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人周曉初:做清弓200道工序 一年20張是極限

2020-12-25 中國網山東頻道

區級非遺的順利申報,對於在傳統弓圈內已經無人不知的周曉初無疑是一種肯定,等待獲批的忐忑像流星一樣,在周曉初心裡一閃而過,不管結果如何他依然要面對的是經濟上的窘迫,這對於一位剛剛40歲的非遺傳承人來說是個短時間內難以打破的,它直接關係到這門手藝是否還能傳承下去。

周曉初自幼受家庭影響,對老北京的鷹鳥文化情有獨鍾,加上家傳「肉攫術」的關係,有機會經常混跡在北京及周邊地區的各個鳥市。「老北京養觀賞鴿的有三件寶,弓、挎(裝鴿子的籠子)、哨。我小時候逛鳥市,還能看見賣彈弓和弩弓的,所以從小就對弓不陌生。清代普通百姓想不經過訓練就能掌握精準射擊的就是弩弓,打彈丸的那種。那時候彈弓和弩弓屬於玩物,但是弩弓的結構、工藝都是筋角複合式的,和傳統清弓基本相同。也是機緣巧合,在鳥市上認識了一個朋友,家裡早年間是開弓箭鋪的,至今家裡人會做弓,於是就到人家家裡去看。就迷上了,兩年後就拜師『正元號』的孫有元,成為清筋角複合式製作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 周曉初說著。

「之後參加工作,都覺得不得勁兒,心都在弓箭上,掙點兒錢也都幹這個了。那時候一年也就做兩三張弓。七八年前,終於下決心,辭掉工作回家專心做弓。現在做的清弓大大小小200道工序完全是純手工的,是長年手工加工對細微變化的經驗積累,很多工序還講究節氣,不是這個節氣做出來的力就不一樣,所以現在一年做20張弓已經是極限了。」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特色的弓箭,清弓是世界上唯一被承認的中國弓型。筋角弓製作在中國迄今為止流傳大約有三千多年,我現在的製作技藝完全是按照傳統的,其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技藝的偉大。別的不說,就制傳統弓的材料而言,現代的材料性能就沒有超過傳統材料的,曾經有人做過膠的實驗,效果都沒有傳統的鰾膠好。很可惜我們的弓箭文化斷代年代太久,現代人對於弓箭已經很陌生了,以至於一些錯誤認識被以訛傳訛。比如,很多人認為弓箭是清代滿族人帶來的,其實不對,清初滿族入關之前,漢人的制弓技藝已經很成熟了。滿族入關以後發現漢人的技藝比較好,就相互融合借鑑,滿族弓箭才日漸完美。」

周曉初的弓都是訂單式生產,因為每個人對於弓的拉力等性能要求不一樣,周曉初努力做到讓每位訂戶都滿意。為了制弓,周曉初用自己的住房換租了一套一樓的居室,不大的房間兼具制弓、會客、起居、展覽等諸多功能。目前僅周曉初加幾位工人不停生產,雖然恢復了正元號具有特色的各品種產品,但由於純手工製作,產量難以有大幅度提高。

白水牛角的白面內畫是周曉初的頂級產品,不僅原料製作考究,文化內涵也極其豐富,在清代也是民間富貴人家的專屬。制弓用的水牛角選用廣西甚至東南亞一帶的水牛角,單只長度都在80釐米左右,要求無傷,無側彎,能達到標準的角十分難得。

經過努力,周曉初做的傳統清弓已經成為圈裡的頂級品,售價也在萬餘到數萬不等,但是受到原材料價格、人工費用、劣質品等市場因素的影響,周曉初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活。用他自己的話說:「手藝養活不了自己,自己這一代都不一定能堅持下來,更別想有人傳承了。」

「弓箭承載著博大的文化,很多被人們忽略、遺忘、曲解、誤傳,很可惜!」在周曉初看來,非遺獲批只是開始,他希望除了能有資金支持外,還能夠把清弓製作技藝整理成為文字,並輔以視頻等形式完整記錄,遴選有天賦、喜愛清角弓製作的青年人把這門老手藝以口耳相傳的方式系統地傳承下去,「別讓它斷在咱們手裡。」

本報記者 程功攝

相關焦點

  • 清弓匠人周曉初
    區級非遺的順利申報,對於在傳統弓圈內已經無人不知的周曉初無疑是一種肯定,等待獲批的忐忑像流星一樣,在周曉初心裡一閃而過,不管結果如何他依然要面對的是經濟上的窘迫,這對於一位剛剛40歲的非遺傳承人來說是個短時間內難以打破的,它直接關係到這門手藝是否還能傳承下去。
  • 「針線立身 匠道傳人」隆慶祥舉行周年司慶活動
    來自社會各界的賓朋親臨慶典,與隆慶祥人一同淨匾銘真、敬古承今,感受非遺魅力,傳承匠心精神,為中國製造匯聚力量。針線立身 匠道傳人司慶當日,隆慶祥前門店按照慣例,舉辦了一年一度的淨匾儀式。淨匾,也是敬匾,是對先祖的深切懷念,更是提醒隆慶祥傳人,懷有敬畏之心,承擔起傳承、弘揚隆慶祥文化的重任。隆慶祥人以針線勾勒情感冷暖,用剪尺量裁時代情緒。不論朝代如何更迭,工藝、設計如何變化,隆慶祥量身定製的溫度一直不變。
  • 「非遺」形意拳20位傳人獲段位
    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2011.01.19 星期三 「非遺」形意拳20位傳人獲段位   時報訊 (記者張彤)1月16日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地點:佛山故事: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長沙麵塑:讓老手藝煥發新光彩,全靠「金手指」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 匠心絕活:走近武漢非遺傳承人
    在這張書桌前,她坐了30年,修過的古書無數。  武漢圖書館古籍修復源於我國南派修復技藝,手法細膩,補紙考究。上世紀,南派傳人黃懷覺收趙嘉福為徒,趙嘉福成為建國後第一批古籍修復人才。1986年,武漢圖書館派賀琳到上海拜趙嘉福為師,全面學習古籍修復。  賀琳說,古籍修復有近20道工序,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配紙和書葉去汙。
  • 做麵塑、捏泥人、制毽子……北京非遺「觸網」迎世界遊客
    作為面人曹第三代傳人,他已經堅持做麵塑50多年。隨著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非遺項目受到的關注相對少了。一直以來,彭小平主要在工藝品店和旅遊景點銷售麵塑紀念品,他深切感受到年輕人對於麵塑這門技藝並沒有深入了解的機會。今年,文旅融合為非遺文化傳播打開了新的大門。「我們把麵塑創作變成了一個活動,把古老的技藝放到了全球旅遊平臺上。」
  • 清宮造辦處第六代傳人|冰城師兄妹二十年專鑄「國之大器」
    夏立軍、白豔萍是大漆匠人,也是一對 " 師兄妹 ",他們是清宮造辦處第六代傳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漆鑲嵌工藝代表性傳承人,師從清宮造辦處第五代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漆鑲嵌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柏德元大師 20 載。20 年的時光中,一次次上漆、打磨、推光,古老漆藝在他們手上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作品。
  • 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名留學生學「非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
    揚子晚報網8月27日訊(通訊員 繆雙明 高陽 記者 郭靖宇)近日,常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來自俄羅斯、孟加拉等10個國家的20名留學生來到常州梳篦廠、常州市梳篦博物館、青果巷常州梳篦省級傳承人邢糧工作室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深入調研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梳篦」的生成工藝。具有常州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常州梳篦」,歷史悠久,享有「宮梳名篦」的美譽。「梳篦是兩種器物,即木梳和篦箕。
  • 夾江千年手工紙66歲匠人:專注造紙四十年 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用心
    當記者問到造紙七十二道工序需要學習多久、是否複雜時,石全富老人拍拍才檢驗的兩刀紙(1刀=100張),笑著說:「其實沒有很複雜,熟能生巧。自己學得快,兩三天就能上手。」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徐睿 供圖每年伐竹會存夠一年的竹子量,因此,除開每年五六月份伐竹以外,其他月份只進行水漚殺青、兩次蒸煮、晾曬、驗紙等工序。紙坊負責人說:「一張標準的手工紙至少需要100天,並且需要幾個手藝嫻熟的老師傅協調合作。而石全富老人就是其中因技術精湛被邀請做工的老師傅之一,老人來到紙坊工作已經有二十多個年頭。
  • APEC領導人籤字筆背後工藝:筆尖需經37道工序
    緞面請柬書寫者:九旬書畫大師陳佩秋 關注點:5層宣紙反覆裝裱亞太經濟合作組織20個成員經濟體的領導人,都收到了東道主中國發出的一張請柬,這張米黃緞面、雲錦圖案的請柬,正面以行楷體書寫的「請柬」二字,出自年逾九旬的上海書畫大師陳佩秋之手。
  • 起良古法造紙:108道工序製成一張「蔡侯紙」
    如今,「蔡侯紙」再面世、蔡侯紙博物館建成開放……68歲的劉曉東還在為這項技藝實現世界級非遺的夢想奮力前行——秦嶺腳下周至起良村,因為地理優勢,從漢代起就是造紙「重鎮」。村裡家家戶戶用構樹皮純手工36道大工序造出的「蔡侯紙」 又稱漢麻紙,因無公害用途廣供不應求。受工業造紙衝擊等原因,千年碾砸構樹皮的聲音,在1984年戛然而止。
  • 非遺購物節,「宜」在淘寶!
    購買連結<< 掃描二維碼 >>非遺購物節滿200元減20元,上不封頂,全店可使用。購買連結<< 掃描二維碼 >>凡是進店的客戶都能領取5元優惠券,淘寶店滿200元減20元,活動上不封頂。
  • 走訪上海非遺傳承人:面人趙 石氏傷科 洪氏古琴
    原標題:「文化遺產日」前夕走訪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家風傳世久絕藝顯精神  本報記者走訪三位上海非遺項目傳承人,每一位都有一個關於「家」的故事。  面人趙:要傳承得靠一大群人  陳凱峰的童年記憶,總伴隨著外公趙闊明手中千變萬化的麵塑。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麵塑藝人趙闊明從北方到上海獻藝,從馬路街頭設攤一直到南京路永安公司五樓,成為當時上海麵塑第一高手,人稱「面人趙」。
  • 膠州:傳承上百年 近20道工序製成傳統紅蠟燭
    每年一進臘月門,制蠟藝人劉啟友便和家人忙碌起來,經過近20道工序生產出傳統大紅蠟,備受十裡八鄉村民的喜愛。在劉啟友家中的工作間,放眼望去只見架子上整整齊齊地掛著一排排大紅蠟,家人們根據分工,熱火朝天地忙著生產掛蠟,有的忙著蘸油,有的忙著上色,有的忙著寫字和包裝。  「俺家的制蠟手藝已經傳了五代,到現在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
  • 風物|手工竹扇:108道工序造就的風流之物
    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手工竹扇:108道工序承繼傳統工藝文 |穆建聰 圖 | 漁人不知從何時,影視劇裡的英俊小生總會拿一把摺扇摺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宣紙做扇面,講究一點的還會在扇骨上雕刻花紋、在扇面上提詩作畫。安吉古鎮鄣吳,便是摺扇之鄉。從北宋末年開始,鄣吳竹扇漸漸成為文人墨客懷袖間的風流之物。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在鄣吳,我們拜訪了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六合扇業顧問張北興大師。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竹都適合做扇。
  • 20多萬道工序,7000多個零件全榫卯,這位上海老伯伯做出了一座...
    不用一滴膠水經過20多萬道工序共7169個零件,12個魯班鎖最小零件只有1.2毫米燕尾榫相互鎖定弧形橋拱共包括28道拱圈,一道拱圈由41個相同零件組成。41個零件用燕尾榫相互鎖定,28道拱圈則用穿帶燕尾榫鎖定,再用護拱鎖定。如此,弧形橋拱就正式完成。
  • 非遺時光|張三功夫 堪稱「中國明清武術文化形態的活化石」
    非遺時光張三功夫的傳說張三功夫是古老的漢族武術門派以獨特的三皇吞氣功為核心非遺項目專家論證組認為,張三功夫作為傳統武術之一,具有中華武術進入成熟階段(即明清時期)的典型特徵:內功外拳、意氣合一,是研究中華傳統武術不可缺少的內容。如今,在海澱區學清路有一座公寓樓,開有一家長禎國術館。每到周六的早上,都能見到十幾名非遺傳承班學員在這裡練習張三功夫。
  • 手工藝人齊聚山東文博會 麵塑傳人何曉錚捏張夢雪形象
    齊魯網《影像力》探索非遺:何曉錚的麵塑人生 150個徒弟繼承傳統麵塑 何曉錚麵塑傳人為奧運會首金製作面人 練手藝不是用手是用心8月7日,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射擊女子10米氣手槍決賽中,來自濟南的小將張夢雪為中國代表團射落本屆奧運會首金。
  • 相城非遺走進浦東機場活態展示 獲中外旅客"點讚"
    有「中國民間文藝之鄉」之稱的相城,將最具地方特色的非遺珍品,零距離地呈現在中外旅客面前。緙絲、草編、磚雕、泥塑等民間非遺大師親臨現場,進行技藝活態展示,中外旅客在與大師的互動學藝中,深度感受非遺魅力和傳統文化精髓。實物展陳巧奪天工 「老古董」重放異彩一副精美絕倫的緙絲臺屏旁,圍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嘖嘖,這工藝,放現代也不一定能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