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到了垂垂老矣,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日子已在眼前,回首往事,你有遺憾嗎?
我羨慕那些可以欣然回答「沒有遺憾」的人。
如果你就是一個沒有遺憾的人,那麼恭喜你!因為這意味著:在這漫長的人生中,遇到困難時你沒有逃避,遇到挫折你能再站起來。你努力過,奉獻過,幸福來臨時你也沒有錯過。總之,你的一生做到了盡心盡力。
著名華人作家聶華苓,就是這樣盡心盡力的美麗女性。她出生於民國時期,九十多年裡,她在大陸二十多年,在臺灣十多年,在美國五十多年。她見證過大大小小的歷史風浪,也經歷過人生種種挫折,在一路漂泊中,最終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摯愛……
長江邊是她的家
汪曾褀在小品文《乾絲》提到,美籍華人作家聶華苓和她的丈夫保羅安格爾來北京時,指名要在汪曾褀家吃一頓飯。汪老做的一桌子菜中有一大碗煮乾絲。文中寫道:
「華苓吃得淋漓盡致,最後端起碗來把剩餘的湯汁都喝了。」
「華苓是湖北人,年輕時是吃過煮乾絲的……我做這個菜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國之情!」
汪老這段文字是在1980年代聶華苓和她的先生回國探訪親友寫下的。
闊別故國三十多年的聶華苓,在踏上祖國土地,看到奔流的長江那一刻,她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因為她就在長江邊長大,長江是她的起點,是她的家,她的青春和夢想。
1925年,在湖北宜昌,一個軍官的家裡誕生了一個女嬰。女嬰七個月大時,女嬰的母親發現她的軍官先生在老家裡還有一個明媒正娶的妻子,並生了兩個兒子。
受過教育的母親發現原來自己被騙婚了,氣急攻心下竟要吞金自殺。突然,身邊的女嬰大聲啼哭起來,驚醒了身邊一心求死的母親。母親抱起嬰兒,大聲痛哭,卻再也下不了死的決心。很多年後,母親告訴聶華苓,她就是捨不得聶華苓才接受了和別的女人共享一個丈夫的現實。
聶華苓一歲多後,隨父母回到漢口聶家的大家庭裡。那裡有她的爺爺,父親的原配夫人和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
在那個大家庭裡,聶華苓父親的兩個妻子勢同水火,一個屋簷下兩個女人從不來往,沒有任何交流。聶華苓的爺爺是一個詩人,經常請詩友到家裡來吟詩作對,從小聶華苓耳濡目染,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聶華苓11歲時,父親聶怒夫在貴州陣亡。父親去世後,兩個妻子徹底決裂,同父異母的大哥和聶華苓的母親大吵一架後,聶華苓的母親獨自攜著自己所生的四個兒女離開了聶家。
不久,聶華苓3歲的小弟弟突然因病死去。那時,中日全面開戰,武漢形勢危急,接連失去至親的家庭在風雨中飄搖。孤兒寡母茫然無依,為尋安身之處,聶華苓和幾個兄妹跟隨纖弱的母親疲於奔命。先是和母親的遠房表哥一家人匯合,後又一同逃往了母親的外婆家——三鬥坪。
一家人租的木船溯江而上,經過了大大小小的險灘,小船好幾次幾乎要傾覆,終於在驚心動魄中到達了三鬥坪。在三鬥坪這個世外桃源,聶華苓渡過了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她和女伴在江河邊玩耍,樂不思蜀,忘記了憂愁,忘記了亂世……
但聶華苓的母親感到了憂慮。畢竟是一個半新式女性,她預感到知識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於是她給聶華苓做思想工作,要聶華苓收起貪玩的心,繼續去上學。但聶華苓不願意,一來她捨不得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二來求學要遠離母親,她接受不了。但母親下定了決心,她異常堅決地要聶華苓必須去上學。面對母親的果決,聶華苓妥協了。
從學校到臺灣
因為戰爭原因,湖北的中學都遷到了恩施。聶華苓隻身一個人坐船去恩施的聯中求學。她在回憶中寫道:「當年我十四歲,就在那兒,母親流著淚,看我搭上小火輪去巴東。連連招手的母親孤立河岸上,在我的淚水中,越來越模糊了。從此我就流浪下去了……」
讀完初中,1940年,15歲的聶華苓和幾個同學在恩施搭上木炭車到重慶,通過考試,進入高中學習。畢業後,又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她原來想讀的是經濟系,因為據說經濟系畢業後可以找到高薪工作。聶華苓是家中長女,弟妹還小,母親沒有工作收入,她要養家。可無奈她對數學幾乎一竅不通,只好一年後改讀外文系。
抗戰期間,許多人都收不到家裡信息。因此,一想到家,聶華苓和女同學們只能哭。因為物資緊張,夥食只有炸黃豆和被稱為「炸彈」的硬饅頭,稀飯從來是不夠吃的,同學們要用力挖鍋底才能多吃一點。
在大學期間,她遇到了第一個戀人王正路。王正路是東北人,家在北平,人長得高高帥帥,很精神。聶華苓的文學才華也在大學期間被激發了出來,學校裡的派別之爭讓她看出了一種荒謬感,她動筆寫了第一篇小說《變形蟲》。
1948年,在激烈的內戰中,聶華苓在南京中央大學草草畢了業。在迷茫中,她想去北平找王正路。但當時水路已被戰爭截斷,她只能乘坐飛機前往北平,事後她才知道,她乘坐的那班飛機,是最後的一班飛往北平的飛機。
她和王正路在北平結了婚,一下子融入到了一個北方大家庭裡。因為王正路主張去臺灣,1949年,聶華苓跟隨丈夫,帶著母親、弟妹,一起去了臺灣。
在臺灣,經朋友介紹,聶華苓在《自由中國》找到了一份編輯工作。白天,她在雜誌社做編輯,晚上去一所學校教授英文。由於環境的變化,王正路適應不了,他的性格和情緒發生了很大變化。聶華苓一邊忙著養一家老小,還要應對王正路的壞情緒。兩個人的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縫。
後來,《自由中國》雜誌因為政治主張被當局查封,雜誌社的雷震、傅正、殷海光等人被捕。受到政治事件影響的聶華苓失去了工作,為了不牽連到身邊的朋友,她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不和外人來往。
在兩年的時間裡,她靠寫作、翻譯來賺取稿費養家。在臺灣,聶華苓不僅感到了作為一個「外鄉人」和「當地人」的疏離感,還因為政治事件的牽連而感到深深的壓抑。她原本是一個性格開朗喜歡交朋友的人,因為婚姻的不幸福,事業的打擊和養家的辛勞,使得她把自己外向的性格收斂了起來。
然而,壓抑的生活不但未見平順,反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聶華苓在空軍服役的大弟弟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沒多久,母親又因癌症去世。聶華苓曾說,母親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人。弟弟和母親的離去,幾乎要擊垮了聶華苓柔弱的身子。而那時,她的丈夫已離開臺灣去了美國,夫妻關係已名存實亡。
和聶華苓嬌弱美麗的外表不一樣的是她的堅強。多年來聶華苓辛苦工作,養著一大家人,從來都沒有喊過累。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有多麼的苦。
她不知道,一個真正美麗的女人,一定會有真正愛她的男人。在未知的等待中,這個男人出現了。
「我沒有任何遺憾。」
在一次朋友組織的作家交流聚會上,聶華苓的身邊坐著一個高高大大的,充滿幽默感的男人保羅安格爾。
保羅是一個美國詩人,在飯桌上,兩人的結緣卻是「不打不相識」。
保羅說:「現在我不能和你談,有人請吃晚飯。」
聶華苓回敬他:「我也有人請吃晚飯,我不能和你談。」
保羅接著說:「明天我很忙很忙,要見很多人,也許我們在哪兒見一下面。」
聶華苓說:「我也很忙很忙,我得送孩子上學,我得去大學教課,我得寫作。」
聶華苓沒有說謊,作為一個獨立女性,她確實要承擔太多的負擔。她的每一天,都是在忙碌中渡過。但儘管很忙,聶華苓永遠把自己打扮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她的學生曾經形容她「穿著旗袍、高跟鞋,很漂亮。」
保羅怔住了,這個有個性的,說著流利英文的獨立女性,是多麼美麗啊。
保羅向聶華苓提出約會的請求,聶華苓冷冷拒絕了他。因為她確實很忙,再者,儘管婚姻名存實亡,但她和遠在美國的王正路還沒有解除婚姻關係。
但保羅沒有放棄,他有預感,這個美麗的東方女子,是最適合他的另一半。在保羅的堅持下,兩人還是維持了朋友關係。他們閱讀彼此的作品,用信件來溝通。慢慢地,聶華苓發現了保羅像金子般寶貴的一面。
保羅有才華,他幽默、尊重並且包容的性格打動了聶華苓。她想,既然上天把一次幸福的機會擺在了面前,她有什麼理由不去珍惜呢?
保羅的家鄉在美國一個小鎮愛荷華,他向聶華苓發出邀請:「你願意來愛荷華嗎?」聶華苓用行動回答了保羅。在和王正路離婚後,1971年,聶華苓在美國和保羅舉行了婚禮。
婚後,夫妻二人相知相惜,互相包容。聶華苓說,他們夫妻一個是美國詩人,一個是中國寫小說的。他們就像打桌球友誼賽一樣。聶華苓和保羅都在年輕時經歷過飢餓,也都經歷過婚姻的不幸。相同的境遇讓兩人在很多方面非常合拍。每次買菜都是兩人攜手同行。在高朋滿座的家中,聶華苓和保羅總是互相大叫著對方的名字尋找對方。
保羅和聶華苓都喜歡水,他們的住所旁,也有一條河。他們常常帶著食物,坐著小船沿河而上,將船停靠在一個水灣處,保羅跳下水遊泳,聶華苓則在船上烤肉烤玉米。待保羅遊完泳上船後,兩人邊喝著酒邊暢快地聊著天。
聶華苓突然想到,夫妻二人都喜歡寫作,也喜歡交朋友聊天 ,為何不設立一個國際性的寫作計劃,邀請各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一起交流寫作呢。
雖然只是一時的突發奇想,但在兩人的努力和堅持下。這個「國際寫作計劃」項目真真切切地辦下來了,而且影響深遠。這麼多年下來,「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了超過120個國家的作家前往愛荷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互相認識並交流的機會。
和保羅在一起的日子,聶華苓度過了人生最幸福的時光。他們一起買菜,買花,逛小店喝酒,養小動物,永遠有說不完的話。幸福的兩人在一起,也讓身邊的朋友們如沐春風。所謂「神仙眷侶」,說的就是聶華苓和她的先生保羅吧。
然而,曲終人散的時刻還是到了。1991年,兩人原打算去度假。在芝加哥機場,保羅突發心臟病離開了人世。保羅離開後的幾十年裡,聶華苓沒有再搬過家,家裡還是保持著保羅在世時的裝修和擺設。她常常去保羅的墓前和保羅說話,寫很多回憶保羅的文章,在保羅的墓旁,她提前給自己留了一個位置……
保羅生前曾問聶華苓:「如果有一天,留下你一個人怎麼辦?」聶華苓說:「我們仍然在一起。」
後來,有人問已滿頭銀髮、步履蹣跚的聶華苓:「這輩子您有什麼遺憾嗎?」她坦然說:「我沒有任何遺憾。」
我想,任何一個努力工作,自尊自愛,愛人並且被愛的女子,應該是沒有什麼遺憾了。
文 | 君子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