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同學對於語文的學習沒有過高的期望,最大的動力來源於分數,這本是很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些家長甚至包括一些語文老師,卻未必這麼想:
「連語文都學不好,將來怎麼闖社會……」
「連語文都學不好,怎麼能成合格的中國人……」
「連語文都學不好,……」
作為學科的語文,由於它是母語,既有人文性,也有工具性,廣義的語文包羅萬象,在解決了基本聽說讀寫的基礎上,可以說是學無止境的。
很多時候,人們口中的所謂語文學的不好,並不是真正學的不好,而僅僅指的是分數。
分數針對於考試,和現實的生活總有些不重合的地方。
特別是語文學科,生活中每每見到的,更多是有特長甚至身懷絕技的「偏才」。
能說會道能言善辯的人,捉筆寫文章,也有不少捉襟見肘的;那些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的,卻也有不敢到場面上說話的;有人書法筆若龍蛇,卻不擅長講話也不擅長寫文章。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可是現在我們衡量語文學的好不好,還是只看一張試卷。
所以,首先要解決的還是先搞定試卷,搞定分數。150分的滿分,作文的60分佔到2/3。
600多字的作文,難倒了無數孩子。
如何寫好作文?
對於初中生來說,如何寫好一篇記敘文,是我們收到的最多的問題。
對於作文來說,想得到一個一般的分數不難,但是許多學霸想讓語文也脫穎而出,就得多花些心思。
記敘文的寫作,首先面臨的問題是材料的創新很難。因為生活的閱歷有限,許多初中生即使去旅遊過,參加過一些活動,所收穫的,大多數也是平淡無奇。
所以大家的作文當中很難出現精彩的故事。除了一些文筆特好的同學,可以嘗試著進行創作式的文學化的作文,大多數同學能選的,還是生活中的尋常事情。
許多同學表示質疑,那些生活中平常的事情,你就寫不出新鮮意思,如何能拿到高分?
確實,這也就是生活的常態。你我他張三李四,都看到一朵紅色的花,都講述那是一朵紅色的花,除了傳達信息就相當於什麼都沒說。
人云亦云是考場作文的大忌,每個人都看到一朵紅色的花,但是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就像我們每個人的面貌不一樣,這一朵花所引起我們的感想也必定不同。
這便啟發大家,要從尋常的事件中發掘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對於同一個事物,確確實實大家的感受會不同。
比如秋天,一般都是悲涼的,而劉禹錫卻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再說兩個常見的素材:
1、春天
同樣寫春天的喜悅,可以是「蔞蒿滿地蘆芽短」「淺草才能沒馬蹄」;也可以如朱自清這樣來寫:
春天像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這三個鮮明的形象,便是朱自清對春天的獨特感受。
而這樣的感受,恰恰是從內心當中挖掘出來,是和別人不一樣,所以才稱之為獨特。
獨特的感受不止於此,一樣的春天,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感覺。
同樣是寫過春天的,大家所能想起的還有賀知章的《詠柳》,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經典的文學長廊裡,無論是春天的圖畫,還是春天的故事,之所以會成為經典,總是有著鮮明的個性。
為什麼同樣的風景會有著不一樣的觀感?
首先的可能,是因為人生中有故事。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有漂亮的桃花,有美麗的人相遇。而時隔一年之後: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花依然在春風裡灼灼綻放,而人卻不知何處去了。
世界上永遠不變的只有「變」。從不變的風景裡,從去年一樣美麗的桃花那裡,可以讀到世事滄桑。
所以,同樣是桃花,同一個看桃花的人,卻在不同的時段中會有不同的心情。各位同學想必會曉得。
2、「雨」應該是很常見的事物。
每個人都該經歷過雨天,但是每一個雨天帶給人的感覺卻不一樣。
詩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雨,「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帶來了生活的諸多不便:「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而同樣是杜甫,也為雨感到過欣喜:「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詩歌中的這兩場雨,一場春雨,一場秋雨,讓我們看到,同一種尋常事物所帶來的不同的感受,把這樣的感受捕捉下來,形成文字,就成了兩篇不同的詩。
其實在同一首詩詞當中,「雨」也可以引起種種不同的感受。如宋代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同樣是在「聽雨」,卻因為時間不同、地域不同、具體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了迥然不同的感受。而每一種感受都是獨特的。
誰的生命中不曾經歷過幾場雨?
但是請大家注意的是,蔣捷筆下的雨,和杜甫在寫法上是一樣的,都只是側面來寫。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因為夜的黑,雨的細,他不可能看到,只能去想;蔣捷的雨好像也是夜間,寫的是聽覺。雨是作為一種人生命運的背景而存在,是一種獨特的感受視角,也是感受的線索。三幅聽雨的畫面,貫穿了一生的悲歡離合。
上文我們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春天」,一個是「雨」,二者都是寫作當中常見的素材。
素材雖然常見,卻絕不可以讓你的作文也人云亦云。
向高手學法,學會借鑑,筆下會永遠新鮮。
比如說以語文素材來寫作文:
幼兒園時的雨天,趴在媽媽的背上,感覺幸福溫暖,會睡著;上小學的雨天,自行車後座,緊緊抓著媽媽衣襟,提醒慢點;讀中學了,雨天媽媽來接,比媽媽高了,給媽媽撐傘讓媽媽溫暖。
明眼的同學一定看得出來,這篇文章學習了蔣捷的結構,所以寫出來肯定不會是人云亦云。而是有層次的展現出了,生命中互相給予的溫暖親情。
初中語文思維點撥:洗盡鉛華的樸素語言,也可擁有動人的力量
語文思維點撥,用反差手法凸顯人物事物本質特點,文章自然生動
精選文章細讀,兩根火柴當線索,見證愛與自我犧牲的感人故事
初中語文,提升寫作需要的思維能力,從注意語言連貫性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