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是「老闆」嗎?看研究生給導師「打工」 |
2004年01月12日21:53:31 逸文 |
剛過元旦,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導師李教授終於出現在實驗室裡,小黃瞅準機會,硬著頭皮嚮導師請辭。小黃讀研的主攻方向是人工智慧,可是在兩年半的時間裡,他只能為了李教授承接的各類與研究課題無關的項目而疲於奔命,現在小黃開始備戰考博,只好冒著得罪導師的風險豁出去了。 像小黃這樣不再甘於給導師「打工」的研究生絕不是個案,近年來隨著高校教授變相「下海」漸成大勢,越來越多的研究生成為賺錢的廉價工具。在網絡上,隨處可見他們發出的「學不對路」的呼聲。而且各大高校由於利益所系,大力支持教授走向「市場」,導致研究生這一類「儲備型」高級人才的含金量急劇下降。一些關心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急得火燒眉毛:一味向「錢」看,是在給我國的尖端科技自掘墳墓,為高校導師帶「徒弟」糾正方向已經迫在眉睫。 學生?學徒? 小黃是山東某高校計算機專業2001屆畢業生,當時他放棄一份試用期月薪6000元的工作,抱著「振興民族IT業」的理想,義無返顧地選擇讀研,導師李教授慧眼識珠,任命他為課題組組長。可是讀研後,小黃沒能如願以償地在所選擇的研究方向上繼續學習、深造。他做的第一個項目是一家公司的網站,接下來,李教授的「神通廣大」讓所有學生都吃不消了,管理的、測試的……五花八門的軟體項目接踵而來。「開始,我還有些受到重用的成就感,可是兩年多的時間裡,我沒有時間上一節專業課,而且所有的項目都跟我的研究方向風馬牛不相及。」小黃苦悶地告訴記者。 作為給學生學徒般「賣命」的回報,導師在學生「荒廢學業」上大開方便之門。記者了解到,研究生學期考試普遍採取開卷的形式,考前老師劃出重點,「只要不白痴」,考試肯定能全部綠燈;平時的論文,或者在網上摘編整理,或者寫出些實際應用中找到的小技巧,就可以「交差」了,其實老師根本沒有心思看這些東西;畢業論文相對要求高一些,論文初審得經過其他教授過目,但是沒有哪一個教授願意得罪同事,而且項目越多的教授,在學校越是德高望重。 「『打狗得看主人』,為難別人的門生是自找麻煩。」小黃這樣自嘲;最後的論文答辯更是走過場,導師看在學生幾年如一日不計酬的「幫工」上,哪能不放行? 對於自身的評估,小黃的自信心已經動搖:「我們幹的活與本科生在公司幹的沒有區別,而且由於教材永遠落後於市場,導師又忙於跑市場把學問丟到九霄雲外,用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原始武器』,如果我們進入職場,必須經過再學習。事實上『合格』的研究生,一直是在為導師打工賺錢,並沒有具備相應的研究能力,理論上的優勢不能顯現。」對於與本科生的「角逐」,正在北京求職的西安市某高校電子專業研究生王某更有切膚之痛:「我讀研的主修方向是神經網絡,可是求學期間導師用許多毫不相干的項目佔據了我所有的動手機會,因此我的文憑與自身能力不匹配,而現在用人單位都是火煉真金,理想的工作太難找了!」 那麼,既然導師不如意,有沒有學生炒導師「魷魚」?這單從規則上講很簡單,學生用一個說得過去的理由,徵得導師同意,同時找到新的導師,然後學校將相關經費劃撥轉帳過去就大功告成,可是小黃給記者打了個比方:「導師帶研究生跟古時拳師收門徒差不多,『挖牆腳』的事違反『江湖規矩』,學生跳出門牆是自尋死路,兩頭兒不討好。並且天下烏鴉一般黑!」記者了解到,敢於這樣冒天下之大不韙者極為罕見。 「既來之,則安之」,在導師面前,天長日久,研究生只能認命。小黃總結說:「一種人完全屈服了,埋下頭來辛辛苦苦給導師幹三年活,混個畢業證,順便掙個生活費;一種人在導師面前邀寵,力爭獲得歡心,希望畢業時導師能真正視為門生,給予推薦,利用導師的影響力,在有油水的地方覓得一席之地;第三種人理想還沒有完全磨滅,寄望於畢業後考博,繼續追趕理想。」老師?老闆? 在研究生懷著苦悶的心情「做工」時,許多導師發達了、風光了,甚至有的導師稱得上是飛黃騰達。2001年,小黃的導師李教授由於拉項目的成績冒尖,學校去掉了其頭銜前的「副」字;至2003年,李教授累計為學校取得的項目成績達到數千萬元,學校論功行賞,以「特殊貢獻」破格提拔其為博士生導師;伴隨著仕途步步高升,李教授購車代步,算是給知識分子掙足了面子。 「『一將功成萬骨枯』。」小黃的聲音裡充滿悲涼,他給記者簡單勾畫了李教授的軌跡:「很難捉到他的身影,只有在召開項目會的時候,他才過來安排工作,然後又馬不停蹄去尋找新的項目,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業。像學校裡的成功導師都差不多,其實他們更像大企業裡分管市場的老總。」 對此,一位仍在堅守學術崗位的教授很有感觸:「市場對學術界和高校的衝擊太大了,我自己就經常提醒自己,不能誤人子弟,不能讓真的『假博士』、真的『假碩士』走出實驗室。」他解釋,真的『假博士』、真的『假碩士』就是證件齊全,缺少真才實學的畢業生,現在社會上流竄的這類人不在少數。 1月5日,徵得小黃的同意,記者以他的名義撥通了該校科技處的電話,一名工作人員很肯定地說:「學校鼓勵導師拉項目,至於導師培不培養學生的問題,只能學生與導師協調,學校概不過問。」對此,小黃以為記者多此一舉:「董事會只認企業的效益,能拉項目的導師受到特別嘉獎是最好的例證。」幾經努力,記者沒有調查到學校與導師之間的具體利益分成,但從兩者的皆大歡喜就可見一斑。 力破「圍城」 安於清貧,醉心學問,一直是我國知識分子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什麼原因導致連導師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都鑽進「錢眼」裡呢?中國科學院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教授分析:「導師們都滿腹經綸,但是做學問非一日之功,有時候需要長達數年、十數年的經營,眼看著其他人通過走市場功成名就,很多人就覺得面子上掛不住了,知識分子最看重面子的,不甘沉寂,他們只好跟進,而且相關的利好也是很誘人的。」這位教授認為,整個社會以金錢效益論英雄的價值取向,是致使導師「趟混水」的主要原因。 「閉門造車是絕對不可取的,但現在完全圍著市場轉是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教授的語氣沉重:「其實受傷的不僅僅是想求學的青年才俊,最終傷害的是我們的國家。前沿的尖端科學,必須要一部分人才,具有相當理論水平的高級人才去探究、繼承和突破,長此以往,必定出現人才斷層,後繼無力,接下來就是落後了,等著挨打了。」他指出,目前這種人為的消滅人才的情況,在計算機、電子等橫向課題比較廣泛、能取得短期效益的學科上,表現得尤為突出。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對症下藥。」教授滿懷期望:「一方面,社會輿論上,尤其是媒體,可以在宣傳上傾斜,滿足知識分子求名的心理,要知道真正讓飛船飛上天的其實不是楊利偉;一方面從經濟上給予研究更多的傾注,適當滿足知識分子求財的心理;另外,受利益驅動,不能指望高校和在「跑錢」的導師自律,得出臺相關制裁措施,當師尊不守師道時,研究生、博士生有投訴之門。」他強調:「我們得儘快打破導師用市場砌在學生面前的『圍城』!」 1月6日,記者電話聯繫小黃得知,「大度」的李教授放了他一馬,小黃長長吐出一口氣,他要全力以赴去考博,可是擺在他前面的讀博之路呢?希望不再彎曲、坎坷,能夠通達理想!(文中人物系化名) 本文相關內容: 『求學論壇』 『畢業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