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內心卻總是感到空虛」
書的開篇就是這樣的一段話,感同身受,確實明明日子過得還不錯,卻又覺得少點什麼。
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時候,完全因為有意思的名字吸引,確實被辣炒年糕所困住。作者叫做白世熙,和「辣炒年糕」一樣來自韓國。她出生在一個多姐妹的家庭,媽媽也是一位不太自信且內向的人,原生家庭的一些問題,讓她形成了敏感、自卑、多慮等性格,不知足不覺中就患上了輕度抑鬱症;所以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她與心理醫生的治療對話內容。
開始看的時候,完全出於好奇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樣子。對話的過程其實看著也覺得很無聊,就是大段大段的對白,但是就是這樣漫無目的地看完12周的對話記錄之後,似乎神奇的地與作者一樣,感受到了心理疏導的力量,獲得了一些治癒感!
經過12周的治療,作者也並沒有完全痊癒到想像中的樣子,但還是很有多的心態上的改變。雖然結果並不是那麼的「完美」,但就是這些「不完美」的和「遺憾」才告知我們,人生本就如此,或許也因此才會擁有更多美好的可能。
書的最後有一個part叫做「憂鬱的良性功能」,裡面有一些作者寫的短文,這應該是我喜歡的部分,這些短文都有一個特別打動人的題目,比如《宛如毒藥的一句話--加油》、《沒有標籤的人生》等。
「我們不夠完美也沒關係、有點笨拙也無所謂、不用加油也無妨,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經驗,沒有關係。」------《宛如毒藥的一句話「加油」》
我不是一位完美主義者,所以我也十分認同作者的「不完美」理論。試想完美主義一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完美主義者總是會要求很高,不僅要擁有完美的身材、還得要求完美的工作,最可怕的是完美的細節要求。達到這種「完美」的程度,就得要求你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得時刻保持著「衝刺」的姿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人生很漫長,人生真的並不是馬拉松比賽,我們也不可能全程衝刺,用自己的節奏,哪怕是緩慢一些,只要可以到達自己心中的終點,那都算一份成功。
「期待某天,大家可以不靠那些標籤就能對自己充滿自信、抬頭挺胸」-------《沒有標籤的人生》
我們也或許因為某些「標籤」而苦惱,比如她是某某知名大學畢業,她是某某500強企業的員工,她是某某國家留學回來。這些所謂的「標籤」有的時候卻成為了負擔。人們理所應當覺得某某知名大學畢業就應該學識淵博;某某500強企業員工就應該擁有超強工作能力;某某國家留學歸來就應該擁有流利的英文等。關注「標籤」,猶如負重前行,與其關注這些所謂的「標籤」,不如關注自己能夠做什麼,做最真實的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標籤」,虛無縹緲,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遠遠大於別人想像中帶「標籤」的你!
「好好過日子的方法就是和大家一起生活,這是我難得和家人出遊一趟回來體會到的心得」----《一起》
很多人形容獨處是一場修行,提到修行就勢必是一場帶有苦楚色彩的歷練。在我們有限的人生旅程中,何必要那麼多的苦,為什麼不能與家人一起即時享樂一下。回顧從小長到大的成長過程,又能擁有多少次與家人一起,一起深有同感、一起分享、一起誤會、一起開心、一起活在當下。或許小的時候這種機會還多一些,越長大機會越少。我們應該學會每一次的「一起」!哪怕那一次的「一起」有些許的不悅,也許未來就會成為你的一個美好的回憶。
「書從來不會離我而去,更不會面露不耐。它會默默地等待我,直到我找到解決方案、完全治癒為止,這就是書的最大魅力之一」-----《痛苦與安慰》
如果讓我選擇一種最治癒的方式,或許跟作者一樣,就是閱讀。書籍就像是可以治癒一切痛苦的良藥,找到一本適合當時處境和心境的書籍,讀完之後會收穫許多,包括治癒的方法。當你反覆閱讀到紙張變舊泛黃,一切的痛苦都會隨風而逝。
昨天學了一句TAG「頹廢而積極,年輕而優秀」,感覺非常適合作者。對於患有輕度抑鬱的她來說,生活稍微有些灰暗頹廢,但是她還在努力積極的改變。年輕她就可以出一本治癒滿滿的書,可謂是年輕而優秀。
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希望我們滿懷希望,即便黑暗,也要也勇氣積極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