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聽起來很像江浙方言(吳語)?|吳語公眾號

2021-02-23 吳語

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

吳語公眾號已經開通了評論功能。如果您有想說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評論哦。如果您喜歡,可以點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本內容轉載自《視知TV》

北方人聽不懂南方方言的時候,經常評價:「聽起來像日語。」日語不少詞彙的發音確實和漢語,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吳語有點像。

眾所周知,日語和漢語千年來互通有無、糾纏不清,那麼發音方面,漢語真的影響了日語嗎?這影響又有多大呢?

相關文章聯動:

日語和吳語有何淵源?揭秘日語裡的"吳音":1500年前吳越→日本的語言文化輸出

接下來你將看到:

   ● 旅程艱辛的古老「吳音」

   ● 中日友誼的吉祥物:「漢音」和「唐音」

   ● 都像吳語,地位不一樣

  

不日也不吳的值班編輯/馬馬馬

感覺日語聽著像中國某地的話,不是自戀,而是有時候確實有點像。



視頻 《上海話和日語?》


事實上,日語中的漢字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二種。


訓讀只借用漢字形義,保留日本固有的語音,它類似於漢字的日語翻譯,例如春夏秋冬,在表示季節含義時,就都用訓讀。


日語漢字的訓讀音和漢語漢字的發音沒什麼關係,模仿漢語的讀音的,是音讀。


日語中,音讀和訓讀是不同的


音讀裡面,除了非常少見的「古音」「現代音」,以及基本算日本人原創的「慣用音」,主要還有三類:「吳音」「漢音」「唐音」。


它們分別來自日本人引進漢語發音的三個高潮: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及以後。


東晉南朝之前,中國相當於現代普通話地位的「標準音」,一直以中原方言為基礎。


衣冠南渡後,東晉、宋、齊、梁、陳均建都建康(今南京),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從河洛轉移到吳楚,所謂「中原正音」的地位也發生改變,並且受到了中古吳方言的影響。


雖然當時的士大夫們不大看得起江南土話,但這並不影響它茁壯成長,進入韻書,出口朝日。


日語吳音模仿了兩晉南北朝的吳方言,不過吳方言最早卻不是從中國直接傳入日本的。就像更早的鐵器、水稻跨不過廣闊東海一樣,中日友誼的中轉站,此時仍然是朝鮮半島。


百濟和日本


根據古老的《日本書紀》和《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濟國王派阿直歧和王仁東渡日本,帶去《論語》等中國典籍,這是日本人系統接觸漢字漢語,且傳說色彩較淡的最早記載。


從五世紀起,日本和中國南朝已經有貿易使節往來。到了六世紀,南朝不少僧侶工匠經過朝鮮半島東渡日本,零零散散又帶去了一些中華文明。


顯然,吳方言進入日本,路徑非常多樣,過程非常坎坷。因此日本吳音,和南朝建康讀書音,乃至中古吳方言,肯定不可能一模一樣。比起現在的蘇州評彈,更是差異不小。


不過,無論是日本吳音還是現代吳方言,它們的許多發音規律,在隋朝陸法言記錄南北混合音系的《切韻》中,都是有跡可循的。所以說日語吳音和上海蘇州話為代表的吳方言相似,是有理有據的。


甚至連前後鼻音不分這種溫柔的南方屬性,日本人都和江南人共享了。

比起在朝鮮半島上流浪過的吳音來,日本漢音的傳入途徑要清晰得多。


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日本第一次派出以小野妹子為首的遣隋使。


小野妹子


608年,隋使裴世清東渡日本,中日關係日益密切。公元630年,第一批日本遣唐使抵達中國。


從630年到894年,包括李白的好朋友阿倍仲麻呂、律宗南山宗開山鼻祖鑑真大師等人在內的遣唐使們,一共往返了十九次。在這個過程中,「漢音」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


隋唐時期,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遷回長安、洛陽,日本友人所接觸模仿到的漢語發音,主要也是以長安洛陽音為代表的中原方言。


當時的日本朝野上下醉心大唐文化,留學生們回國之後飛黃騰達,他們帶回來的「漢音」,也就被推崇為「正音」,地位遠遠超過了人老珠黃的吳音。


桓武天皇在延曆十一年(公元792年)曾詔令明經學生:「明經之徒不可習吳音,發聲誦讀,即致訛謬,熟習漢音」,算是把祖先學江南人說話的心血辜負了個乾淨。


不過,唐代的長安洛陽方言,和現在的陝西、河南話,完全是兩種東西。二者之間差別大到什麼地步?


如果一個操西安方言的大爺穿越回玄宗時代,大概率會覺得周圍人都在說鳥語。從聲韻調系統上看,唐代流入日本的「漢音」,比起二十一世紀的北方方言來,還是更像南方語言。


漢音 吳音


唐音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唐」字的意思也不是特指唐代,而是泛指中國。


從平安時代(公元794—公元1192)中期,到江戶時代(公元1603—公元1867)初期,也就是中國的宋元明三朝期間,傳入日本的漢語發音統稱「唐音」。


因為唐音主要是宋代以後傳入日本的,所以也有人叫它「宋音」或者「唐宋音」。


唐音與漢音的主要區別,在於唐音的原型,基本和現代江浙話差不多。


做過唐音搬運工的主要有三撥人:平安中後期的中國商人、鎌倉室町時代的臨濟宗僧侶、江戶初期的中國僧人。


臨濟宗僧侶帶回日本的漢字音,多是浙江一帶的土音,江戶時期隱元等中國僧人傳入日本的漢字音,主要又是來自當時的江南。因此,唐音的出現,為「日語聽著像吳語」這一事實,做出了第三重貢獻。

雖然都是從中國舶來的,吳音、漢音和唐音的地位有高低,使用範圍也不大一樣。


現代日語裡,三種音讀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漢音,其次是吳音,最後是唐音。


據《日本基本漢字》一書的統計,日語中最常用的3000個漢字共有音讀4012種,訓讀1538種,其中漢音讀音2197種,佔全部音讀的54.8%,吳音讀音1516種,佔全部音讀37.8%。


日本《計量國語學》雜誌1981年的調查表明,現代日語中讀唐音的詞,僅佔音讀詞彙的1.5%。


如前所述,從奈良平安時期開始,漢音就被官府崇尚推廣。


不過,奈良末期以後,吳音雖然受上流社會排斥,但在佛教領域還是有地位的。


公元798年的詔令說:「用漢音,讀五經,明經之徒從之讀十三經也。如詩文雜書,吳漢雜用。佛書仍舊以吳音讀焉」,只要求儒教子弟用漢音,對佛門高僧們沒有限制。



奈良 唐招提寺


吳音和漢音,本來可以一直各司其職相安無事,直到明治維新再次積極提倡漢音。


明治19年,政府頒布《公文式》《帝國大學令》等學校教育令,確立了漢音在公用語中的地位,漢音熱潮下,吳音再次敗退。


除明治維新的政治影響外,吳音數量減少還和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有關係。


在吳音傳入日本之初,日本都城在奈良平安等關西地區,關西話當時被稱之為「上方語」,地位殊高。


江戶時代遷都東京,關西地區相對沒落。再加上江戶朝廷提倡漢音,江戶時代儒教興盛,漢音的優勢地位越來越明顯。


由於現代標準日語是以東京話為基礎方言建立起來的,所以現代日語中,漢音遠比吳音的比例大,而關西方言裡,保留下來的吳音詞更豐富。



江戶


相比之下,唐音是最慘的。唐音進入日本,本來就主要是靠僧侶傳播的,和禪宗的關係,簡直是軍民魚水不分家。


鎌倉時代,伴隨著禪宗流行,唐音興盛一時,在那之後,唐音影響力每況愈下,現在幾乎只存在於禪宗典籍、武士道、茶道這些小而精的領域。

 

不過,來而不往非禮也。日語絕不可能單方面接受漢語影響,它還要反輸入。


日語的反輸入,主要集中於兩個時間段:鴉片戰爭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比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類老生常談的借形詞,以及痴漢、萌、蘿莉之類亞文化的音譯詞。

 

看來,漢語與日語在千百年間的接觸中,仍在互相影響。

(全文完。本文轉載自視知TV)

1.王力:《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第5期。2.李慶祥:《試論日語漢字讀音中的吳音、漢音、唐音和慣用音》,《山東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3.成春有,遊衣明:《日語吳音漢音子音差異比較研究》,《外語研究》,2004年第3期。4.範淑玲:《日語上代、中古音韻與漢語中古音的比較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5.楊柳:《現代日語中吳音與漢音的分布》,《文學界》,2012年第11期。6.周宇晴:《中國東北方言與日語語音的相似性研究》,《現代語文》,2015年第21期。

相關文章聯動:

日語和吳語有何淵源?揭秘日語裡的"吳音":1500年前吳越→日本的語言文化輸出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不錯

就點擊左下角「分享」按鈕

發送給朋友或分享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日語聽起來那麼像江浙地區方言?
    不少江浙滬包郵區的小夥伴在學習日語的時候經常會出現迷之既視感,這個單詞我好像是學過的……冷靜思考片刻過後怒拍大腿,這不是我老家話嗎?進而思考人生,懷疑自己在楚門的世界裡(戲真多)。然而這是真實的世界哦~不過這並不是什麼錯覺,江浙滬的方言確實與日語有很大的相似之處。首先我們得從日語與漢語的關係開始說起。
  • 為什麼浙江方言聽起來像日語?
    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 這的確不是你的錯覺。操著某些方言的中國人,在學日語時有著額外的屬性加成:這個日語詞的發音,跟我家鄉話簡直一模一樣啊!但這些語言對北方人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不懂。在這個方言的大觀園裡,依然有一種語言一騎絕塵,豔壓群芳,統治了浙江大部分地區——吳語。98%的浙江人以吳語為方言,一般來說,浙江話指的也是吳語。浙江吳語有多像日語?看看它們的讀音就能略知一二。
  • 溫州話為何在吳語裡如此獨特?溫州話的前世今生 吳語公眾號
    吳語公眾號近期內容回顧(直接點擊標題即可查閱)專家推薦:讓孩子開口講吳語的有效方法【吳音嫋嫋】吳語朗誦《江南嗰水》吳語朗誦如此動聽>>>>前言(吳語君注):在本文最上方的地圖可以看到,溫州話屬吳語甌江片(地圖右下角黃色部分),可是和周邊吳語都無法互通。因其非常難懂,在網絡上被戲稱為"惡魔之語"。溫州話究竟為什麼如此特殊?溫州話和傳統吳語難道真的毫無共性嗎?
  • 【吳語與宗教】聽吳語讀《聖經》是怎樣一種體驗?|吳語公眾號
    Hey 儂來啦  記得點擊 藍字 一鍵關注「吳語」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
  • 【吳語與宗教】道教持誦用吳語念是怎樣一種體驗? |吳語公眾號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吳語公眾號已經開通了評論功能。如果您有想說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評論哦。如果您喜歡,可以點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 同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為什麼吳語的影響力就不如粵語?
    在旅遊的過程中,免不了要與其他人溝通,尤其是到了不熟悉的異地去旅遊,這種溝通的過程就會更多,不過這種溝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其中面臨著非常大的語音障礙,一般的人可能認為只有出國了才會面臨這種障礙,其實不一定,在我們國內旅遊,也會面對這種事,因為我國存在著太多的方言,雖然普通話很普及
  • 浙江話為什麼聽起來像日語
    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這的確不是你的錯覺。操著某些方言的中國人,在學日語時有著額外的屬性加成:這個日語詞的發音,跟我家鄉話簡直一模一樣啊!來自江蘇的黃建香是上海交大日語系副教授,她曾承認,在學日語時「因為出生在吳地能佔到這方面便宜而沾沾自喜」。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聽起來真的很像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
  • 吟誦|《長恨歌》吳語X粵語 清末民國吳語吟誦原貌重現 |吳語公眾號
    吳語(語言代碼:ISO 693-3 wuu)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語言,通行於上海、浙江、江蘇南部、皖東南+贛東北邊界。
  • 吳語公眾號
    和寧波主流地區不同,郭巨話的第一人稱複數,聽起來像額[ŋaʔ]拉。通過語言學家的推導,我們可以查出「我」在中古時期是發[ŋɑ]音。[ŋaʔ]和[ŋɑ]很接近,[ŋaʔ]是[ŋɑ]促化的結果(類似有些寧波人將「還」發成「滑」音)。由於[ŋ]聲母很容易脫落,所以寧波大部分地區將[ŋaʔ]讀成[aʔ]。所以,「阿拉」的「阿」字其實就是「我」字。
  • 【吳語通用拼音教程】學習吳語自己的拼音 | 吳語公眾號
    下面這些字,您用吳語讀一讀:夫、方、發,這些字的聲母是不是都是f?v 是f對應的濁音,您念念下面這些v做聲母的字:房、奉、服、飯,大家可以放在詞語裡讀一下,如「大房間」,「西服」,「燒飯」,「年夜飯」,這些字的聲母是不是跟英語的v很像呢?
  • 民國如何為吳語注音?1931年的江南注音符號 |吳語公眾號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吳語公眾號已經開通了評論功能。如果您有想說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評論哦。
  • 浙江人說話為什麼聽著像日語?
    為什麼浙江話聽起來這麼像日語?這的確不是你的錯覺。操著某些方言的中國人,在學日語時有著額外的屬性加成:這個日語詞的發音,跟我家鄉話簡直一模一樣啊!來自江蘇的黃建香是上海交大日語系副教授,她曾承認,在學日語時「因為出生在吳地能佔到這方面便宜而沾沾自喜」。為什麼浙江話跟日語如此相近,它們有什麼歷史淵源嗎?準確來說,「浙江話」並不是一種語言。面積只有10萬平方公裡的浙江省內,同時存在著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官話……多種不同的方言。但這些語言對北方人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聽不懂。
  • Q&A | 為什麼日語聽起來很像江浙方言?
    >經公眾號「視知TV"(微信ID:shizhimedia)授權轉載。北方人聽不懂南方方言的時候,經常評價:「聽起來像日語。」日語不少詞彙的發音確實和漢語,尤其是江浙話有點像。眾所周知,日語和漢語千年來互通有無、糾纏不清,那麼發音方面,漢語真的影響了日語嗎?這影響又有多大呢?感覺日語聽著像漢語,不是自戀,而是這兩者確實像。視頻 《與日語最像的中國方言——上海話》事實上,日語中的漢字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二種。
  • "嗯""唔"在吳語裡意味著什麼?——以蕭山為例 |吳語公眾號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吳語公眾號已經開通了評論功能。如果您有想說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評論哦。如果您喜歡,可以點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 話說方言——吳語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9000多萬。吳語是中國七大方言之一,有國際語言代碼。吳語主要通行於中國江蘇南部、上海、浙江,以及安徽南部的部分縣、江西東北部的上饒、福建的浦城縣,此外在香港、臺灣、日本九州島及美國舊金山等地也有為數不少的說吳語的移民。
  • 日語聽著像江浙方言?你沒聽錯!
    並不是你走火入魔了,而是中國某些方言與日語真的有驚人相似。這裡,就要說到日語與漢語的淵源了,有相像的地方也很正常。有說上海話像日語,有說寧波話像日語,有說湖州話像日語,有說福建話像日語……每個人的耳朵聽到的語言與日語的對照有不同的相似度。
  • 吳語公開課叫好又叫座 訊飛輸入法方言保護計劃推進語言多樣性
    保護方言、傳承方言,最好的方式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口耳相傳,使方言重新活躍。日前,訊飛輸入法、中國聲谷聯合蘇白學堂在智學網上線吳語公開課,讓蘇州話聽得懂、用得上。作為「方言保護計劃」的組成部分,吳語公開課成功吸引大眾的關注度,收到2萬多條用戶評論,好評率達100%,進一步推進吳語的保護和傳承。
  • 傳教士曾發明的神秘字符,竟是吳語注音符號?|吳語公眾號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吳語公眾號已經開通了評論功能。如果您有想說的,可以在本文最下方評論哦。
  • 朱曉農等 | 邊緣吳語:通泰方言案例
    通泰片方言(據《中國語言地圖集》[1])通泰方言這一區域歷史上為吳地,其方言底層為吳語無疑,時至今日仍兼有吳語和淮語的特點。下文先討論『邊緣吳語』的概念,然後探討該片方言歸屬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潮州話帶嘎裂聲的陰入最終低於帶張聲的陽入。這種陽入保留中古張聲喉塞尾,而陰入變為僵聲(嘎裂聲)的情況也是通泰和秦晉方言中所發生的。3.3.   假/張聲與上域從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13個調系中還有3個是雙域,分別是興化老、東臺、大豐.這三個點都在通泰片的最北部,再稍北的連雲港市區(屬江淮官話洪巢片)也有上常兩個聲域,形成兩聲域的連貫地帶。下圖是這三個點的聲調歸一圖。
  • 金庸《天龍八部》裡的吳語蘇州方言 吳語公眾號
    其中上海、浙江北部大部分、江蘇南部大部分,同屬吳語最大的一個分片:吳語太湖片。(圖上所有泛藍色地區)。包括了蘇州話、上海話、寧波話、常州話、紹興話、無錫話等一系列子方言。如果喜歡,請記得點右上角分享本文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