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個朋友見面,她的孩子才1歲,就為孩子的「起跑線」焦慮的不行,問我要怎麼教育孩子,該報什麼班?
也是上周,另一個朋友,女兒才幼兒園就給報了7個輔導班,還給我說孩子都特別喜歡,而且還有繼續報班!
前天,我和一位小學校長的朋友聊天,他給我講他學校裡一個五年級的孩子因為嫌學校的飯菜不好吃,媽媽每天送到學校門口,還經常在學校門口給自己的孩子餵飯。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勸說後,媽媽還振振有詞說,「孩子長身體,吃不好怎麼行?誰負責啊?」
還有一個更猖狂的,一個曾經給高幹做過秘書的老兄,為了讓孩子未來考個好大學,最終能進政治局,幾乎剝奪了孩子所有的除睡覺和上課之外的時間。我問,「孩子的童年失去了怎麼辦?」老兄給我說,「別擔心,付老師,我已經和孩子商量好了,我們苦這幾年,等考上了大學,給孩子請半年一年的假,把以前沒有玩的,失去的都補回來」。
因為承擔生命教育課程研發的原因,從去年4月上海一位高中生的跳橋事件起我開始對青少年自殺事件開始做深入研究。我從沒有像現在如此糾結,我寧願相信上面我舉的這些例子都只是極端的個案,更希望沒有。
中華文化和文明智慧中,把最美的語言詩句都給了父母親。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後,我能時時處處感受到為人父母的不一樣,尤其是那份無私深沉的愛。偉大的父母何以讓孩子的教育變得如此不顧一切地榨乾孩子所有的心氣和心力?為什麼接二連三的孩子跳樓、跳橋自殺都沒有真正喚醒父母?有人說, 「父母也無奈啊,考試指揮棒在那,父母怎麼辦?父母也可憐啊,我們是被逼的啊!」;有人說,「不就是因為愛孩子嗎?不愛才不這樣呢。」有人說,「父母又不是老師,對教育太無知了」。我想,之所以如此,不是無奈,也不是無知,更不是因為愛,更深層或底層是因為父母的「貪慾」,和由貪慾延伸出來的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的人自以為自己的以為都是正確的,甚至都是真理。這種人大都活在功利幻像和意志控制的世界裡。這些父母認為,從小多用力(不惜透支),多上輔導班,尤其是多上奧數、英語等輔導班,我的孩子就不會輸在起跑線上。從好幼兒園、好小學、好中學、最後到好大學,就能有個好工作,進而娶個好媳婦,最後有個幸福的一生。他們還說,我也想讓孩子去玩,但學習壓力這麼大,關鍵也不安全啊。曾親身遇到一個985院校的教授老師給我說,「孩子誰帶我都不放心,就在我身邊我才能踏實」。這位高知的媽媽有沒有想過,你能陪孩子一輩子嗎?你萬一有意外不在這個人世了,孩子也隨你走嗎?這是典型的自以為是的偏見。
其實,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或從不承認自己無知。當下還有大量的父母不僅不認為自己無知,而且還覺得無所不知。尤其是一些高知的父母和一些身為老師的父母。她以為她懂孩子,最愛孩子,她認為她懂教育,她的作為就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活在功利幻像裡的人,接近「零認知」的狀態,和佛法講的「無明」——完全黑暗的狀態差不多。這時候,需要有一盞燈,引領父母就看清前方的路。幻像即迷霧,只有撥開迷霧,去除幻像,才能去除意志的控制。愛因斯坦說,「問題不可能由導致這種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我們的自以為是是由我們的認知導致的,你原來的認知是不可能破除這個局限的。
首先要升級思維。升級思維,意味著先要破自己的沉舊思維,破「常見」和「斷見」,讓自己的身、心、靈全方位來個大「冒險」。破常見和斷見,升級思維,意味著更能接近本質。破除常見和短見後的思維升級,意味原本在一堆看不見的人當中,你突然能看見周邊的世界了,哪怕是個獨眼龍,也意味著你認知這個世界的維度是至高無上的。難就難在看不見的時候,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獨眼龍這麼個高級怪物。這個世界上的人有一元思維的,有二元、三元思維的,當然,更多的是亂元思維的人。思維等級的不對等過手對抗,如同兩者不在一個時代,更不在一個段位的對抗。父母思維的升級,意味著更能直擊教育的本質,先是撥開起跑線、分數、名校等附在教育上各種功利浮沉,讓真正的教育顯現出來。真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是生命,其次才是教育。教育是生命的一部分,應試和升學又是教育的一部分。考試好了,不能必然過好一生;任何時候,孩子的身心都比學習成績和好學校重要;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安全,承諾你這個世界有絕對安全的,要麼是瘋子要麼是騙子。如死守安全,其實意味著拒絕成長。我特別喜歡電影教父裡的這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今天的話題圍繞父母說教育的,那我們先看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父母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成為人。成為怎樣的人?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何為完整?我的理解,完整的人起碼是「有獨立的生存能力,有相對健全的人格,會學習,有學習力的人」。對比下,我們的教育是這麼做的嗎?是符合這個本質的嗎?父母不僅是生物學上的意義,更是教育學和社會學上的意義。但父母和孩子,各自屬於自己,只有依存,沒有依賴,更沒有控制。
其次是降低欲望,尤其是功利性的欲望。教育之所以焦慮,之所以恐懼,之所以有這麼多的問題,就是因為父母想要的太多了,要了不該要的東西,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東西。如果說前面的升級思維是為了「看透」,這裡的降低欲望就是「放下」。從小時候開始,在我在遇到問題,尤其是棘手的問題時,我的老父親給我經常說的一句話,「最壞,最差能怎樣?每個人大不了不就一死嗎?」 這在心理學上叫「絕望療法」。您看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其實用的也是這一招,悟到了什麼?死不過如此嗎?當把生命的整個系統走完,再回看某個點,某件事,某個段,那個時候的思維水準就完全不一樣了。經常有人給我說,「我們不能和你比,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根本不了解做父母的難處啊」。這些父母自然有自己的道理,我也能全然理解他們如此認知和行為。但我一直在思考,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我們想怎麼就一定會怎麼嗎?如果真的能想怎麼就怎麼,那生命的精彩還能存在嗎?乞求安全,愛孩子,為孩子好,可以理解,有沒有想過,假如哪一刻你突然不在了,孩子就不活了嗎?愛孩子真正會愛孩子,是不是在你的活著的時候,最早讓孩子學會自己獨立?這個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比中華民族更重視教育,沒有比中國的父母更愛自己的孩子。
但很悲催的是,父母傾盡全力幹了一場最不該幹的事情,最後傾其所有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完全沒有自己的樣子,
培養了連自己都嫌棄的孩子。萬事皆空,因果不空。看似呈現在孩子身上的點滴問題,其實在父母那裡都能找到
因。幾千年來,老祖宗給我們家庭教育留下的精髓其實就「言傳身教」四個字,但我們父母往往只學會了說大道理。有句話說,父母/教育者最需要被教育,父母還在貪圖舒適,還在苟且,卻做夢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龍、鳳,成為精英。我經常聽父母們念叨,「學了那麼多育兒知識,道理我都明白,卻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父母最為難移的本性在我看來就是自以為是。西方從工業革命以來興起的「童年革命」,核心目的是推翻教育上的以「成人為中心」,打破成人的自以為是,變成「以孩子為中心」。真正的以孩子為中心意味著,作為父母的我們,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要放棄「自以為是」。今天,我在這裡講這個話題前我思考很久,更猶豫很久。我不是怕罵,也不是怕不被理解,我一直在思考我講的這個話題有沒有價值?我在講的時候是不是也在自以為是?本文根據作者2020年11月12日在第四界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演講錄音整理而成,文字有刪減和調整。
(END)
往期精選
因微信公號改版,為防錯過明教育的推送
請【星標】或文末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