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桂花公園,為消除藍藻,工作人員將種上植物的浮床運輸到水塘中央。圖/陳日雯 謝長貴
中國園林網7月14日消息: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藍藻也進入到了生長活躍期。7月13日,記者來到桂花公園,公園內目前正在開展「還碧於水」生態還原工程,通過構建水中生態系統,來控制公園水塘藍藻問題。
13日上午,桂花公園水塘裡,兩名工作人員穿著防水的衣服正在撈水底的樹葉和垃圾。水整體呈現綠色,有些地方還呈現黑色,水面上還漂浮著少量的綠色漂浮物。工作人員走過的地方,水底的淤泥泛了起來,水立馬變成了黑色。站在水邊還能隱約聞到輕微的異味。水塘裡有一些綠色的植物,整齊成條排列。
現場一位姓羅的工作人員介紹,從今年6月份開始,湖南碧清水環境工程公司在公園內對1400平方米水塘水質進行公益性提質改造。經過20多天的治理,現在的水質已有明顯改善,目標是3個月內見成效,一年時間成功構建生態系統。
「就是用生態的方法來杜絕藍藻的產生。」湖南碧清水環境工程公司相關負責人楊家清介紹,主要是要在水裡面構建一個生態系統,比如說食物鏈,然後讓它自動運行,從而杜絕藍藻的產生。這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水塘底質改良、栽種水生植物和放置種上植物的浮床。
暴發藍藻的原因就是水體富營養化,楊家清解釋,水體富營養化意思就是水中間的營養物質太多了。藍藻是一種細菌,大概有20多種形態,有些對人體有益,有些則對人體有害。因為太陽光的照射,藍藻在氣溫十幾度時開始萌發,氣溫達到二十幾度時就開始暴發。
長沙市其他公園也出現過藍藻暴發的情況,相比較投放化學藥物,或者是用生物防治等方法,桂花公園採用的這種純生態技術在湖南屬於首次。「不用化學藥劑,沒有二次汙染,不用電。」楊家清說,他們的生態技術方法是植物加動物加微生物,採用的是「中藥治水」的理念,見效雖慢,但是療效好。3個月後見效,一年內構建生態系統, 「構建成生態系統後,可以保證25年不會再產生藍藻。」
推薦閱讀:
環境公益訴訟亟待法律助力
長三角城市環境績效指數日前發布
環境保護部將嚴懲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
環保稅是保護環境必經之路 重在平衡環境與經濟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