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和父親相處的時間,將影響他的未來

2020-10-15 張健家庭教育


離開父親後,我不再是孩子


豆瓣上有個熱門話題:「誰能告訴我一句爸爸會講給女兒聽的話,好嗎?」

這個話題2016年發起,已經過去三年,每年卻都有大量的新留言:

「我爸經常給我發微信,問我在做什麼呢,但是我卻很少會回復他。」

「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特別想家,看到這個帖子莫名的鼻酸,想回家了。」

「出去玩錢夠不夠?不夠就說,玩的開心點!」

「決定一些事情,問他的意見時,我爸經常說:什麼都不重要,你自己過得開心就行。所以我做了很多和別人不一樣的選擇,走過彎路也嘗過甜頭,但從來都沒後悔過。」

「讓你晚上十一點就睡覺,不要躲被子裡玩手機,你從來都不聽……」

「哎,我們守不了你一輩子,你以後結婚了要好好過日子,要懂事了,別再像個長不大的孩子。」

「你到家了嗎?怎麼還沒下班,快去吃飯。」

「水果都切好放桌上了,起來記得吃。」

突然心裡酸酸的,覺得爸爸們有時有點暖暖的,有時又有點傻傻的。

除了日常的溫情叨念,也有一些感傷的回憶:

「好傷心啊……樓裡大家說的這些話,我一句也沒有聽過。」

「我也很想爸爸,不知道他在天堂過得好不好。想讓他知道我和媽媽都很想他。」

「我爸爸走了一年了,平時都撒丫子玩兒,在別人面前提到爸爸的事情都講得他還健在一樣特別歡樂,每次在豆瓣看到這種帖子都哭得不行,現在再也沒人問我錢夠不夠了,翻開微信聊天記錄感覺一直都撒嬌問爸爸拿錢,現在再也沒人了。」

「我爸爸彌留之際在病床上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說:桌上有飯,快吃飯。」

世上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相愛卻相離。

父親的愛,總是隱忍而內斂,有時一句簡單的「回家吃飯」,就抵過千言萬語。

父親的存在,往往是一個接納孩子的存在。他們不會提過多的要求,只是希望能解決更多問題,成為一個引路者,或者陪伴的人。

最寶貴的童年,無法重頭來過


「愛和陪伴遠比教育更重要,一個健康、和諧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是一個孩子人格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內容。」

一項調查顯示,一天與父親相處不少於2小時的孩子,相比一周與父親相處不到六小時的孩子,人際關係更融洽,且更加用於冒險,在人際交往中也會更加主動。

不少爸爸覺得年輕的時候,應該多掙錢、多在外面闖,給孩子一個充裕的生活;也有人覺得,陪伴是母親的職責,父親只是輔助。

可是孩子最需要親情滋養的童年,卻無法從頭來過。

我們常常覺得,陪孩子玩兒、陪孩子出國旅遊,花了那麼多錢和時間,他們長大以後了都不記得了。

事實上,這些記憶不是靠大腦皮層,而是靠身體和情緒記憶。

具體的遊戲、玩具,或是旅行的景點、歷史,時間久了,可能孩子都會拋在腦後,但是那些歡樂和淚水,那些時光,孩子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幼時,孩子想等待爸爸回家陪他玩,卻等不到,長大後,爸爸有時間了,想親近孩子,卻為時已晚。

別等到那一天。

父親,孤獨的領域

當我們回溯過去,關於父親在家庭角色的研究,10年前竟然還是一個「孤獨」的領域。

大多數關於家庭教育的研究,都在講述孩子與母親的關係。

在1970年代之前,教育學、心理學中幾乎找不到爸爸和孩子的關係;在2009年之前,在中國關於父親的理論性研究幾乎空白。

三十年前,劍橋大學心理學大師Michael E.Lamb首次提出:父親是孩子成長中被遺忘的因素。

他的研究指出,在父親缺席的家庭中,孩子可能會出現四種問題:

1.性別角色認同

他們對於男性、女性角色特點認知較慢,自我認知能力發展較慢。

2.學校表現

父親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在認知、運動、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

3.心理健康

父親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自我調節能力不足。

4.攻擊性行為

父親陪伴不足的家庭,孩子容易表現出攻擊性行為,較難擁有很強的自控力。

在美國,隨著對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研究的推動,「全職奶爸」逐年增多,到2012年,根據調查,居家父親已經超過兩百萬名。

就中國目前的狀況來看,隨著教育成本的增加,父親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為了工作,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這個事實不可忽略。

但是,每一次的短暫的陪伴,每一次早上的道別、溫馨的晚餐,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都能給孩子帶來堅強的後盾。

哈佛臨床與發展心理學家凱薩琳·斯坦納·阿黛爾 (Catherine Steiner Adair)提出了「七個關鍵時間」,他建議,父母在這些時間內放下私事和孩子耐心相處,將對親子關係有很大的促進:上學前,上學路上、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孩子從學校到家的時候,當家長下班回家時,晚飯時間。

這些「關鍵時間」,不一定每個都佔,但至少應該保證2-3個時間能全身心的和孩子相處。

爸爸們,下班回家的時候,就給孩子一個大大擁抱吧。一天沒見,孩子很希望得到最親近的人的關注的。

等孩子長大,回憶過往,那些一個個由擁抱組成了時光,將一直定格在回憶中

相關焦點

  • 與孩子相處的方式
    但事實上,父親對孩子的影響是特別巨大的。BBC曾有部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說的就是父親對孩子的意義。 除孩子能夠辨別爸爸聲音外,爸爸也會對孩子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 在孩子出生後,照顧孩子越多、陪伴孩子時間越長的爸爸,他的催乳素水平越高。 有研究結果表明: 當新生爸爸,抱孩子後,其泌乳刺激竟然增加了20%。
  • 育兒時間:父親,可不止是一個稱呼
    不翻那些泛舊的老黃曆了,今天說說父親這個角色,對於孩子來說,父親是神一樣的存在,在孩子的童年裡,對於性格的塑造,父親起著很大的作用,單單是母親帶出來的孩子,性格比較軟弱,不夠果敢,而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性格更像男子漢,我家大寶就是這樣。 大寶都是和我在一起,他不喜歡他老爸,我問他爸爸好不好?
  • 孩子的成長中缺失父愛,對他的影響不容小覷,請父親多陪陪孩子
    父愛的「缺失」,給孩子成長中帶來的影響,比你想像的還要嚴重。一個家庭是由父母雙方共同建立起來的,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影響和地位是對等的,缺一不可。很多家庭都是採取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經營模式,因此父親很少參與教育子女。
  • 父親是決定孩子未來80%的人,怎麼敢缺席?
    之前在知乎上收到一條,來自新手爸爸的求助,說是孩子快滿月了,但是自己的心態崩了。這個新手爸爸說自己一點都不喜歡孩子,更不知道怎麼跟這個小東西相處,也許是孩子也能感應到爸爸對自己的不喜歡,他一抱就哭,越哄哭得越起勁。所以,孩子從出生到滿月的這段時間,對他簡直就是非常痛苦的折磨,現在別說抱他哄他,只要是孩子離的稍微近了一點,他都恨不得拔腿就跑...
  • 父親是決定孩子未來80%的人,怎麼敢缺席?
    之前在知乎上收到一條,來自新手爸爸的求助,說是孩子快滿月了,但是自己的心態崩了。這個新手爸爸說自己一點都不喜歡孩子,更不知道怎麼跟這個小東西相處,也許是孩子也能感應到爸爸對自己的不喜歡,他一抱就哭,越哄哭得越起勁。所以,孩子從出生到滿月的這段時間,對他簡直就是非常痛苦的折磨,現在別說抱他哄他,只要是孩子離的稍微近了一點,他都恨不得拔腿就跑...
  • 「我正在玩玩具,沒時間」孩子不願接父親電話,原因讓人心酸
    很多家庭中的男性並沒有盡到一個父親應有的責任,下班回家逗孩子兩下,跟孩子說幾句話,就算是陪伴了。然後就是自己回屋玩手機、看電腦、忙工作,一天跟孩子相處的時間能超過一個小時的已經是極少數了。但其實,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 每個父親都該學會這樣跟孩子相處
    我和你媽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你長大後的樣子。在你姐姐出生時,我們也同樣給她寫了一封信,描述我們希望關於她(當然也包括你)未來所成長的社會是什麼樣的——一個能提供更好的教育、擁有更少的疾病、更強大以及更加公平的世界。我們相信高速發展的科技能將這一切實現,讓你這一代可以比我和媽媽這一代生活得更好,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改變世界來實現它。
  • 父親對孩子的未來影響有多大?孩子說出了真相
    家庭起源、組合及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人類的起源,由原始社會經過多年演變而成為今天的獨立家庭。最初是母系社會,孩子接觸到的只是母親的影響,隨著社會的進步,人類由群居性的母系,演變出獨立的夫妻家庭。這個時候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血緣宗親社會形成,家庭的傳延被看得很重,所以十分重視養子教子。在家中父親就是頂梁柱。
  • 家長的格局將影響孩子的未來
    14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孩子Nick例外,他受到老師的鼓勵,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跨越了階層。格局不一定都由階層決定,但是階層確實對家長格局影響很大,上層階級使家長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廣博的人脈,更科學的規劃,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都深遠地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 他不是孩子眼中的偶像,只是一個默默養大三個孩子的父親
    我跟父親感情並不算親厚。父親永遠是一副嚴肅的表情,板著臉,話很少。只有跟母親聊天的時候會露出一絲難得的笑容。不像別人家的父親,回家會抱抱孩子,問孩子有沒有想他。也從來不會陪孩子玩遊戲,講笑話,送孩子上學。記憶中找不到任何一個與父親親密的畫面。特別羨慕那種跟父親關係好的人。
  • ——父親缺位影響的是孩子一輩子
    他說:差不多一個月了吧;當再問到:你多久沒和孩子一起吃飯了?.......還沒聊到第三個問題,他竟然淚奔了......有心理學家指出,父親與孩子交往的時間越多,孩子的智商越高。「最重要的人」之一,有時候,同樣一句肯定、一句誇獎,或者一個建議,從爸爸的嘴中說出來,會對孩子有更為深刻的影響。
  • 孩子未來的高度和深度,80%取決於和父親的關係,和貧富無關
    不怒而威、沉默寡言,是傳統中國父親的寫照。作為家裡的頂梁柱,為了讓家人過上高質量的生活,父親們經常是早出晚歸,忙於工作,和孩子相處時間甚少。對孩子來說,能和父親玩耍的機會都少得可憐。而且現在的很多家庭,正在經歷「喪偶式」婚姻,爸爸的角色嚴重缺失,而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有無,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同的意義。
  • 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李玫瑾:父親要培養胸懷,母親要學會放手
    青春期是孩子從兒童走向成人的重要過渡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飛快地長大,身體的發育和情感心理的巨大變化,導致很多孩子像變了個人似的,在性格行為上出現了巨大轉變。首當其衝受影響的,就是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從親密變得疏遠,從言聽計從變的叛逆反抗。
  • 影響孩子一生的三個人:一個定格局,一個定性情,最後一個定未來
    」一個人往往和好人在一起學好,和壞人在一起學壞,就好比跟著蜜蜂會找花朵,跟著跟著老鼠會打洞一樣。當然,對於孩子來說也不例外,生活中有些人做的每一件事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其思想,尤其是這三個人。因此往往會將父親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模仿其言行舉止。
  • 一個新手父親讀《父與子》:86年後仍然引導著世間父子的正確相處
    初為人父,怎麼樣掌握與兒子間相處時的尺度:即有利親情培育又不會慣縱孩子?即能保持父親的高大偉岸又不會讓孩子過於疏遠? 這是一個很難平衡的話題。 看《時時刻刻都想和爸爸在一起》篇裡的兒子晚上睡覺前對爸爸的依戀。做為一個新手父親,當時也是眼眶微溼的。 而在讀《一切為了兒子》篇裡父親為了逗兒子玩,趴下身來給兒子當馬騎時。當時思想上受到的衝擊其實還是蠻大的。因為這確實與我小時候受到的家庭教育完全不同的。
  • 父親該怎麼和女兒相處?看看朱茵戚薇女兒就知道了
    原因是如果只教育一個男孩,他成長後只是一個個體。但如果把教育經費給女孩,你教育的是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所以母親的影響,對孩子的塑造是很大的。特別是孩子在嬰兒時期,因為意識極為單純,加上行為習慣不固定,所以在心理上會向媽媽找尋安全感,有些孩子就愛吸吮著乳頭入睡,一樣的道理。 那麼孩子該成長為什麼樣的人?這和家庭有莫大的關係。
  • 鄧惠文:一個好玩的父親,對孩子竟然有這麼大的影響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讓每位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能力,以生命滋養另一個生命,帶領孩子,走向海闊天空的未來。作者: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作家、節目主持人,擅長以精神分析取向、榮格取向進行個人及伴侶治療。
  • 夫妻之間的相處方式會影響孩子性格,四種模式,第一種對孩子較好
    教育專家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當中,夫妻之間的關係應該首當其衝,甚至比親子關係更為重要。因為在這種模式下,父母之間的關係和睦友愛,孩子也會對愛情和婚姻有美好的嚮往,希望自己未來能像父母那樣,和自己的伴侶相處。
  • 男寶對粉色情有獨鍾,會影響到他的性格嗎?父親要參與孩子的成長
    他是一個粉色控,全身上下的很多單品都可能有粉色系,他的吉他和話筒也都是這個顏色,演唱會也會被粉絲裝點成粉色的海洋。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和周杰倫一樣敢大方高調地喊出自己喜歡粉色。「女生穿粉紅色,男生穿藍色」是一種固有認知的形成,顏色的本身是沒有性別限制的。
  • 爸爸的態度影響孩子一生,再不陪他,他就長大了
    近幾年出現了很多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都可以看出父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世界百強名校,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顯示:常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比同齡的不怎麼與父親相處的孩子更聰明。不同於媽媽的輕聲細語和溫柔的教育方式,爸爸與孩子的相處模式通常是大動作的肢體互動,比如拋起來、追逐打鬧等,這些遊戲能給寶寶較強的身體刺激,促進孩子的身體發育和肢體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