本、全過程、多模態的數據採集,認證學生的多樣化學習成就,勾勒學生成長畫像,提供個性化的改進方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根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學、小學和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聚焦未來教師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包括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教學評價、學習環境創設、師生溝通能力、信息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的能力,構建未來教師能力框架,並在此基礎上開發評價標準體系和培訓課程。 聚焦未來學校治理的核心問題,通過學校、家庭、社區等多方力量的整 合,發揮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的優勢,促使學校從傳統科層管理向扁平化、柔性化、彈性化管理轉型,積極開展選課走班、學習共同體、導師制、學院制、集團辦學、社會課堂、智慧校園、5G校園、大數據分析平臺等方 面的探索,逐步形成未來學校治理的創新路徑。 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功能,打破傳統的工廠式教室布局,滿足教師的多樣化教學需要,探索空間、課程與技術的深度融合,把單調乏味的學校建築打造成溫馨宜人的育人環境。通過開展教室布局創新、非正式學習區、綠色學校建築等方面的實踐探索,擴展學校的公共空間,打造開放、靈活、綠色、富有活力的未來學習空間,提升社會情感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未來學校探索,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和服務,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吸引各行各業的專業力量參與學校教育,鼓勵博物館、科技館、少年宮等社會機構向學校開放,為學生成長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真實的學習場景,努力形成校內外相互溝通、資源高度共享、流程無縫銜接的辦學新格局。支持學校購買教育服務,拓展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幫助學校構建起一套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在我國東中西部選擇代表性地區開展未來學校試點,聯合當地教育科研機構,以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為導向,以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為宗旨,以未來學校創新為核心,發揮教育科研的引領作用,優化學校改革發展的環境,提升學校在學習方式變革、課程體系重構、組織管理轉型、學習空間再造、技術賦能教育、綜合素質評價等方面的能力,推動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形成富有特色的未來學校發展理念和實踐模式,不斷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 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型人才。 圍繞未來學校創新的重大現實問題,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人工智慧教育、STEM教育、教育大數據、數字畫像、非正式學習空間、統整課程、核心素養評價、智慧教育管理等重點領域,大力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念創新,充分調動學校在課題研究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探索未來學校發展路徑。每兩年發布一次課題申報指南,簡化優化課題管理,突出課題研究的實踐性,探索形成科研、教研、教改、培訓等多維一體的校本研究模式。通過未來學校2.0重點課題研究的持續開展,不斷深化學校改革發展的規律性認識,著力推出一批有實踐借鑑意義、有理念話語創新、有決策參考價值的重大成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未來學校提供有力支撐。 在學校自願申報的基礎上,根據未來學校的內涵和特徵進行遴選,重點打造一批理念先進、特色鮮明、質量領先的領航學校,在學校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示範輻射作用。堅持區域統籌、學校為主、重點支持的建設原則,加強對領航學校的科研引領、資源支持、宣傳報導力度,引導學校大膽探索、勇於創新,推動辦學理念更新、教學方式變革和教育體系重構,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未來學校發展模式。未來學校領航計劃的建設周期原則上為3年。建設期滿,中國教科院將組織專家,對照建設目標與預期成效,對建設學校進行綜合驗收評估。通過實施領航計劃,形成領航學校為龍頭,試點學校為主體,各類學校錯位發展、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圍繞未來學校創新和學科課程標準,研製未來教師的能力框架,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大單元教學、深度學習、自適應學習、探究式教學、思維課堂等方面的專題培訓,注重教學案例分析和課堂實錄分析,提高教師進行信息化教學、統整課程設計和個性化學習指導的能力,幫助教師更好地破解教育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促進未來學校發展創新。聯合各地教師進修學校(院)和師資培訓中心,提供模塊化、定製化的混合式培訓方案。統籌推進未來教師能力發展測評,建立成果導向的能力評估模型,將教師研修學習、教學實踐等活動納入評估範疇,選拔培養1百名左右的卓越教師,輻射帶動1萬名左右的種子教師,為未來學校創新發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師資保障。 面向全國各地各校開展未來學校的典型案例和優秀成果徵集,內容包括課程設計、教材開發、教學法創新、學習空間建設方案、未來學校文化理念體系等,突出展現未來學校的新理念、新實踐和新策略,注重前瞻性、引領性和示範性,集中反映未來 學校建設在推進教育現代化中的效能。案例徵集由區域未來學校創新中心或當地教育行政部門為單位進行組織,集中報 送中國教科院,經專家評審後認定為未來學校典型案例和優秀成果。搭建成果展示平臺,通過未來學校創新成果博覽會、中國未來學校大會、中國STEM教育發展大會等活動,全方位展現未來學校探索的最新成果,促進各學校與先進典型對標對表,推動未來學校的改革創新和整體發展。 提升未來學校創新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切實加強未來學校研究力量,邀請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優秀青年學者和名校長名教師,共同組建一流的未來學校研究團隊。立足中國大地、瞄準世界前沿,勇於挑戰未來學校建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在未來學校的發展標準、建設方案、辦學模式、課堂形態、組織結構等方面提出創新觀點,總結提煉中國特色的未來學校發展路徑,為國際未來學校創新發展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模式。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踐研究的融合發展,著力實現前瞻性、引領性的原創成果突破,全面提升未來學校創新能力,為推 進創新型國家和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支撐。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負責召集,邀請各有關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機構、試點學校及有關單位參加,定期研究解 決未來學校建設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達成共識,形成具有約束力的規範性意見,用以指導工作、解決問題。全國層面每年至少召開1次未來學校工作推進會,區域層面每學期至少召開1次未來學校工作推進會。根據未來學校發展實際情況,不定期組織召開未來學校相關的政策分析會、形勢研判會、創新分享會和專題研討會。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由省級教育科研機構負責建設,與中國教科院聯合開展學習空間再造、學習方式變革、課程體系重構、組織管理轉型、技術賦 能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負責組織省內相關地區和學校開展課題研究、教學研討、實踐推進等方面的工作。未來學校實踐共同體由區(縣)教育科研機構負責建設,組織區域內相關學校持續深入開展未來學校實踐創新。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在中國教科院的指導下,加強優勢互補,促進資源共享,不斷提高未來學校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水平。 加強中國教科院與教育行政部門、有關高校和企事業單位的聯繫,促進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優化整合,構建教育行政部門、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區和學校協同創新的教育生態體系。各地要切實加強未來學校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形成未來學校建設的長效運行機制。各學校要認真參與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組織的各項活動,積極承辦研討活動,推動未來學校工作常態化、有序化。積極搭建全國未來學校網絡平臺、數據平臺和成果展示平臺,發揮各有關單位的特色優勢,匯聚形成未來學校建設的合力。中國教科院將全程跟蹤各地各學校的未來學校工作開展情況,建立評估考核機制,由未來學校研究團隊核心成員、國內外教育專家和名校長名教師代表組成評估委員會,定期對區域未來學校的組織管理工作、未來學校試點校的推進工作、未來教師研修情況進行評估,表現優秀的單位和學校將優先獲得各項專業支持,包括專業引領、海外研修、定製培訓、重要展示機會等。建立退出機制,對工作組織不力、措施不到位、參與不積極、實驗效果差的 學校取消資格,退出試點學校行列。 

***** by NIES' Future School Lab*****

相關焦點

  • 好未來加入未來學校創新計劃2.0:「3430」項目正式啟動!
    今日(2020年7月28日),在2020好未來TI智慧教育開放合作大會上,舉辦了未來學校2.0創新計劃發布啟動儀式。 「3430」面向校外體系的未來學校研究項目啟動儀式現場 2013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啟動了未來學校創新計劃,2014年成立了未來學校實驗室,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最佳實踐案例。
  • 中國未來學校實驗室正式發布《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
    在新時代時空交匯的重要節點上,中國教育科學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再次鄭重發聲,《中國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於第五屆全國未來學校大會上正式發布。  《未來學校2.0:概念框架》是基於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未來學校的核心概念進行了重新的審視,以「重新定義學校、重新認識學習、重新理解課堂、重新構建學習路徑」引導未來教育走向,重新認識學習。
  • 未來學校什麼樣?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正式成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自2014年正式成立未來學校實驗室,推出未來學校創新計劃以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3年啟動中國未來學校創新計劃,2014年成立未來學校實驗室,堅持紮根中國、面向世界的原則,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從學習空間、學習方式、課程結構、組織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全國各地中小學校的熱烈響應和廣泛支持,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移動學習最佳實踐案例,圓滿完成了「未來學校1.0」階段的研究任務。
  • 「中幼多維智能學習空間」新聞發布會召開 —— 「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測評和論證項目正式啟動
    2019年7月9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簡稱「中心」)在北京召開「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中幼多維智能學習空間」專家論證報告新聞發布會 ,這是首個通過中心 「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 論證的重大創新成果。會議還同時宣布實施「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測評和論證項目。海爾集團、北京金色童園對其技術和實用性說明發布報告。六家幼兒園進行現場籤約。
  • 2020年度「拔尖計劃2.0」名單來了
    去年9月27日,教育部網站發布了《關於2020年度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本批次計劃建設85個左右「拔尖計劃2.0」基地。根據教育部2019年發布的文件,2019~2021年,將遴選建設260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包括190個左右的理科基地、60個左右的文科基地以及10個左右的醫科基地。
  • 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二批「拔尖計劃2.0」基地名單出爐,這些高校入選!
    今天(2月5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名單,共有49所高校的95個基地入選。兩批合計有60所高校、199個基地入選。2018年,教育部會同科技部等六部門在前期十年探索的基礎上啟動實施拔尖計劃2.0,堅持「拓圍、增量、提質、創新」總體思路,擬在基礎理科、基礎文科、基礎醫科領域建設一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著力培養未來傑出的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醫學科學家,為把我國建成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奠定人才基礎。
  • 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
    推進未來學校建設是新時代的重大命題,是教育發展的永恆主題,是教育科研的嶄新課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自2014年正式成立未來學校實驗室,推出未來學校創新計劃以來,從實踐和學理層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有效傳播了未來學校理念。從2016年起,「未來學校」作為國家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要點,寫入教育部文件,為未來學校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面、系統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 入選國家首批「拔尖計劃」2.0高校名單來啦
    在此基礎上,致遠學院於2010年1月正式成立,同年被納入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試點項目,開啟了「致遠1.0」的歷程,統籌管理全校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工作,貫徹「一制三化」的機制手段,探索形成了「好奇心驅動」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邀請眾多國際學術大師培養激發學生「從0到1」的創新能力。
  •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名單正式公布,對強基計劃影響重大!
    2、從具體學科來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天文學、地理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哲學、經濟學、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在京成立
    2020年7月20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在北京正式成立,作為新型研究和學習生態的共同體,由17家單位組成,包括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共建企業等。來自教育部、中國教科院、山東省教科院等共建企業的代表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加成立大會。
  • 2020年度「拔尖計劃2.0」名單來了,強基計劃院校或將擴容
    申報主體是普通本科高等學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每所學校申報基地數不得超過6個;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每所學校申報基地數不得超過2個;其他高校,每所學校申報基地數不得超過1個。強基計劃和拔尖計劃2.0都是教育部著力培養基礎學科拔尖人才的計劃,兩者涉及的學科和培養模式高度相似,選拔某一基礎學科教學科研實力強的高校,重點培養在該基礎學科有潛質、願意鑽研的學生。
  • 多所高校入選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
    在此基礎上,致遠學院於2010年1月正式成立,同年被納入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試點項目,開啟了「致遠1.0」的歷程,統籌管理全校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工作,貫徹「一制三化」的機制手段,探索形成了「好奇心驅動」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邀請眾多國際學術大師培養激發學生「從0到1」的創新能力。
  • 中國傳媒大學發布未來5年本科教育「行動計劃」
    新華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孫蕾)中國傳媒大學本科教育大會6日在京召開,大會發布了《中國傳媒大學本科教育行動計劃(2021-2025)》,聚焦一流本科教育建設,出臺13項計劃17個方案,為學校未來5年的本科教育發展打出一套「組合拳」。
  • 好未來入選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共同體成員單位」
    億歐7月21日消息,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的「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成立大會暨第四次教育革命與未來學校研討會」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王素正式宣布成立未來學校研究共同體,並授牌給17家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共建企業。
  • 聚焦「0-18歲」發展:共繪學校發展未來路線圖
    來源:中國網未來學校生態大會 (FSEC,Future School Ecology Conference),是中國教育智庫網與未來學校研究院聯合主辦、中教資聯與雅森國際聯合承辦的為賦能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聚焦0-18歲兒童發展的綜合性會議會展。大會採用以會促展、會展融合的形式開展。
  • 2020未來學校生態大會主會場議程發布
    2020未來學校生態大會以「共同繪製學校發展『未來路線圖』」為主題,意在貫徹落實《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精神,探究新時期學校形態變革趨勢和未來學校發展路線,更好地統籌各方優質資源、搭建政企校研融合的未來學校生態平臺,推動基礎教育創新發展。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
  • 東莞大灣區未來學校樣板校
    記者日前從學校籌建組發布的消息獲悉,該校擬於2022年9月正式辦學招生,設置72個教學班,其中普通高中48班、初中24班,實施小班化教學。目前,籌建組正面向全國招聘優秀教師。學校意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首個未來學校實體樣板校。未來學校「畫像」出爐去年3月,東莞市政府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籤約,攜手打造中國首個未來學校教育實驗區。
  • HCIP-Cloud Service DevOps Engineer V2.0 正式發布
    華為認證雲服務DevOps高級工程師 HCIP-Cloud Service DevOps Engineer V2.0(中文版)自2020年11月25日起,正式中國區發布。通過HCIP-Cloud Service DevOps Engineer V2.0認證,您將掌握敏捷和DevOps的理念與端到端的雲上DevOps軟體開發流程:持續設計與規劃,持續開發與集成,持續測試與反饋,持續安全與審計,持續部署與發布,持續運維與監控,您將具備基於華為雲DevCloud實踐端到端DevOps能力,勝任敏捷項目開發與管理、DevOps開發與運維工程師的崗位
  • HCIP-Data Center Facility Deployment V2.0 正式發布!
    華為認證數據中心基礎設施部署高級工程師 HCIP-Data Center Facility Deployment V2.0(中文版)自2020年12月31日起,正式在中國區發布。Facility Deployment V2.0 培訓教材》《HCIP-Data Center Facility Deployment V2.0 實驗手冊》《HCIP-Data Center Facility Deployment V2.0 模擬試題》《HCIP-Data Center Facility Deployment V2.0 版本說明書》
  • 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陳鋒:未來學校新核心平臺的五大特徵
    人民網北京7月9日電 今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簡稱「中心」)在北京召開「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中幼多維智能學習空間」專家論證報告新聞發布會 。會議宣布實施「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重大創新成果測評和論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