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話語場新生亞文化風格轉向探究

2020-12-24 人民網傳媒

基金項目:華僑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育計劃項目:「網絡話語場新生文化景觀探究」。

 (1.華僑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2.廈門華廈學院 智能與信息機電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摘要: 「風格」「抵抗」「收編」等概念是伯明罕學派青年亞文化研究體系的重要理論,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革新與新媒體的盛行,中國的網絡亞文化本土化實踐過程中呈現出與傳統亞文化症候不同的新表徵,筆者採用參與式觀察的研究方法並結合網絡新生亞文化實例,總結了網絡亞文化的幾個重要風格轉向:從抵抗式對話走向無意義獨白;從穩固型圈層式傳播走向流動型趣緣式互動;從被商業和主流文化收編的宿命論走向協商共存。

關鍵詞:伯明罕學派;後亞文化;網絡亞文化;轉向;新表徵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3

在 20 世紀中後期,青年亞文化被視為小眾的圈子、誇張的風格、抵抗的一代,一度被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所詬病甚至引起道德的恐慌。但如今網際網路的發展漸漸模糊了亞文化的風格特徵,尤其是網絡新生亞文化成為大眾追捧和模仿的對象。在新媒體時代網際網路技術賦權下,由於傳播空間的開放性,傳播內容的透明性、個性表達的自由化,網民們每天都在網絡社會進行著海量的網言網語的生產與傳播,網絡話語場域中也在不斷形成新穎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觀,尤其是近兩年 「吐槽文化」、「佛系文化」、「喪文化」、「戲精文化」等新生網絡亞文化呈現出與傳統青年亞文化研究理論相左的現象和特點。網際網路自媒體時代的虛擬性和開放性讓亞文化的風格發生了很大改變,呈現出許多新表徵,所以應該「重寫和更新亞文化的概念」[1]雖然已經有學者已經對亞文化的風格轉向進行了一定的個案研究,然而如此之多的新生亞文化必須放在整體的視域中全景式的考量。本文採用參與式觀察研究方法,試圖對新媒介時代下的網絡亞文化進行較為系統而全面的剖析,這對我們把握和總結階段性的青年亞文化實踐以及掌握網絡空間風氣有重要意義。

一、亞文化研究譜系

亞文化的研究最早開始於美國芝加哥學派對「越軌」群體的關注,他們認為處於社會底層的邊緣群體因被社會主體結構拋棄而開始拒絕和反抗主流文化的越軌行為,用「種族、越軌、矯正、融合」等概念來解釋青年亞文化。因此早期的亞文化研究強調的重點是邊緣文化和社會主流文化的「差異性」。接著英國伯明罕學派從社會結構模式出發提出「階級、儀式抵抗、風格、收編」等概念強調了亞文化的「抵抗」性質。如赫伯迪格所言,亞文化被視為一群危險的外來者、 喧鬧聒噪的孩子、 瘋狂的野獸和任性的寵兒。[2]隨著網際網路的出現和全球化的進程,一些學者開始質疑伯明罕學派亞文化理論並且開始了後亞文化研究。後亞文化研究用「新部落、場景、生產方式」等核心理論來跳出社會結構影響論的圈子,將關注點更多的聚焦在個體因共同的興起愛好而共享參與的亞文化行為。在後亞文化研究學者眼中,亞文化的抵抗是溫和的抵抗、儀式性抵抗、具有「創造性」的文化實踐行為。顯然後亞文化研究更加符合但是並不一定適合第三發展中國家,所以筆者力圖從亞文化在中國的本土化實踐中找到中國青年亞文化的風格異同,在以網絡話語場中的網絡新生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參與式研究中,筆者發現與以往的青年亞文化概念和風格研究不同的是:在中國後現代新媒體鏡像中,亞文化風格已出現許多明顯的轉向。

二、網絡亞文化風格轉向

筆者以2010-2019年的網絡亞文化為研究對象,在知乎問答,百度貼吧,微博等平臺進行長期參與式觀察,總結了四種新生網絡亞文化的類型,分別是:包括佛系文化和喪文化在內的虛無犬儒式網絡亞文化;以屌絲文化、吐槽文化為代表的自嘲降格式網絡亞文化;以沙雕文化、戲精文化為代表的惡搞表演式網絡亞文化;以及大眾熟知的動漫文化、電競文化、街舞文化、嘻哈文化為代表的創意IP式網絡亞文化。筆者從這四類新生網絡亞文化的樣本分析中得出網絡亞文化的風格及其轉向。

(一)抵抗風格轉向:從抗爭式對話走向無意義獨白

亞文化研究常用主客二分法區別主流文化和亞文化,把二者看作抗爭的關係,亞文化是如何抵抗主流文化,主流文化又是如何通過一系列「另類化」途徑將亞文化排斥出去。然而網絡新生亞文化不再是為抵抗而生,而是在進行沒有意義的自說自話。正如張寧所說,網絡青年亞文化已經表現出不直接與主流政治文化對立,不攻擊主流政治議題,甚至容納主流政治議題作為自己陣營的傳播主題等的特徵。[3]伯明罕學派研究的同性戀、有色人種等亞文化群體的儀式抵抗風格在新媒體語境下漸漸被削弱,因為網絡亞文化在「娛樂至死」的網絡空間傳播中自身就帶有消解的催化性。比如吐槽青年們在傳播吐槽文化的同時其實早已明白抵抗的作用微弱,他們不過在面臨現實問題時採取的應激方案,也是在進行一場場問題解決的自我幻想。而不僅僅是對主流文化進行盲目的抵抗。由周子瑜事件引發的大陸臺灣表情包大戰中,表情包原本是作為亞文化實踐中政治抗爭的武器,然而卻在兩岸意義擴展的不同解碼中達到了友好同構,而淡化了政治對立,加深了娛樂效果,這也是弱化抵抗的案例。這些亞文化形式不能被認為是一種抵抗形式,充其量只是一種自由選擇的表達。麥克羅比通過對流行音樂和時裝生產過程的考察,將亞文化的研究回歸到社會學和日常生活的領域從而質疑了所謂的「抵抗」。[4]

又如網絡上流行的「請開始你的表演」的戲精文化和「懟天懟地懟空氣」的槓精文化,這些都是一種變相的排解社會焦慮的解壓方式,這些亞文化主體看似是對社會的抵抗,其實他們就像相聲演員一樣抖包袱、抖機靈、抖創意,只為娛樂大眾,讓整個社會更加年輕態。娛樂主義至上的反理性主義超越理性,在網際網路場域中人們暫時擺脫了日常現實生活中等級秩序和社會規則的理性束縛和壓制,呈現出本我性特徵。網民們生活在監管相對寬鬆的網絡狂歡的空間,叫囂著慶祝狂歡節的到來,他們極盡所能的發揮著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網絡亞文化,期待著更多人的集體認同而達到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

(二)傳播主體轉向:從穩固型圈層化走向流動型趣緣化

網際網路技術的更迭削弱了了亞文化與大眾文化之間的區隔,網絡亞文化的圈層化和群體化特徵也正在弱化。新生的網絡亞文化不像以往有明確的「小圈子」,也不像傳統亞文化固定虛擬社區,參與者現在更像是隨聚隨散的浮萍。新生網絡亞文化似乎並不拒絕局外人,亞文化參與者就像遊牧民一樣偏愛邂逅和偶聚而非聯合,在不同的網絡文化中不停遊走,在身份認同的不斷跳躍中尋找快感。因此,亞文化主體不再是穩固不變的族群或圈層,而是依賴興趣和緣分而聚散的「流民」。比如多數人都不排斥說自己是佛系青年,佛系中年,甚至會主動代入這樣的身份以更方便的完成社交屬性,然後在下一場對話中又會說自己是一個戲精本精,在吐槽場合又完成了吐槽青年的身份轉換。

網絡亞文化的普遍特徵是準入門檻低,文化成本低,參與者毫不費力便可參與其中,與之對話。筆者預判未來網絡新生亞文化的族群概念會越來越弱化,甚至消失,更加接近於一種網絡大眾文化或通俗文化的表徵。網際網路強大的交互性、跨時空性使得芸芸網民很容易找到志趣相投的個體,從而形成互動,然而又兼受網絡離散性強的特質而匆匆分道揚鑣,在下一個話語場重聚,再離散,再重聚,在一個周而復返的過程中不斷認同、被認同、整合、被整合,是一個去組織化去族群化的集聚和擴散的過程。不再是傳統亞文化那樣單一領域的群體聯合,如今的網絡亞文化參與者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場合,因為特定的興趣和認同在迅速邂逅雲集,在共同創作和分享某個相同領域的旨趣後分手,重歸線下的平淡生活。也有學者把這種鬆散的人際交往和社群聚合現象稱為「趣緣群體」。

(三)傳播結果轉向:從被商業和主流文化收編走向協商共存

在西方亞文化的研究中,學者們往往用主流文化和商業資本的「收編」來簡單描述網絡亞文化與意識形態及商業資本之間的關係,因為在伯明罕學派看來,亞文化的生產是為了抵抗主導文化的,所以一旦被商業和主流意識形態「收編」「徵用」,其存在的價值屬性便消失不見了。

誠然,在現實生活的教化中,主流媒體永遠是凌駕於亞文化之上佔據統治地位的。然而在虛擬空間的話語場,亞文化可能更佔有主導權,兩者就是在現實和虛擬中達到一種平衡狀態,所以再觀察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係時,不能僅僅用「抵抗」「抗爭」「收編」來一語概之,而要用網絡亞文化反觀主流文化,用主流文化審視網絡亞文化。如人民日報評論文章《第一屆文物戲精大會,你入場了嗎?》就是對戲精文化的某種認可。主流文化在傳統媒體時代嚴肅而理性,這顯然是凌駕於亞文化道德之上的,也是民間日常話語所不能及的,所以經常給受眾一種疏離的感受。然而在新媒體語境下,當主流傳統在兩微一端註冊帳號的那一刻起,它們已經開始嘗試用網絡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在大眾視野,用更符合大眾口語表達習慣的話語來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能量,這和網絡亞文化追求輕鬆愉悅的感官需求不謀而合。亞文化和商業資本也能在某種程度上達成共識、成就彼此,資本營造了一種「亞文化繁榮」的氛圍,滿足亞文化生產者的成就感,而亞文化也會通過資本來實現宣揚自己文化的作用。比如粉絲亞文化之間的交流是通過「消費式交往」,《鎮魂》網絡劇大火後,粉絲自稱鎮魂女孩,甘願為劇中的男主角代言的產品埋單,如粉絲們大量購買朱一龍代言的肯德基品牌,還利用各種自媒體為產品宣傳,讓朋友親戚都購買從而為偶像助力,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向資本證明自家愛豆的強大價值,資本家為粉絲亞文化打造偶像,粉絲亞文化為資本家提供流量,從而達成合謀。

三、結語

本文對網絡話語場的新生亞文化景觀進行剖析,發現網路亞文化在網際網路的異質化空間呈現出新的轉向。首先亞文化參與者的身份流動性很強,如遊牧民一樣遊走在不同的文化創意活動中,因此網絡亞文化出現了圈層弱化的趨勢;亞文化不再只是為了抵抗而出現,更多的是用自說自話代替社會抗爭;主流文化也不再僅僅為了抵抗亞文化或者緩解社會恐慌而收編亞文化,而是與亞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走向和解的趨向。總而言之,網絡亞文化出現了許多異於傳統亞文化研究的新表徵,而且和主流、商業的關係,從「被收編」的緊張轉向「共謀」的愉悅。

參考文獻:

[1]Martina Bose, Race and Class in the Post-industrial Economy , in D.Muggleton & R.Weinzierl, R.Berg, The Post-Subcultural Reader , Oxford, 2003:178.

[2]DickHebdige, Subculture:TheMeaningofStyle, London:Methuen, 1979:97.

[3]張寧. 消解作為抵抗:「表情包大戰」的青年亞文化解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6, 38(9):126-131.

[4]McRobbie, British Fashion Design, London: Routtledge,1998.

(作者簡介:劉夢傑,女,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影視傳播學研究;譚文奇,男,廈門華廈學院智能與信息機電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機器人工程研究。) 

(責編:段佩伶(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徵
    摘 要:本文從話語的角度探討了傳媒文化,在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的共同特徵基礎上,論述了網絡話語特徵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網絡話語的碎片化、可寫性及表述的自由化。這是因為傳統媒體的話語生產更受到法律、政治、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制約。 (二)話語的直觀性——消費經濟下的媒介的「視覺轉向」 市場經濟嚴格說來就是消費經濟。為了實現市場經濟利益最大化原則,其市場運行及生產行為不能不瞄準公眾消費動向,不能不圍繞消費旋轉。「顧客就是上帝」這一口號就很能說明這一點。
  • 語言學的問題意識、話語轉向及學科問題
    第二,語言的真實存在狀態是話語,而索緒爾以來的傳統是研究語言結構,相對輕視話語。話語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和互動語言學的興起,推動著語言學的「話語轉向」。以「本體研究」為本的中國語言學,以語言結構研究為學術基點,應儘快轉向以話語研究為學術基點。第三,語言學早已成為科學,但學科設置仍處在語文學階段,為語種所分割,與文學相糾纏。
  • 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網絡亞文化
    雖然「菊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網絡亞文化出現的時間並不長,但「菊文化」幾乎具備了網絡亞文化的可能表現形式:以王菊為主體的表情包,粉絲創作的朗朗上口的打油詩,從王菊的言語中延伸出來的「梗」④,「菊文化」專屬話語——《菊話寶典》,等等。以上種種,大部分都要歸功於自稱「小菊豆」的王菊的粉絲們。
  • 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的關係探究
    三、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之間的話語構建 從上文的典型案例中,我們可以梳理出網絡語言與政治傳播之間的話語構建主要表現在語言、輿論、文化三個層面。第四是參與互動,網絡語言天生帶有「網感」,這種「網感」使受眾在某個網絡熱詞出現後迎合網絡潮流,不自覺地加入到這種語言環境中,從而引發參與性互動、規模性使用的現象。所以說,網絡語言如同一股新鮮的空氣注入到了政治傳播話語體系中,它有利於改變政治傳播語言的文風,豐富政治傳播語言資源,拓展政治話語表達的空間。
  • 物是人非與睹物思人:媒體與文化分析的物質性轉向
    這一場轉向將給數字時代帶來什麼,是一個牢靠的理論基石,還是一束神諭般的光亮?  一、「本來無一物」:正在發生的物質性轉向  在文化研究領域,2010年前後開始較為系統地談到「物質性轉向」(materialism turn)或者「物質轉向」(material
  • 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與重塑
    作者: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徐曉美,北方民族大學教師 陳文  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趨勢。全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體地位、話語環境、話語體系、話語風格面臨著轉換與重塑。
  • 語言使用的對話轉向:從語用學到對話語用學
    這是結構主義語言學以來的主流觀點,語言運用源於將個體性、可能性和跨文化差異性等成分添加到語言能力的規則管理系統中。儘管當前語用學研究進路眾多,也產生了不少有影響力的成果,但它們都未能很好地回答「語言使用是什麼」這一問題。對此,魏根呼籲學界將注意力集中到人類兼具社會性與個體對話性的雙重本質,通過揭示對話結構來解釋語言使用。
  • KTV從「K歌場」轉向「派對場」,對你的影響有多深?
    場景設計師: 疫情促使更多KTV轉向「派對場」 路文俊是七文娛樂設計機構的一名設計師,專門為定製型KTV提供整體設計方案。從他所承接的店面設計訂單的變化,可以一窺疫情發生之後的KTV正在尋求的轉變方向。
  • 認知風格中的場獨立與場依存
    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我們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其中心理學又可以分為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等,今天小編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個知識點——認知風格,這個知識點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是一個常考點,經常容易考察單選題、多選題等形式,那麼在認知風格中,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根據各種實驗提出了人的認知風格分為場獨立和場依存兩種,這兩種認知風格在這一部分屬於重要知識考點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育人探究
    2.育人內容缺乏共鳴,網絡育人資源有待挖掘。在長期的網絡文化環境薰陶下,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更強,也更善於運用網絡獲取知識、表達思想、溝通交流。但高校在網絡育人內容建設方面:從量上看,網絡優秀產品供給不足,教育內容的普質化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存在供需矛盾。從質上看,話語體系不接地氣,不能做到用網絡話語和學生交流。
  • 話語和話語分析
    在沒有進行關於話語和話語分析法討論之前,先來明確一下自己探討問題的前提和出發點,以便於以後開展進一步的深入討論。在《話語的含義》一文中,對什麼是話語進行了探討,並得出探討的結果:現實存在或曾經現實存在的個人,他說出來的能夠表達他的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就是他這個人的話語。
  • 從理論話語到大眾話語:新媒體話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話語轉換思考
    在新媒體環境下,網絡成為包羅萬象的輿論空間,各種思潮紛繁複雜、交錯侵襲,對於青年人來說,需要馬克思主義理論去引導,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明辨是非曲直。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佔領新媒體陣地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需要主體適應新媒體話語,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的話語體系。擯棄過於晦澀和理論化的表達,用「生活化」語言生動地表述馬克思主義理論。
  • 學術 | 李今:雙重視野下翻譯研究文化轉向的實踐——從趙稀方《翻譯與現代中國》談起
    自從上世紀末文化學派的翻譯理論譯介到中國以來,國內學界也開始逐步推動著翻譯研究從以原著為中心向以譯著為中心,從傳統的語言層面向文化層面的轉型。由於文化學派的翻譯理論特別強調譯入語文化對翻譯的作用,聚焦關注的是從翻譯現象探究譯入語的文化、政治以及審美語境對其操控的問題,隨著這一翻譯理論在學界的普及與實踐,陸續湧現了一批致力於此方向的研究成果。
  • 構建匯聚正能量的網絡話語體系
    原標題:構建匯聚正能量的網絡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是傳播思想的載體,是教化人心的工具。在網絡逐漸成為社會意識形態主戰場的今天,誰能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引領潮流、折服對手,誰就能「網」聚人心、引導輿論、陷敵於被動。
  • 融媒體時代大學文化傳播模式及傳播力探究
    摘 要:「雙一流」建設對大學文化的傳承創新提出新的要求,融媒體則為大學文化傳播提供多元化渠道。面對複雜的網絡環境,探究大學文化的傳播模式和傳播能力成為大學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
  • 瑪雅專訪祝東力:中國文化自信與普世話語構建
    「2003年是法國的中國文化年,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到法國巡迴演出一個多月,共19場。第一站是裡昂,演出5場,場場爆滿。之後其實也要到巴黎去演出,但巴黎的很多權威舞蹈評論家都想先睹為快,就趕到裡昂來。後來他們寫文章,對《紅色娘子軍》的價值和內涵給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已經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
  • 怪影幻象:日本妖怪類型電影的風格嬗變與文化探究
    多年以來,日本的妖怪類奇幻電影以其獨特的形象和審美風格,在根植於其本土的妖怪文化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極高辨識度的妖怪電影,它們大多擁有相對獨立的電影創作風格和美學特徵。
  • 媒體解讀「習式」話語風格:質樸清新 善用隱喻
    在文化質樸清新的背後,往往是自信篤定,真抓實幹。  以習近平主席為首的新一代中央集體,有意識地使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執政原則,實際也是在感情、思維和作風上更加貼近人民的體現,是國家走向強大的文化標誌。
  • 趙瑞琦,劉慧瑾:中國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建構:「三個輿論場」的夾角與控制
    由此,即可增強三個輿論場的共識度,建構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在意識形態上的網絡話語權。關鍵詞:輿論場;意識形態;網絡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中國和美國在一段時間內圍繞病毒命名、病毒來源地、「中國責任論」等展開了激烈的話語交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語言會建構意義,進而產生很多後續影響。再比如,2016年,美國的「南海話語」在世界上建構了「中國影響南海安全」這樣的錯誤認知,在國際輿論場中建構了南海危機。這些交鋒首先是通過話語在輿論場中產生一種話語壓力,有些話語則導致話語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