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國萬千「神獸歸籠」佔據了朋友圈熱搜,喜迎「開學第一課」。廣州天河的16.3萬中小學生也迎來了一堂特別的「開學思政課」。
14時30分,上課「鈴響」,學生們端坐著,緊盯教室裡的大屏幕: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南都導覽團成員領著一行二三十人來到特殊的「教室」,迎接他們的,是500餘幅抗疫照片和121件抗疫見證物——這是開幕近一個月的《眾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專題展。這一行人中,有勇敢馳援湖北的廣東醫護,也有天河區天榮中學和天河第一小學的師生。
這堂以「開學思政課 致敬抗疫者」為主題的思政課,是由中共廣州市天河區委宣傳部、天河區教育局、南方都市報共同發起的。在這個開學時刻,以「雲逛展」的形式致敬抗疫者們,或將成為學生們記憶中最珍貴的「雲課堂」。
據悉,為了更好地講述戰疫故事,生動再現戰疫歷程,以迎接和服務這些慕名而來的觀展團,南都自8月中旬開始增派7名記者組成志願者導覽團,配合廣東省博物館進行全程義務講解。在這間超過1000平方米的展廳裡,導覽員邀請不同的「展中人」親臨展廳現身說法,回憶過往崢嶸、講述驚險歲月,感動無數觀眾。
走進展廳的「展中人」
首批出徵的「逆行者」
醫生吳義瞞著90歲母親去武漢奮戰
出徵時的行李箱、登機牌、工作證……展臺裡陳列的這些抗疫見證物,讓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吳義看得有些入神,眼裡泛光。這樣的神情,幾乎浮現在每一位到訪的「展中人」臉上。吳義是首批出徵的醫護代表之一,瞞著同是醫生的90歲母親,在武漢堅持奮戰近60天。
「您最初的心情會不會有些害怕?」天河第一小學六年一班的沈欣霖率先提問。吳義坦言,疫情暴發初期,由於對疫情認識有限,心中難免會緊張不安。「但從我們醫務人員的角度出發,在國家危難之際,在廣大人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我們醫務人員必須要站出來,才能夠戰勝疫情!」
吳義還記得,第一天進入隔離病區,他看到了一個記者也在隔離病區,防護服上寫著「南都記者」,「我當時不認識他,驟然看到他時感覺很震撼。我們醫務人員進來,是因為我們的責任,這是我們職責所在。記者同志進來,我就覺得很難理解,非常震撼。」
吳義說的「記者同志」,是同在觀展現場的南都視頻記者趙明。
與吳義一樣,趙明也是南方都市報首個逆行武漢的記者。「剛進紅區(我)其實特別怕,當時,最多一天內兩個小時哭了8次。」趙明有些淚目,「但吳醫生那句話特別暖,他說醫護人員感染了,他們可以理解,但我們記者感染,作為醫護人員他心裡過意不去。」長期與醫護人員呆在最危險的病區,吳義與趙明在武漢結下了「過命」的交情。
護士彭淑輝重溫抗疫時光
數度潸然淚下
勇敢逆行馳援武漢的醫護越來越多。為了進一步充實武漢一線的救援力量,廣東持續增派醫護人員,竭盡全力支援湖北。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靜脈用藥調配中心護士長彭淑輝就是後續馳援武漢的一員。「這是我」,她指著展覽牆上的照片,一眼就認出了自己。
那段日子裡,彭淑輝的任務是支援湖北四家重症醫院之一的武漢協和西院,每天目睹著生死離別。她分享說,有一位65歲的老年患者,雖然住院長達兩個多月都沒等到新冠肺炎病毒檢測轉陰,但還是每天堅韌地與病魔抗爭。
「任何環境之下,無論有多困難,你有一個樂觀向上的心態,就一定可以戰勝這些困難。希望你們也能學習這種韌性。」這次受邀來到《眾志成城——致敬抗疫者》專題展現場和孩子們共上思政課,彭淑輝用「心潮澎湃」形容自己的心情,數度潸然淚下。
呼籲大家「不要去武漢」
自己卻一路逆行的「鍾南山爺爺」
展廳裡一個顯眼的位置,掛著一張鍾南山院士的照片,那是他正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眼眶溼潤。現場參觀的學生們一走到這個位置,就認出了鍾南山,紛紛稱他為「鍾南山爺爺」。
疫情初期,84歲高齡的鐘南山呼籲大家,「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而自己卻擠上了高鐵,連個座位都沒有的他,只能坐在餐車,逆行武漢。牆上,一張鍾院士的行程表進入視線,從1月18日到2月29日,行程密密麻麻,在那段艱難的歲月,他馳援一線,為「抗疫」奔走。
「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意識到,防治病毒需要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研究和科學的知識。(要有)科研的支撐,關鍵是要打好基礎,才能進行科技攻關。」沒能親臨現場的鐘南山通過視頻寄語學生們,他說,「第一,學好基本功。一旦遇到有這樣的情況以後,就能夠利用自己的研究經驗、知識基礎,創造出新的方法,可以更快地解決問題。第二,學會多問幾個為什麼,要有質疑的精神。眼見為實、實踐為師,相信自己的實踐比相信權威更加重要。」
燈箱上醫護人員的「疫·痕」照片
護士鄧佳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海報
在此次展覽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當屬「疫·痕」。這裡展出的是南方都市報特派攝影記者鍾銳鈞為前線醫護人員拍下的珍貴影像。場內兩堵人物牆,做成高5米的巨大燈箱,燈箱上是一張張前線醫護人員摘下口罩的臉。
廣東省人民醫院腎內皮膚一區護士鄧佳竟是第一次與自己的海報打照面,「以前都是從不同朋友發的朋友圈照片看到(自己)」。回顧抗疫歷程,鄧佳觸動最深的是團隊的力量。「一個人的力量其實是很有限的,但一個團隊的力量可以是無窮的。這次疫情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力量,身為中國人我很自豪。」
「看完這些照片,我內心觸動很大。就是因為有了白衣天使,中國的疫情才能及時遏制,不再蔓延,真心地謝謝您!」一名觀展學生向鄧佳深深鞠了一躬。隨著觀展接近尾聲,學生代表們為馳援湖北的醫護人員代表、記者代表獻上鮮花,感佩英雄的奉獻。
學生們給戰「疫」英雄們的信
觀展期間,由南都特別策劃的視頻《2020,我愛的人,你還好嗎?》成了「催淚彈」,不少師生眼泛淚光。廣州市天河區四海小學六年一班的課室裡,有小女生在偷偷擦拭眼淚。
「英雄們的事跡也告訴我們,幸福安寧不是天生就擁有的,是無數人的付出和守護得來的。」六年一班的張越有了這樣的感悟。致敬逆行者的同時,他還表態應該聽從家長老師教導,在新學期努力學習,立志長大後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視頻畫面中,泰安中學初一六班的謝子墨又看到那些熟悉的鏡頭:湖北武漢前線的醫護人員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醫院病房來回穿梭,雙眼不斷被汗水模糊,臉上被勒出了一道道傷痕。在給戰「疫」英雄們的一封致敬信中,子墨寫下,「現今國內疫情早已平息,這份功勞不僅包含了國家採取的有力措施,還多虧了一群白衣天使。」
天河區教育局副局長王建輝稱,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上好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關鍵。「如何選好思政課的題材,如何創新思政課程方式,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次和南方都市報合作舉辦的致敬抗疫者思政課活動,我覺得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執行統籌:裘萍 江英 陳成效 李湘瑩
採寫:南都記者 莫郅驊 夏嘉雯 王美蘇 葉斯茗 鄭雨楠 實習生 徐慧瑩 黃澤敏 高明月
出鏡:賀蓓 王美蘇 葉斯茗
直播:衛志凌
設計:李毅然
攝像:李孟麟 譚慶駒 鄧啟祥 關鍵
實習生 鄭可兒
攝影:南都記者 梁煒培 實習生 成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