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科研」「默契腐敗」,科創大賽背後隱藏的利益江湖……

2020-12-18 騰訊網

◆ 學生參加比賽獲獎升學能加分,指導老師得到更多獎金,學校也能從科協獲得資金,保住科技示範校

◆ 若「拼爹科研」成為默契,若評獎方姑息縱容成為默契,若假獎項騙取加分成為默契,可能讓學術腐敗、評獎腐敗、加分腐敗成為默契

◆ 甚至會打擊孩子們對科學的淳樸熱愛。一位科技指導老師坦言,他教的一些熱愛科學、刻苦學習的學生對科創大賽已失去興趣,有的學生甚至表示「再也不去參加這樣的比賽了」

原題《拼爹科研背後的利益江湖》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謝櫻 蔡瀟瀟 孟含琪

繼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引發爭議後,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下稱科創大賽)又被曝出連續3年獲獎的學生涉嫌「拼爹科研」,科創大賽「神娃」是如何出現的?科創大賽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利益江湖?《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此展開深度追蹤。

科創大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9部門共同主辦的全國性青少年科技競賽,初衷是在孩子年少時深植科學、科研意識,帶動孩子發展創新、創造能力,培養一批具有科研潛質和創新精神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後備人才。自1982年舉辦以來,科創大賽已舉辦34屆,今年7月20~26日舉辦第35屆。

7月20日,教育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競賽主辦單位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全面開展一次自查,對以往獲獎項目的真實性、獨創性進行覆核。要堅決避免參賽項目明顯不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現象的發生,堅決防止由家長或其他人代勞等參賽造假行為。」

嚴查之外,人們不禁要問:是誰異化了科創大賽?

人小「才大」懸疑多

「3D列印」「同步輻射」「基因序列」「巡檢機器人」「南極半島」……這些高科技詞條頻頻出現在科創大賽低齡參賽作品中,讓一些碩博感慨「後浪可畏」。

一位博士說他最初看到榮獲第34屆科創大賽一等獎作品《基於同步輻射技術對提高鎂合金硬度的熱處理過程的研究》時難掩驚訝:「要知道,能產生同步輻射的物理裝置,全國也不過幾臺而已,大多數高校教授排隊一年都未必能用上,而來自東莞的高二學生竟然有大把時間親自操作儀器進行原位研究。」

仔細一查卻有蹊蹺。據前述博士介紹,該獲獎項目作者曾某2019年還和周某某聯合在《航空材料學報》發表了一篇《基於同步輻射技術的WE54鎂合金原位時效研究》論文。曾某為第一作者,周某某為第二作者。經查,周某某系上海交通大學在讀博士,其導師恰姓曾,且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長期從事合金強韌化理論方法與鎂合金設計製備。

前述博士不禁發出一連串疑問:高二學生如何對生僻的鎂合金時效研究產生興趣,並且從立意上敏銳地站到了同步輻射研究這麼高的層次?曾同學「機緣巧合」來到了同姓曾的課題組進行試驗,而發表文章時的通訊作者為博士生,曾老師為何不當通訊作者?

「曝光的只是冰山一角。」科技部門一位內部人士透露,目前在知網上查到的往屆獲獎的科技型論文,其中有一部分是明目張胆抄襲,輕鬆就能找到抄襲原文。

據了解,除抄襲論文外,還存在部分「套牌論文」「代工論文」,它們由學校指導教師、家長、高校實驗室導師幹預、代勞。有高校教師爆料說,身邊不少同事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到實驗室拍個小視頻,把早已備好的臺詞說一遍,拿簡單的實驗器具裝模作樣操作一下,然後就去參加科創大賽。「在省裡得獎是沒問題的,到全國參賽也能得三等獎或二等獎。」該高校教師說。

一名中學科技教師告訴記者,初中以下學生的科技創新作品不少是科技老師做的,只是告訴學生怎麼解說,很多發明、成果沒有太多實用性和市場競爭力,只要製造一個噱頭、做出一個樣品、融合一些科技原理,就能拿獎。

「套牌論文」「代工論文」背後是否存在腐敗默契

這些科創大賽角落裡的隱秘事,在相關利益者中其實心照不宣,甚至形成默契。

「學生參加比賽獲獎升學時能加分,學校能從科協每年獲得一筆資金,保住科技示範校,指導老師也可得到更多獎金。」一位小學教師告訴記者。

該小學教師表示,其所在學校有一位備受矚目的「小小發明家」,他媽媽是學校裡的一位名師,爺爺是一位退休工程師,幫他做的各類發明均掛靠在學校科技老師工作室內,「孩子得獎,老師出成績,學校也臉上有光。」

高中生在科創大賽中的獲獎回報更大更直接——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加20分。

一些科研人員和相關部門領導的子女最易「近水樓臺先得月」。一位家長告訴記者,他幾年前在浙江省教育考試院公示的普通高校招生加分考生名單上看到,有4名考生因科創大賽獲獎得到高考加20分,而這4名考生的家長都是當地官員——一位是區教育局黨委委員,一位是區科技局局長,另兩位分別是市信訪局副局長和某街道黨委書記。

這種利益驅動也讓高校成為「套牌論文」「代工論文」的重災區。「在大學實驗室裡,一些碩士幹的活都不知道是為哪位關係戶幹的。我之前待的實驗室,每年暑假都有學校領導的子女、不明關係戶,由導師親自為其設計實驗,然後安排碩士生替其做實驗、為其代工,這些關係戶的孩子基本不來實驗室,只要熟悉下實驗步驟就可以了。」一位高校碩士生說。

該高校碩士生表示,他就曾替某領導的女兒做過科研項目,領導女兒憑藉該項目參加競賽發表論文,很輕鬆上了好大學。

也有個別碩士、博士在利益驅動下,對自己的SCI論文或發明專利有償收費,價格依據成果等級從幾千元至幾萬元不等。「反正論文、專利被抄襲、剽竊,也不會影響原作者畢業,而科創大賽的參賽時間在碩士博士論文發表之前,即使資料庫查重也會有時間差,這就給了『套牌論文』『代工論文』可乘之機。」一位高校科研人員說。

儘管今年取消高校自主招生,讓獲得加分被高校錄取的行情看跌,但業內人士分析,家長和學生參賽的熱度不會大減,畢竟科創大賽獲獎對新高考要參考的綜合素質評價,以及出國留學申請都是光鮮的「資本」

一些網友直言,「要嚴防青少年科創大賽異化為『青少年爹媽科創大賽』,謹防青少年科創大賽頒獎典禮變成少數人權力尋租的秀場」。

評審機制為何層層失守

更讓人憂慮的是,這些「一眼假」的「套牌論文」「代工論文」,居然一路過關斬將,順利參評甚至獲獎。

記者從多位參賽者、賽事內部人士處獲悉,科創大賽的異化,暴露出賽事評審機制的層層「失守」。

首先是「三自」標準審查形同虛設。按照科創大賽評審原則,評委會要評審作品是否「自己選題、自己設計和研究、自己製作和撰寫」。但從媒體曝光的案例看,多項獲獎項目顯然並非本人選題、設計、撰寫,「三自」評審失守可見一斑。

據了解,「三自」評審本可通過項目答辯輕易甄別。「只要專家認真問辯,都能發現科技成果是不是孩子自己做的。」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說,即便選手把文稿背得再熟,專家只要通過對操作細節、問題解決過程的盤問,都能檢驗出選手的真實水平,判斷出研究成果是不是出自本人所創。遺憾的是,多項「套牌論文」「代工論文」表明評委在項目答辯環節失察、失守。

不少有過參賽經驗的學生認為,項目答辯環節最容易滋生「暗箱操作」。因為評委在這一環節發揮的主觀因素最強,既可對選手「揪辮子」也可「放寬鬆」,評判標準難以量化,結果難免有失公允。再加上一些地方的答辯並非公開舉辦,而是每組選手分開私下進行,就算被「暗箱操作」,其他選手也難以發現,更難以實施監督。

一位家長向記者直言:「去年孩子參加問辯時,有些評委直接向某些重點中學的參賽學生說『我與你們某某校長關係不錯』『你在答辯時該怎麼怎麼說』之類的話,簡直是赤裸裸的『徇私輔導』,對其他參賽選手很不公平。」

一位參賽過來人甚至認為:「通過評委對你的態度,大約就能知道自己的分數高低。」

其次,評審程序把關不嚴、缺乏細緻規範。記者了解到,科創大賽評審程序有四道關,分別是資格審查、初評、終評和違規懲罰措施。其中前三個環節漏洞較大。

在資格審查環節,組委會雖然要求審查有問題、有缺失的申報材料,並由申報者修改、補充至符合規則方可參加初評,但並未明確查新、查重的檢查機制、認定辦法,各地把握不一,部分地方審查標準寬鬆,導致一些「代工論文」「套牌論文」輕鬆過關。

採取網絡評審的初評環節,則缺乏詳細的打分規範。一位參與過該階段評審的高校教授指出,組委會只給評委一張評審表格,上面分三方面分別設置20~40分不等的分數,供評委自行打分。「表格中沒有具體參數、評分標準,評委給多少分,全憑個人主觀把握。每個人風格不一,針對專業相差甚遠的各種項目,要給出一個高下評判,可能有失精準。」

至於終評,其原則要求選手本人參加答辯,但一些地方卻允許由輔導老師代勞,對親自答辯的學生不公,也損害了大賽的公正性。

再次,評委組成不甚完善。多位受訪者認為,科創大賽涉及十多個大類,細分領域更是不計其數,要真正評出作品的科技含量,並確保審核的真實性,往往對評委組成要求很高。但在目前賽制中,評委的選擇、產生機制、專業分布、構成人數暫無要求,尤其是對有親屬、師門關係的選手和評委之間,如何執行迴避制度等,有待進一步明確

最後,計分、報送、展示等環節不夠透明。從計分規則看,有評委透露,他們給組委會上交完初評的評分表格後,就不再參與後期計分、統分、排名,組委會後續也未有程序上的公開公示,其間是否會存在「改分」「內定」等不得而知。

另從作品報送和展示程序看,一位高校科研人員說,不管區賽、市賽、省賽還是國賽,所有參賽作品、獲獎作品的申報資料、論文、成果都是內部報送,展示環節也僅有小範圍觀眾和評委看,即使獲獎結果公布,也只能看到項目名稱、摘要等簡要信息,詳細內容不會公開、上網,「問題」項目恐難被公眾監督。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因素增加了科創大賽的注水空間和注水成分,一定程度上讓科創大賽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

捍衛風清氣正的科創環境

湖南師範大學教授丁加勇擔心,異化的科創大賽得不到及時匡正,科學成果會變成一些人攫取利益的工具,助長學術剽竊之風,滋長不勞而獲風氣,甚至打擊孩子們對科學的淳樸熱愛。

一位科技指導老師坦言,他教的一些熱愛科學、刻苦學習的學生對科創大賽已失去興趣,有的學生甚至表示「再也不去參加這樣的比賽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南大學副校長譚蔚泓說:「青少年科創作品是一類極富生命力的智慧財產權,值得保護和鼓勵,同樣也要經得起科學的審視與檢驗。」譚蔚泓認為,遏制科創大賽異化,需儘快打破科創大賽的信息孤島,建立科創大賽參賽作品的公示機制,將作品內容納入公開資料庫,完善「賽後倒查」機制,實現陽光下的透明評選。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賽後倒查」機制不僅要按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規則(2020年修訂)要求,對存在抄襲、研究工作作弊的取消作者獲獎資格,還要進一步追究參與腐敗的相關利益者責任。同時明確評委的責任追究機制,如果賽後發現抄襲論文、「套牌論文」、「代工論文」,應追責沒有把好關的評委,倒逼評委審慎行使手中權力。

他們堅信:「只有增加涉事者的違規成本,才能對違反規則者構成威懾,捍衛風清氣正的科創環境。」LW

刊於《瞭望》2020年第30期

相關焦點

  • 科研也「拼爹」?
    其研究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多名研究人員證實,獲獎小學生陳某某是該研究所研究員陳勇彬與楊翠萍之子。調查結果一出,此事迅速被人稱作「科研拼爹」,這是繼「身份拼爹」「地位拼爹」「財富拼爹」後,冒出來的一種新型「拼爹」模式。
  • 全國青少科創大賽,又名:科研第二春接棒親子大賽
    都怪這個拼爹的時代可能陳同學的研究課題只是全國青少年科創大賽中更顯眼的那一個,如果你有看過今年的獲獎名單,你估計會覺得:最後來看一下知乎上的網友對這件事的討論,畢竟知乎可是學術大佬聚集地嘛,科研大佬(or科研民工)們怎麼看?「中學生申請到了在職科研人員才有資格申請的豪華設備!」
  • 肅清學術腐敗「擼獎」升學之窗當關則關
    這段時間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小學生癌症論文獲一等獎,真是刷新了公眾對於少年科研的認知。有媒體公開質疑,普通人恐怕連C10orf67基因是什麼都搞不懂,小學生卻有本事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多個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的作用進行解析,斬獲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如此天才,全賴「拼爹」。
  • 該徹底清理青少年科創大賽亂象了
    該徹底清理青少年科創大賽亂象了!》的評論。近日,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科研項目,在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三等獎一事引發輿論熱議。公眾質疑,究竟孩子是「神童」?還是父母的「神通」,存在「父母搞研究,兒子拿成果」的造假嫌疑?
  • 青少年科創到底為什麼
    又是小學生研究癌症,又有一個科學家父親,這些巧合,讓人們不禁聯想到不久前曝光的雲南昆明11歲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的案例。目前,後者的獎項已被撤銷,學生家長也發表了道歉聲明。那麼,最新的案例,會不會又是一個小學生科研「拼爹」的故事呢?先別急著下結論。
  • 試問「神童」的最高境界果真是「拼爹」嗎?
    最近,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引發廣泛關注。中小學生科創造假亂象的背後,又是否存在著學術腐敗、加分腐敗等現象?「神童」的最高境界,果真是「拼爹」嗎?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7月16日發布消息,撤銷該項目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該學生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 青少年科創大賽一等獎被取消,科創「神童」秒變流星,誰之責?
    青少年科創大賽舉辦的初衷是鼓勵倡導廣大青少年熱愛科學、培養他們的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鼓舞孩子們努力學習,為將來從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礎。近幾年中小學生出國留學熱,如果有科研創新成果也是光環之一,可以大大增加錄取概率。最終意在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培養科學興趣和創新能力的完事,被用作學生升學發展的便捷通道,科研成果成了扣開外國學校的敲門磚,科創大賽最終被功利化。
  • 拼爹天才小學生完成的科研項目全國獎項
    近日一位天才橫空出世昆明一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完成了一項碩博研究生才有可能完成的科研項目。一個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12歲孩子,竟然因為研究結直腸癌獲得全國獎項。而且小學生從對科研項目的一無所知到遊刃有餘只用了短短5天的時間。無論是領悟的速度,還是融會貫通的能力,都堪稱「奇蹟」。小學生也因此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三等獎。消息一經曝光,全網譁然。
  • 六年級小學生獲國家級大獎引質疑 是學術不是「拼爹」
    7月13日,有媒體爆出,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某的《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一文,作為雲南代表隊參賽作品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令人稱奇的是,在媒體爆料後有網友扒出其在2018年1月9號的實驗日記,當中顯示,其在做實驗前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
  • 小學生得了同款大獎,一個被人民日報點讚,另一個卻因拼爹而翻車
    最近又有一個疑似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的博導,「翻車」了。6年級的小學生陳靈石,以一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將雲南省創新大賽一等獎、全國創新大賽三等獎收入囊中。
  • 視點 | 青少年科創大賽要補上「誠信」這一課
    近日,昆明市一名小學生憑藉《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引起公眾熱議。有網友指出,該研究遠超小學生能力範圍,「或涉嫌學術腐敗」。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 瘋狂追逐利益的價值觀下,怎能結出科技創新的碩果?
    雖然,這一篇科研報告被查出了是代筆,取消了獎項,但是這個比賽往年到底送出了多少個這樣的獎項,成為了人們心頭的一記厚重的心結利益驅動下的創新大賽7月15日,涉事學生的家長陳勇彬發文稱,大部分的項目書、文本材料都是自己編撰的,並就此鄭重道歉。15日晚,第34屆雲南省青創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宣布撤銷該項目的省賽一等獎。
  • 別讓「拼爹」太猖狂
    長期以來,社會大眾都對各種「拼爹」現象深惡痛絕。所謂「拼爹」,其實質是將背景、家世提供的資源,凌駕於個人努力之上,形成明顯的不公。我們曾看到「富二代」利用家裡的財產,以賄賂招生官的方式「保」進名校,也曾看到「官二代」利用父母的權勢,輕鬆佔據待遇優厚的公職崗位。你是否還能回憶起:當你11歲的時候,身邊最優秀的同學都在些做什麼?
  • 牛娃養成路上,如何科學的「拼爹」?
    •  我該聯繫哪個評委資源才能給孩子報上某某大賽?這時,就差直接說出心理話了:誒,我到底該如何更好地利用金錢人脈資源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做父母的,總怕自己把孩子教劈叉了,所以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總是能拼就拼!
  •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拼爹的時代,寒門子弟還有出路嗎?
    同時,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決定撤銷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這樣的結束似乎符合大家的期待。當然,怎麼想不重要,而是在實際生活學習中,他們處在這種拼爹的時候,該如何突圍?他們還有出路嗎?
  • 科創教育的出路在哪裡?
    這其中飽含著對青少年科創的希冀和對祖國未來發展的憧憬。正是出於對青少年科創的重視,大賽的主辦方包括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具有相當重的分量。
  • 勤上光電與腐敗官員關係密切 借科研巧取政府工程項目
    雖然,廣東省紀委尚未對外公布李興華被調查的具體原因,但聯繫之前省內科技系統腐敗案,外界普遍猜測,李興華的問題主要集中在LED科研項目的評估、資金發放上。  儘管在6月7日省科技廳召開的廉政建設會議中,李興華發言表示,「某市科信局出事令人痛心」,但這一會議並沒有阻擋科技系統腐敗案件的擴大。  6月20日,廣州市科信局局長謝學寧涉嫌嚴重違紀被立案查處,並因涉嫌經濟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調查,在外界看來,謝學寧的下臺是李興華出事的導火索,而科研項目的審批和科研補貼的發放帶來的利益輸送,很可能是此次科技系統被調查的主要原因。
  • 《有翡》:阿翡行走江湖,從不拼爹,拼的都是外翁
    火遍全網,讓我們看到什麼是拼爹,什麼是坑爹。近年來娛樂圈湧現出許多星二代,富二代,更讓我們發現,如今不僅看顏,還拼爹。阿翡下山歷經艱險,數次差點殞命當場。最近一次讓枯榮真氣折騰得不輕,還好霓裳夫人出手相助。阿翡初出茅廬,又不拼爹,憑什麼能讓高手們不惜性命也要救她?
  • 青少年科創大賽成「瓜田」,「造假」過關到底誰是罪魁禍首
    就算這是百年一遇的天才或家長本身就是做科研耳濡目染,那麼在選題和過程中,明顯超過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的,那麼到底如何去界定三自和三性的邊界?如果有界定的標準,如果有嚴格的答辯過程,我相信不會在科研院所學科
  • 為科創加速 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隆重啟動
    11月1日,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充分體現了北航致力於深化政、產、學、沿、用深度互動和合作的關鍵環節,也是中關村創新生態的核心內容。希望大賽所形成的經驗能夠分享到中關村、北京科創中心甚至全國,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項目通過這個大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表態地方黨委政府會全力支持北航的科技創新活動,攜手探索高校與地方政府共同構建富有活力創新生態的新路徑,我相信這些活動也會支撐地方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