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難的語言在哪?吳語之爭

2020-12-20 江蘇頻道

最近,一篇題為《驚了!寧波話竟有七個聲調?奉賢方言偒(dàng)傣(dǎi)話笑了……》的文章在朋友圈流傳開來。這篇文章認為,寧波話單字調多達七個,學習難度奇高,難度「噩夢」級;但和上海郊區奉賢的偒傣話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文章稱,偒傣話的元音多達20個,全世界最多;而使用偒傣話的居民,是「古代百越民族」的直系後裔,語言上保留了百越的「侗傣語系」口音詞彙。

七個聲調的奧秘

七個聲調?比起普通話的四個聲調,寧波話居然有七個聲調乍看起來非常驚人,不過以之作為寧波話難學的理由,卻經不起推敲。

文中以嘖嘖稱奇的口吻強調寧波話聲調多達七個,但是在江浙地區,七個聲調一點都不特殊。七到八個聲調是主流吳語的標準配置。大部分吳語的聲調格局都是按照聲母清濁分陰調和陽調,再配上平上去入四聲,即得八個聲調。

看似聲調很多,但是實際上由於一個聲母基本上只能和陰調或陽調搭配,入聲又和平上去三聲在元音、時長、韻尾方面有區別,實際上聲母韻母相同的條件下,多數吳語只會有三個對立的聲調(例:刀島到;陶稻盜)。比起普通話聲韻相同還可以有四種聲調(例:湯糖躺燙)可說聲調負擔的辨義功能要輕一些,和廣州話聲韻相同的情況下最多可達六種聲調(例:詩史試時市事)更是小巫見大巫。

廣州話九聲六調,聲調體系複雜。

這八個聲調在很多吳語中又發生了一定程度的合併,最常見的合併是陽上調和陽去調合併(例:稻=盜),所謂寧波話的七個聲調就是這種情況。這種類型的吳語分布極廣,從蘇南的常州到浙南的麗水都有七個聲調的吳語。

顯然,七個聲調並不構成寧波話難學的理由,更不可能是寧波話硬的原因——素以軟糯著稱的蘇州話也有七個聲調。無獨有偶,網上也頗有蘇州話聲調數量多所以才婉轉動聽的說法。蘇州吳江地區的部分吳語則有十個以上的聲調,為漢語方言中最多,但是其實也只是在清濁之外又根據聲母送不送氣分組而已。

可能更加尷尬的是,當代寧波話的聲調並沒有七個。

1992年《當代吳語研究》中的寧波話,聲調只剩五個。

出版於1928年的趙元任先生的《現代吳語的研究》中寧波話尚有七個聲調。不過作為一種變化較快的吳語,當代的寧波市區話和上海話一樣,都屬於吳語中聲調較少的一類。除了陽上陽去合併外,陽平也和這兩個聲調合併(陶=稻=盜),陰調類的陰上和陰去也發生了合併(島=到),總共五個聲調。

顯然,寧波話的聲調在吳語中不算多。實際上對於江浙人來說,寧波話並不算難學難懂。大量人口為寧波移民後裔的上海對寧波話更不陌生,至今上海不少祖籍寧波的高齡老人仍然說寧波話或者寧波口音濃重的上海話——他們和其他上海人的交流並不存在嚴重障礙。

偒傣人是怎麼回事

既然寧波話並沒有多特殊,那作為古百越人語言的遺孤,全球元音最多的語言,上海奉賢金匯的偒傣話又是否真有傳聞中那麼神奇呢?

必須承認的是,偒傣話中確實存在一些古百越的痕跡,就如所有吳語一樣。

所謂百越,指中國古代聚居在南方的一類族群。從蘇南的吳國,到浙江的越國,浙南的甌越,福建的閩越,廣東的南越,廣西的駱越,古代越人分布極廣,幾乎整個東南沿海地區都曾經有越人活動的痕跡。也有認為所謂東夷和百越也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如此則整個中國東部地區都曾經是越人的樂土了。

百越人到底對應今天的什麼族群並沒有完全的解答,根據分子生物學和語言學的證據,目前學界傾向於認為現代說壯侗語系(即原文所謂「侗傣語系」)的人口和古百越可能有較近的關係。也就是說,古代百越人說一種較接近今天壯語、傣語、泰語的語言。

二次拾骨葬是一種常見的百越葬俗,至今仍然存在於南方。

長江下遊古代本是越人聚居之地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古書中對當地「斷髮文身」風俗的描述和今天江浙居民遺傳學上和壯侗諸族的某些相近之處都意味著當地上古越人的存在。如果說什麼最能體現古越人影響,毫無疑問是蘇南浙江大量存在的古代百越語地名。餘杭(杭州)、姑蘇(蘇州)、無錫三座重要城市的名字用漢語均不能有合理的解釋。早在漢朝,「無錫」之名就已經令人困惑,兩漢間的王莽新朝改名時甚至強將「無錫」改名「有錫」,顯然是根據漢字字面意思對地名誤解所致。

今天江浙地區早已在滄海桑田的變遷中完成漢化。除了地名以外,百越語言的存在也較為難以捉摸。但是對於足夠仔細的研究者來說,吳語的一些特徵仍然追溯到百越語言。

壯侗語系的語言語法上和漢語一個很大的不同是修飾語放在中心語後。如漢語的「公雞」侗臺語會說成諸如「雞公」一樣的結構。這類漢語使用者看來屬於倒置的現象在吳語中相當普遍,甚至在最靠近官話的吳語地區都保留不少,常州話中農曆大小月稱為「月大」、「月細」,出生的月份稱為「月生」。溫州話中諸如「菜鹹」、「菜頭生」、「天色熱」、「甘蔗淡」之類的詞組更是不勝枚舉。

竹篾根據顏色在吳語地區一般稱為篾青、篾黃。

詞彙上說,吳語也有少數詞彙來自百越語。如溫州話柚子說「泡」,和侗語一致。各地吳語中往往有一些寫不出字的口語動詞,有些可能和古百越語也有關係。可以說偒傣話確實保留了百越語的成分,就如所有其他吳語一樣。

偒傣話的特殊之處可能在「偒傣」這個奇特的自稱。到底「偒傣」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真和傣族的傣有關係?

基本所有會說偒傣語的奉賢金匯居民都認為,「偒傣」就是「這裡」的意思。雖說語言使用者的語感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是本地居民的理解在這裡是完全說得通的。

「偒(蕩)」用作近指方位的形容詞在吳語中較為常見。常州話表示「這裡」就可說「蕩塊」,寧波話說「蕩頭」。而「傣」在偒傣語中的發音為daeh,對應上海市區的tah,這個詞表示地方在吳語中司空見慣,蘇州無錫上海都有使用,不過一般寫「搭」而已,所謂「偒傣」,實際上就是「這裡」的意思。說「偒傣話」的人把自己的語言稱作「偒傣話」,大略和關中人習慣把自己方言稱為「此地話」一個道理。把當地方言稱為本地話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江蘇金壇本屬吳語區,太平天國時人口大減,戰後大量說江淮官話的人遷入金壇,今天金壇城區吳淮雙語,金壇本地的吳語也被稱為「本地話」以和移民的「江北話」區分。香港英屬早期在英文文件中也把當地粵語稱作「Punti」,即「本地」的意思。

「偒傣」解作「這裡」沒有任何問題,那解作「傣」的分支又能否說通呢?

壯侗語系中的臺語支有自稱為Tai或者Thai的習慣。這個詞來自古代的Dai,由於臺語各支清化後輔音變化不同,也就有了「傣」、「泰」的區別。「傣」的具體詞源暫時還不明朗,有認為可能來自語臺語支對「人」的稱呼。

前面已經提到,根據壯侗語言的習慣,修飾詞一般放在中心詞後面,傣族各個分支都稱作「傣某」,如雲南德宏的傣族稱作「傣那」、西雙版納傣族稱作「傣泐」、瀾滄上允的傣族稱作「傣崩」、金平傣族稱作「傣端」等等。「偒傣」這一稱呼假如真和傣族之傣有關係的話,將修飾成分放在中心成分前的漢語式做法並非壯侗民族常見的習慣。

更為致命的是,臺語民族自稱的「傣」屬臺語的A2調,相當於漢語的陽平調,聲母歷史上是普通濁音。而「偒傣」的「傣」如前所述,屬入聲,聲母是內爆濁音,屬陰聲調組的陰入聲,相當於臺語的D1調。漢語和臺語關係詞聲調多有對應關係,拿來自古漢語中收「-p、-t、-k」韻尾的陰入字去對應一個臺語中的陽平聲,收-i尾的字。兩者存在關聯的可能性可想而知。

上海東部大片地區成陸是近兩千多年的事,位於杭州灣北翼的奉賢成陸更晚,東半部成陸甚至是唐以後的事情。偒傣話所在的金匯鎮雖然成陸相對較早,但是真正有發展也是宋朝以後的事情,以常理推斷,這樣的地方要想較為保留南北朝以前活動的越人文化,是困難重重的。實際上熟悉上海本地話的人聽懂金匯方言並不困難,至少並不比其他上海本地方言困難,偒傣話在諸多上海本地話中並無特殊之處。

世界元音最多?

當然,理論上說,偒傣話仍然能以所謂世界元音最多而自豪。然而,在這項指標上拔得頭籌也並非那麼容易。

北部吳語元音多在漢語方言中可謂獨樹一幟,然而這種元音數量眾多的表象是近幾百年的音變所致。

在近幾百年中,北部吳語普遍發生了鼻音韻尾和塞音韻尾弱化的音變。作為代償機制,元音數量迅速增長。例如,原本a元音出現在am an ang ap at ai aw等環境中。但是由於韻尾的弱化消亡,這些韻母演變成oe ae aon aeh aoh e au等。如此一來元音數量就大大增加了。反映明朝北部吳語的王應電《韻要粗釋》中,北部吳語的元音結構尚和漢語主流差別不大。元音數量的增多不過是小几百年的事而已。

松江府地區舊時較為偏僻,語音保守。在演變出眾多元音後合併速度慢。龐大的元音系統一直保留到近代,而其他的北部吳語則往往又發生了繼發性的合併,元音系統縮減而已。事實上所謂偒傣話的元音在1853年傳教士記錄的上海話中都能找到,甚至還比當時的上海話少一個元音。類似規模的元音系統在今天的舊松江府各地的上海本地話中也比比皆是,偒傣話算不得多突出。只是上海市區開埠後五方雜處,又受蘇州吳語影響,元音合併劇烈而已。

況且一般情況下,吳語入聲由於聲調不同,單念時又有喉塞韻尾,一般的音位系統處理中不把入聲元音算作獨立的一套。如果採納類似的元音音位劃定標準的話,元音數量可以達到類似規模的並不罕見。世界主流語言中,法語的元音音位如果加上鼻化元音即能達到16個。文中提到的另一處元音高地,日耳曼語言中的丹麥語,算上長短元音就可有30個元音,而如果再考慮和吳語入聲有相通之處的stød現象,則元音數量比偒傣語多出一倍穩穩妥妥。

把自己語言神秘化,以「難學難懂」為自豪的風氣並不鮮見。無論是「中文神級難度」,還是「我們村說話鄰村都聽不懂」,都是這種心理的體現。不過既然「偒傣話」已經出了教材,想要在當地推廣,從避免嚇跑學習者的角度看,還是不要妄自誇大自身難度才是理性選擇。

相關焦點

  • 中國最難懂得三種語言,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學不會
    每個國家說話的語言都是不一樣的,你們心中認為最難聽懂得語言是哪一種呢?小編認識兩個溫州的小姐妹,她們說的話小編是真的聽不懂,溫州話也是中國最難懂得語言之一,小編帶大家了解語言的魅力。
  • 【吳語與宗教】道教持誦用吳語念是怎樣一種體驗? |吳語公眾號
    Hey 儂來啦  記得點擊 藍字 一鍵關注「吳語」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
  • 漢語真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
    全世界最難學的是哪門語言?流傳於中文網絡多年,據稱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行》給出了答案——漢語。 不僅有「權威」研究背書,各大語種似乎都證實了這個判斷——形容某事難度時,英語、波蘭語、葡萄牙語會說「難得像希臘語」;法語、芬蘭語最害怕希伯來語;德語、荷蘭語、捷克語則對西班牙語恐懼最深。但公認難學的希臘語、希伯來語、西班牙語都共享一句慣用表達:「這玩意兒簡直是漢語!」 不止外國人這麼認為,漢語之難更堅定了不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 漢語真的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嗎
    全世界最難學的是哪門語言?流傳於中文網絡多年,據稱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行》給出了答案——漢語。但公認難學的希臘語、希伯來語、西班牙語都共享一句慣用表達:「這玩意兒簡直是漢語!」不止外國人這麼認為,漢語之難更堅定了不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叫老外考中文四六級」之類的段子從 80 後一直傳遞到 00 後,讓來訪的外國人說兩句「過年好」、「恭喜發財」,更是電視節目中永不厭倦的把戲。
  • 【吳語與宗教】聽吳語讀《聖經》是怎樣一種體驗?|吳語公眾號
    Hey 儂來啦  記得點擊 藍字 一鍵關注「吳語」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
  • 吟誦|《長恨歌》吳語X粵語 清末民國吳語吟誦原貌重現 |吳語公眾號
    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
  • 民國如何為吳語注音?1931年的江南注音符號 |吳語公眾號
    吳語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吳語公眾號已經開通了評論功能。
  • 溫州話為何在吳語裡如此獨特?溫州話的前世今生 吳語公眾號
    專家推薦:讓孩子開口講吳語的有效方法【吳音嫋嫋】吳語朗誦《江南嗰水》吳語朗誦如此動聽>>>>前言(吳語君注):在本文最上方的地圖可以看到,溫州話屬吳語甌江片(地圖右下角黃色部分),可是和周邊吳語都無法互通。因其非常難懂,在網絡上被戲稱為"惡魔之語"。溫州話究竟為什麼如此特殊?溫州話和傳統吳語難道真的毫無共性嗎?
  • 上海市郊的這種方言 號稱「全世界最難懂」
    原標題:上海市郊的這種方言,號稱「全世界最難懂」  在奉賢金匯地區流行的方言——偒傣話,堪稱方言屆「一朵奇葩」。它包含20個元音,在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裡,達數量之最,極其難學、難懂。據復旦生命科學學院學者李輝研究,它包含20個元音,在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裡,達數量之最,極其難學、難懂。  這座世界元音「最高峰」為啥會出現在上海奉賢?又是如何被當地人傳承下來的?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帶你一一揭開謎題。  最老「松江話」瀕臨失傳  偒傣話是古老的松江方言,早在宋代已基本形成,元代以後在整個松江府通行。
  • 【江主席的吳語情結】
    Hey 儂來啦  記得點擊 藍字 一鍵關注「吳語」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
  • 粵語以廣州話為標準音,吳語的標準音在哪裡?上海話還是蘇州話
    粵語以廣州話為標準音,吳語的標準音在哪裡?上海話還是蘇州話?吳語作為一種流傳很久的語言,衍生出了評彈,說書這一類的藝術文化,如果吳語沒有了,這些藝術文化的流傳會受到打擊。而且吳語作為語言,是有其交流功能的,有一些普通話所不能表達的地方特色。
  • 朱曉農等 | 邊緣吳語:通泰方言案例
    >摘要:通泰方言一般歸入江淮官話,但它與江淮方言的洪巢片、黃孝片,甚至與其他官話相比,聲調和發聲態有特殊之處,如調類可多達7個(包括兩個入聲),還有由假聲/張聲定義的上域,這些都與吳語相似。這一方言區內部有高度統一性,除了最南邊的南通,互相之間可以無障礙通話;而和外部基本不能通話。                                       圖1.      通泰片方言(據《中國語言地圖集》[1])通泰方言這一區域歷史上為吳地,其方言底層為吳語無疑,時至今日仍兼有吳語和淮語的特點。
  • 吳語公開課叫好又叫座 訊飛輸入法方言保護計劃推進語言多樣性
    日前,訊飛輸入法、中國聲谷聯合蘇白學堂在智學網上線吳語公開課,讓蘇州話聽得懂、用得上。作為「方言保護計劃」的組成部分,吳語公開課成功吸引大眾的關注度,收到2萬多條用戶評論,好評率達100%,進一步推進吳語的保護和傳承。吳語又稱吳方言、江南話、江浙話,在中國覆蓋人口約八千萬。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吳語使用區越來越多的蘇州人講不來蘇州話甚至不願開口,湧入蘇州的外地人也聽不懂。
  • 全世界「最難」學習的語言:僅亞洲兩個國家在用,可現在風靡全球
    人類製作了名為巴別塔的通天之塔,而天神為了懲戒人類狂妄的行為,將人類分割成無數族群,不同族群間使用不同的語言,讓他們無法溝通,是巴別塔的傳說。今天我們就分享全世界「最難」學習的語言:僅亞洲兩個國家在用,可現在風靡全球。然而傳說畢竟是傳說,人類的語言形成是有著十分古老的歷史淵源的,到了如今使用漢語的國家在全世界就只剩下我國和韓國了。
  • 江蘇難被聽懂的一種地域方言,保留了更多的古字讀音,屬吳語方言
    江蘇方言可謂是博大精深,省份地域面積大,南北的跨度也比較大,而且在古代歷史上產生的影響力也很大,隨著歷史的不斷發展和演變,再加上江蘇的區域位置很獨特,所以在很多方面上就容易形成複雜多變的語言文化,地域性的方言文化則在這方面體現得更明顯,也讓人感到非常有獨特性的一種地域性語言。
  • 全世界「最難學」的5種語言!讓中國學生聞風喪膽!
    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是什麼?顧名思義肯定是中文,這幾乎是所有外國人所公認的事實,想要學好中文不花費個十年八年那可真的是白搭,理論上來說,中國學生因為有中文作為底子,所以學習其他國家語言應該也不難。但是近些年小語種專業非常的火熱,一些常規的小語種專業還好說,大家都熟悉,而且既然學的人多,我們也可以認為這些語言規律性較強,所以並不難學。但是有些小語種,那可是真的是讓人聞風喪膽,別說學了,就連入門都很難。 今天我們來看看這些難學小語種的排行榜。
  • 為什麼日語聽起來很像江浙方言(吳語)?|吳語公眾號
    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吳語公眾號已經開通了評論功能。如果您有想說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評論哦。如果您喜歡,可以點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 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排行
    對英美人士來說最難學習的幾種語言:阿拉伯語、日語、中文、韓語。Why?
  • 吳語地區全域圖2019版 不來找找你的母語在哪麼?
    你的方言屬於哪一區?記得先把下面的介紹裡找到你的家鄉,對照地圖和介紹,找到自己的方言屬於哪一區,再來投票哦。地圖會不定期更新,僅供方言愛好者學習交流使用。想要全高清原圖可聯繫作者QQ:782581671。*本地圖劃分方案代表作者綜合各論文和網友信息所得觀點,部分內容與《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存在差異。
  • 【吳語翻譯經典文學】白雪公主的吳語版你讀過嗎?|吳語公眾號
    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