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革結束後,1978年豐子愷終於得到了平反,豐子愷研究也逐漸回溫。從1979年開始,數以千計的介紹、回憶、紀念性文章在全國各大報刊雜誌上公開發表。隨之而來,大量關於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的文章面世。在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沉寂後,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終於「爆發」,形成了一股持續至今的熱潮。
而點燃這場研究熱潮的,正是豐子愷的子女和學生。在豐子愷平反後,他們在第一時間發表了大量的文章,追憶、紀念豐子愷,在豐子愷研究方面也做了很多拓荒性的工作,尤其是對有關資料的整理,具有很高的學術參考價值。1984年,鄧牛頓在《上海大學學報》上發表了《豐子愷美學思想初探》,這是公開發表的第一篇自覺地對豐子愷美學思想進行系統闡釋的研究性文章,在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如果說此前的研究還只是非自覺的行為,那麼自此,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真正的自覺時代。研究者不再滿足於通過豐子愷的藝術作品窺探其美學思想的某一方面,他們更樂於系統地闡釋豐子愷美學思想,構建其理論體系。此時研究者視野中的豐子愷,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漫畫家、散文家,他更是一個被忽略了幾十年的美學家。於是,他們首先以學術論文展開討論,各抒己見。我們知道豐子愷從未系統的闡釋過他的美學思想,而是將一生的思想精華都薈萃在其藝術作品中。研究者們只能再次將目光投向他的藝術作品,尤其是他的散文和藝術教育文章,以求從中擷芳採華。
隨著時間的推移,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不斷深入。1993年出版的《中國現代美學思想史綱》,成為第一本系統論述豐子愷美學思想的現代美學史著作。在這本書中,豐子愷的美學思想被視為20世紀30年代藝術家的美學思想的代表,專設一節加以討論。書中指出「他的美學思想在中國現代美學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這也是首次為豐子愷的美學史地位正名。
相比之下,餘連祥的《豐子愷的審美世界》,對豐子愷的審美世界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全方位的研究和闡述,這也是第一本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的專著。書中詳細闡釋了構建豐子愷美學思想體系的幾個主要美學觀點,即「絕緣說」、「苦悶說」、「情趣說」和「寫意說」,同時介紹了在其美學思想指導下的美育活動和藝術創作,分析了豐子愷審美個性的成因。這本書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轉化,不僅開創了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的新視角,進一步肯定了豐子愷的美學史地位,同時也將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同當下美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相結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值得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學人投身到豐子愷美學思想研究的工作中來,不僅加大了區域研究的交流,還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豐子愷研究會和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召開了多次高等級研究會議,形成了以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為中心的研究陣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