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的一項法令,禁止在聯邦公務文件中廢除使用oriental一詞指代亞洲人、或者亞裔美國人,而建議使用Asian,Asian American。
法令一出,引起很多討論,很多亞裔甚至也說不覺得oriental一詞有歧視的意思,甚至很高興人家說自己是oriental。
這裡我僅僅提供幾個社會學範疇內關於oriental一詞附帶的社會歷史含義的文獻,供大家參考。
Oriental一詞本身來自拉丁語,原意是(太陽)升起的意思,原本很美、帶有詩意的一個詞,或者至少是一個中義詞。但是,語言從來就是一個社會文化現象,詞語的意義是社會約定俗成,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形成的。
先說一個初略語料庫統計。這個詞在美國英語書籍中的使用於1860到1960達到高峰(見下圖),而這段時期的主要相關歷史事件,1840-1860間的兩次鴉片戰爭,1882年的美國排華法案,以及1924年美國移民法案(主要是限制亞洲移民)。Oriental一詞在此歷史時期被賦予的政治歷史含義由此初見一斑。
再說一個具體的社會學文獻。美國「黃禍」思潮的代表人物 G. G. Rupert於1911年發表的作品之一The Yellow Peril, orthe Orient vs. the Occident as viewed by modern statesmen and ancient prophets ,標題及封頁中orient一詞就被和西方(occident)對立起來。在當時的社會歷史環境下,「東方「被賦予未開化(uncivilized)、野蠻(savage)、不理性(irrational)、贏弱(weak)、女氣(feminized)的含義。甚至,被閹割的男人被認為是東方男性的代表形象、日本藝妓、清朝小腳女人、和後來租界的妓女被認為是東方女性的代表形象。更詳細的關於oriental一詞在這一時期的社會文化含義,請參考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曾任美國現代語言協會會長的EdwardSaid在1978年出版的Orientalism一書中的論述。
Oriental一詞在黃禍以及其他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下,一直盛行到六十年代。 在美國的民權運動的大環境下,美國亞裔運動興起,其要務之一就是挑戰oriental一詞的用法和其隱含的歧視形象,這才導致oriental一詞在美國英語中逐漸減少。
現今,因為這個詞使用已經不是很頻繁,導致很多人不清楚它在盛行時期所被賦予的各種政治歷史包袱(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baggage)。現今美國英語用法中,一般oriental還可以被用來指物(orientalrug,oriental food等);但是如果用來指人,有的人會覺得offensive。當然,也有的人,或許是不知道oriental在社會學範疇中被使用的這段歷史,不覺得它是offensive的詞語。另外,由於社會政治環境的不同,在英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中,oriental不帶有和美國英語一樣濃厚的政治歷史色彩。
筆者只是貢獻幾例社會語言學文獻,希望讀者朋友自行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