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記者走海西 建言挖掘人文底蘊打造經濟高地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在第三屆海峽論壇開幕前夕,5月30日—6月3日,「第三屆海峽論壇採訪團」走進福建的寧德、平潭、南平、三明、龍巖等地,7家臺灣媒體、1家香港媒體和5家大陸媒體,深入這些地方採訪,了解各地舉辦第三屆海峽論罈子活動的籌備情況,並實地感受當地的新風採。

  「福建在不斷地往前走、進步,這是個不爭的事實」,在驚嘆海西發展生機勃勃、建設日新月異的同時,臺灣記者也「愛之深,責之切」,指出了海西建設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並提出了一些真誠的意見和建議。

  TVBS資深記者莊志偉:平潭既要速度也要保護

  看著車子經過一個個繁忙的工地,以及街上拔地而起的建築物,莊志偉非常感慨:「去年的這個時候,平潭的城市景觀和現在還有蠻大差別,平潭的建設速度太快了!特別是平潭海峽大橋的通車,讓平潭的對外交通跨上了一個新臺階。」

  除了感慨「平潭速度」,莊志偉也對平潭島上的「綠化」印象深刻。在平潭環島路龍王頭段工地,莊志偉指著附近樹林說,此前由於缺乏開發,平潭島上保留了很多綠地,保存了完整的植被和生態環境。他希望平潭不要再走「先破壞,後修復」的老路,而能在開發建設中,對這些綠地進行特別的保護,助益平潭建設國際花園島。

  東森電視新聞臺記者劉依晴:建立共享的資訊發布平臺

  在此次的採訪團中,陣容最龐大的是東森電視,來了劉依晴、陳震隆、潘凱峰3名記者,大家開玩笑地稱他們為「東森三劍客」。「只要跟臺灣、臺商有關係的新聞,我們都全力關注。」女記者劉依晴如是說。

  東森是較早駐點海西採訪的臺灣媒體之一,對海西的報導不遺餘力。劉依晴表示,海西建設,資訊暢通很關鍵,海西做了些什麼,又有哪些優惠措施促進經濟區的發展,臺灣媒體都非常關注。她建議,相關單位是否可以藉助福建媒體設立一個類似臺灣「中央社」的資訊發布平臺,就像很多大陸駐臺記者每天繳交少量費用,就能及時甚至提早從 「中央社」資訊發布平臺獲取官方或民間的各類採訪信息,這對宣傳海西將有莫大的幫助。

  《民眾日報》專刊主筆蔡淑娟:多推介海西「二班城市」

  由於做旅遊專刊的緣故,近年來蔡淑娟幾乎跑遍了海西的20個城市,「上山下鄉」,她笑稱自己對這些地方的了解,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當地人。

  在蔡淑娟看來,福建的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由於區域位置和經濟發展不同,被無形地分成了 「一班」和「二班」,廈門、福州等當然是「一班」,龍巖、三明等是「二班」。沿海城市,由於知名度高,經濟實力強,一貫與臺灣交流頻繁密切,就算不掛「海西」牌子,也照樣會吸引包括臺灣人在內的投資者前來;但身處內陸、山區的「二班城市」就不同了,長期缺少關注,經濟欠發達。蔡淑娟認為,海西應該更要關愛「二班城市」。

  蔡淑娟表示,「二班城市」有各自優勢,三明是大陸「最綠色」的城市之一,寧德古田有「食用菌之都」的稱號,如果福建對這些地方多多宣傳,增加它們的曝光度,並向對岸推介,可增加臺企對福建投資選擇的空間。

  《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林克倫:打通山區縣市交通網

  為了尋找一個好的新聞點,或拍張好照片,林克倫常會「脫隊」採訪;而在寧德古田臨水宮採訪時,則把對方贈閱的一本400多頁的 《臨水宮志》從頭到尾看了一遍。「如果到臨水宮的交通再方便些,就會有更多企業願意到那考察投資。」他說。

  談起福建的交通建設,林克倫對福廈動車推崇有加,由於採訪需要,他經常要往返於福州和廈門之間,現在坐車的時間大大縮短,採訪更方便也更有勁頭了。同理,一個地區交通便利與否,也會「關鍵」地影響投資者的意願。

  在林克倫看來,把福建內陸、山區縣市的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設施建設好,把山區縣市的交通網打通,也打通了福建通往廣東、江西、浙江的交通網,「要致富先修路」,賺錢的機會自然就來了。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賴錦宏:培養人才,也要留住人才

  跑了20多年兩岸新聞的賴錦宏,看到福建這幾年來在經濟上取得的長足進步,感到由衷高興,但是一談到這裡的人文氣息和城市形象,賴錦宏就「不客氣」地指出,海西偏重經濟規劃,城市的文明氣息離大城市還有一定的差距。

  雖然學的是政治學,賴錦宏卻十分喜歡藝術文化,來到福建採訪,他對福州的漆畫、壽山石,泉州的古文化都非常著迷。他認為,海西的開發,不應該是簡單地吸引生產業者來,也要把海西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出來,用文化的優勢創造 「經濟高點」,把文化變成很強的產業,支持海西經濟發展。

  賴錦宏認為,福建的教育水準不輸外地,廈門大學也培養了不少人才,卻有不少人寧願「北漂」找工作。這是海西需要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課題:如何讓更多人才願意為海西打拼?

  《旺報》海西區特派員洪肇君:政府給政策,更要給服務

  從「福建特派員」到「海西特派員」,愛調侃的洪肇君笑稱「升官」了。他說,現在招商的競爭,已經不是簡單地給塊地、給些優惠政策就行,拼的更是政府的服務。洪肇君表示,發布一個政策不難,難的是如何做好配套的實施細則,讓政策發揮應有功效。

  就拿臺灣車輛未來可以在福建掛牌上路一事來說,洪肇君認為,「紅花也要綠葉配」,政府應該把心思更多地花在應對臺灣汽車掛牌上路前後可能碰到的一些問題上。比如,車子在臺灣買的保險,在大陸出了交通事故,怎麼理賠?臺灣汽車在大陸掛臨時牌上路期間,各種車險又該如何繳交?讓臺灣汽車上路之前,要先對司機進行交通識別課程的培訓,因為兩岸的交通識別是不大一樣的,如此可避免因誤認交通識別導致交通意外情況的發生。導報記者 林連金 文/圖

相關焦點

  • 柴達木盆地 體育的高地
    8月11日,經過幾天的鏖戰,「瀚海騎士」2020柴達木山地自行車積分挑戰賽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茶卡天空一號景區圓滿落幕。這是進入8月以來,柴達木地區繼青海省首屆暢跑柴達木挑戰賽後,連續舉辦的第二項大型賽事,但這不是最後一項賽事,因為還有眾多賽事活動,已納入海西文體旅遊部門的計劃中,柴達木盆地逐漸成為體育賽事活動的「高地」。
  • 郫都區:全力打造研學旅行高地
    戰旗村通過挖掘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編制出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為目的,具有戰旗特色的系列教學課程」。目前已經成功開發了「行走戰旗、探究新村,感受鄉村的幸福與美好」「跟著主席走戰旗,探訪鄉村振興路」「行走鄉村十八坊,體驗鄉村那些不能遺忘的技藝」「走進農耕體驗園,體驗新農耕文明」等研學活動課程。自戰旗村研學教育實踐基地運行以來,已累積為全國近十萬中小學生提供了研學實踐服務。
  • 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荒地上崛起的科技高地
    東南網4月1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劉益清 通訊員 謝佩龍)「這裡是荒地上崛起的科技高地。」提起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全程參與籌建的所長劉海舟說。2013年7月,在我省和中國科學院深化科技合作協議框架內,泉州市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籤約共建泉州裝備製造研究所,這一「國字號」科創平臺落戶晉江。
  • 廣東揭陽大南山僑區借力海西經濟打造臺商投資區
    大南山僑區面積不大,但全部可供開發利用,且人口、村落稀少,搬遷成本低,具備項目落戶的首要條件;在目前發達地區土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優勢顯著;同時,按照發展構想,規劃對周邊的廣東省東埔農場和葵潭農場進行有效整合,與大南海石化綜合區連片,形成一個產業經濟帶,可供開發利用的土地面積更多,總面積達到90平方公裡以上,這個新規劃的經濟帶名為「龍江經濟區」,是僑區未來的重點發展區域。
  • 樂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 打造黨性教育培訓高地
    樂昌:深入挖掘紅色資源 打造黨性教育培訓高地 樂昌發布 樂昌發布微信號 sglcfb 功能介紹 宣傳推廣樂昌 今年7月1日,在建黨99周年之際,「華南研學『七一』主題黨日活動暨探尋歷史的足跡這一盛事,標誌著樂昌市以紅色文化教育為主導的黨性教育培訓高地建設即將產生集群效應。
  • 滬臺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專家針對創新、人文、生態建言獻策
    滬臺研討會在上海舉行,專家針對創新、人文、生態建言獻策 澎湃新聞記者 欒曉娜 2019-06-05 19:59 來源:
  • 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在海滄舉行
    (本版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 攝)  本報訊(記者 張珺 通訊員 張韌)作為與2019海峽兩岸(廈門)樂活節同期舉行的國臺辦對臺重點交流項目,第二屆海峽兩岸人文學論壇日前在廈門海滄舉行。本屆論壇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共同主辦,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廈門市石室書院)承辦。
  • 打造在線新經濟發展高地
        在線教育方面發展的也是有聲有色,青島在打造「青島微校」「空中課堂」等線上教育品牌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     最近,《青島市加快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正在起草階段。
  • 輕軌穿樓提檔升級 三層馬路挖掘歷史底蘊
    不少遊客表示,山城文化底蘊深厚,光看一個輕軌穿樓還不過癮。記者從渝中區電子商務創意產業園了解到,輕軌穿樓所在的三層馬路片區,在鵝嶺山脊北面,盤旋公路層層疊疊,正是展現山城地貌特徵的一個難得的典型區域。目前,園區方面正在對整個區域進行歷史文化挖掘和「三層馬路首開區」景點項目的建設施工。
  • 海南東方:挖掘特色文化 助力經濟發展
    本報記者 李幸璜 攝 原標題:挖掘特色文化 助力東方發展  「我們要深入挖掘東方歷史文化資源,使它成為人民群眾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自覺,形成一種精神動力,成為和諧社會的凝聚力、文化建設的創造力、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今天下午,東方市副市長紀一豪說。
  • 蘇州相城以會為媒打造影視產業發展集聚高地
    新民晚報訊(記者 唐聞宜 通訊員 黃梅)為有效整合長三角影視產業優質資源,拓展中日影視產業交流渠道,助力相城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影視產業發展集聚高地。今天下午,「水墨江南的光影歷程」——2020長三角影視產業峰會在滬舉行。
  • 【視頻直播】農業專家張玉成建言:臺灣走過的彎路別讓大陸重蹈覆轍
    點擊↑關注「張玉成理事長」張玉成【視頻直播】農業專家張玉成建言:臺灣走過的彎路別讓大陸重蹈覆轍
  • 攜手打造四大高地三大中心,騰訊(山東)企鵝新媒體學院成立
    聯手打造區域網際網路內容生產高地、區域融媒體內容分發高地、區域網際網路人才培養高地、區域網際網路文創服務高地。6月25日上午,「融薈齊魯·孵創未來——騰訊(山東)企鵝新媒體學院在濟南正式成立。騰訊(山東)企鵝新媒體學院授牌。
  • 「教育+旅遊」融合創新 成都郫都區全力打造研學旅行高地
    為全國近十萬名中小學生提供研學實踐服務  戰旗村通過挖掘歷史文化等資源優勢,編制出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具有戰旗特色的系列教學課程。目前,戰旗村已經成功開發「行走戰旗、探究新村,感受鄉村的幸福與美好」「行走鄉村十八坊,體驗鄉村那些不能遺忘的技藝」「走進農耕體驗園,體驗新農耕文明」等研學活動課程。
  • 長葛市:打造縣域經濟發展高地
    □本報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本報通訊員左瑛君張瑞敏    前不久,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名單在《人民日報》發布,在這一頗具「含金量」的榜單上,長葛市繼2017年之後再次上榜,且排名前移4個位次。
  • 湘潭大學中非法律與人文交流基地成立
    三湘都市報12月20日訊(通訊員 馬志遠 方曉慶 記者 黃京)昨日,湘潭大學中非法律與人文交流基地成立大會暨涉非法律人才培養研討會在該校召開。來自中國非洲研究院、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活動。
  • 對我省打造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的幾點思考
    我們認為,《規劃》中提到的打造四大文化旅遊示範區、發展海洋旅遊、打造紅色旅遊精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好客山東」服務品牌等五個方面很有可能打造成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除此以外,大力發展醫養健康產業、打造「好品山東」產品品牌、促進黃河流域(山東段)文旅高質量發展等三個方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打造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方面體現山東智慧,成為「山東模式」。
  • 福建開放臺灣人考公務員 臺「陸委會」:最多罰50萬
    根據新華網2月3日報導,福建省委組織部副部長叢遠東日前向新華社記者透露,2010年福建探索在專業性比較強的一些公務員崗位招考臺灣專業人才,用聘用制方式吸引臺灣管理人才參與福建的管理工作。  叢遠東表示,福建先後出臺多項政策吸引臺灣人才來閩就業創業,近年來臺灣管理、經貿、科技等各類人才約10萬人次來福建工作,進一步推動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
  • 中交和美新城:百年人文 打造最宜居集美新城
    世遺有鼓浪嶼,凸顯人文宜居美好生活環境,那麼在廈門另一處不得不提到的廈門集美新城人文宜居生活!  集美新城擁有百年文教血脈,人文氣息濃厚。在集美新城的規劃建設中,對人文的傳承與發揚成為一大亮點。華僑大學廈門校區、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等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及集美中學等基礎教育學校,進一步增強這裡的人文氛圍;誠毅書城、誠毅圖書館、嘉庚藝術中心等人文配套,更進一步加深這裡的人文底蘊。
  • 建設新經濟高地:為錦江經濟提供牽引力、推動力和向心力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王玥)作為成都市中心城區,錦江肩負著引領城市繁榮、發展服務經濟、提升城市品位、展現城市形象的重大責任和光榮使命。成都被確定為國家中心城市後,錦江確立了 「新經濟高地 國際化城區」的發展目標,為成都建設國際中心城市貢獻更多的「錦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