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關於的話題在網上引起熱議,網友紛紛咋舌,這怕不是天才兒童啊?這屆小學生未免也太厲害了吧?!
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
在這則獲獎消息引發質疑之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發布聲明稱,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獲獎作品的獲獎學生陳某某,系該所研究員之子,目前研究所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並將及時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至此,在等待調查結果的過程中,大家心目中對神童還是造假的問題,也大多都有了判斷。
近年來,教育行業對科技創新的重視是顯而易見的,這本是出於對孩子創新性思維的培養,但成為「神童」誕生地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真的貫徹了重視科創的教育初心了嗎?
01青少年科創還是爹媽科創?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其前身是「全國青少年科學作品展覽」,已經舉辦到第35屆。
1979年,鄧小平曾為其題詞:「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科學的希望」。這其中飽含著對青少年科創的希冀和對祖國未來發展的憧憬。
正是出於對青少年科創的重視,大賽的主辦方包括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具有相當重的分量。
在大賽上獲獎,也意味著「官方」對青少年科創能力的肯定。
隨手翻一翻大賽的獲獎名單,都能感受到現在青少年的科創能力真的「驚人」,多的是讓人驚掉下巴的科創項目。
許多項目,與其說是在做科創,不如說是在做科研。中小學生就開始做科研,有的甚至用上了國家級實驗室的設備。他們真的懂得這些項目的意義在哪裡嗎?這些項目和他們的生活有多少聯繫呢?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之前,大賽的一等獎和二等獎是可以保送直升重點大學的。後來,保送雖然取消,但獎項分量不減,在許多學校的自主招生中,這樣的獎項有著不可說的重要意義。在某些省市地區的中考中,也依然能夠有隱性加分。
原本大賽為獲獎選手提供保送重點大學的機會,是為了讓科創能力真正優秀的孩子得到相應的發展,是對人才的珍視。
但是,當科創與升學掛鈎,就逐漸變了味。
一方面,大家對升學的渴望實在強烈,在一分之差就可能讓升學結果完全不同的情況下,對於這樣的加分項自然趨之若鶩。
另一方面,一些機構以此為噱頭大肆宣傳,更加重了家長們對這類競賽的執念。為了在比賽中獲獎,家長們利用自身資源優勢,為孩子爭取更好的機會,也就不難理解了。
此外,即使是在學校教育中,許多作業打著創新的名號,實際對孩子來說卻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是必須要「家長參與輔導」的。家長們在長期參與作業的過程中,也形成了固定思維,認為家長輔導也沒什麼。
到底是青少年科創大賽,還是青少年爹媽科創大賽,值得打上一個問號?
02後浪背後的推手
其實,青少年科創大賽受到質疑已經不是第一次,此前早有知情人士吐槽大賽有隱情,但一直未引起廣泛關注。
知乎上的相關問題,也總是能收到許多回答。
答主中,有曾經的參賽者,坦言有許多暗箱操作,也有人吐槽同事的科研成果被按到孩子身上,許多信息石錘不足,但引來諸多質疑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當然不能否認,現在的孩子們是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接受的教育和信息與過去是完全不同的,他們的新點子也常常讓人驚嘆不已,但孩子的科技創新思維真的能與成年人的科研劃等號嗎?
歸根結底,這從來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問題。
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人之常情,但也千萬不要被功利主義的教育迷了眼睛。
這樣片面追求科創成果,與「唯分數論」的教育內核別無二致,都是只看結果,而忽略過程,不在意孩子在過程中收穫了什麼,一個「高大上」的結果似乎就可以說明一切。
但是,當孩子們離開了優勢資源的推動,能掀起怎樣的後浪呢?
03科技創新教育的出路在哪裡?
以優質資源鋪路的偽科創成果,會帶來哪些後果?最直接的就是孩子本身科創能力的損失。
科技創新教育,真的是通過讓孩子參與無法理解的科研項目就能夠實現的嗎?
我們不妨來看看國際課程中的科技教育是怎樣開展的。
以國際認可度最高的IB課程為例,PYP階段的教學中有六組學科領域,科學技術(Science & Technology)就是其中之一。
具體在課堂上,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帶領和指導下參加許多有趣的動手實驗,激發創造力。在課堂之外,學校會定期舉辦科技節等活動,組織同學們參與各種科技活動。
由於疫情的關係,剛剛過去的那個學期裡,許多學校都舉辦了線上科技節活動。
例如,復旦萬科的雲端科技節活動,具體項目如下:
復旦萬科雲端科技節活動(圖片來源:學校官微)
六~八年級的同學主要有三項活動:
可以看到,這些實驗都非常貼近同學們的生活,非常有趣,可操作性強,因此大家的參與度也高,交出了許多精彩的作品。
這類活動有助於引發同學們對生活細節的觀察和思考,培養通過科學實驗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思維和能力。
上海康德在STEM拓展課程中給初中部的同學們講解了許多科創項目背後的故事,鼓勵同學們根據自身興趣及特長在「編程」、「設計」與「軟硬體」之間選擇一項並進行深入學習,同時對另外兩項也進行適當的學習。
這些項目背後的理念和思考是值得同學們關注的重點,也是在正式開展STEM課程之前的功課。
在協和尚音的線上科技節中,組織同學們搭建模型,進行家庭小實驗,其中不乏許多創意十足的作品,十分新奇有趣,如:
太陽能澆花器
通過加鹽水來控制雞蛋的浮動
檸檬水寫的隱形字,用火烤一烤,居然現身了
色素從油裡掉落出來,形成了彩虹雨
……
協和尚音科技總指導王興老師在科技節寄語中是這樣說的:「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過程,就是提高綜合素質的過程,不在乎單純的結果。實際水平、科學素養、創新精神的培養才是最大的受益。」
對未來的科創教育而言,讓科創大賽與升學脫鉤,更注重科創過程而非結果,也許才能回歸科創教育的初心與本質,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科技創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