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級非遺的順利申報,對於在傳統弓圈內已經無人不知的周曉初無疑是一種肯定,等待獲批的忐忑像流星一樣,在周曉初心裡一閃而過,不管結果如何他依然要面對的是經濟上的窘迫,這對於一位剛剛40歲的非遺傳承人來說是個短時間內難以打破的,它直接關係到這門手藝是否還能傳承下去。
周曉初自幼受家庭影響,對老北京的鷹鳥文化情有獨鍾,加上家傳「肉攫術」的關係,有機會經常混跡在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各個鳥市。「老北京養觀賞鴿的有三件寶,弓、挎(裝鴿子的籠子)、哨。我小時候逛鳥市,還能看見賣彈弓和弩弓的,所以從小就對弓不陌生。清代普通百姓想不經過訓練就能掌握精準射擊的就是弩弓,打彈丸的那種。那時候彈弓和弩弓屬於玩物,但是弩弓的結構、工藝都是筋角複合式的,和傳統清弓基本相同。也是機緣巧合,在鳥市上認識了一個朋友,家裡早年間是開弓箭鋪的,至今家裡人會做弓,於是就到人家家裡去看。就迷上了,兩年後就拜師『正元號』的孫有元,成為清筋角複合式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 周曉初說著。
「之後參加工作,都覺得不得勁兒,心都在弓箭上,掙點兒錢也都幹這個了。那時候一年也就做兩三張弓。七八年前,終於下決心,辭掉工作回家專心做弓。現在做的清弓大大小小200道工序完全是純手工的,是長年手工加工對細微變化的經驗積累,很多工序還講究節氣,不是這個節氣做出來的力就不一樣,所以現在一年做20張弓已經是極限了。」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弓箭,清弓是世界上唯一被承認的中國弓型。筋角弓製作在中國迄今為止流傳大約有三千多年,我現在的製作技藝完全是按照傳統的,其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技藝的偉大。別的不說,就制傳統弓的材料而言,現代的材料性能就沒有超過傳統材料的,曾經有人做過膠的實驗,效果都沒有傳統的鰾膠好。很可惜我們的弓箭文化斷代年代太久,現代人對於弓箭已經很陌生了,以至於一些錯誤認識被以訛傳訛。比如,很多人認為弓箭是清代滿族人帶來的,其實不對,清初滿族入關之前,漢人的制弓技藝已經很成熟了。滿族入關以後發現漢人的技藝比較好,就相互融合借鑑,滿族弓箭才日漸完美。」
周曉初的弓都是訂單式生產,因為每個人對於弓的拉力等性能要求不一樣,周曉初努力做到讓每位訂戶都滿意。為了制弓,周曉初用自己的住房換租了一套一樓的居室,不大的房間兼具制弓、會客、起居、展覽等諸多功能。目前僅周曉初加幾位工人不停生產,雖然恢復了正元號具有特色的各品種產品,但由於純手工製作,產量難以有大幅度提高。
白水牛角的白面內畫是周曉初的頂級產品,不僅原料製作考究,文化內涵也極其豐富,在清代也是民間富貴人家的專屬。制弓用的水牛角選用廣西甚至東南亞一帶的水牛角,單只長度都在80釐米左右,要求無傷,無側彎,能達到標準的角十分難得。
經過努力,周曉初做的傳統清弓已經成為圈裡的頂級品,售價也在萬餘到數萬不等,但是受到原材料價格、人工費用、劣質品等市場因素的影響,周曉初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用他自己的話說:「手藝養活不了自己,自己這一代都不一定能堅持下來,更別想有人傳承了。」
「弓箭承載著博大的文化,很多被人們忽略、遺忘、曲解、誤傳,很可惜!」在周曉初看來,非遺獲批只是開始,他希望除了能有資金支持外,還能夠把清弓製作技藝整理成為文字,並輔以視頻等形式完整記錄,遴選有天賦、喜愛清角弓製作的青年人把這門老手藝以口耳相傳的方式系統地傳承下去,「別讓它斷在咱們手裡。」
本報記者 程功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