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裡·施瓦茨BarrySchwartz
★ 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2009年TED大會壓軸演講人,以博學和風趣徵服觀眾。
★ 其著作《選擇的悖論》先後榮登美國《商業周刊》、《福布斯》雜誌年度10大暢銷書,在全球以20多種語言發行。
★ 他本人多次接受CNN、PBS、CBS等一線媒體的採訪,他的文章頻頻發表在《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衛報》等頂級報刊雜誌。
在此,小編引用《出版人周刊》對此書的評價:
施瓦茨教授提供的證據表明,我們擁有大量的選擇,但生活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這一結論對於那些換了900個電視頻道仍然無法決定看什麼節目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選擇保健計劃、大學課程,還是買牛仔褲,不計其數的選擇令我們筋疲力盡,不但沒有解放我們,反而限制了我們。
我們通常認為,擁有更多的選擇會使我們更快樂,但事實恰恰相反,過多的選擇只能讓我們離真正的身心健康越來越遠。這本書裡介紹了許多相關研究,還提供了具體的步驟,告訴人們如何減輕選擇的壓力。
《飢餓遊戲》第三部即將上映。相比起故事內容,我更喜歡那個副標題:自由幻夢。
人究竟有自由麼?
我們的意志是受自己控制的嗎?
我們的選擇是由自己做出的嗎?
我們的未來是由自己選擇的嗎?
會不會,這一刻我下定的決心,其實早在冥冥之中就被註定?因此,所謂的自由意志只是一個幻夢?
每每想到這個問題,總覺得好像要陷入一個永遠也問不完的俄羅斯套娃一般的哲學黑洞。這也是我們很多時候不願意去思考哲學問題的一個重要理由。
不要想太多,做出選擇就好,這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煩惱。生活就需要這麼簡單粗暴。
然而事實上,現代人大部分都被一種叫作「選擇恐懼症」的問題困擾著。走商場,買這件呢子大衣還是買那件牛仔外套?坐在桌前,點這道提拉米蘇還是那份芝士蛋糕?畢業在即,考研、出國還是工作?
仔細想一想會發現,每天在無數的選擇中掙扎所受到的壓力,一點不小於思考哲學問題時承受的折磨。
巴裡-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裡極其詳盡地描繪了現代人面對成千上百種選擇時的表現。6種口味的果醬和30種口味的果醬,顧客可以一一品嘗後會購買哪種?30種果醬並不會讓顧客產生更強烈的購買慾望,反而讓他們因為選擇太多而放棄購買。
而選擇更多意味著事後後悔的可能性更大。當費盡心思終於購買了一件自己心儀的服裝,卻在路過另一家櫥窗前看到更為物美價廉的產品時,相信大多數人買到稱心產品的好心情都會在瞬間大打折扣。
正如面對生活的態度會將人分為樂觀者與悲觀者,面對選擇,「最大化者」與「滿足者」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想像一下選購物品時,奔走於各個店鋪力求買到完全滿意且不會後悔的最大化者吧,選擇越多,對於他們來說絕對不是享受,而是每時每刻的折磨。對比一下自己,中招了麼?
「選擇恐懼症都是因為窮」——網絡調侃的說法未免有失偏頗。因為選擇並不只發生在購物時。工作,婚姻,住房,家庭,選擇貫穿生活的每個層面。一旦選擇了某一條道路,往往便意味著要放棄另一條,而另一條道路的結局,今後會成為大部分人後悔的來源。
「要是當時選了……就好了。」這種想法的苗頭,或許正是人們幸福感逐漸降低的根源之一。
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於一件事的感受,往往不是由事件本身的結果決定的,而是由於對這件事的歸因。對當時做出的選擇造成結果的不滿,進而對該選擇不滿,最終或許會歸咎於自身。
施瓦茨告訴我們,在這種情形下,不妨告訴自己,即使當時做了不同的選擇,也會殊途同歸。因為一般而言,內因才是事物進展的決定性因素。不管外部的條件如何發展,一個人的性格會在長時間中顯露出來,影響一生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最終到達他的性格早已為他決定的那個命運。
這就回到了最初提出的那個問題。如果一個人長期的命運是由其性格決定的,所做的每一個選擇最後都會導向同一個結局,那麼選擇是否還有意義?
想到自己的命運是早已被註定的,是否覺得有些可悲?
好在性格在心理學的範疇中,似乎是一個可以後天培養與改變的概念。我們的選擇是因為自己的性格而非某種外界力量,這多少又給了我們些許安慰。
只是假設,性格的形成和改變如果也是早已註定,那麼所謂選擇的自由,或許依然只是一場幻夢吧?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汙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
責任編輯:林琰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