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1898.11.9-1975.9.15),中國現代文化藝術史上傑出的大家。他於光緒二十四年生,浙江省桐鄉市石門鎮人。原名豐潤,又名仁、仍,號子覬,後改為子愷,筆名TK。豐子愷先生始終致力於文學藝術創作和中國藝術教育,對中國人文歷史特別是美術學的發展具有獨創性的貢獻。
豐子愷對杭州情有獨鍾,曾在《桐廬負暄》(1939年)一文中寫著:「杭州可說是我的第二故鄉。」17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石門的縣立第三高等小學後,到杭州投考,考前母親為他準備好糕和粽子(「高中」的諧音,意味著要他以高分考中),終以第三名的成績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現為杭州高級中學),師從李叔同學音樂、繪畫,從夏丏尊學國文,結識了影響其一生的師友,並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觀和人生觀,開始了六十載與杭州的不解之緣。
1918年3月18日,豐子愷在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時攝在顛沛流離的歲月裡,豐子愷身在異鄉還經常撰文表達對杭州的思念之情,他在寫給忘年交夏宗禹的信上說:「杭州山水秀美如昔,我走遍中國,覺得杭州住家最好,可惜房子難找。」杭州的皇親巷3號、馬市街156號、田家園3號、靜江路(今北山路)85號都曾留下過豐子愷及家人的身影。杭州的恬適淡泊深得豐子愷先生喜愛,女兒豐一吟曾在《杭州——豐子愷的第二故鄉》一文回憶說:「其實在上海時,父親曾答應友人到杭州後去浙江大學教書。但一看到春光明媚的西子湖,心就閒散起來,不願再受束縛。於是『臨陣脫逃』,依舊過他的賦閒生活,靠賣畫、寫稿勉強度日。」
1926年,豐子愷(左二)在立達學園教圖畫。1948年,豐子愷應開明書店創辦人章錫琛邀請,帶著豐一吟懷著惆悵的心情去了臺灣,只呆了兩個月,終因當地買不到他每餐必飲的紹興酒,舉家轉到廈門,1949年輾轉回到江南,並舉家定居上海,仍經常回杭州小住。1953年,豐子愷與錢君匋、章錫琛、葉聖陶、黃鳴祥等先生集資在虎跑後山為弘一大師建造了一座舍利石塔,每年都來祭掃。從年少時他就經常在西湖邊寫生,將杭州美景入畫,逐漸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他的許多作品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貼近現實又充滿生活情趣的漫畫作品,伴隨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成長。
1973年早秋時節,豐子愷由弟子胡治均陪伴,最後一次來到杭州,無限感慨。
三大板塊,回顧藝術人生豐子愷先生在教育、繪畫、書法、散文、翻譯等文藝領域均卓有成就。他的筆觸生動而富有韻味,質樸而又明亮率真,時常娓娓道來,於細微處探究人生,反映世態人情。他的作品被稱讚「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著人間的情味」。此次回顧展將通過「器識文藝」「文藝人生」「新月如水」三個板塊,全面回顧豐子愷先生的藝術人生。
器識文藝豐子愷的三位老師,基本奠定了他一生發展的基調和品質。夏丏尊先生的教授,為豐子愷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基礎與從事文學翻譯的功力。李叔同先生提倡「先器識而後文藝」,使豐子愷在人格上終生保持君子坦蕩蕩的行為準則,同時啟蒙著他對繪畫與音樂的興趣與熱愛。而與竹久夢二作品的邂逅,令豐子愷在繪畫創作上選定詩性入畫,從而走上了一條弦外有餘音的「子愷漫畫」之路。
夏丏尊 弘一上人買書帖 水墨紙本鏡心豐子愷先生,是一個具有全面藝術修養的人物。他的藝術人生,絕對是豐富多彩的。文學、繪畫、音樂、裝幀、翻譯……他多有涉獵,成就斐然。他是散文家,擅長兒童文學;他是裝幀設計家,善於詩意美學的設計;他是翻譯家,通曉日語,旁及英語、俄語,翻譯文學、藝術理論;他是音樂教育家,創作歌曲,編譯、著述音樂教育書籍,實踐美育;他更是一位卓越的畫家,詩意創作,以「子愷漫畫風格」獨樹一幟。
1、作為散文家的豐子愷豐子愷擅長散文,卓有成就。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他寫下了大量的隨筆,出版過《緣緣堂隨筆》《隨筆二十篇》《車廂社會》《緣緣堂再筆》《甘美的回憶》《率真集》《緣緣堂續筆》等多本散文集,在現代文學史上自成一格。這些作品大多敘述他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行筆樸素自然,風格雋永疏朗,表達了對現實人生的思索,體現出濃厚的生活情趣。豐子愷的散文以一種特有的情調打動了無數讀者,正如鬱達夫所說:「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
繪畫與文學上世紀二十年代,豐子愷開始涉足書籍裝幀藝術,為大量書籍、期刊設計封面、插圖或扉頁等,風格獨樹一幟,成為中國現代裝幀史上最為重要的設計家。在他看來,優秀的書籍裝幀,必須具備完美的藝術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相結合。「書籍的裝幀,不僅求形式美感,又要能夠表達書籍的內容意義,以致內容意義的象徵」「這仿佛是書的序言,不過序文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裝幀是用形狀色彩來表達的。這又仿佛是歌劇的序曲,聽了序曲,便知道歌劇內容的大概。優良的書籍裝幀,可以增加讀者的讀書興趣,可以幫助讀者對書籍的理解。」豐子愷一生裝幀設計數百種,往往與繪畫相結合,講究筆情墨趣,有幽默感,充滿著詩情,也具有濃鬱的裝飾趣味。尤其是所作兒童讀物封面設計,童趣盎然,畫面自然活潑,意境清新優雅,堪稱經典。
春雨豐子愷早年致力音樂教育,長期執教於中小學、師範學校和大學,足遍上海、浙江、桂林、遵義、重慶等地。他注重技藝與育人的結合,培養了一大批藝術人才,也為當時的音樂教育培養了師資。1925年12月,豐子愷出版了第一本音樂讀物《音樂常識》,音樂教育中心逐漸轉向更寬廣的社會音樂教育。他筆耕於音樂啟蒙與普及教育園地,編譯《音樂入門》《生活與音樂》《音樂十課》等三十餘種音樂理論書籍,對普及和提高新音樂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以散文筆法講解諸如樂理、和聲、體裁、曲式、樂器、樂隊、歷史、美學等各方面的音樂知識,語言淺顯形象,文字生動流暢,深受社會的普遍歡迎。
小朋友唱歌 1951年 啟明書局作為翻譯家的豐子愷一生翻譯的著作有三十多部,涉及文學、美術、音樂等領域,譯自俄、英、日等語種,包括英國史蒂文生《自殺俱樂部》、俄國屠格涅夫《初戀》《獵人筆記》、日本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徵》、紫式部《源氏物語》等文學作品十四部,日本黑田鵬信《藝術概論》、森口多裡《美術概論》、門馬直衛《音樂概論》和蘇聯科茹霍夫《學校圖畫教學》等藝術理論二十三部,促進了藝術教育的普及,也推動了日本文學的譯介。1958年,豐子愷撰寫《漫談翻譯》,明確表達了翻譯的要求。在他看來,翻譯既忠實於原文,又不拘泥於原文,力求「信、達、雅」,語言自然流暢,為譯語讀者所接受。尤其是《源氏物語》是國內第一部全譯本,填補了日本古代文學名著翻譯的空白,譯文文體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
夏目漱石選集 1958年版豐子愷主張「藝術的人生化」「人生的藝術化」,被譽為「現代中國最藝術的藝術家」。他以真誠平易的熱情將「藝術」融入到尋常生活中,情趣豐盈,內蘊精粹。他在遵循傳統詩畫觀以水墨線條為本質的前提下,融會西方的速寫與中國的詩意化,涉筆成趣,形成了既有寫實性又有抒情性的繪畫風格。他早年多取材現實生活見聞,帶有「溫情的諷刺」,後期常作古詩新畫,尤其喜愛取材兒童題材,勾畫出人情世態,意境雋永含蓄而耐人尋味。豐子愷的作品溫馨敦厚之中和精神與寧靜致遠之詩意境界,體現了他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獨特人格力量。
豐子愷 郎騎竹馬來 1943年 桐鄉豐子愷紀念館藏一個人的一生,如果老師是啟蒙與奠礎,那麼,朋友則決定著他的志趣與品味。豐子愷在人生的不同時期,結識了不同類型的朋友。早年求學時,他結交劉質平、黃涵秋、關良、陳之佛、潘天壽……中年時期,白馬湖辦學、重慶國立藝專任教,他又結識馬一浮、朱自清、俞平伯、林語堂、傅抱石、錢君匋……晚年,他更與廣洽法師、朱幼蘭等結緣,心心相印。而在他身後,華君武、李可染、唐雲、程十髮……被豐子愷藝術所感染,為緣緣堂重建奉獻力量,更是藝術佳話。大量的照片、信札、作品,勾勒起豐子愷從民國到新中國時期文藝圈的交往脈絡,更能呈現藝術家生動的藝術世界。尤其是作為特別的尾聲,一些知己故友為了豐子愷舊居緣緣堂的重建,共同述說著一個「人走茶不涼」的動人故事。
李叔同 魏書一法萬緣五言聯 君匋藝術院藏豐子愷的母親在送他報考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時,就曾希望畢業後兒子可以回到家鄉做一名小學老師。而豐子愷先生的一生不斷以「兒童」為創作主題,創作了大量充滿童趣的作品,在生活中,他時時刻刻喜愛兒童、呵護兒童,並且親身投入到教育事業中,同時希望自己一直保有一顆童心。
兒童時代十分短暫,稍縱即逝,豐子愷稱這時期是「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兒童涉世不深,眼睛明淨,沒有世俗的壓力與煩惱,有大把的時間玩耍嬉戲,是「有閒階級」,這也是人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日子,所以是「黃金時代」。在豐子愷看來,兒童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群體,他們與大人不同,有一套自己的「生活邏輯」,所以大人不必對兒童的「匪夷所思」大驚小怪,要尊重兒童的天性。19世紀的藝術哲學家叔本華將「天才」描述為具有「童心」的人,他認為天才之所以為天才,是因為他保留了兒童時期(黃金時代)所特有的佔優勢的感覺系統與認知方式。這也是豐子愷特別推崇的觀念。
豐子愷 香稻圖 1963年 桐鄉豐子愷紀念館藏豐子愷寫了大量的散文,以樸實的文字留下了諸多自己對兒童教育的思考,如《童心的培養》《兒童畫》《兒童與音樂》等,同時留下了大量的優秀童話作品。他畫了非常多的以兒童為題的漫畫,記錄兒童的天真時光,例如《子愷畫集》,就是他以自己孩子為主角的漫畫。他還為兒童寫過很多歌曲,並且親自編寫音樂通識類的書籍,如《音樂入門》《近世十大音樂家》等,編寫了許多藝術通識如《西洋畫派十二講》《藝術趣味》教材,並且親自翻譯了一批國外的優秀作品。
此次展覽浙江美術館除了邀請豐氏家族後人和專家學者舉辦專題講座,與杭州曉風書屋聯合推出豐子愷書屋、《古詩新畫》紀念本、展覽同名限量珍藏版郵品外,還專門為小觀眾設計了觀展互動區、觀展任務卡、數字導覽,並編制《豐子愷美育教室:跟豐子愷學做優秀家長》教育手冊,幫助家長和孩子們更好地參觀展覽,浙江美術館的兒童實驗室還推出了ART-LAB動手BAR項目,邀請小觀眾和豐子愷一起學做書衣設計。
展覽將持續至10月27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