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蘭紫,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讀寫困難識別和幹預矯治研究」課題組成員,創立「樂朗樂讀」學習潛能開發中心,幫助北京患有讀寫困難兒童改善閱讀能力,推動讀寫困難常識的普及和教學工作的發展。蘭紫希望自己的工作能「使孩子們愛上閱讀,建立自信,成為愛閱讀的陽光少年。」
蘭紫介紹說,我們有個孩子叫文文,是年級講故事大王,聰明表達流利,但是他是讀寫困難兒童,書寫很艱難,寫作業時間很長,他常常一邊寫一邊哭。他非常努力,但是•••••• 老師常常以為他不能完成作業罰他更多的抄寫。
還有一個孩子叫航航,是航模高手,他朗讀困難,只能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四年級了,幾乎不能流利的讀完一篇文章,讀後不理解。成績很差,人際關係不好,老師原來認為是智商問題,但測試智商分值是120的高分,這是典型的「聰明的笨蛋」。
還有一個孩子叫盛盛,數學成績全部第一,是數學高手,他是讀寫困難兒童,各科成績幾乎不及格,閱讀丟字添字,不能理解同齡人理解的故事,他11歲了,上四年級但是主動閱讀年齡才六歲水平,只能讀懂六歲孩子的讀物,在班裡幾乎不說話,因為表達問題,受到同學們的欺負。
這就是存在讀寫困難的孩子所面臨的困境。如果成年人對該障礙缺乏理解與矯治的常識,將其歸罪於智力與態度問題,孩子們得到的,往往是責備甚至「再寫一百遍」的懲罰。
閱讀的過程是大腦創造奇蹟的過程。一個能夠正常閱讀的人通常會認為,閱讀能力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世紀前,醫學界就開始了讀寫困難的研究。研究者逐漸認識到,造成讀寫困難的原因不是大腦受到物理損害,更不是性格缺失,而是大腦功能缺失。如果大腦發音判斷區、字形分析區和自動識別區發育不活躍,閱讀的過程會非常緩慢而艱難。
讀寫困難只是表現之一。這樣的孩子難以從閱讀中獲得知識,沒有學習的快樂;語言表達能力差,內向或急躁,甚至會毆打同學;信心低落,容易放棄,「嚴重個案的讀寫困難兒童還有自殺傾向。」
這不是危言聳聽。通過相關課題組的研究測算,中國內地有10%左右的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讀寫困難。蘭紫與她所在的機構「樂朗樂讀」中心為孩子提供專業的矯治,並致力推動公眾對讀寫困難的認知與關注。
這樣的行動在中國內地從無到有,蘭紫和她的老師們已堅持了三年,每到一處,蘭紫都要進行同樣耐心的普及工作。
她說,「我堅信閱讀改變人生。」
關於閱讀的事
如同安排好的道路,步步生花。蘭紫38歲,曾從事圖書行業十多年,做過圖書節目主持人,經營過圖書連鎖店,2003年還開辦了自己的圖書公司。如她所說,閱讀是這個世界美好的事。2007年初,她成立親子閱讀機構,推廣科學的親子閱讀。
「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閱讀的樂趣,什麼年紀讀什麼樣的書,就算以後再補上,也補不回當時的感受。」蘭紫會為不同年齡的孩子推薦不同的書。 為了做專業的事,蘭紫接觸了一些研究親子閱讀的學者,他們翻譯了國外的成果,也發表了一些專業論文,蘭紫從中接觸到「讀寫困難」的概念。
Dyslexia & Reading Disabilities(簡稱RD)是學習障礙的原型,也稱讀寫障礙,是兒童智力正常或超常,但在閱讀能力上落後的現象。神經醫學解釋,有可能來自遺傳,也有可能與胎幼兒期腦部發育損缺失與遲緩相關,過早使用耳機、沉迷電視等生活習慣也有影響。
蘭紫發現,親子閱讀正是改善讀寫困難的好方法。2007年3月,她與志同道合的朋友籌劃成立專門的機構,從論文的「概念」走向實際行動,「閱讀困難有可能與生俱來,我們都不能充分理解孩子們,給他們寬鬆的環境和幫助,孩子如何理解這個世界?」
籌備的過程中,蘭紫諮詢了多家研究兒童讀寫困難的專業機構。她撥通了香港兒童啟迪協會的電話,「幸運的是,當時不是接線生,正好是他們的主席黃筱錦先生在電話旁邊,我們聊了一些想法,往後的接觸中,機構獲得了大量資料與專業指導。」
蘭紫受邀前往香港學習,她意識到,親子閱讀還不夠,孩子們需要更為專業的治療。
不讓一個孩子落後
2007年6月,中國教育學會中語會「讀寫困難識別和幹預矯治研究」課題組成立。蘭紫找到了北京市雷鋒小學的老校長,她沒有預料到的是,在香港已經普及的概念,內地小學的校長不知道,學校其他人也不知道。
11月,「樂朗樂讀」的老師到香港交流訪學,帶回來了一些教材和經驗,開始了實驗教學和課題成果的應用。
隨後,課題組在北京雷鋒小學、中華路小學、石景山實驗小學等12所小學,對12歲以下520名學習困難學生進行智商測定和讀寫困難評估時發現,只有10%的學習態度不端正,2%的存在智力問題(IQ<80),剩下80%左右的孩子則是存在各種讀寫困難和學習障礙。
課題組的教學中心,樂朗樂讀培訓學校開始招收學生,進行規模化的專業矯治。「說是『矯治』,但我們反覆強調,這不是生病,不要用藥物。」
中心採用無藥物的矯正方案,重視兒童能力的恢復。他們通過 腦力操運動矯治(mental gymnastics)和多感官教學策略(multi-sensory),整合孩子的視覺、運動覺和聽覺,提高閱讀和改善能力。
這就是課題組獨創的DFMM矯治理論,經過兩年的試驗教學,治癒率達到80%。課題論文《DFMM理論在讀寫困難識別和矯治教學中的實踐研究》獲得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第九屆年會一等獎。
「只注重針對孩子們的矯正,還不夠。當老師接納孩子的差異,小小的進步也鼓勵欣賞,孩子們的內心一定會開出花朵。」蘭紫認為,老師這一職業需要不停的知識更新,他們將直接影響孩子讀寫困難的改善。
培訓學校是專業教學的商業機構,但他們將利潤用與提高公眾認知和幫助困難生獲得專業訓練,三年來,十幾名困難生獲得資助訓練。至2009年8月,樂朗樂讀中心已在北京地區近40所小學展開「讀寫困難常識普及」講座,在北京西城區、石景山區、東城區、朝陽區建立十多所實驗校,近兩萬老師和家長接觸到閱讀困難的基本常識,包括如何判斷、如何面對、以及簡單防治辦法等。
早一些,更早一些
1963年4 月6 日,美國特殊教育專家柯克在「知覺障礙兒童基金會」研討會上首次提出了讀寫困難的概念。小布希在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後的第2個工作日,即2001年1月23日,就制定了聯邦政府關於美國教育改革的新政策,首先公布了名為《不讓一個兒童落後》的教育藍圖。其中一條為,重視低年級的閱讀,成立「閱讀第一計劃」的聯邦資助。
而中國內地讀寫困難的矯治才剛剛起步,極少有兒童得到正確矯治。讀寫困難的最佳治療期為7-12歲,有一些送到課題組矯治兒童已經失去了最佳的矯治期,蘭紫和她的老師們感到非常遺憾。
「遺憾」兩個字,說出口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於孩子的母親。一位母親給蘭紫發了一個長長的簡訊,她的孩子失去了最佳的矯治期。她在簡訊裡說,「雖然孩子年齡大了,但是作為家長,仍然希望不惜一切。」
但遺憾終究是遺憾,「讀寫困難是終身不可逆障礙,這些孩子在今後所遇到的問題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課題組一位研究員張老師的侄子,17歲從武警學校輟學。從他幼年的表現看,存在嚴重的讀寫困難,但當時家裡沒有人知道,也不可能採取正確的方法參加矯治,取而代之的是,打罵、請家教、轉學,最後只能送孩子上武警學校,希望孩子受到專門的訓練成為有用之才。沒想到的是,孩子幾乎沒有學習能力和基本的學習技巧,更加難以融入,最後成為行為問題,想盡各種方法騙家裡的錢,用來揮霍和打電子遊戲。「這孩子今年就從這位研究員那裡騙了7萬。」 這也是張老師為什麼致力於改善兒童讀寫困難的研究工作的動力,希望更早更專業的幫助孩子,在他們還來得及的時候。
各國研究機構調查證明,未成年犯中50%有閱讀困難症狀,給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的未成年人中,大多是閱讀能力和學習能力有問題的孩子,他們高失業率高犯罪率是社會的負擔,因此讀寫困難現象實際上是一個未來的社會問題,這也是各國高度重視的原因。
2008年3月,樂朗樂讀中心針對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182名未成年犯,提供了為期3個月的改善閱讀能訓練,期望能為孩子們重建心靈家園。
因為社會和國家需要付出更多的資源和資金負擔這些孩子將來造成的各種問題,蘭紫希望讀寫困難的常識普及能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更希望儘早出臺有利於讀寫困難兒童的政策,讓孩子們真正受益,得到尊重和理解,並提供更多可能的發展機會。
「現在不管,將來也是全社會買單的,為何不早一些,更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