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從人卵細胞培養出胚胎幹細胞

2020-12-19 科學網

 

10月6日出版的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報告說,美國研究人員用人類卵細胞培養出了胚胎幹細胞,雖然這項成果還存在一些缺陷,但已是「黃禹錫造假事件」後最接近培養出正常人類胚胎幹細胞的成果。這一成果可能引起有關克隆問題的新一輪大爭論。

 

將體細胞中的遺傳物質植入卵細胞中,將其培育成為胚胎幹細胞甚至最終培養出新的個體,就是常說的克隆技術,著名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用這種技術得到的。2004年,韓國研究人員黃禹錫曾宣稱用這種方法培育出了人類胚胎幹細胞,引起一時轟動,但後來證明這是一起造假事件。

 

此後,許多科研人員都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但一直沒有成功。相關研究面臨的障礙是,如果先將人類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去掉,再植入另一個體細胞的遺傳物質,這樣得到的卵細胞分裂幾次後就會停止發育。

 

而美國紐約幹細胞基金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說,如果留下一部分原有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再另外加上體細胞的部分遺傳物質,這樣得到的卵細胞可以發育到具有70至100個細胞的囊胚階段,達到可以提取胚胎幹細胞的階段。

 

胚胎幹細胞具備發育成各種組織和器官的潛力,如果能夠培育出人類胚胎幹細胞,就意味著能夠培育出屬於某個人自己的組織和器官,可用於個性化的醫療。當然這也會引起有關複製人的爭議。

 

本次研究雖然能夠培育出人類胚胎幹細胞,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最重要的是這些細胞中存在3組染色體,即卵細胞原有的1組染色體和來自體細胞的2組染色體,而正常的人類細胞只有2組染色體。因此,這種人類胚胎幹細胞還不具備實用性。

 

但是《自然》雜誌同時發表的社論指出,這是自「黃禹錫造假事件」後最接近培養出可用人類胚胎幹細胞的成果,在大方向上證明這仍然是一條可行的道路。社論認為,這將引起新一輪的有關複製人的大爭論,甚至提出聯合國有必要開始考慮制訂監管克隆的規章制度。(來源:新華網 黃堃)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臺大醫院成功將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生殖細胞
    臺大醫院成功將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出生殖細胞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9日 21:00 來源:   中新網3月9日電 臺大醫院團隊成功將人類胚胎幹細胞培養出近似卵子的卵泡,此一領先全球的研究登上知名醫學期刊封面。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這種細胞起源於胚胎發育過程,個體成年後這種細胞可產生精子細胞和卵細胞。過去人類細胞體外培養嘗試:成功率極低幹細胞學家Saitou教授使用動物皮膚細胞誘導成幹細胞,使用胚胎幹細胞也能完成同樣的任務。體外培養人類細胞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老鼠和人類胚胎幹細胞是根本不同的,小鼠胚胎幹細胞是「幼稚」——容易被誘導分化成任意路徑;而人類幹細胞是「成熟」的,他們的分化方式不能適應所有途徑。Hanna和他的研究小組隨後建立了一種方法來下調分化遺傳信號通路,由此構建出了一種新型的iPS細胞,他們將之命名為「原始細胞」( na?ve cell)。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新華社發/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 美首次成功複製人類胚胎 聲稱是為了治療疾病(多圖)
    據《今日美國》報報導,進行這項試驗的科學家是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一個名為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成員。他們說,這次克隆「很初級」,3個克隆出來的胚胎分裂出幾個細胞之後就停止了分裂,數目不足以產生有用的醫用幹細胞。儘管如此,這些科學家還是說,這證明了可以通過複製人類胚胎來得到幹細胞。威斯特將這一成果稱為走向醫學新時代的「蹣跚第一步」。
  • 從「孤雌生殖」到「孤雄胚胎」:生育從此告別兩性?
    大部分動物都需要雌雄兩性的結合才能繁殖後代,人也不例外——性,不但能給予浪漫的愛情,更可以防止基因的品質在傳播過程中發生退化,使得優秀的基因一代代地傳下去[3]。然而,自然界當中總有那麼一些「異類」,它們不需要交配,不需要受精,就可以繁殖後代。對它們而言,只靠雌性就足以傳宗接代了,科學家們把這種繁育方式稱為「孤雌生殖」。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日本科學家發現,只需8...
    破解從受精卵到完整人形的奇妙過程,一直是無數科學家努力的方向。了解生命奧秘,治療不孕不育,都得用上解謎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比如近些年來的「人造精子」、「孤雌/孤雄生殖」等等[1-2]。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當內細胞群在培養皿中培養時,我們稱之為胚胎幹細胞。通常人胚胎幹細胞的來源有四種:選擇性流產的人類胚胎組織;治療不孕症夫婦不需要的由體外受精產生的人類胚胎;由捐獻者專門為研究所捐獻的配子由體外受精產生的人類胚胎;由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將人體細胞核移植入人或動物的卵泡內產生人類胚胎或嵌合體胚胎。
  • 歐巴馬為何取消美國胚胎幹細胞研究限制
    歐巴馬在競選總統時就表示,胚胎幹細胞的醫學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他強烈支持拓展胚胎幹細胞研究,布希政府的胚胎幹細胞政策妨礙了美國有關科學家的工作,也削弱了美國與其他國家在幹細胞研究領域競爭的能力。歐巴馬上臺前曾指出,他將通過一項總統令取消布希的相關限制命令。因此,美國專家和媒體對歐巴馬的舉動並不感到意外,認為取消這項限制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Emma Chou • 2019-08-03 17:19:54 來源:前瞻網 E3782G1
  • 《自然》重磅:人造「卵細胞」,從未如此簡單
    而近期在《自然》上,日本九州大學的科學家們,又把「人造卵細胞」的課題向前推進了一步:對卵母細胞基因調控網絡進行的研究發現,只需要激活8個關鍵的轉錄因子,就能使小鼠幹細胞轉化為卵母細胞樣細胞!對於了解仍然神秘的卵母細胞,乃至今後「人造卵細胞」的目標,本次發現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首先介紹點背景知識好啦:卵母細胞是女性原始生殖細胞轉化到成熟卵子中,必須經過的一個重要步驟,初級卵母細胞在胚胎早期就完成增殖和發育,但真正完全成熟要到女性青春期之後,也就是每月排出的卵子了。
  • 用皮膚細胞製造出精子卵子來生娃?英國科學家正在認真討論
    專家表示,理論上利用同樣的方法,人可以複製「複製人」。也就是說,用克隆手段的確可以讓皮膚細胞「再造一個生命」。然而體細胞克隆成的個體可能存在嚴重缺陷或畸形是不爭事實,此外存在諸多倫理問題,各國政府、科學家以及民眾均反對進行人類克隆。那麼史蒂芬•希利爾所說的是克隆嗎?
  • Nature揭示:僅需8個轉錄因子,幹細胞可變身可受精的卵母細胞
    這之後,輔助生殖技術持續發展,成為越來越多人延續後代和提高生育文明的重要手段。然而,這種技術需要參與者提供健康的精子、卵子,如何精益求精、為不孕不育患者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成為科學家們努力的方向。為了了解影響卵母細胞生長的因素,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培養系統,利用胚胎幹細胞(ES)再現了雌性小鼠生殖細胞的分化,並通過RNA測序(RNA-seq)分析繪製了雌性生殖細胞的發育軌跡,發現有27個轉錄因子可能與卵母發育過程相關。
  • 八個轉錄因子促幹細胞變身「類卵細胞」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幹細胞最新研究成果,日本科學家團隊證明:一組8個轉錄因子,可以在實驗室中將小鼠幹細胞轉化為類卵細胞。這些發現進一步加深了人類對卵子發育的理解,在應用角度上,。卵母細胞(未成熟的卵細胞)的發育分為多個階段,但參與這一過程的基因調控網絡尚不清楚。
  • Cell:科學家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的重大發現!
    圖片來源:medicalxpress.com2016年4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卡羅琳學院和路德維格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對發育第一周的胚胎進行了詳盡的分子特性分析,結果表明,人類和小鼠的胚胎發育過程存在相當大的差異,而且X染色體上的基因或被以不同方式進行調節;相關研究結果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Cell上。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人工培育胚胎作為胚胎研究的類器官一直受到科學家的廣泛關注:2016年,研究人員成功分離和培養了攜帶正常單倍染色體組型的人類胚胎幹細胞系,為功能基因的篩選提供了平臺【1】;隨後,人類胚胎的體外培養突破了9天的記錄,達到13天,這一成果有助於揭示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從未見過的特性【2】;2017年,
  • PNAS:科學家鑑一過渡幹細胞——骨形成蛋白幹細胞
    研究者Michael Roberts表示,胎盤細胞是一種未知形式的人類胚胎幹細胞,這種新型幹細胞可以幫助研究先兆子癇的發病機制及人類生育過程的其它過程。研究者將這種幹細胞稱之為骨形成蛋白幹細胞,相比正常的胚胎幹細胞而言其非常強勁而且容易對其進行操作;骨形成蛋白幹細胞是一種介於胚胎幹細胞和最後發育形成後的細胞間的一種過渡狀態的細胞,研究者可以利用這種幹細胞來理解胚胎的形成過程以及進行諸如先兆子癇等出生前疾病發病機制的研究。
  • 科學家造出南北雜交胚胎
    北京時間7月5日凌晨1時在《自然-通訊》雜誌上揭曉的一篇論文帶來了希望:義大利Avantea生殖技術實驗室的Cesare Galli和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與野生動物研究所的Thomas Hildebrandt用冷凍的北方白犀牛精子和近親南方白犀牛的卵細胞體外受精合成「南北雜交」胚胎。
  • 日英科學家分享醫學諾獎 日本已有19人獲該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8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和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以表彰他們在細胞研究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在諾獎評審委員會稱之為「經典」的一項實驗中,格登以青蛙的卵細胞為實驗對象,取出卵細胞內一個不成熟的細胞核,以一個成熟的特化腸細胞所含細胞核取代,而改性後的卵細胞最終得以發育成為一個正常蝌蚪。他認定,經過改性,細胞成熟後所含脫氧核糖核酸(DNA)遺傳物質依然包含發育成為青蛙所有細胞所需要的全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