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選擇的悖論》:自由幻夢

2021-02-18 浙大傳媒星空

巴裡·施瓦茨BarrySchwartz

★ 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2009年TED大會壓軸演講人,以博學和風趣徵服觀眾。

★ 其著作《選擇的悖論》先後榮登美國《商業周刊》、《福布斯》雜誌年度10大暢銷書,在全球以20多種語言發行。

★ 他本人多次接受CNN、PBS、CBS等一線媒體的採訪,他的文章頻頻發表在《紐約時報》、《哈佛商業評論》、《衛報》等頂級報刊雜誌。

此,小編引用《出版人周刊》對此書的評價:


施瓦茨教授提供的證據表明,我們擁有大量的選擇,但生活並沒有因此得到改善。這一結論對於那些換了900個電視頻道仍然無法決定看什麼節目的人來說並不陌生。無論是選擇保健計劃、大學課程,還是買牛仔褲,不計其數的選擇令我們筋疲力盡,不但沒有解放我們,反而限制了我們。

我們通常認為,擁有更多的選擇會使我們更快樂,但事實恰恰相反,過多的選擇只能讓我們離真正的身心健康越來越遠。這本書裡介紹了許多相關研究,還提供了具體的步驟,告訴人們如何減輕選擇的壓力。

《飢餓遊戲》第三部即將上映。相比起故事內容,我更喜歡那個副標題:自由幻夢。

人究竟有自由麼?

我們的意志是受自己控制的嗎?

我們的選擇是由自己做出的嗎?

我們的未來是由自己選擇的嗎?

會不會,這一刻我下定的決心,其實早在冥冥之中就被註定?因此,所謂的自由意志只是一個幻夢?

每每想到這個問題,總覺得好像要陷入一個永遠也問不完的俄羅斯套娃一般的哲學黑洞。這也是我們很多時候不願意去思考哲學問題的一個重要理由。

不要想太多,做出選擇就好,這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煩惱。生活就需要這麼簡單粗暴。

然而事實上,現代人大部分都被一種叫作「選擇恐懼症」的問題困擾著。走商場,買這件呢子大衣還是買那件牛仔外套?坐在桌前,點這道提拉米蘇還是那份芝士蛋糕?畢業在即,考研、出國還是工作?

仔細想一想會發現,每天在無數的選擇中掙扎所受到的壓力,一點不小於思考哲學問題時承受的折磨。

巴裡-施瓦茨在《選擇的悖論》裡極其詳盡地描繪了現代人面對成千上百種選擇時的表現。6種口味的果醬和30種口味的果醬,顧客可以一一品嘗後會購買哪種?30種果醬並不會讓顧客產生更強烈的購買慾望,反而讓他們因為選擇太多而放棄購買。

而選擇更多意味著事後後悔的可能性更大。當費盡心思終於購買了一件自己心儀的服裝,卻在路過另一家櫥窗前看到更為物美價廉的產品時,相信大多數人買到稱心產品的好心情都會在瞬間大打折扣。

正如面對生活的態度會將人分為樂觀者與悲觀者,面對選擇,「最大化者」與「滿足者」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想像一下選購物品時,奔走於各個店鋪力求買到完全滿意且不會後悔的最大化者吧,選擇越多,對於他們來說絕對不是享受,而是每時每刻的折磨。對比一下自己,中招了麼?

「選擇恐懼症都是因為窮」——網絡調侃的說法未免有失偏頗。因為選擇並不只發生在購物時。工作,婚姻,住房,家庭,選擇貫穿生活的每個層面。一旦選擇了某一條道路,往往便意味著要放棄另一條,而另一條道路的結局,今後會成為大部分人後悔的來源。

「要是當時選了……就好了。」這種想法的苗頭,或許正是人們幸福感逐漸降低的根源之一。

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告訴我們,人們對於一件事的感受,往往不是由事件本身的結果決定的,而是由於對這件事的歸因。對當時做出的選擇造成結果的不滿,進而對該選擇不滿,最終或許會歸咎於自身。

施瓦茨告訴我們,在這種情形下,不妨告訴自己,即使當時做了不同的選擇,也會殊途同歸。因為一般而言,內因才是事物進展的決定性因素。不管外部的條件如何發展,一個人的性格會在長時間中顯露出來,影響一生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最終到達他的性格早已為他決定的那個命運。

這就回到了最初提出的那個問題。如果一個人長期的命運是由其性格決定的,所做的每一個選擇最後都會導向同一個結局,那麼選擇是否還有意義?

想到自己的命運是早已被註定的,是否覺得有些可悲?

好在性格在心理學的範疇中,似乎是一個可以後天培養與改變的概念。我們的選擇是因為自己的性格而非某種外界力量,這多少又給了我們些許安慰。

只是假設,性格的形成和改變如果也是早已註定,那麼所謂選擇的自由,或許依然只是一場幻夢吧?

黃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擇了另外一條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顯得更誘人,更美麗;

雖然在這條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

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汙染。

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

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

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

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一片樹林裡分出兩條路,

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

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

責任編輯:林琰旻

相關焦點

  • 選擇越少結果越好?從選擇悖論看高考「3+1+2」新模式
    上述關於選擇越少結果越好的「選擇悖論」觀點,有些人可能不會贊同。因為從理論上來看,可供選擇選項越多,就能夠更多地吸引和更好地滿足不同人的不同口味偏好,進而取得更高滿足感,獲得更好選擇結果。與此相反,選擇選項越少,總會使得一部分人沒法選擇自己最心儀的選項,無法實現在更多選擇條件下的更高滿足感。
  • 少女前線悖論模擬玩法攻略悖論模擬開啟時間
    少女前線悖論模擬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新模式玩法,那麼這個全新的模式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玩家要怎麼玩才比較好呢?我們這次就帶來了新模式悖論模擬的玩法攻略,希望下面這篇少女前線悖論模擬玩法攻略能幫到大家。
  • 羅素悖論(理髮師悖論)
    羅素悖論Russell’s Paradox設S是由一切不屬於自己的那些集合所組成的「集合「,即S={x|x∉x}S是一個集合嗎?如果S是一個集合,那麼我們問:S屬於它自己嗎?如果S屬於S,則S不符合「不屬於自己「的條件「,於是應該有S不屬於集合S。
  • 看了《選擇的悖論》,我是這樣思考商業和投資
    選擇的悖論我們的選擇更多,選擇的自主權也更大,但更多的選擇未必使我們過得更加幸福。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進行了說明:1、選擇過多,反覆權衡的過程艱難而讓人沮喪,甚至因此而推遲或逃避決策。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有兩組被試參加一種價格昂貴的優質果醬的試吃,一組有6款果醬,一組有24款。兩種情況下,平均被嘗試的品種數量相差無幾。
  • 著名的「費米悖論」,它的悖論到底悖論在哪?
    這看似非常簡單的一句問話,卻演變成著名的「費米悖論」。「費米悖論」,它的悖論在哪呢?1、銀河系中存在外星文明;2、銀河系中不存在外星文明。還有科學家為了解釋「費米悖論」給出了一個公式。1960年,法蘭克·德雷克給出了一個推測銀河系內出現高智文明數量的公式。
  • 「芝諾悖論」與「科普悖論」
    我把這一不正常的現象稱之為「科普悖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近代思想史、心理學、教育學等領域中,長期以來流行的「科學主義」開始受到批判,在科學哲學、科學史、科學社會學領域中,至少極端的科學主義已經少有提倡。只有科普界很奇怪,原教旨的科學主義仍然甚囂塵上,很有影響,學術和思想的落伍顯現無疑。我以為,這正是中國科普界「科普悖論」的典型表現。
  • 「悖論是個很有意思的東西」
    、邊緣性課題,從嚴格的邏輯悖論到寬泛理解的類悖論現象,悖論幾乎存在於人類理智所及的任何領域,其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已成為學界共識。本書提出並論證了對推進當前悖論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一些觀點,深刻闡明了悖論作為嚴肅的學術主題的理論機制。基於這些認識,本書就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悖論進行了梳理,其中既涉及古希臘時期即已出現的芝諾悖論,又包括居於當今前沿領域的關於合理行動與合理置信等主題的悖論。考慮到其獨特價值,本版還新增了探討道德悖論的專題。
  • 家族企業的悖論管理
    美國凱洛格商學院家族企業中心教授約翰·L.沃德認為,管理悖論需要特殊的能力和性格,包括能夠「腳踏兩隻船」的特殊的移情能力。 「非此即彼法」&「並重法」 應對悖論的方法有多種,然而效果也有所不同。選擇、妥協、平衡以及整合、綜合、融合六種應對悖論的方法中,每種方法所提供的長期效益呈遞增態勢。
  • 提高中獎機率,只需要更換選擇,蒙蒂·霍爾悖論是如何做到的
    而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有名的悖論-蒙蒂·霍爾悖論。參賽者有機會從3個模樣相同的門,選一扇開啟。其中一扇的後面有一輛寶馬,而另兩扇的後面是兩隻山羊。選中寶馬的機會是3分之1,選中山羊的機率是3分之2。但如果我們選擇不換門的話,機率依舊是3分之1。是不是感覺有點懵,怎麼轉換一下之後,機率就變大了呢?其實很簡單,我們慢慢縷一縷。在主持人為我們剔除帶有山羊的一扇門之後,我們有兩個選擇,不換門和換門。
  • 看了《選擇的悖論》,我是這樣思考商業和投資-虎嗅網
    選擇的悖論我們的選擇更多,選擇的自主權也更大,但更多的選擇未必使我們過得更加幸福。心理學家Barry Schwartz在《選擇的悖論》一書中進行了說明:1、選擇過多,反覆權衡的過程艱難而讓人沮喪,甚至因此而推遲或逃避決策。有這樣一個經典的實驗:有兩組被試參加一種價格昂貴的優質果醬的試吃,一組有6款果醬,一組有24款。兩種情況下,平均被嘗試的品種數量相差無幾。
  • 如何寫書評?
    寫書評的目的是針對某本書發布自己的見解,說一說這本書是否有趣,同時也可以建議讀者是否有必要進一步閱讀。一、寫書評的5個步驟1、明確你的讀者假設讀者對這本書感興趣,但是並不是特別了解這本書或者這位作者。閱讀時候可以把書的優缺點列出來,為寫書評做準備。3、對書評的內如進行組織對將要寫作的書評列個提綱,根據提綱打草稿。
  • 芝諾悖論怎麼破?
    我們在平時閱讀或聊天中偶爾會碰到一個詞——「悖論」。那到底什麼是悖論呢?悖論是怎麼發生的呢?我們應該怎麼破破解遇到的悖論呢?百度百科對「悖論」給出的定義是:悖論指的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
  • 數學中的悖論
    數學悖論作為悖論的一種,主要發生在數學研究中。按照悖論的廣義定義,所有數學規範中發生的無法解決的認識矛盾,這種認識矛盾可以在新的數學規範中得到解決。           在古希臘時代,克裡特島的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約公元前6世紀)發現的「說謊者悖論」可以算作人們最早發現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歐布裡德將其修改為「強化了的說謊者悖論」。
  • 亂說:理髮師悖論(羅素悖論)
    羅素羅素悖論:由羅素發現的一個集合論悖論,其基本思想是:對於任意一個集合A,A要麼是自身的元素,即A∈A;A要麼不是自身的元素,(百度百科)理髮師悖論:某個城市中有一位理髮師,他這樣說:「本人的理髮技藝高超,本人只為本城所有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 理髮師到底給不給自己理髮?給自己理髮,違背了,不給自己理髮的人理髮這一基本原則。
  • 認知悖論及其邏輯問題
    這就將導致邏輯全能悖論。由於認知世界不同於邏輯可能世界,所以預先設定(3)就必然導致矛盾。因此,要排除邏輯全能悖論就必須放棄(3)這一假定,即承認存在這樣的世界,它們看起來是可能的因而可充當主體的認知選擇方案,但它們不是邏輯可能世界。(註:唐曉嘉、陳樹文:《認知邏輯的幾個語義問題分析》,《邏輯研究文集》,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63-64頁。)
  • 經典悖論漫遊(及續篇)
    但是,這一決策的過程可能是無限的理性推理:假如我選擇「共利」策略,我必定相信對方也將選擇「共利」策略;假如我選擇「私利」策略,對方也會選擇「私利」策略予以防範。這個「推己及人,推人及己」的過程可以無限地推下去,他的極限狀態在博弈論裡叫做「共享知識(Common Knowled ge)」,但是沒有人可以達到這個狀態,囚犯也擺脫不了這個悖論。
  • 說謊者悖論
    說謊者悖論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這也許是最簡單的一個悖論,但卻仍然是無解的悖論。公元前4世紀的希臘哲學家歐幾裡得提出的這個悖論,至今還在繼續困擾著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因為,如果你說它是真話,那麼按照話的內容分析,它就應該是一句謊話;反過來,如果你說它是謊話,由於他說自己在說一句謊話,當然它就應該是一句真話了。那麼,這句話到底是真話還是謊話呢?這就是著名的說謊者悖論。
  • 「權力悖論」的悖論
    不過,美國心理學家達契爾·克特納的這一部《權力的悖論》,並非講述政治的勾心鬥角,而是從與我們的日常密切相關的社會學、心理學領域來探討權力的作用。 作者說:「所謂權力悖論,即我們憑藉人性的優點崛起掌權,影響世界,卻因人性的缺點失權垮臺。我們通過改善他人的生活,而獲得影響世界的能力,然而,正是這一掌權的過程讓我們在某些難以自控的時刻暴露了人性的缺點,像衝動失控的瘋子一樣行事。」
  • 理解悖論之路,從說謊者悖論到忒修斯之船(上篇)
    -2- 初探說謊者悖論 說謊者悖論之所以被稱為主觀悖論,是因為『我說的這句話是謊話』這個命題不對應任何客觀世界中的事物或者事件!而這正是主觀悖論的必要條件。 如果一個描述針對的是客觀世界中的事物,那就不可能產生矛盾。
  • 悖論與冰山理論
    許多悖論可以透過謹慎思考,找出基本假設當中一個或多個漏洞來攻破,這種嚴格來說算不上是悖論,因為癥結點一旦突破,它就不再是悖論了。「真悖論」指的是自相矛盾或循環論證的陳述,或者某種邏輯上不可能發生的情況。然而「悖論」一詞的運用範圍比字面的意義來得廣,還包括被我稱為「認知悖論」的範疇。這類難題一定找得到破解方法。這種悖論有可能包裝在蓄意誤導聽者或讀者的花招或障眼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