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注歷史的人會知道,在古代時的秦漢隋唐都是把西安給當作首都,除了個別時期會把洛陽當作首都,但對於首都都有一個說法那就是「東都洛陽西都西安」。可為什麼之前的西安就是眾多朝代的首都,到了唐朝之後它就沒有辦法在成為首都了呢?
一、氣候
中國的氣候歷來都是千變萬化,現在更是有著全球變暖的問題,在古代的時候或許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從宋朝開始西北地區就會受到季風氣流等多種元素的影響,這些地方就會變得非常乾燥,隨之水資源就變得十分匱乏。西安它又是中高緯地帶,這個地方的環境當然沒有以前好,而且長期惡劣的天氣會造成這個區域的資源變得十分匱乏,而且也沒有辦法得到緩解。
要知道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的時機才是好的,沒有任何一個皇帝會選擇天時不佳的區域當作首都,西安再好就這個缺點就沒辦法讓皇帝喜歡。到唐朝這個問題才有所緩解,長安就被當成首都,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長安的氣候就被影響到,土地沒有足夠的水資源去給它補給營養,農作物就不能有更好的成長。
當時想要吃飯就得從外面引進糧食,這就會變得麻煩許多,當時的物力也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糧食運輸就會停在洛陽沒有辦法前進,但為了能讓自己更好的生存下來,首都只能改到洛陽。
二、糧食如何運輸
如果要把糧食從湖北運送到西安,走水路的話會因為西安在上遊的位置,船在常力的作用下很難從低處向高處遊走。硬是要往上走運輸糧食,這將會耗費不少的力氣而且對於船舶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不要說糧食能不能安全地送到,就連船夫的命都有可能會喪失掉,誰會為了糧食而斷送自己的生命。走陸路的話就需要馬車押送,遙遠的路途會消耗很多的人力,在古時候經常會有土匪,押送糧食途中很容易被搶劫,這消耗的資金對國庫來說會是極大的浪費。身為皇帝當然不會選擇這些地方當作首都,以至於後期的首都就變成開封。
三、外寇
不光要考慮到地理和氣候的因素,當時的社會還得防範外寇,作為一國之主不管國家治理的多麼好,沒有辦法抵禦外寇就會讓國土流失,在這個國度生活的百姓就不會有安寧的日子,那國家的治理也不會好到哪裡。
朱元璋他是把首都給定在南京,在後期發現南京防禦能力不是特別好,但一直沒有選擇好位置當作首都,直到朱棣起義才把北京城作為首都,比起長安它的經濟能力更好,而且防禦能力也比較強,後期讓更多人都把它當作首都。
國家的昌盛不光要看皇帝開明盛世,還得有天時地利人和都符合條件才行。好的氣候會讓土壤有豐厚的糧食,牢固的邊境它可以抵禦外寇的侵犯。西安本身是好的首都,但國家的發展它必須要有穩定的經濟,可西安在這上就會有很大的缺失,也讓它不再適合當首都。
現在生活有很多便利的交通,也讓人的生活開始變得富裕,但現在自然環境被破壞得厲害,也影響到我們生活的環境,現如今生活要更好地保護環境才行,才不會有長安的那些事情再次出現。
【參考資料】《舊唐書地理志》、《長安志圖》、《三輔黃圖·序》
【文案編輯】目海居璇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