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動力之源。
引天下英才而聚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對人才工作的決策部署,我市聚焦提升人才工作的首位度、集聚度、貢獻度,全方位提升招才引智質效,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構築區域人才高地,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撐。
凝聚「人才第一資源」,為高質量發展打造智力「引擎」。在最新公布的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我市位居全國第41位、全省第3位。
創謀機制,讓引才聚智的「源泉」活起來
人才工作,只有抓得實、做得深,才能走得遠。
我市將人才制度改革創新攻堅作為提升招引質效、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區域人才高地。「一把手」抓「第一資源」。我市在省內率先啟動了黨委書記人才工作項目,市縣鎮三級書記和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分別研究確定各自人才工作項目,形成了大抓人才工作新格局。管行業就要管人才,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確定了228項重點任務,11個市直行業主管部門制定了加強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辦法措施。
舞好「指揮棒」激活「一池水」。通過把高端技術人才(團隊)引進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實施一月一調度、一季一通報、半年一點評、年底一考核,營造了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的濃厚氛圍。
有了制度依託和機制保障,我市圍繞破解人才工作中的痛點難點和瓶頸問題,持續強化人才政策有效供給。
最大力度招才引智,我市去年出臺了「一事一議」引才辦法、服務保障院士政策、支持濰柴建設國際一流人才高地9條措施、校地校企人才共享7條措施、推進中醫藥人才隊伍發展7條措施。今年年初,市委制定了加強幹部人才以及科技、農業農村、醫療衛生等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的政策文件。疫情期間,在省內率先出臺發揮人才作用的十條措施。
近期,市裡又集中出臺了9項人才政策,向外界拋出真誠的「橄欖枝」。這些政策,既有柔性引才、吸引大學生來濰就業創業、加強教育系統人才工作等人才吸引激勵政策,也有人才安居、高層次人才全周期服務流程再造等人才服務保障政策,還有支持企業家幹事創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創投基金和「人才貸」等人才創新創業支持政策,支持力度大、內容成體系、服務措施強。
其中,「人才貸」風險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破解了人才創新創業路上的「資金關」,為各級人才發放貸款5.53億元,新批准14家銀行開展「人才貸」業務,發放符合認定條件的「人才貸」7筆共3380萬元,走在全省前列。有效緩解企業融資難題,67家企業還獲得了3.2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補償信貸支持。
國內規模最大的磁電設備製造基地——華特磁電,就是「人才貸」的受益者。今年3月份,在急需資金之際,臨朐農商行為其發放了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人才貸」1000萬元,並為其授信5000萬元,解了燃眉之急,保障了企業科技創新水平持續快速提升。
人才服務保障政策打造了更優的人才環境。
綠色通道、窗口服務、專員服務、鳶都惠才卡「四位一體」的服務模式,一站式解決了高層次人才出入境、落戶、子女入學等問題。人才安居工程,對高層次人才最高給予300萬元購房補貼,每月25000元租房補貼,支持力度全省最高。高層次人才全周期服務流程再造實施方案、高層次人才分類目錄、高層次人才專項編制管理辦法,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服務。設立「企業家日」,對功勳企業家給予500萬元獎勵,營造了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的濃厚氛圍。
天瑞重工是我國鑿巖機高端產品的主要供應商。從20人的小廠快速成長為擁有資產近兩億元的「隱形冠軍」企業,國家級高層次專家、公司董事長李永勝深有感觸:「在我們這兒,走到哪個地方辦事,都有求必應,效率很高。可以說,是濰坊優良的創業環境成就了我,成就了天瑞重工。」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一攬子人才政策順利實施,一系列成果相繼湧現。我市獲評省人才工作先進單位5個、全省人才工作創新案例6個,均居全省第一位。
創闢通道,讓引才聚智的質量向更優攀升
打造一流環境吸引一流人才,招引一流人才建設現代化高品質城市,推進產才城共融共贏。
去年,在首屆中國·濰坊國際人才周啟動儀式上,我市發布「人才濰坊倡議」,傳遞出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的強烈信號。全市組織開展各類引才活動310餘批次,對接人才8500餘人次,達成合作意向3100餘項。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我市創新人才招引方式,由「面對面」改為「屏對屏」,「手拉手」改為「線連線」,隔空架起了一條條招才引智「熱線」,實現引進人才不斷檔、不停歇、不鬆勁,累計開展線上人才招引活動1300多場(次)。
疫情形勢好轉後,我市及時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人才招引活動。
「一把手」抓「第一資源」,「點對點」精準高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先後帶隊赴長三角、珠三角開展「點對點」招才引智活動,主動對接知名企業家和高層次人才,推動人才合作項目落實落地。市委副書記、市長田慶盈帶隊赴北京、成都等地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對接引進人才項目。各縣市區、市屬開發區黨政主要負責人帶頭開展招才引智,共籤約人才項目520多個。
專程赴南京開展人才項目對接,中國工程院院士歐陽平凱、曹福亮,中國科學院院士芮筱亭等5位院士,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等高校領導出席有關活動;在濰舉辦錢學森論壇、科學家企業家牽手行動等活動,赴重點高校舉辦「直通名校」校園招聘活動,累計吸引18萬人參與。上半年,全市新引進高校畢業生2.2萬人,其中,碩士博士2300多人。
依託海外留學生組織、外地濰坊商會等,我市在國內大型城市和海外留學人員集聚城市建立了引才聯絡站74處,引才網絡體系不斷完善。撬動企業家引才內生動力,我市獎勵了首批「人才濰坊伯樂」26名,發放獎金240萬元。
圍繞「十大產業」精準引才,推進產才融合,市直11個行業部門自覺把人才工作嵌入產業發展,上半年全市共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團隊)1077人。袁隆平海水稻基地落戶濰坊,GB/J-SDL科學實驗室、濟南大學壽光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落戶,新引進科研院所合作平臺項目62個,集聚錢七虎、單忠德、李術才、鄧興旺等院士高端人才140多名。
高端引領,統籌推進,全市招才引智成效大幅攀升。譚旭光獲評「齊魯傑出人才獎」(全省僅2人),姜濱獲評「齊魯傑出人才提名獎」(全省僅9人),數量居全省第一位;豪邁集團1名人才入選省「一事一議」頂尖人才(全省僅5名),支持額度全省最高;4家企業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配額企業,居全省第一位;新備案院士工作站14家,居全省第二位,新增合作院士44人;首次開展「一事一議」引進人才,確定3名支持人選,給予3080萬元綜合資助。
目前,全市共擁有國家級重點人才44人、泰山系列領軍人才157人、鳶都系列領軍人才217人,數量均居全省前列。群賢至,產業興,貼合高質量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匯聚起了強勁的新動能。
康華生物引進山東大學第二醫院王傳新院長團隊,成功研發出我國法定檢驗機構檢定合格的首個新型冠狀病毒IgM抗體快速檢測產品。
街景公司是一家可移動商業場景規劃設計和產品研發製造的綜合供應商,成立僅僅四年時間,就集聚了100多名研發人員,累計獲得專利357項,開發輸出了一萬多套移動店鋪和設施,助力二百多個文旅鄉村項目、三百多個城市商街和夜間集市,服務超過五百多個社區。
創優平臺,讓人才落地生根的「磁場」更強大
「良禽擇木而棲,賢才觀風聽潮」。平臺載體的建設水平,代表著一個地方的人才承載力和吸引力。
我市瞄準創新驅動、經濟轉型升級對高精尖人才的強烈需求,捨得投入、築巢引鳳,加強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平臺載體建設,中科院化學所濰坊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等210個人才平臺載體成功落戶,成為集聚人才、培育人才、成就人才的「搖籃」。
把新型研發機構作為重要建設內容,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打造「四不像」高端研發載體。位於濰城區的濰坊先進光電晶片研究院就是這樣一家高科技研究院。
研究院由「國家傑青」鄭婉華擔任院長,18名院士擔任學術委員會委員,擁有4名院士理事,每一位院士都是業內相關領域的「領頭羊」,真正實現了「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批項目,做大一個產業」的裂變效應,被認定為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納入省「1+30+N」創新體系,獲得扶持資金5000萬元。
去年以來,我市成立了濰坊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首批加盟院8家、首批合作單位4家。相繼引進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航天十二院等一批「中字號」「國字號」科研機構,在濰合作設立新型研發機構。
經過不懈努力,全市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初具規模。這些機構都是面向未來、站在科技發展前沿的科研平臺,通過這些平臺聚集了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為新舊動能轉換、為高品質城市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也是招才引智的重要載體。在企業創新平臺建設上,我市不斷取得新突破。
到目前為止,全市獲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31家,其中國家級平臺4家、省級平臺27家,居全省第3位;濰柴動力獲批全省唯一一家國家戰略科技發展類引才引智示範基地。今年以來,新認定國家科技孵化器3家,居全省首位;獲批省級技術創新示範企業9家,居全省第2位。
優質的創業創新平臺成為人才落地生根的最好「棲息地」,讓廣大人才引得進、留得下、作用發揮的出,創新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我市有5項成果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6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7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57個項目入圍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居全省第2位,爭取資金4.9億元;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量均居全省第3位。
高端人才流向哪裡,發展的制高點和經濟的競爭力就轉向哪裡。今年以來,我市新增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家、產品1個,4家企業入選全國首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隱形冠軍」企業和「瞪羚」企業數量均居全省前列。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808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49.7%。
英才成大業,群賢濟宏圖。
振興的濰坊,求賢若渴;發展的濰坊,海納百川。
送政策、給平臺、獎榮譽、造環境,一系列「真金白銀」的措施,讓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關注濰坊、選擇濰坊,全市人才工作必將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編輯:欣然
來源:濰坊日報
濰坊高新區發布綜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