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十號信箱於1968年12月在商州城南李家塬村動工興建,1972年建成投產,1989年搬遷至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電子工業園。十號信箱是國家在三線建設的特殊時期為戰備需要而落戶商州的產物,在那樣火紅的年代,它為我國的國防工業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其輝煌的成就將永遠彪炳商州的歷史史冊。
然而,由於時過境遷,昔日那個人人羨慕的國防企業,小區樓,隨著時間的推移,城市的發展,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陸續搬離,十號信箱棚戶區改造近日開始拆了。這些老房子將在機器轟隆聲倒下,幾年後,這裡將煥發出新的光彩來。不管怎樣,都要說一聲,別了,十號信箱!我曾經夢想的地方。
十號信箱在商州建廠之初,正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時,商州城就老城區那一塊,面積只有三四平方公裡,人口近萬人。更為難堪的是,那時電很缺乏,只有老電廠發電,只能供應城區那一塊,其餘地方都是漆黑一片。
「建一個廠子,富一個地方,活一方經濟,這話真不假。」家住十號信箱附近50多歲的李建民師傅說,「十號信箱建好後,從全國各地來的人都有,說話口音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說話根本就聽不懂,他們大多數人穿著很特別,也很洋氣,老遠一看就是十號信箱的人,不像當地人。那時廠裡的女工喜歡留捲髮頭,穿喇叭褲,男的留八字鬍,穿窄板褲,只要十號信箱的人一穿,本地人就跟著趕潮流學著人家的樣子穿衣服。
十號信箱當時有工人三四千人,外加家屬等相關人員,總共有近萬人,和商州城裡的人差不多。那時商州城裡就只有正街和背街兩條街,商店只有幾家,街道平時沒有多少人,晚上也沒路燈。而十號信箱卻不同,那裡平時人很多,賣啥的都有,簡直就是一個集貿市場,所以有人把這裡叫商州的『小上海』」。
十號信箱建在商州城南,近萬人要吃喝拉撒,全靠附近農民供給。70多歲的賀姓老人談到,「十號信箱紅火時,當地的農民都很窮,平時也沒什麼可賣的,家裡種些菜、養些雞、餵些豬,一般都捨不得吃,就拿到十號信箱那裡賣。一些好菜城裡人吃不起,十號信箱的人有錢,捨得買,也很好賣,尤其是雞、魚、大肉、羊肉等值錢的東西,在那裡很搶手。說實話,要不是十號信箱建在咱這裡,那時日子真不知道該咋過。」說道動情處,老人顯然有點哀傷。
商州當時沒有好企業,就十號信箱一家像樣的好企業,讓許多人垂涎三尺,能到十號工作,那是很光榮的事。許多人寧願到十號信箱去燒鍋爐,也不願到機關單位去上班,總覺得在機關單位上班沒面子,到十號信箱才能直起腰,在人面前說得起話。這也難怪,那時十號信箱的人出來跟別人就不一樣,總有優越感,自豪感,那是骨子裡流露出來的,不是裝出來的,誰叫人家是國防廠子呢!許多人到現在都這樣認為,那種感覺是很難忘懷的。
信息來源:網絡 作者:網友zdd01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