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豐子愷翻譯中輕輕飄過的「未來主義」

2020-12-16 澎湃新聞

未來主義是20世紀初出現於義大利,隨後流行於俄、法、英、德等國的一個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流派。

儘管「未來主義」藝術運動未曾在中國真正發生過,但它卻在包括豐子愷在內的中國作者的藝術史書寫中留下了痕跡:如在1928年,豐子愷編述的第一本藝術史著作《西洋美術史》中,作者以幾乎沒有任何個人傾向的筆調輕輕點出了在當今世界藝壇還有一個「未來派」存在;在1934年編譯的《近代藝術綱要》中,豐子愷認為,「這只能看做近代生活的一種記錄,間隔的顫動時代的弊病,發作的表記。」

豐子愷1921年年初至年末為期10個月的日本之行,對豐子愷日後的藝文道路頗有影響。他不僅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了」竹久夢二,並且掌握了日文和英文。此次「遊學」(這次去日本稱為留學嫌太短,稱為旅遊嫌太長,被豐子愷自己戲稱為「遊學」),為豐子愷打開了與東洋甚至西洋連接的繪畫和文學的通道。1925年,豐子愷與匡互生在上海創辦立達學園。1928年,豐子愷編述了自己的第一本藝術史著作《西洋美術史》,由開明書店出版。這原來是一本為立達學園西洋畫科編寫的教學講義,節錄了日本學者一氏義良的《西洋美術的知識》裡的章節。這也不是通常意義上完全遵照原作的譯著。豐子愷在序言裡寫到:「我並不照譯,只節錄其重要部分,(略加增補),而用作美術史講義,又直名之為《西洋美術史》。」之後,豐氏的另幾部藝術史著作也基本是這種情況,節錄日本學者的藝術史原作,並加入自己的見解。因而,對原作的節錄取捨,也顯示了譯者自己的思考。豐子愷編述的《西洋美術史》是一本從古代到現代,由「原始時代」開頭,以「新興美術」結尾的書寫完備的藝術通史。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個章節「新興美術」中,豐子愷保留了日文原著中的關於立體派與未來派等現代藝術思潮的介紹。其中,未來派儘管在豐氏翻譯時的1920年代末已處於頹勢,但從當時藝術史書寫的角度看仍然是新的,幾乎同步於時代的藝術潮流,畢竟從日文原著的寫就到中文的翻譯還要經歷一個時間的跨度。可見,豐子愷認為,作為對於學生的教學,很有必要教授和傳播給他們世界上最新的藝術發展趨勢。在「立體派與未來派」的段落裡,豐子愷寫道:「立體派是空間方面的解決,未來派是時間方面的解決。這兩派,於現今的青年人的美術的表現上有很大的影響。」作者從客觀的角度對未來主義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以幾乎沒有任何個人傾向的筆調輕輕點出了在當今世界藝壇還有一個「未來派」存在。

旋即,1929年,豐子愷又與開明書店合作,翻譯出版了以日本學者上田敏的講稿為基礎的《現代藝術十二講》。此次是基本遵照原作的翻譯。這本書亦是作為立達學園的教學講義,用來為二年級學生講述現代藝術。原著是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學教授上田敏為該校大學生做的普及性演講,由桑木嚴翼速記,上田敏去世後,再由其友人森林太郎整理刊行為《現代的藝術》一書。由於上田敏是文學教授,因而藝術史書寫更偏重「文學興味」。在「第八講:自然派以後的文學」一章中,介紹了俄羅斯文學,其實就是蘇俄文學。文中寫道:「惟在俄羅斯有政府的壓迫及重重的障礙,在這國中惟小說為可比較的安全地發表思想的形式,故俄羅斯的文學者,思想家,皆藉小說以發表自己的意見。如果像別國地有言論的自由,俄羅斯人或者不致如此。」在此,作者以俄羅斯小說為論述對象,並分析是由於政府的壓迫而造成的其他文學形式的缺席。對於「不在場」的文學形式的提示,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就在1920年代現實主義準則整頓蘇聯文學藝術之前,未來主義曾在那裡方興未艾,生機勃勃。俄羅斯的未來主義藝術家曾一度以為「愛國主義和美學上的先鋒主義、政治上的激進主義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的。」

豐子愷譯《現代藝術十二講》未來主義Futurism藝術運動最初發生在義大利。1909年2月20日,義大利詩人馬裡內蒂在巴黎《費加羅報》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歌頌新科技,以及由此產生的速度、功率和運轉之美,提倡暴力和衝突,號召橫掃一切傳統的文化、社會和政治的價值標準。宣言充滿了激情與浮誇,極具煽動性和進攻性。1913年,馬裡內蒂遊歷俄羅斯,與當地的先鋒團體廣泛接觸,為俄國的未來主義打下基礎。然而,發生在俄羅斯的未來主義運動遠遠超出了義大利的胎膜。在彼時俄羅斯自身的社會環境土壤中,未來主義與革命,與政治緊緊地纏繞在一起,一度成為布爾什維克革命所信賴和依靠的藝術團體。「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是其代表人物。

義大利詩人馬裡內蒂

俄羅斯未來主義代表人物「革命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不惟豐子愷的譯著,在1930年大江書鋪出版的馮雪峰翻譯的《現代歐洲的藝術》中,也寫到了未來主義,並在結論的部分論證了無產階級革命與先鋒藝術運動的關係。原著出版於1926年,由流亡於蘇聯的匈牙利布爾什維克瑪察(I.Matsa)撰寫,在此書出版時,未來主義在蘇聯已經基本失勢。為這本書做特別推介的盧那察爾斯基曾經庇護過包括馬雅可夫斯基在內的俄羅斯「未來主義」團體。此書出版4年後的1930年4月14日(俄羅斯教會舊曆的愚人節),馬雅可夫基斯在莫斯科自殺。馮雪峰的翻譯是基於日譯本。作為左翼作家的馮雪峰選擇布爾什維克撰寫的現代歐洲藝術史,譯者與作者之間的政治立場是一致的,對於藝術的觀點應該也不相悖。與豐子愷的譯本不同,此書是布爾什維克政治觀點統攝下的藝術史書寫。從文字來看,由於馮雪峰自己也沒有熟練地掌握日語,對於日譯本的難懂之處基本靠求助朋友或日俄字典來解決的。因而在一些理論闡述的部分,文句翻譯顯得不流暢。書中「義大利未來派」的段落中寫到「它的性質是混階級的」,指責了未來主義藝術革命的不徹底性。在全書的結論部分,作者指出包括未來主義在內的諸流派「在這裡,『流派』是死去,只有為發展之手段的那形式和方法留下」,以辯證法論證了「未來主義」的死亡。

馮雪峰譯 《現代歐洲的藝術》1934年,中華書局刊行了豐子愷編的《近代藝術綱要》。此書是基於日本京都美術學校教授中井宗太郎的《近代藝術概論》,豐子愷節譯了其中的大部分內容。書中對於未來主義的介紹要比他的上一本譯著《西洋美術史》所涉及的詳細許多。從未來主義的宣言和精神內涵的「律動」表現做了闡述。豐譯本中對於「未來主義」的立場是折中的,溫和的,僅僅將它看作是現代藝術流派中的一支。「對於這初生的革命藝術,對於這近代生活的可悲的動亂與騷擾與力的表現的主張,我們原有十分的同情,但看到他們的作品的時候,到底未能首肯他們做企圖的繪畫的最高的價值。這只能看做近代生活的一種記錄,間隔的顫動時代的弊病,發作的表記。」就藝術的思想與主張而言是值得關注的,但就藝術作品的表現力而言是不盡如人意的。

未來主義畫家 吉諾·塞韋裡尼(Gino Severini)《巴爾塔巴林的動態象形文字》 1912年

未來主義畫家翁貝託·博西奧尼(Umberto Boccioni)《城市崛起》素描儘管從1920年代到1930年代,在中國出版的多本介紹歐洲的近現代藝術的譯著中都提到了未來主義,未來主義這個名詞的出現不能算很低頻,但「未來主義」藝術運動卻未曾在這裡真正發生過。一方面,未來主義運動在西方的發展也就一二十年,當它流播到俄羅斯之後有過極速絢爛的綻放,隨後很快凋零。中國青年藝術者大批前往歐洲留學時已是1920年代,此時未來主義的勢頭已漸漸趨平趨弱。另一方面,中國遭受侵略的危途也阻止了本土剛剛起步的先鋒藝術的實驗。儘管與蘇俄選擇現實主義的歷史路徑不同,但殊途同歸,中國的藝文實踐在國防文學旗幟的招引下,齊步走向了現實主義。

未來主義建築師安東尼奧·聖埃利亞(Antonio Sant'Elia)所作的未來主義建築構想圖1939年豐子愷出版《戰地漫畫》時,現實的殘酷經歷及對於國族危亡的擔憂已經使他完全拋卻了對形式主義藝術的寬容立場。他在序言《活的藝術》中將「感覺遊戲的立體派,奇離古怪的未來派」統統稱作為「死的藝術」。他提倡的「活的藝術」要能活用於萬物,要與人生密切關聯。顯然追求形式革命的「未來主義」與中國人慘澹生活的現實太脫節了。待到1941年陳抱一撰寫《洋畫欣賞及美術常識》時,從藝術史的角度看,未來主義也已經塵埃落定地進入了過去式。「未來派運動,最盛時期是1912年以來的幾年間。至歐洲大戰後,已漸次消失其當時的白熱的氣焰,而有成了過去之觀了。」從上文中提到的1920—1940年代在中國出版的西方藝術史的諸版本來看,中國對於未來主義的認識與介紹大都是基於日本書寫的西方藝術史。日本成為向中國輸入包括未來主義在內的西方先鋒藝術的重要途徑。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成為中國眺望西歐的主看臺。1909年,當馬裡內蒂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的幾個月後,就出現了宣言的日文版。1920年,隨著西伯利亞遠東共和國被併入蘇維埃,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未來主義畫家、詩人布爾柳克流亡日本。他在日本舉辦了「俄國未來派展覽會」,推動了日本對於俄國未來主義的了解。

未來主義畫家、詩人布爾柳克(David Burliuk) 《革命,1917》儘管未來主義與中國藝術界緣淺,但它畢竟像一片雲影於包括豐子愷在內的中國作者的藝術史書寫中輕輕掠過,留下痕跡。未來主義在俄羅斯的命運,即是它沒有來得及在中國上演的前傳,未來主義在中國甚至連一聲戛然而止的剎車聲也沒有機會踩響。不過,馬雅可夫斯基還是來了,來到中國,作為蘇維埃革命詩人。現在,我們有機會讀到他作為革命詩人另一面的柔情——《穿褲子的雲》。「只要您想——我就無可指摘地溫柔,不是男人,而是朵——穿褲子的雲!」(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魯迅與豐子愷「撞車」翻譯《苦悶的象徵》
    兩個月後的4月8日,魯迅買到日文版原著,9月22日著手翻譯,10月10日譯完,第一、第二部分於10月1日至31日在《晨報副刊》上連載,1925年3月,作為《未名叢刊》之一出版。而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候,豐子愷翻譯的《苦悶的象徵》先是由《上海時報》連載,1925年3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列入「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
  • 原來豐子愷是中國漫畫之父 也是與魯迅「撞車」的翻譯家
    3月1日下午,滬上眾多文人雅士齊聚克勒門文化沙龍,以「一鉤新月分外明——海上『豐』採豐子愷」為主題,回憶、探討他們記憶中的豐子愷。而「一鉤新月」幾字正是取自豐子愷的一幅重要畫作,這幅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中國「漫畫」的誕生。邂逅日本畫家竹久夢二豐子愷與漫畫的邂逅,歸因於日本畫家竹久夢二。
  • 豐子愷的人性與佛心:變幻無常中,始終保持自由自在的精神
    浙江第一師範學校奠定了豐子愷在文學、繪畫、翻譯上的基礎,國文老師夏丏尊尤其功不可沒。豐子愷早年所有的文學嘗試,都預先拿給夏先生看,寫得好,夏先生就熱烈表揚,寫得不好,夏先生就皺眉頭,「文章不是這樣做的。」 豐子愷後來回憶,「我原不會作文,就是在夏先生的薰陶下竟逐步作起文章來。」
  • 豐子愷的畫掩蓋了音樂教育家散文家和翻譯家的光芒
    豐子愷是一位真心喜歡孩子的父親,從《爸爸不在家》《阿寶兩隻腳,凳子四隻腳》等畫中就可以看出來,那種愛不僅是慈愛,而且是無比的欣賞。豐子愷自稱他是兒童的崇拜者,他說這句話絕不是矯情,而是針對社會上爾虞我詐,成人大都已經失去本性的現象,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豐子愷期待的「真正的人」。豐子愷非常喜歡貓,喜歡花草樹木。
  • 豐子愷翻譯《源氏物語》時知道錢稻孫處境難,竟為他做過這些事
    史料記載,第三屆全國政協第三次會議期間,豐子愷和一些老朋友如宋雲彬、張宗祥、鄭曉滄、劉大傑、傅彬然、沈尹默、陳叔通等一起聽報告、一起討論,雖然忙碌,心情卻十分舒暢。4月13日晚上,胡愈之請客,邀沈瓞民、豐子愷、傅彬然、王紹鏊、宋雲彬以及胡愈之的夫人沈茲九等人赴宴。飯後,豐子愷把自己在北京了解到的老翻譯家錢稻孫的情況單獨告訴了宋雲彬,說錢稻孫現在的處境極不好。
  • 李叔同與學生豐子愷的「邂逅」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后豐子愷曾作文《懷念李叔同先生》以紀念恩師。,坐藤椅前總先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坐下去,豐子愷不解,問其老師,弘一法師說:這椅子的藤椅之間,也許有小蟲,突然坐下去,會把它們壓死,先搖一搖,避開它們,便不會壓死它們了。
  • 豐子愷的「文學相」 可暫時脫離塵世的「白日夢」
    經豐子愷翻譯「注釋」的日本漫畫家北澤樂天《樂天全集》,因為抄家前被借走而得以保存。這套漫畫集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社會生活,書裡的日文都由豐子愷翻譯成中文,端端正正寫在書邊空白處。但與深潛人間世的五四那一批作家大不相同的是,豐子愷的創作在當時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甚至有些「天真」,他絕少直接描寫那些粗糲的現實與重濁的黑暗,對於世間的那些苦痛相、悲慘相、醜惡相、殘酷相,他往往選擇輕快的筆調暈開,不致使其剝蝕心靈。這些悉數映照在他的散文隨筆、小說創作以及翻譯文本的選擇中。
  • 豐子愷藝術和人生觀中的日本因緣
    竹久夢二作品中的意蘊和內涵打動了豐子愷,回國之后豐子愷即開始從事漫畫創作,他和竹久夢二一樣用毛筆繪畫,用簡單的內容表達豐富的意義和可以反覆玩味的畫趣。現代社會中人為機器所制,越來越失去自由意志和心靈的充實,夏目漱石毫不掩飾對現實社會的厭惡,嚮往超然世俗的生活態度,這影響到豐子愷的人生觀,影響豐子愷關注和思考作為人最寶貴的精神世界中的真善美,豐子愷寫道:「夏目漱石真是一個最像人的人。今世有許多人外貌是人,而實際很不像人,倒像一架機器。」
  • 時尚圈中一直流傳的「復古未來主義」,到底是什麼意思?
    復古未來主義(Retrofuturism),最初指的是當代藝術中對早期未來主義風格的描繪,其在設計、時裝、音樂、電影和遊戲等方面也均有涉及。我們在這一風格中常見到將復古懷舊和具未來感、科技色彩的元素結合,用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張力創造出全新事物。
  • 紀念| 豐子愷誕辰120周年,西子湖畔重溫「人間情味」
    文學、繪畫、音樂、裝幀、翻譯……他多有涉獵,成就斐然。他是散文家,擅長兒童文學;他是裝幀設計家,善於詩意美學的設計;他是翻譯家,通曉日語,旁及英語、俄語,翻譯文學、藝術理論;他是音樂教育家,創作歌曲,編譯、著述音樂教育書籍,實踐美育;他更是一位卓越的畫家,詩意創作,以「子愷漫畫風格」獨樹一幟。
  • 重溫豐子愷多才多藝的一生,竟發現他與魯迅相識的一段往事……
    「文心江南系列展之海上丰采——豐子愷藝術特展」熱展一月,雖已在上海海派藝術館落幕,但「豐子愷熱」未曾消退。應社會各界和藝術愛好者的要求,豐子愷藝術特展部分展品今天開始到3月30日移師上海市文聯文藝會堂繼續展覽。
  • 豐子愷的學習經:借錢到東京留學 請假參加展覽會
    豐子愷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家、教育家和翻譯家,在繪畫、音樂、文學、教育、翻譯、書法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豐子愷兒時在私塾待過,家學淵源,受過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成年後又出洋留學,學貫中西,因此成為大師毫不奇怪。儘管民國大師猶如繁星點點,但如豐子愷這樣在多個領域都有建樹,也非常難得。他的成功原因,除了個人天賦之外,自身的勤奮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豐子愷17歲小學畢業後,考上杭州第一師範。原指望師範畢業後,回鄉去當個小學教員。
  • 豐子愷作品欣賞:一個心有童真的老玩童
    豐子愷是中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漫畫家、書法家[1]和翻譯家。中國「漫畫」這一名稱就是由豐子愷的兒童畫而來。豐子愷,是中國現代受人敬仰的漫畫家,散文家。他的繪畫,文章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漫畫更是膾炙人口。讀豐先生的兒童漫畫,讓我們這些所謂的成人都覺得慚愧。
  • 《源氏物語》豐子愷和林文月誰譯得好?
    林文月在《源物物語》的洪範新版序言說她於一九七三年開始翻譯,每年出一本單行本,一九七八年五卷本譯競。當她翻譯這本巨著時,她事實上不知道,早在六十年代,豐子愷先生大陸這邊已經開始翻譯了,但由於十年文革,豐譯本反倒直到一九八三年完整出齊,成書時間反倒在林譯之後了。她慶幸的是,當年翻譯時不知有前輩大家在翻譯,否則的話早就偃旗息鼓了。
  • 豐子愷10句經典語錄,句句都是人生
    兩個月後,魯迅買到日文版原著,即刻開始著手翻譯並在《晨報副刊》上連載,受到了文學界的一致好評。 與此同時,《上海時報》也連載了這本書的另一版本的譯本,同時出版兩本外國著作,這在當時的中國文化界頗為鮮見。 而當時出版這本著作的人,讓魯迅大吃一驚,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夥,他叫豐子愷。
  • 歷史:未來主義藝術運動,喧囂時代的逃避現實!
    未來主義並沒有從這個共同的起源點中消除。沒有人能真正把未來主義放在一個特定的盒子裡,但可以說未來主義中發現的作品本質上是逃避現實的。文化,社會和政治的不穩定可能導致逃避的欲望,當然,義大利在20世紀初就有這些問題綽綽有餘。藝術並非生活在真空中,各種藝術運動將相互影響。印象派可能會產生類似但斷斷續續的運動,例如抽象表現主義。十年或更長時間,流行藝術運動成為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應。
  • 豐子愷的人間情味,讀懂已不再少年
    於是豐子愷進入浙江一師讀書,並且在那裡遇到了後來人生中最重要的兩位老師:一位是李叔同,也就是後來的弘一法師;另一位是夏丏尊。李叔同是我國最早一批留日的先賢,他在浙江一師教音樂和繪畫,有一次他對豐子愷說:「你在我所有的學生裡進步最快。」這句話給了豐子愷莫大的鼓勵和觸動,從此奠定了他要成為一名畫家的理想。
  • 豐子愷:我是個四十九歲的孩子
    豐子愷在其隨筆集《率真集》中如是說道。豐子愷生於1898年,浙江嘉興石門鎮人,以漫畫及散文聞名於世,是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率真集》是豐子愷自編自選的經典隨筆集,近日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發行,這是《率真集》問世七十餘年來,首次以簡體形式出版發行。該書初版於1946年,此次出版嚴格依據原版修訂,罕見非他人選編,篇目無增刪,在內容上原汁原味呈現作品本來樣貌。
  • 大師豐子愷學習英語的方法百年一見,不得不服
    大師豐子愷學習英語的方法百年一見,不得不服!箇中原因值得我們反思。之前介紹過林語堂,季羨林先生學習外語的方法,它們各有不同。林語堂的方法就是要循序漸進,多開口,多說英語;而季羨林先生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查閱詞典,大量閱讀掌握外語。大師豐子愷的方法和他們的大不相同,非常的獨特,而且可操作性非常的強。我們都知道豐子愷是著名的文學家,漫畫家,翻譯家,他為什麼能夠取得那麼大成就呢?
  • 豐子愷:阿咪
    豐子愷(1898—1975)現代著名畫家、散文家、書法家、翻譯家和美術音樂教育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啟蒙者之一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被譽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1914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受業於名師李叔同和夏丏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