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爾默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在他「的身份認同需要成長的每個關鍵點上,都得到了優秀導師的指引和幫助」。
帕爾默說:
心靈導師的力量不一定在於提供給我們好的教學模式,因為教學模式回答不了教師到底是誰這個問題。心靈導師的力量在於他們能喚醒我們內心的真諦,多年後通過回憶其當初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可以重新點燃的真諦。(第14頁)
正式因為他認識到了心靈導師在教師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他組織的教師工作坊上,他會通過讓大家描述一位影響過他們生活的老師來做自我介紹。並且他會問「你本身具備什麼素質,使得偉大的心靈引導得以產生?」在他看來,心靈引導是一個相互的過程,不僅僅學生要遇上合適的導師,導師也要遇到合適的學生。
假如我們的成長,僅僅依賴於自己的探索,這就意味著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摸索;並且因為沒有方向,要在無邊無際的黑暗中摸索很長時間。如果我們有幸遇到讓我們欣賞和信賴的心靈導師,那麼,我們將在他們的指引下,堅定地朝著我們認定的方向努力。所以,我們可以說,假如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連一個心靈導師都沒遇到,那他幾乎不可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老師。
我們在線上和線下的教育敘事時,都談到過自己上學時對自己影響最大的老師,每個人都會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時光。我們的心靈導師,除了對我們成長上的指引,在帕爾默看來,「回憶當初相遇的情景可能有助於我們重新建立起教學的信心」。是的,我們在教育教學上的苦苦努力,可以看作是我們和學生共同重現當年我們跟心靈導師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心靈導師的教學方式是不同的,在帕爾默看來,心靈導師的共同點在於他們能讓學生「發現處於休眠狀態的自身認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我們亦步亦趨地照搬心靈導師的教學方式,很可能導致我們陷入邯鄲學步的困境當中。因為「導師之所以有魅力,關鍵在於他的教學方式和他自身之間找到了一致性」。也就是說,我們要向我們的心靈導師學習,也要在我們的教學方式和我們自身之間找到一致性,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達到我們的心靈導師的高度。
站在藝術的角度講,我們的心靈導師之所以值得我們欣賞,是因為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表現出了適合他們自己的穩定的教學風格,呈現出了鮮明的個性特徵。同樣的,我們要想做到這一點,也需要做到「我們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獨特性,我們就能學到展示而非掩飾自我個性的技巧,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我們的人生經歷了多樣而緩慢的成長,我們的學生也正在面臨這一切。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心靈導師給了我們指引和幫助,現在輪到我們給我們的學生以指引和幫助了。正如我們從我們的心靈導師那裡學到的成長為我們自已一樣,現在,我們要把「年輕時導師賦予我的厚禮饋贈給年輕人」。
帕爾默說:
師徒和師生就是源遠流長共舞的舞伴,教學的一個偉大收益就在於它每天都給我們提供重返舞池的機會。這是螺旋上升地發展的代際舞蹈,在此過程中,長輩以他們的經驗增強晚輩的能量,年輕人以他們新的生機充實煥發年長者,在接觸和交流中重新編織人類社會的結構。(第18頁)
所以,當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感到迷茫和厭倦時,不妨靜下心來,回顧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想一想自己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靈導師,寫下那些令人心動的故事,帶著永不枯竭的激勵,繼續前行。
延伸閱讀:
<em>贊</em><em>美</em><em>一</em><em>句</em>,激勵<em>一</em>生(丁柏恩)
【<em>師</em><em>恩</em><em>如</em><em>海</em>】那些年我們遇到的好老<em>師</em>(一)
【<em>師</em><em>恩</em><em>如</em><em>海</em>】那些年我們遇到的好老<em>師</em>(二)
【<em>師</em><em>恩</em><em>如</em><em>海</em>】那些年我們遇到的好老<em>師</em>(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