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國家公園有883平方公裡的冰川雪山,有29842平方公裡的河湖溼地,有86832平方公裡的草地,有495平方公裡的林地……」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赫萬成說起三江源的山水林草如數家珍。三江源地處地球「第三極」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也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高原溼地系統。
2016年開始,青海省對照中央要求,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幾年來,青海省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根」與「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原創性改革,三江源地區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走出了一條具有三江源特點、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
打破「九龍治水」制約
「青海每年向下遊地區輸送的清潔水源超過600億立方米,正是三江源生態環境的獨特性和稀缺性成就了這些源頭活水。」赫萬成說,曾經,三江源因受「九龍治水」制約,多部門交叉管理、執法監管碎片化等使得治水成效大打「折扣」。
2016年,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的實施,著力破解「九龍治水」,在無路徑可復、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青海省在實踐中走出了具有三江源特色的治水路徑。
「首先就是堅持優化整合、統一規範,突破條塊分割、管理分散、各自為政的傳統模式。」赫萬成依然記得當時的困難局面。2016年青海省成立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管委會,並派出治多、曲麻萊和可可西裡三個管理處,明確權責關係,從根本上解決了政出多門、職能交叉、職責分割的管理體制弊端。
青海省整合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雜多縣和曲麻萊縣的林業、國土、環保、水利、農牧等部門的生態保護管理職責,設立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管理局,整合林業站、草原工作站、水土保持站、溼地保護站等設立生態保護站,國家公園範圍內的12個鄉鎮政府掛保護管理站牌子,增加國家公園相關管理職責。
此外,青海省積極開展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試點,組建成立三江源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局和管理分局,積極探索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的有效實現途徑,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全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為國家所有。
步履堅實、碩果纍纍。如今,三江源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自然保護區、重要溼地等各類保護地功能重組,實現了整體保護、系統修復、一體化管理。在一系列原創性改革中,「九龍治水」的局面被打破,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得到徹底解決,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關係被理順,走出了一條富有青海特色的治水之路。
推進「一戶一崗」制度
「我參加生態管護隊有4年,每個月都有1800元固定工資,任務就是保護三江源。」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牧民卓瑪加說。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後,他放下牧鞭,帶上袖標,當上了「生態管護員」。
「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的『一戶一崗』制度讓牧民華麗轉身,成了生態保護的知情者、參與者、監督者,成為建設國家公園的生力軍。」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王湘國介紹,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已全面實現了園區「一戶一崗」,共有17211名牧民轉變身份成為生態管護員,戶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青海在原有林地、溼地單一生態管護崗位的基礎上,按照精準脫貧的原則,先從園區建檔立卡貧困戶入手,按月發放報酬,實行動態管理。同時,推進山水林草湖組織化管護、網格化巡查,組建鄉鎮管護站、村級管護隊和管護小分隊,構建遠距離「點成線、網成面」的管護體系,促進人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同時,青海省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共贏之路,將生態保護與精準脫貧相結合,鼓勵引導並扶持牧民從事公園生態體驗、環境教育服務以及生態保護工程勞務、生態監測等工作,使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公園管理中獲得穩定的收益。
青海省開設了「三江源生態班」,招收三江源地區42名牧民子弟開展為期三年的中職學歷教育;對園區內外9000餘人次開展民族手工藝品加工、民間藝術技能、農業技術等技能培訓,並積極開展特許經營試點;在瀾滄江源園區昂賽大峽谷開展生態體驗項目特許經營試點,2019年接待國內外生態體驗團隊98個,體驗訪客302人次,實現經營收入101萬元。
「這些措施、辦法、制度使牧民逐步由原來的草原利用者轉變為如今的生態保護者。他們在三江源生態保護中,對野生動物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赫萬成說。
增草增水明顯
國家發改委生態成效階段性綜合評估報告顯示:三江源區主要保護對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質量得以提升,生態功能得以鞏固,水涵養量逐年增長,草地覆蓋率、產草量分別比10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這表明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設立,換來的是綠草如茵、碧水藍天的喜人景象。
「草是越長越高了,雨水也比以前多了。」尖措的家就在黃河源頭姊妹湖之一的扎陵湖畔,他切身感受到家鄉草原的變化。以前,扎陵湖沿岸有3條路可以通向黃河源頭矗立的「牛頭碑」,近幾年扎陵湖面積不斷擴大,現在,其中的一條已被湖水淹沒,另一條修建不久的公路在未來也有被淹沒的可能。
在扎陵湖畔,尖措指著遠處草原上的野生動物說:「如今,即便是冬春季節,也少有風沙天氣,扎陵湖每年都在變大,以前少見的藏野驢又回到扎陵湖畔了。」
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二期工程深入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設立,三江源區域的湖泊、溼地面積增大,溼地與水體生態系統有所恢復,三江源地區水體與溼地生態系統面積淨增加308.91平方公裡;監測區域內黑頸鶴、斑頭雁等鳥類以及藏野驢、藏原羚等種群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
「黃河源頭的水流量增大,與這些年的保護政策措施有著直接的關係。」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生態保護站副站長韓常鵬看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更可喜的是當地牧民生態保護觀念的變化。
韓常鵬說,如今,黃河源頭的牧民個個都是生態保護者,他們主動減少養殖牲畜,主動保護草原上的野生動物。與之前相比,沙化土地上長出綠草,黑土灘披上了綠衣。
「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已具備正式設立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條件。」赫萬成表示,三江源已進入了生態全面好轉的新階段,未來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將逐步實現從打好基礎向提升質量轉變,從制度建設向鞏固完善轉變,從探索試點向全面推進轉變,接下來是按照2025年、2035年時間節點設立目標,逐步推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