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不少剛當媽媽的朋友,會來問一些寶寶發育的問題。問題各種各樣,有關於寶寶輔食的、睡眠的、情緒的,但是最多的還是關於爬和走這兩方面。
經常被問到,10個月的寶寶還不會爬怎麼辦?寶寶不會手膝爬要緊嗎?學走路之前一定要學會爬行嗎?
或者該怎麼鍛鍊寶寶的爬行呢?寶寶爬行是順其自然的嗎?
結合朋友的各種問題以及自己的經驗,寫一篇關於爬行的文章。
如果您剛好有這方面的困擾,可以看一看。
01 爬行的好處
眾所周知,爬行是寶寶行走的基礎,大多數寶寶是學會爬之後,再慢慢學會走路。
爬行對寶寶也有很多好處,比如:
鍛鍊核心肌肉,而核心肌肉是所有大運動的基礎;
鍛鍊身體的協調性,尤其是雙側協調方面,手和腳的協調;
鍛鍊大腦的發育,讓寶寶在爬行的狀態中思考自己往哪裡爬行;
還有一些心理上的,比如增強自信心,自己可以爬到自己想去的地方等等。
但我也看到過很多寶寶一周歲了甚至會走路了,也沒有學會爬。
雖然爬行並不是寶寶成長的必經之路,但是對寶寶來說,學會爬行比不會爬行要好。
02 人們都說七坐八爬,那麼到了八個月,寶寶就會爬了嗎?
當然不是,寶寶學會任何一個技能,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是到了一個時間就自然而然會這個技能。
事實上,寶寶的爬行從出生後便可以慢慢開始鍛鍊起來了。
在寶寶出生後,大多數時間他們是睡著的,醒來的時間也都是躺著的狀態居多。
這時,家長們可以定個時間,讓寶寶趴一會,時間2分鐘或者5分鐘。
這個過程,叫做tummy time ,目的是讓寶寶適應趴著狀態以及換一個視角看周圍的環境。
趴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和寶寶說說話,或者拿著小玩具逗他們玩。
要是寶寶哼唧或者不喜歡趴的狀態時,家長可以抱起來,不必強求一定要趴滿5分鐘,一切視寶寶的狀態而定。
慢慢的,寶寶趴的時間久了,他就會用手把自己的上半身撐起來。
通常這時候,寶寶是仰頭的狀態。
這期間,寶寶的手臂力量也得到了鍛鍊。
在這期間,要是寶寶的手臂力量還不夠使他自己撐起來,家長可以把毛巾或者其他布料,疊在寶寶的胸前,給寶寶一點支撐。
寶寶把自己撐起來之後,便會慢慢的往前蹭,這個時候,大多是腹部著地,雙腿毫無章法的亂蹬,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翻身。
下一步便開始慢慢的爬行前進。
03 7-9個月是寶寶爬行發育的敏感期
但不是說,寶寶到7個月了,就會爬了或者要學會爬了。
爬行有前提,寶寶要坐的好。
那怎麼是做的好呢?一般有兩個條件:
1.可以獨立坐,不需要家長或者物體支撐;
2.坐的時候,寶寶的背是直的,不是彎曲的;
家長也可以觀察一下,寶寶要是在自己快要倒下的時候,能夠自己幫自己一把,比如用手撐一下地,那麼他的上肢力量可以支撐他爬行了。
04 寶寶爬行條件很重要
很多家長在苦惱為什麼寶寶還不會爬的時候,其實他們忽略了一個情況:沒有給寶寶創造爬行的條件。
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1、寶寶衣服穿的很多
由於是早教老師,常常會看見家長帶著寶寶來上課時候,穿的很厚實,尤其是冬天。
即使到了開了空調的室內,家長也不願意讓寶寶脫下衣服。
這樣一來,即使寶寶想要在地上爬,因為厚重的衣服,使他沒有力量前進。
2、爬行的地方選擇錯誤
一般寶寶開始爬的時候,家長由於怕寶寶有危險等原因,不太敢把寶寶放在很硬的地上,大多數在放在床上或者較軟的地毯上。
但對於要學爬行的寶寶而言,把他放在硬的表面上,更方便寶寶借力向前進,軟的表面反而會陷下去,沒有力氣的寶寶會呆在原地動彈不得。
這裡,我比較推薦乾淨、素雅的地墊,切記不要那種很花、內容很多的地墊。
3、害怕寶寶磕碰
我見過一位小朋友,20個月了,照道理說應該是自己可以獨立行走了,但是由於奶奶過度的保護,使她很害怕自己走路,一定要大人牽著她走。
後來了解到,是因為之前摔倒過幾次,奶奶心疼她,不再讓她一個人走,寶寶自己也在奶奶的潛移默化下,害怕自己走路。
寶寶練習爬行也是一樣的,肯定會磕碰到這裡那裡,作為養育者,我們有責任不讓寶寶接觸到危險的物品,但是也要適當的放手,讓寶寶自己探索。
4、著急讓寶寶站立或者學走路
當寶寶學會站立或者走路時,他看到的視角是之前從未看到過的,所以會很新奇,要是再讓他繼續趴著,他會感到厭煩,因為這個視角的「風景」他已經看夠了。
這也是我常常建議家長們讓寶寶多爬爬的原因,學會走路之後很難有機會繼續爬行,但爬行的好處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守護住這段寶寶享受爬行的時光,不要著急讓寶寶學走路。
我一直認為,沒有一百分的育兒經驗,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不一樣的,家長們不必苛求寶寶守住每個階段的裡程碑,只要寶寶沒有什麼大的問題,那就讓他自由的生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