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雲南昆明一小學六年級「神童」,竟然在結直腸癌方面研究出成果,寫出論文《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研究報告,獲得大賽一等獎,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對這樣高水平的科創成果,紛紛提出質疑。經專家組重審認定:該論文及科研成果起碼達到碩士研究生以上水平,超出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不可能由一個十一二歲孩子獨立完成,大賽組委會撤銷了其第1名的獎項,並收回了獎牌和證書。
這樣水平和層次的科研成果出自小學生之手,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是在造假,那它為什麼會通過質量把關,一級級的推薦,又如何通過層層審核最終取得獎項?
青少年科創大賽舉辦的初衷是鼓勵倡導廣大青少年熱愛科學、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鼓舞孩子們努力學習,為將來從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礎。
但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在某些成年人的助推下已經完全變了味兒:
一、青少年科創大賽獲獎項目越來越高端、成人化,功利化
幾年前,包括奧林匹克競賽在內的學生競賽獲獎在中、高考中是可以加分的,後來又高校自主招生,學生競賽獲獎也是招考條件之一,這無疑極大刺激了許多學生和家長為了分數和考學而參賽,為備賽的各種輔導班也喧囂塵上,形成了巨大的市場,直到奧賽被取消,競賽成績不再加分為止。如果奧賽還有片面刷題追分的應試教育影子,那青少年科創大賽卻是旨在突破應試教育,考量學生綜合素質的招數,但如今由於監管制度不嚴,比賽環節有漏洞,出現了成果造假、論文拔高的情況,這是又要把科創大賽腰斬的節奏。
如今學生競賽成績不再在高考中加分,大學自主招生也被取消,那為什麼科創大賽還有熱度,有造假的情況?
近幾年中小學生出國留學熱,如果有科研創新成果也是光環之一,可以大大增加錄取概率。
最終意在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培養科學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完事,被用作學生升學發展的便捷通道,科研成果成了扣開外國學校的敲門磚,科創大賽最終被功利化。
二、青少年科創大賽參賽作品越來越高端
隨著青少年科創大賽的年年舉辦,學生們的參賽作品層次越來越高。有一位研究員反映:朋友請他幫孩子參加大賽,他為孩子設計了符合孩子知識能力的項目後送交到班上,班主任連連說太「low」了,並展示了班級以往的參賽作品,很多都遠遠超出了青少年的研究能力和水平。讓這位研究員非常感慨。為了獲獎和榮譽,科創大賽參賽作品越來越追求高精尖,為了追求高精尖,青少年學生不得不走捷徑,求成人幫助造假,完全背離了科創大賽的初衷。
這樣不但起不到引導學青少年學生熱愛科學,培養科研興趣的目的,反而影響了科創大賽的聲譽,含金量也在直線下降。
三、科創大賽參賽造假都是誰在這樣幹?
前面的小學六年級學生即使造假參加青少年科創大賽也絕然想不出、寫不出那麼複雜的研究方向和論文成果,顯然是作為研究員的父親,將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移植給了孩子,並親自操刀替孩子寫論文。在學生參賽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家長、教師和其他成年人的影子。學生家長、班級、學校、當地都需要參賽獲獎的榮譽,於是眾手相幫,層層助推,直到獲得獎項,造出神童。
整個過程都是我們成年人在操作,孩子們幾乎成了科創大賽中的玩偶和道具。這種功利化、成人化的科創大賽,非但不能培養出神童,即使有科研興趣和天賦的青少年,也會被扼殺的。這讓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傷仲永》中描寫的4歲能詩的神童方仲永,出名後到處炫耀拜訪,最後「泯然眾人矣」,這和我們青少年科創大賽的某些做法如出一轍。
青少年科創活動,孩子們是主角,一切研究探索都應由他們獨自去實驗完成。成敗順逆也由孩子們自己去承擔。我們成年人不過是鼓勵、表揚、稍作引導罷了。在科創中所謂的「大手拉小手」,最終必然變成成年人越俎代庖,最終成為成人年人科創活動了。
在青少年科創活動中,家長們完全不必參與其中,像前文的陳姓家長那樣,為了孩子獲獎,不惜親自上陣代寫論文,這種「揠苗助長」式的培養,除了毀了孩子的科研興趣和發展前途,又會有什麼好處呢?為了一個科研人員,為了一個競賽榮譽,不惜讓孩子學會撒謊和造假,即使是發展了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也丟掉了誠實的品質和做人原則,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在青少年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如何培和教育孩子,我們成年人確實應該做深刻的反思,青少年科創大賽只是一個方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