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豐子愷說食肉

2020-12-16 廈門日報

食肉

作者 / 豐子愷

我從小不吃肉,豬牛羊肉一概不要吃,吃了要嘔吐。三四歲以前,本來是要吃的,肥肉也要吃。但長大起來,就不要吃了。原因何在,不得而知。大約是生理關係,仿佛牛馬羊不要吃葷,只要吃草。

我母親喜歡吃肉。她推己及人,擔心我不吃肉身體不好,曾經將肥肉切成小粒,用豆腐皮包好,叫我吞下去。我遵命。但入胃不久,即覺異樣,終於嘔吐,連飯也吐光。母親灰心了,於是我成了一個不食肉者,連雞鴨也不要吃,只能吃魚蝦。

不食肉是很不方便的。出門作客,參加聚餐,席上總是肉類。有的人家,青菜用肉湯燒,魚肚中嵌肉。這是最講究的,卻是和我為難。有一次我在一位老先生家便飯。席上魚肉之外有青菜和豆腐。老先生知道我不吃肉,請我吃豆腐和青菜。但我一看,豆腐和青菜中都加些肉屑,我竟不能下箸。向主人討些生豆腐,加些麻油醬油,津津有味地吃了一餐飽飯。旁人都說奇怪。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呀!

我曾在杭州第一師範做住宿生。飯廳裡每桌七人,每餐四菜一湯,其中必有一碗肉。七塊肉排列在上,底下是青菜。我應得的一塊肉,總是送別人吃,六人輪流受用。因此同學們都喜歡和我同桌。有時星期日約同學出外聚餐,我總拉他們到功德林、素香齋。他們也說素菜好吃,然而嫌它營養不良。我入社會後,索性自稱素食者,以免麻煩。其實鱖魚、河蟹,我都愛吃。

遍觀古往今來,中土外國,無不以肉為美味。「六十非肉不飽」,「晚食以當肉」,足見人們對肉的珍視。我不吃肉,實在是「大逆不道」!但我「知故不改」,卻笑「食肉者鄙」。

作者

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和翻譯家。

朗讀者

許夢潔,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許夢潔 黃曉青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及網絡

編輯: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閩西南協同發展又有新進展!今天,這些利好傳來→→

相關焦點

  • 夜讀丨豐子愷: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
    主播讀經典,陪你說晚安,大家好,這裡是閃電夜讀,我是淄川臺主播範菁。在孩童的眼中,這個只生歡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這個世界不是有錢人的世界,也不是無錢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活著這回事,本來如此單純。本期夜讀與您分享豐子愷的散文《活著本來單純》。
  • 做願做之事,愛所愛之人|東湖夜讀·為你講書⑦
    荊楚網聯合湖北省圖書館在每周六晚推出「東湖夜讀·為你講書」欄目,邀請長江讀書節講書人分享閱讀心得,將書中的精彩娓娓道來,將那些與好書邂逅的故事,與您分享。內容簡介《願你一生清澈明朗》是是著名漫畫散文家豐子愷散文漫畫作品集,全書收錄數十篇豐子愷最為經典的散文漫代表作品。一本書閱盡豐子愷散文精華。
  • 夜讀|你家有這樣一隻阿咪嗎?
    阿咪(節選,有刪減)作者 / 豐子愷阿咪者,小白貓也。貓的可愛,可以說是群眾意見。而實際上,如上所述,貓的確能化岑寂為熱鬧,變枯燥為生趣,轉懊惱為歡笑;能助人親善,教人團結。即使不捕老鼠,也有功於人生。那麼我今為貓寫照,恐是未可厚非之事吧?
  • 爺爺說:最喜歡豐子愷的處世格言,簡單的幾句話,都說到心坎上了
    爺爺說:像豐子愷那樣看淡看透看破,即使世間不是淨土也勝似淨土文/芨芨草在一次喝茶時,看到爺爺正在看一本關於豐子愷的書,話題自然就從這位大師延伸開來「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作家、書法家和翻譯家,以中西融合畫法創作漫畫以及散文而著名」,這些我都很熟悉,但爺爺卻從豐子愷的做人做事看出了端倪。爺爺甚至說,豐子愷先生的名、字、號很多:原名豐潤,又名仁、仍,字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這說明什麼?先生一生都在追求進步,不滿足於已有的成績,所以,一直在改名字。
  • 李叔同與學生豐子愷的「邂逅」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豐子愷曾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儘管如此,李叔同對學生的要求卻不失嚴格,在李叔同威嚴的教導下,豐子愷虛心求教,一點一滴慢慢磨練,豐子愷說,我與李叔同先生的藝術欣賞方向大約一致
  • 夜讀經典 | 李叔同的音樂課
    從今天起,我們的「夜讀經典」欄目開啟「名家與教育」板塊。讓我們一起走近李叔同、魯迅、豐子愷、葉聖陶、朱自清……聽聽他們的教育故事。今天,我們就先從《李叔同的音樂課》說起。1911年3月,曾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臨摹油畫,又從音樂家村上音二郎研習西洋音樂的李叔同負笈歸來。
  • 豐子愷的月亮
    2豐子愷喜歡畫月亮,不超過兩筆就能畫完的那種。他總在滿月下,畫一個女子的等待。有少女的背影纖細,有也許是人到中年,小肚子墜墜。有人也許還在望著月亮許願天長地久。有人只敢期盼當下圓滿。3有天文愛好者隆重指出,豐子愷把兩個月亮畫錯了。明明是「楊柳岸曉風殘月」,他怎麼給畫了一彎上弦新月?
  • 人生不開懷,需讀豐子愷
    事實上,豐子愷先生的確如此。巴金先生說:我的腦子裡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的人,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朱自清曾評價說:「我們都愛你的漫畫有詩意。一幅幅的漫畫如一首首的小詩——帶核的小詩。你將詩的世界東一鱗西一爪地揭露出來,我們這就像吃橄欖似的,老覺著那味兒。」
  • 魯迅與豐子愷「撞車」翻譯《苦悶的象徵》
    而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由《上海時報》連載,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兩位譯者幾乎同時翻譯同一本日本文藝論著,並同時出版,這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界頗為鮮見。當時,人們很是好奇,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中譯本在翻譯質量上,哪一本更好?豐子愷說:「他(指魯迅)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詞。
  • 為什麼食肉動物選擇捕獵食草動物,而不是其他食肉動物?
    從本質上說無論是什麼食性的動物對於食肉動物來說都是肉,這並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在自然界中,食肉動物通常只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儘管體型有很大優勢的食肉動物,也很少出於食物的目的去捕獵其他食肉動物。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來探討一下原因。食肉動物為什麼選擇捕殺食草動物,而不是食肉動物?
  • 給我的孩子們-豐子愷 電子書分享
    豐子愷作為一個著名漫畫家,文章不多。這篇《給我的孩子們》的文章裡表露了對孩子的讚美。對他們那種純真、毫不掩飾、由心流露的特點的喜愛、讚美、甚至崇拜。 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說出來,使你們自己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意思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那時的豐子愷竭力稱讚西畫「忠於寫實」,認為不合於自然實際的中國畫是荒唐的畫法,去日本遊學參加的也是洋畫研究會,以「想窺見西洋畫的全豹」為目的。但在東京期間,他不僅接觸了西方最新的藝術作品和藝術潮流,也見證了日本畫自成一脈抗衡西洋畫的格局,豐子愷回憶這段時間時說自己「有時竊疑model和canvas(畫布)究竟是否達到畫家的唯一的途徑」,可以說這是他重新認識中國畫的開始。
  • 豐子愷10句經典語錄,句句都是人生
    而當時出版這本著作的人,讓魯迅大吃一驚,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他叫豐子愷。 當時,人們很是好奇,魯迅和豐子愷的兩個中譯本在翻譯質量上,哪一本更好? 豐子愷說:「他(指魯迅)的理解和譯筆遠勝於我。」這當然是謙詞。
  • 豐子愷的人性與佛心:變幻無常中,始終保持自由自在的精神
    對此,豐子愷也作了回應,他說自己是一個二重人格的人,既有「虛偽、冷酷、實利」的成人一面,也有「天真、熱情、好奇、不通世故」的兒童屬性,這兩端互相角力,弄得自己精神上受了不少苦痛。 「我不但如谷崎君所說的『歡喜孩子』,並且自己本身是個孩子——今年四十九歲的孩子。
  • 豐子愷:我是個四十九歲的孩子
    豐子愷在其隨筆集《率真集》中如是說道。豐子愷生於1898年,浙江嘉興石門鎮人,以漫畫及散文聞名於世,是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率真集》是豐子愷自編自選的經典隨筆集,近日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發行,這是《率真集》問世七十餘年來,首次以簡體形式出版發行。該書初版於1946年,此次出版嚴格依據原版修訂,罕見非他人選編,篇目無增刪,在內容上原汁原味呈現作品本來樣貌。
  • 豐子愷:阿咪
    豐子愷(1898—1975)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翻譯家和美術音樂教育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1914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業於名師李叔同和夏丏尊。
  • 豐子愷的「文學相」 可暫時脫離塵世的「白日夢」
    他曾說,作畫好比寫文章,「我的作畫,也不免受了文學影響……我希望畫中含有意義——人生情味或社會問題。我希望一幅畫可以看看,又可以想想。換言之,我是企圖用形狀色彩來代替了語言文學而作文。」之後,豐子愷又著手翻譯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只是他不知道的是,當時魯迅也在翻譯這本書。1925年,兩種譯本同時譯出,分別在報刊連載,又分別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和北京北新書局出版。後來豐子愷去拜訪魯迅,談起《苦悶的象徵》,抱歉地說:「早知道你在譯,我就不會譯了。」魯迅回道:「早知道你在譯,我也不會譯了。其實這有什麼關係,在日本,一冊書有五六種譯本也不算多呢。」
  • 吳浩然:編這套書,我慢慢了解了豐子愷
    這是他花費三年心血編著的一套關於豐子愷書法繪畫藝術的書:一本他以豐子愷漫畫風格創作的《緣緣人生——豐子愷畫傳》,一本《豐子愷書法字典》,一本研究豐氏楊柳畫法的《豐子愷楊柳畫譜》以及一本堪稱豐氏著作全記錄的《豐子愷書衣掠影》。   「據齊魯書社透露,這一套《緣緣叢書》已經進入他們的銷售渠道進行銷售了。」向記者轉述這句話時,吳浩然的臉上綻放釋懷的笑容。
  • 豐子愷的人間情味,讀懂已不再少年
    書香門第,初遇恩師1898年,豐子愷出生於浙江桐鄉石門鎮,大運河在這裡流經,桐鄉人傑地靈,出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人物。桐鄉有一句話「姓豐的全是進士」,因為石門鎮的進士全姓豐,姓豐的進士全是石門鎮人。豐子愷就出生在這樣一個書香世家。豐子愷是家中唯一的男丁,母親希望他能夠當一名老師,不要遠遊。
  • 對於豐子愷美學思想的研究,你是怎麼理解和認識的?
    在文革結束後,1978年豐子愷終於得到了平反,豐子愷研究也逐漸回溫。從1979年開始,數以千計的介紹、回憶、紀念性文章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上公開發表。隨之而來,大量關於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的文章面世。在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沉寂後,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終於「爆發」,形成了一股持續至今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