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該把錢重點花在孩子的哪個特長上才能比過他們班誰誰誰?• 我該給孩子選擇哪個「更好」的學校?我去打聽一下哪個班主任厲害?• 我該聯繫哪個評委資源才能給孩子報上某某大賽?這時,就差直接說出心理話了:誒,
我到底該如何更好地利用金錢人脈資源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做父母的,總怕自己把孩子教劈叉了,所以在教育子女問題上,總是
能拼就拼!![]()
新時代的「拼爹」教育,可不是這樣,
如何科學的「拼爹」才是教育真相!教育語境下的拼爹,可不是王思聰王健林式的遺傳,也不是裡皮父子的權勢庇護…我們要講的「拼爹」,是幫助孩子
更好的長成他該有的樣子的「拼爹」,良好的家庭教育、文化資產就已經代表了很多。說到這裡,我們有必要來看下教育意義中的
「拼爹」的真相。明智的父母「拼自己」,最重要的體現是
對孩子學業的高度捲入。有一類家長屬於在自己專業領域幫助孩子「拼爹」,這類父母通常會將孩子引導進入自己的學術領域或工作領域,
幫孩子搭建一些更專業的階梯。她家孩子需要做一個生物課題,這位媽媽恰好輔導過學生類似的課題,於是她將輔導學生做過的
科研題目給到孩子,並親自為孩子設計變量和實驗參數,
一步一步指導孩子做實驗。因為這個課題是家庭作業,只能在家完成,如果孩子不去學校的生物實驗室操作,那他的科研思路和實驗方法會受限,最後做的東西只能應付美國中學老師的要求。
於是這位媽媽就給孩子
申請了自己學校的實驗室,讓孩子跟著自己做實驗,最後還在她的科研文章上署了孩子的大名。因為有父母在自己
專業領域給孩子的投入,一個高中生就這樣成為了有科研論文發表的小科學家。
![]()
曾經被刷屏的華裔少年
Daniel Liu,是俄亥俄州託萊多市Ottawa Hills高中的學生,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神童。10歲贏得化學教育基金會的「YouBe the Chemist」比賽中冠軍,並受邀參觀白宮;13歲時在父母同意下加入託雷多大學的
化學研究小組,成為教授莫西特的助教;
![]()
如今,不滿14歲的Daniel Liu已經與其他研究人員
共同發表了三篇論文,其中有一篇還是以二作的身份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發表的。
![]()
而據新聞報導,Daniel Liu的爸爸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牙醫醫學院,在孩子的科研道路和藝術培養上
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Daniel Liu是一個好奇心特別強烈的小孩,那爸媽倆人就經常
帶孩子研究各種實驗成果,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如果沒有這樣的家庭影響,和對孩子求知慾的保護,很難有今天的「天才神童」。• 在美國,一個能搞出人類化石研究的小孩,他爸媽一定在化石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一個11歲就能出書的小女孩,她父母肯定有一方在文學上深有造詣;• 一個能做出不凡科研項目的高中生,背後可能就有個「老爸助研」;很多有不凡成績的「學霸」、「神童」,背後都有捨得在這方面做投資的父母,對孩子學術領域的資源投入,
永遠不虧!聰明父母的「拼爹」就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他們很會做「子女教育」投資,在孩子學業、興趣上高度重視,並高度支持,當然,這些家長
教育程度非常高,能在輔導孩子的項目上輕車熟路。那在孩子感興趣的領域「不熟」的父母呢?沒捷徑可走的話,只能靠砸錢、砸人脈給孩子鋪路嗎?在美國,還有一個
非常成功的「拼爹」例子——林書豪式的「拼爹」!但林家的拼爹,走得不是歪門邪道,而是踏踏實實的
父子同行。
![]()
身為理科博士,林書豪的父親
對籃球並不精通。為了挖掘兒子的籃球天賦,林父經常在自家後院的籃球場陪孩子練球。每天一放學,林書豪會迅速完成家庭作業,然後從晚上8點半開始與父親一起訓練,項目包括基礎技術訓練以及2對2的對抗賽,
風雨無阻。為了指導林書豪,林父還從錄像帶中領悟籃球技巧,然後再具體指導兒子練球。
林書豪的啟蒙教練,不是別人,而是他的爸爸。今天林書豪的成績,和林父的「陪伴式」教育分不開,有日復一日的堅持陪伴聯繫,還有精神、技術上的雙支持,
「冠軍的爹」拼起來,夠狠!過於成功的例子看起來可信度並不會太高,但現實中的一批爹們,已經
活躍的「蹦躂」在孩子的校園中。美國學校經常會搞一些課外活動,這時候你會發現,各種球類的教練、男女童子軍的組織者,
大都是由家長擔任的,他們會積極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用實際行動去支持。
![]()
每一個家長有一個
無法迴避的事實:無論對哪位家長來說,生活忙碌,工作緊張,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幾乎是每日生活的主旋律。在這種客觀條件下,誰能付出時間精力給孩子,
誰能拼,誰就能在眾多的家長中獨樹一幟。在我們國內,這樣的爸媽也越來越多,大家在拼事業的同時,也開始拼娃的教育。焦慮盛行,我們總是在給孩子創造什麼樣的環境,找來怎樣的關係,為以後鋪什麼樣的路傷透腦筋,小心翼翼地執行,
生怕孩子的「拼爹路」,拼不過別人。今天,當我們走到要考慮讓孩子出國讀書這一步,我們就必須明白,
科學的拼爹,才能真正架起孩子通向成功未來的階梯。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曾寫過一本經典著作
《不平等的童年》,她與她的團隊,花費近10年時間,跟蹤觀察了12個不同階層的美國家庭後發現:決定孩子階層的,不是父母有多少錢(當然也相關),也不是單親還是離異,而是一個
家庭的「文化資本」。《2007-2016年中國高考狀元調查》數據顯示:從高考狀元父母的職業上看,公務員、教師家庭居多。學歷上,父母是本科、碩士學歷的越來越多。不是說父母是學霸,子女也不差,而是這些父母
「拼」的就是「家庭文化資本」的投入。比如曾經的廣西省理科狀元
楊晨煜,他出生於廣西南寧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有非常良好的教育底蘊。其媽媽在談及「如何養成學霸」時,就反覆強調了一點:
「作為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詩詞少女」武亦姝的成功,
就離不開爸爸的「拼勁」,看到自己孩子學習不好時,看到孩子不愛閱讀時,不是把她關進各種培訓班。
而是自己先放棄棋牌室,捧起了《二十四史》和《山海經》,自己主動放下了手機,和女兒一起演名著,編故事。他是懂得和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家長。
可見,父母對「文化資本」的投入有多重要,這個投入需要父母的高度自律和言傳身教,
「拼」到這一步,很多人都做不到。陪伴不是單純的陪在身邊玩耍,學習,而是像林書豪父子式的同行,在教育、孩子學業、特長上投入的時間,才是贏過別人家爹的「隱形財富」。給大家個小小建議:每天至少15分鐘高質量地陪伴孩子,注意,是
「高質量」。高質量的陪伴就是與孩子全身心地呆在一起,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一起享受當下的活動。如果孩子在讀書,爸爸卻在旁邊玩手機,這樣的陪伴意義不大。「教育孩子,拼的都是孩子的爹媽」,到最後的拼搏,都成
爹媽之間的「攀比」。這個「攀比」,比的可不是金錢幾多、權勢幾重,比得是認知,是自我學習的能力,是知識素養的積澱。這些,都是扎紮實實影響孩子的因素。有句話叫「
平庸的中年父母不配擁有學霸牛娃」,孩子在成長,父母也要成長,孩子的養育責任沒完成,我們就得適當走出「舒適區」,保持一種空杯的
學習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把孩子帶到更為廣闊的世界。「好鋼用在刀刃上」,我們現有的人脈、資源、權勢一定用在
刀刃上,這個刀刃,就是孩子真正想要做的事情。並不是一味的趨之若鶩,人云亦云,把孩子推送到大眾認可的路上,而是要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保護起來,給予支持,
在正確的路上「拼爹」,才會事半功倍。如今,我們還會再次討論起「拼爹」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要講的內核
已然發生了變化,這裡的「拼爹」,不只比拼父母所能給到孩子的物質資源,還比拼父母的教育觀念、為人處世、氣度格局,教育的最後就是拼爹拼媽。每一個成功孩子的身後,都站著不平凡的爸媽,這個不平凡可一點都不簡單。
「2020FS國際教育年度分享會「
上海、深圳、北京三城市
上海
時間:2020年12月27日
敬請期待精彩回顧!
深圳
時間:2021年1月3日 10:00-14:00
地點:薈同學校劇場
北京
時間/地點:待定
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FS小助手,即可諮詢及報名
添加時請備註想要參加的「城市名+分享會」,如「北京分享會」
![]()
期待與你的相遇!
更多一手留學資訊點擊
關注Finding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