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摒棄偏見是成為合格父母的重要一課

2020-08-28 妙爸不是滅霸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讓我感觸頗深的問題:

之所以感觸頗深,是因為這就是我在一兩年前的真實寫照。

而我之所以寫這篇文章,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周圍還有太多像這位題主和曾經的我一樣的家長。

先貼一下我的回答:

首先恭喜你,你還知道焦慮,還知道想想追不追得上,起碼說明你知道思考。而不是一根筋的篤信自己。

我身旁就有很多人上了小學,甚至初中依然還在奉行所謂快樂教育的人。他們的孩子一二年級都已經快要不及格了。。。。

其次,我家老大的成長過程大概跟你的孩子一樣。但我並不是聽別人說了以後才知道一線牛蛙的厲害。而是在上學後發現自己的育兒方法有問題後,主動研究一線育兒經驗才了解了這些事情。

所以我這一年多以來一直在認真學習,努力糾錯。目前有了一點成效。而我家老二則是乾脆完全按照一線的經驗來,效果明顯。身居二線,直接對一線經驗奉行拿來主義,感覺不要太爽。

還有,我相信你是對自己當年的學習過程有一些領悟,加上某些渠道的宣傳,才形成了快樂教育等同於啥也不學的育兒觀。我也一樣深受其害。

事實上,人家一線真正的牛蛙都是無痛學習,跟我們記憶裡那種學習並不是一回事。所謂揠苗助長,多數情況下也不存在,以為大家都在近似的框架下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做調整,隨時都會動態調整。

其實,無論你真的選擇所謂的「快樂教育」,還是一線的雞娃模式,都應該在全面透徹了解兩種模式的利弊後,才能做出負責任的選擇。但很可惜,多數家長都只是想當然就做了決定。這本身就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很可惜,我也曾經是其中之一。

也很慶幸,我現在不再是其中之一。


1


寫完回答後,覺得說得還不夠透徹,所以想借本文就我的回答裡面的一個核心觀點稍微展開一下:摒棄偏見是一個合格家長的基本素質。

「快樂教育」這些年真的是大行其道,以至於很多家長已經將此當做聖經一樣堅信不疑。畢竟,誰不想給孩子「快樂」呢?尤其是當你自己的過往和現在摻雜了種種不快樂的元素時……

這也造就了很多奉行「快樂教育」的家長在聽說牛娃之後的「嗤之以鼻」。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牛娃都是棍棒和填鴨的產物,所有的牛娃都是抑鬱纏身。

在他們眼中,這些牛娃必定跟「快樂」毫不沾邊,稍有不順就會跳樓自殺,甚至反殺父母。

因為,新聞上經常這麼寫……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知乎上的那位題主恰恰說明了許多盲目奉行「快樂教育」的家長在聽說或眼見牛娃後的震驚。

但真正令他震驚的並不是牛娃們的知識(他們對此早有心理準備),而是精神狀態。這也是讓他「深深的懷疑我的選擇」的重要原因。

他原以為,整天雞娃的孩子就是像新聞裡看到的那樣:身心不健康,除了填鴨式的學習,什麼都不懂。

所以,當他聽說或眼見牛娃除了在知識上超越自己「快樂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外,還在自信心、眼界和毅力方面全面碾壓時,不懷疑人生,才真的令人震驚。


2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他們不是我想像的那種病懨懨的樣子?

為什麼我的「快樂教育」教育出來的孩子,還不如人家「棍棒雞娃」教育出來的孩子快樂?


答案很簡單: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完全源自家長的偏見。很多家長兒時學習毫無快樂可言,所以,他們自然會把學校教授的傳統知識與痛苦關聯起來。然後投射到孩子身上,於是就形成了「快樂」與「雞娃」對立的思維。

在他們的思想裡,只要多學習,就一定不快樂。

所以,當他們真正看到從小就存在於童話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牛娃,竟然在他們嗤之以鼻的雞娃家庭裡批量生產出來時,自然心裡不再淡定。懷疑人生就成了唯一的選擇,焦慮也就如影隨形。

沒錯,我說的就是曾經的自己!


3


正因為我曾經是其中一員,所以才能深刻理解他們的想法。也正因如此,我才能洞察到「偏見」在其中的負面作用。

新聞媒體在其中自然「功不可沒」。每天看到各種苦學的孩子跳樓自殺,殺害父母的消息,怎能不懷疑傳統填鴨教學的弊端?這是人之常情。

但媒體很少告訴你,現在的牛娃多數都跳出了我們兒時的怪圈,已經不再單純填鴨了

「寓教於樂」並不是神話,無痛學習是真實存在的可能。

而很多家長依然生活在自己過去的偏見中,依然只從「學海無涯苦作舟」這句話中看到了一個「苦」字。


4


那麼,合格的家長是什麼樣子?

摒除偏見是必備素質!

養不教,父之過。這裡的「教」不只是直接傳授知識,輔導作業那麼簡單。而是要從整體上規劃孩子的路徑,在他們沒有選擇能力的時候為他們打好基礎,站上更高的平臺,讓他們在今後有能力迎接更多的人生選擇。而不是只能順著一條路摸黑前行。

所以,身為父母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你所聽說的「快樂教育」和「雞娃模式」的本質和真諦。多了解二者的利弊和方法。尤其要通過真實的案例來親身感受。

我們的父母受制於信息閉塞,許多選擇都是想當然的拍腦門決定,充滿了偶然性。但對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來說,只要真心想要了解育兒和教育方法,信息只會過剩,絕不會匱乏。

當你真正了解了這兩種模式的利弊得失後,再做決定不遲。

但太多的家長僅僅看到了「快樂教育」中的「快樂」,甚至連什麼叫快樂教育、怎樣去快樂教育、如何具體實施都完全沒有概念,就急衝衝地放下一切獲取知識的可能,一味放養自己的孩子。

人的思維都有慣性,當你習慣了一種概念之後,想要接受新的理念絕非易事。所以,秉承開放的心態就顯得難能可貴。


5


當然,想要180度扭轉觀念並不現實,也未必符合所有家庭的現狀。

但起碼,當你下一次看到別人雞娃時,不要斷然否定,可以嘗試著了解一下雞娃的方法和理念,最重要的是多看看實際效果,而不要一直生活在自己的想像中。

我們常說,父母的眼界孩子的未來。這句話,絕大多數家長都不會否認。

可是,如果你依然固執地活在學習與快樂對立的思維裡面,你的眼界又在哪裡?你孩子的未來又在哪裡?

相關焦點

  • 父母生活中常見的4種偏見,無形中對孩子造成傷害,成見很可怕
    父母經常用自己的偏見去看待孩子,甚至這樣的思想會成為一種常態,最終這樣的偏見會讓孩子離父母越來越遠,最終形成兩者之間的隔閡。這4種生活中常見的偏見,很多父母都曾經這樣對待過孩子1、制止孩子頂嘴,不讓孩子有頂嘴的權利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有時候父母指責孩子,突如其來面對孩子的頂嘴,父母會變得暴怒不已。
  • 外交部:奉勸蓬佩奧摒棄冷戰思維和政治偏見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今天(11日)的網上例行記者會上表示,蓬佩奧的演講罔顧中美關係的歷史和現實,通篇充斥冷戰思維和政治偏見,中方對此堅決反對。耿爽指出,中國走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這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並將不斷取得更大輝煌。任何人都不要幻想阻擋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
  • 外國人:到中國走一回,是摒棄對華偏見的有效途徑
    新華社法蘭克福2月2日電 專訪:到中國走一回,是摒棄對華偏見的有效途徑——訪《我眼中的青島》一書作者埃格「我去過中國很多次,50次以後就不再數了……」現年77歲的諾貝特·埃格1日在法蘭克福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 這樣的偏見早該摒棄了
    連中國數學會前理事長袁亞湘院士近日在接受《中國婦女報》採訪 時也給出了明確的判斷: 「女生不擅長數學是偏見對於數理化的學習,最先拋開成見的人應該是父母。因為小時候深受陳舊觀念的影響,一些家長也認為女孩子不適合學習數理化,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沒有給予鼓勵,反而無形中勸說孩子放棄數理化學習。對於剛開始接觸數理化的孩子,父母怎麼去引導他們學習呢?1. 摒棄以往偏見,對孩子學習多鼓勵,不要言語刺激。2.
  • 外交部:敦促美方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王賓)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2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敦促美方摒棄冷戰零和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協調、合作、穩定的正確軌道。汪文斌在回答相關提問時說,美方一些人總是從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角度去看待中美關係,鼓吹圍堵打壓中國,這是當前中美關係面臨嚴峻挑戰的重要原因之一。汪文斌表示,中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是國際公平正義的倡導者和實踐者,與美方在國際上屢屢「退群毀約」,對國際法合則用、不合則棄形成鮮明對比。
  • 中國外交部:奉勸蓬佩奧摒棄意識形態偏見 停止誣衊中國政治制度
    中新社北京2月11日電 (黃鈺欽)針對美國務卿蓬佩奧近日要求美地方政府慎重開展對華合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日在網上例行記者會上指出,奉勸蓬佩奧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尊重中美關係歷史和基本事實,停止誣衊中國政治制度。
  • 現代人對幼兒教育的偏見,看完我想哭。怎樣做好一個合格的父母?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現代人對幼兒教育的這些偏見。這是很多父母嘴裡的口頭禪。特別是在幼兒時期,孩子的求知慾越來越強烈。他腦海裡有很多個為什麼,便會問自己的父母。有時候在學校,孩子可能還沒那麼活躍。可是在自己親近的父母面前,基本上很多問題後面都會加個為什麼。這個時候很多父母都會不耐煩地回應一句「小孩子懂什麼,快出去。」
  • 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未來是否明亮,就看父母如何去繪製,沒有父母會否認自己對孩子的愛,但對教育來說,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智慧,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父母都在頭疼,怎樣的父母才算是合格的父母呢?或者說,合格的父母都有些什麼標準呢?
  • 讓「節約」成為重要一課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正處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小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理念,養成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習慣,就會讓勤儉節約成為自覺行動,更能夠夯實未來社會風氣的基礎,營造「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時代新風尚。學校作為集中教育、引導學生的重要場所,讓「節約」成為重要一課,就能將其落細在日常生活中,落實在青少年品德養成中。
  • 「上帝讓蝸牛牽我去散步」,放下傲慢與偏見,是當父母的第一課
    文丨福林媽咪孩子經常能在不經意間給父母上一課。今天看見一個小故事。媽媽和女兒在廚房洗碗,兒子和爸爸在客廳看電視,突然聽到一聲盤子摔碎的聲音。兒子就對爸爸說:「這一定是媽媽摔碎的。」但是,學會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這才應該是做父母的第一課。
  • 父母要拋開「性別偏見」,才能做好性格教育
    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洋娃娃都是女孩子的玩具,並不適合男孩子們玩,有的小男孩還不懂事時也會喜歡漂亮的洋娃娃,但卻因此而被父母訓斥,認為那不是男孩子應該喜歡的東西。難道男孩就不能玩洋娃娃嗎?這並不是一個規定,但卻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一種規則,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性別偏見"。什麼是「性別偏見」?
  • 聰明的父母,不會讓職業啟蒙成為遲到的一課
    我想成為科學家、我想成為太空人,我想成為警察,我想成為消防員....我想成為老師,我想成為醫生,我想成為甜品師、我想成為播音員...那時候的我們,對大人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但由於信息接收渠道的匱乏,我們只能在電視上看、從課本裡學,不斷向身邊優秀的人們看齊,看到被稱讚的成年人,心中總是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
  • 鄭強的「最後一課」:學會感恩,讓學生對後勤人員一一鞠躬
    鄭教授說,要讓我們的孩子進入社會要學會感恩,學會關懷弱勢群體,當時鄭教授說這話的時候,現場還是有點尷尬的,很多人以為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實,這樣的教育真不是走什麼形式主義,而是應該是畢業典禮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給孩子們上的「最後一課」,畢業典禮其實更應該是一個感恩的典禮,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對老師的教育之恩,對後勤人員的付出之恩。 強哥是想讓我們的大學生要記住奉獻的人,不要看不起社會底層的人,要學會感恩,學會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讓學生明白職位不分貴賤,不同崗位都有不平凡的人,每一個工作者都應該受到尊重!
  • 面對他人對自閉症孩子的偏見,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除了要付出高昂的金錢代價之外,家長們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比如來自外界的偏見。我想作為一名自閉症患兒的父母,你一定在一些公共場合,經歷過一些特殊的時刻,譬如:孩子突然地尖叫出聲,周圍的人瞬間投來疑惑、不滿和嫌棄的眼光,在他們的眼裡, 你的孩子是不懂事的,是不禮貌的,是怪異的,是腦袋有問題的,他們甚至還會很憤怒地對你說:「看好你的孩子!
  • 致父母: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
    、懂得包容、乖巧聽話的「好孩子」的時候,千萬別忘了,學會說「No」更重要!學會拒絕,不僅應該成為孩子的一種本能,更應該成為孩子為人處世的底線。「學會拒絕」,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步。早點教孩子「學會拒絕」,比學會「分享」更重要。
  • 外交部回應「國際宗教自由報告」:美方應摒棄偏見,反思自身
    華春瑩表示,美方所謂的報告涉華內容和蓬佩奧的有關言論罔顧事實,充滿了意識形態的偏見,大肆詆毀中國的中央政策,嚴重幹涉了中國內政,中方堅決反對。中國政府依法保護中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中國各類信教群眾有2億人,宗教教職人員38萬餘人,宗教團體約5500個,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4萬多所。中國各族人民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這些事實早已是有目共睹的。
  • 父母的這三個偏見太可怕,孩子很容易受傷,別再這樣對待孩子
    父母常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反對或是不去完成,都會被認為是「錯誤」。或是孩子做的某件事情,家長不認可,也會被貼上標籤,認為孩子不聽話,慢慢形成了偏見。可能這就是媽媽慣有的偏見吧。相信很多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事情。02 父母這三種偏見,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① 天天看手機,就是不認真學習孩子如今都是人手一部手機,不是用來學習,就是用來聊天、玩遊戲,手機不離手,已經是常態。
  • 好父母,從摒棄自以為是開始
    這是典型的自以為是的偏見。其實,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無知,或從不承認自己無知。當下還有大量的父母不僅不認為自己無知,而且還覺得無所不知。尤其是一些高知的父母和一些身為老師的父母。她以為她懂孩子,最愛孩子,她認為她懂教育,她的作為就一定能得到好的結果。活在功利幻像裡的人,接近「零認知」的狀態,和佛法講的「無明」——完全黑暗的狀態差不多。
  • 人格健全很重要,父母培養合格的孩子
    有修養的父母總是把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學能力當作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那麼該如何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呢?第一、培養孩子的共情、感恩、慈悲心誰家的家長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白眼狼」,那麼家長就要在潛移默化間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包括從小善待小動物、能主動為爸媽做事、不自私、孝敬長輩等等,讓善良的種子種在孩子心間,孩子就能夠學會共情。
  • 不摒棄這三種東西,你永遠都掙不到大錢,窮其一生
    職場生涯中有各種艱辛險阻必須要我們自己去攻克,如果我們不摒棄這三種東西,我們的命運就很難改變,可能就一直處於貧困狀態。致富方法多種多樣,但不一定適合你,而且你也不一定學以致用的到。不管怎麼說,我們先從自身來改變起,把身上三種東西摒棄掉,讓自己走上富裕道路上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