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江南系列展之海上丰采——豐子愷藝術特展」熱展一月,雖已在上海海派藝術館落幕,但「豐子愷熱」未曾消退。應社會各界和藝術愛好者的要求,豐子愷藝術特展部分展品今天開始到3月30日移師上海市文聯文藝會堂繼續展覽。
圖說:豐子愷 資料圖
日前,豐氏家族後裔、豐氏好友與滬上文藝美術界人士為豐子愷特展舉辦了一次回顧活動,重溫大師的多面人生。
中國音樂的領路人
復旦大學百年校慶的時候,重新唱響了由豐子愷作曲的復旦校歌,很多復旦的學子都回來了,聽到這首歌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歲月。
音樂家陳鋼介紹,很多中國音樂人都是讀了豐子愷在1926年出版的《音樂入門》才跨入音樂之門的,其中甚至包括音樂家聶耳、作曲家朱踐耳等。這本書曾在半個世紀裡再版了35次。
圖說:音樂家陳鋼介紹豐子愷往事 官方圖
豐子愷還寫過30多部音樂方面的著作,他把美術放到音樂裡面,把古文糅到外國曲子裡面,融會貫通,成為新的東西。豐子愷有句詩叫「獨攬梅花掃臘雪」,仔細想想,這不就是do、re、mi、fa、sol、la、si嗎?陳鋼說,畫中有音、音中有畫,這位通才用美術家的眼光來解讀音樂。
小說翻譯的先行者
豐子愷精通英語、日語、俄語三國語言。外孫宋雪君介紹,有一次豐子愷正在翻譯《苦悶的象徵》,剛開始並不知道魯迅先生也在翻譯這本書,巧的是幫魯迅那本書做封面的人正是豐子愷的學生,豐子愷才得知與魯迅「撞車」了。豐子愷當時鼓起勇氣去見了魯迅。魯迅接待他們時說,在日本同一本書很多人翻譯是很正常的,你翻你的,我翻我的,各自出版。
後來魯迅還專門跟北新書局的人打招呼:我這本慢點出版,讓豐子愷的先出。豐子愷為此非常感動,一直想為魯迅做點什麼。1937年,他為魯迅的《阿Q正傳》畫了54幅插圖,印刷時被日軍飛機炸成火海。後來他又重新畫了一遍才最終問世。翻譯「撞車」事件後,豐子愷與魯迅一直保持著友誼,這段文人相「親」不相輕的交往,被文藝界視為美談。
圖說:豐子愷把自己由畫家陶元慶陪同拜訪魯迅畫面畫了出來 資料圖
中國漫畫的開篇人
1924年7月,在(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的《我們的七月》上所發表的豐子愷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得到了《文學周報》主編鄭振鐸的賞識,他評價這幅畫是「詩意的仙境」。1925年5月,《文學周報》開始刊登豐子愷漫畫,並在畫旁寫上了四個字「子愷漫畫」——以前中國是沒有漫畫的。由此,「子愷漫畫」在公開刊物上的發表開始了,豐子愷也成為了中國漫畫出版的第一人。
圖說:豐子愷作品《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官方圖
上海美術家協會主席鄭辛遙認為,豐老明顯區別於其他人,他的畫看上去很生活化、很平常,但經得起慢慢琢磨,看豐子愷的畫,像吃檀香橄欖,當時很平淡,但是越品味道越足。
續展展廳位於上海文聯(延安西路200號3號樓),開放時間是為每天9時到16時。(新民晚報記者 樂夢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