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華苓:母親被騙婚,我的哭聲制止了她自殺,她還我不一樣的未來

2020-12-25 民國風度

如果到了垂垂老矣,與這個世界告別的日子已在眼前,回首往事,你有遺憾嗎?

我羨慕那些可以欣然回答「沒有遺憾」的人。

如果你就是一個沒有遺憾的人,那麼恭喜你!因為這意味著:在這漫長的人生中,遇到困難時你沒有逃避,遇到挫折你能再站起來。你努力過,奉獻過,幸福來臨時你也沒有錯過。總之,你的一生做到了盡心盡力。

著名華人作家聶華苓,就是這樣盡心盡力的美麗女性。她出生於民國時期,九十多年裡,她在大陸二十多年,在臺灣十多年,在美國五十多年。她見證過大大小小的歷史風浪,也經歷過人生種種挫折,在一路漂泊中,最終找到人生的目標和摯愛……

圖 | 聶華苓

長江邊是她的家

汪曾褀在小品文《乾絲》提到,美籍華人作家聶華苓和她的丈夫保羅安格爾來北京時,指名要在汪曾褀家吃一頓飯。汪老做的一桌子菜中有一大碗煮乾絲。文中寫道:

「華苓吃得淋漓盡致,最後端起碗來把剩餘的湯汁都喝了。」

「華苓是湖北人,年輕時是吃過煮乾絲的……我做這個菜是有意逗引她的故國之情!」

汪老這段文字是在1980年代聶華苓和她的先生回國探訪親友寫下的。

闊別故國三十多年的聶華苓,在踏上祖國土地,看到奔流的長江那一刻,她五味雜陳、百感交集。因為她就在長江邊長大,長江是她的起點,是她的家,她的青春和夢想。

圖 | 年幼的聶華苓

1925年,在湖北宜昌,一個軍官的家裡誕生了一個女嬰。女嬰七個月大時,女嬰的母親發現她的軍官先生在老家裡還有一個明媒正娶的妻子,並生了兩個兒子。

受過教育的母親發現原來自己被騙婚了,氣急攻心下竟要吞金自殺。突然,身邊的女嬰大聲啼哭起來,驚醒了身邊一心求死的母親。母親抱起嬰兒,大聲痛哭,卻再也下不了死的決心。很多年後,母親告訴聶華苓,她就是捨不得聶華苓才接受了和別的女人共享一個丈夫的現實。

聶華苓一歲多後,隨父母回到漢口聶家的大家庭裡。那裡有她的爺爺,父親的原配夫人和兩個同父異母的哥哥。

在那個大家庭裡,聶華苓父親的兩個妻子勢同水火,一個屋簷下兩個女人從不來往,沒有任何交流。聶華苓的爺爺是一個詩人,經常請詩友到家裡來吟詩作對,從小聶華苓耳濡目染,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聶華苓11歲時,父親聶怒夫在貴州陣亡。父親去世後,兩個妻子徹底決裂,同父異母的大哥和聶華苓的母親大吵一架後,聶華苓的母親獨自攜著自己所生的四個兒女離開了聶家。

圖 | 聶華苓與弟弟

不久,聶華苓3歲的小弟弟突然因病死去。那時,中日全面開戰,武漢形勢危急,接連失去至親的家庭在風雨中飄搖。孤兒寡母茫然無依,為尋安身之處,聶華苓和幾個兄妹跟隨纖弱的母親疲於奔命。先是和母親的遠房表哥一家人匯合,後又一同逃往了母親的外婆家——三鬥坪。

一家人租的木船溯江而上,經過了大大小小的險灘,小船好幾次幾乎要傾覆,終於在驚心動魄中到達了三鬥坪。在三鬥坪這個世外桃源,聶華苓渡過了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她和女伴在江河邊玩耍,樂不思蜀,忘記了憂愁,忘記了亂世……

但聶華苓的母親感到了憂慮。畢竟是一個半新式女性,她預感到知識對一個人命運的影響。於是她給聶華苓做思想工作,要聶華苓收起貪玩的心,繼續去上學。但聶華苓不願意,一來她捨不得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二來求學要遠離母親,她接受不了。但母親下定了決心,她異常堅決地要聶華苓必須去上學。面對母親的果決,聶華苓妥協了。

圖 | 1926年,聶華苓的母親在漢口

從學校到臺灣

因為戰爭原因,湖北的中學都遷到了恩施。聶華苓隻身一個人坐船去恩施的聯中求學。她在回憶中寫道:「當年我十四歲,就在那兒,母親流著淚,看我搭上小火輪去巴東。連連招手的母親孤立河岸上,在我的淚水中,越來越模糊了。從此我就流浪下去了……」

讀完初中,1940年,15歲的聶華苓和幾個同學在恩施搭上木炭車到重慶,通過考試,進入高中學習。畢業後,又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她原來想讀的是經濟系,因為據說經濟系畢業後可以找到高薪工作。聶華苓是家中長女,弟妹還小,母親沒有工作收入,她要養家。可無奈她對數學幾乎一竅不通,只好一年後改讀外文系。

抗戰期間,許多人都收不到家裡信息。因此,一想到家,聶華苓和女同學們只能哭。因為物資緊張,夥食只有炸黃豆和被稱為「炸彈」的硬饅頭,稀飯從來是不夠吃的,同學們要用力挖鍋底才能多吃一點。

在大學期間,她遇到了第一個戀人王正路。王正路是東北人,家在北平,人長得高高帥帥,很精神。聶華苓的文學才華也在大學期間被激發了出來,學校裡的派別之爭讓她看出了一種荒謬感,她動筆寫了第一篇小說《變形蟲》。

1948年,在激烈的內戰中,聶華苓在南京中央大學草草畢了業。在迷茫中,她想去北平找王正路。但當時水路已被戰爭截斷,她只能乘坐飛機前往北平,事後她才知道,她乘坐的那班飛機,是最後的一班飛往北平的飛機。

她和王正路在北平結了婚,一下子融入到了一個北方大家庭裡。因為王正路主張去臺灣,1949年,聶華苓跟隨丈夫,帶著母親、弟妹,一起去了臺灣。

在臺灣,經朋友介紹,聶華苓在《自由中國》找到了一份編輯工作。白天,她在雜誌社做編輯,晚上去一所學校教授英文。由於環境的變化,王正路適應不了,他的性格和情緒發生了很大變化。聶華苓一邊忙著養一家老小,還要應對王正路的壞情緒。兩個人的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縫。

後來,《自由中國》雜誌因為政治主張被當局查封,雜誌社的雷震、傅正、殷海光等人被捕。受到政治事件影響的聶華苓失去了工作,為了不牽連到身邊的朋友,她把自己封閉了起來,不和外人來往。

在兩年的時間裡,她靠寫作、翻譯來賺取稿費養家。在臺灣,聶華苓不僅感到了作為一個「外鄉人」和「當地人」的疏離感,還因為政治事件的牽連而感到深深的壓抑。她原本是一個性格開朗喜歡交朋友的人,因為婚姻的不幸福,事業的打擊和養家的辛勞,使得她把自己外向的性格收斂了起來。

圖 | 1946年,聶華苓和王正路

然而,壓抑的生活不但未見平順,反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聶華苓在空軍服役的大弟弟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沒多久,母親又因癌症去世。聶華苓曾說,母親是她一生最重要的人。弟弟和母親的離去,幾乎要擊垮了聶華苓柔弱的身子。而那時,她的丈夫已離開臺灣去了美國,夫妻關係已名存實亡。

和聶華苓嬌弱美麗的外表不一樣的是她的堅強。多年來聶華苓辛苦工作,養著一大家人,從來都沒有喊過累。但只有她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有多麼的苦。

她不知道,一個真正美麗的女人,一定會有真正愛她的男人。在未知的等待中,這個男人出現了。

圖 | 聶華苓與王正路少有的全家福

「我沒有任何遺憾。」

在一次朋友組織的作家交流聚會上,聶華苓的身邊坐著一個高高大大的,充滿幽默感的男人保羅安格爾。

保羅是一個美國詩人,在飯桌上,兩人的結緣卻是「不打不相識」。

保羅說:「現在我不能和你談,有人請吃晚飯。」

聶華苓回敬他:「我也有人請吃晚飯,我不能和你談。」

保羅接著說:「明天我很忙很忙,要見很多人,也許我們在哪兒見一下面。」

聶華苓說:「我也很忙很忙,我得送孩子上學,我得去大學教課,我得寫作。」

聶華苓沒有說謊,作為一個獨立女性,她確實要承擔太多的負擔。她的每一天,都是在忙碌中渡過。但儘管很忙,聶華苓永遠把自己打扮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她的學生曾經形容她「穿著旗袍、高跟鞋,很漂亮。」

保羅怔住了,這個有個性的,說著流利英文的獨立女性,是多麼美麗啊。

圖 | 保羅

保羅向聶華苓提出約會的請求,聶華苓冷冷拒絕了他。因為她確實很忙,再者,儘管婚姻名存實亡,但她和遠在美國的王正路還沒有解除婚姻關係。

但保羅沒有放棄,他有預感,這個美麗的東方女子,是最適合他的另一半。在保羅的堅持下,兩人還是維持了朋友關係。他們閱讀彼此的作品,用信件來溝通。慢慢地,聶華苓發現了保羅像金子般寶貴的一面。

保羅有才華,他幽默、尊重並且包容的性格打動了聶華苓。她想,既然上天把一次幸福的機會擺在了面前,她有什麼理由不去珍惜呢?

保羅的家鄉在美國一個小鎮愛荷華,他向聶華苓發出邀請:「你願意來愛荷華嗎?」聶華苓用行動回答了保羅。在和王正路離婚後,1971年,聶華苓在美國和保羅舉行了婚禮。

婚後,夫妻二人相知相惜,互相包容。聶華苓說,他們夫妻一個是美國詩人,一個是中國寫小說的。他們就像打桌球友誼賽一樣。聶華苓和保羅都在年輕時經歷過飢餓,也都經歷過婚姻的不幸。相同的境遇讓兩人在很多方面非常合拍。每次買菜都是兩人攜手同行。在高朋滿座的家中,聶華苓和保羅總是互相大叫著對方的名字尋找對方。

保羅和聶華苓都喜歡水,他們的住所旁,也有一條河。他們常常帶著食物,坐著小船沿河而上,將船停靠在一個水灣處,保羅跳下水遊泳,聶華苓則在船上烤肉烤玉米。待保羅遊完泳上船後,兩人邊喝著酒邊暢快地聊著天。

聶華苓突然想到,夫妻二人都喜歡寫作,也喜歡交朋友聊天 ,為何不設立一個國際性的寫作計劃,邀請各個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一起交流寫作呢。

雖然只是一時的突發奇想,但在兩人的努力和堅持下。這個「國際寫作計劃」項目真真切切地辦下來了,而且影響深遠。這麼多年下來,「國際寫作計劃」邀請了超過120個國家的作家前往愛荷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互相認識並交流的機會。

圖 | 聶華苓和先生保羅

和保羅在一起的日子,聶華苓度過了人生最幸福的時光。他們一起買菜,買花,逛小店喝酒,養小動物,永遠有說不完的話。幸福的兩人在一起,也讓身邊的朋友們如沐春風。所謂「神仙眷侶」,說的就是聶華苓和她的先生保羅吧。

然而,曲終人散的時刻還是到了。1991年,兩人原打算去度假。在芝加哥機場,保羅突發心臟病離開了人世。保羅離開後的幾十年裡,聶華苓沒有再搬過家,家裡還是保持著保羅在世時的裝修和擺設。她常常去保羅的墓前和保羅說話,寫很多回憶保羅的文章,在保羅的墓旁,她提前給自己留了一個位置……

保羅生前曾問聶華苓:「如果有一天,留下你一個人怎麼辦?」聶華苓說:「我們仍然在一起。

後來,有人問已滿頭銀髮、步履蹣跚的聶華苓:「這輩子您有什麼遺憾嗎?」她坦然說:「我沒有任何遺憾。

我想,任何一個努力工作,自尊自愛,愛人並且被愛的女子,應該是沒有什麼遺憾了。

圖 | 暮年的聶華苓

文 | 君子昭昭

相關焦點

  • 「三生三世」聶華苓:首個在臺灣翻譯毛澤東詩集的人
    她的奔波顯示了中國歷史波折。1949年因為她丈夫的背景需要離開中國到了臺灣。到臺灣後加入了一個叫「自由中國」的雜誌,這本雜誌剛開始其實是文藝雜誌,她任文藝版主編。這本雜誌有時批評國事,於是被迫關閉於1960年。那十年,政治上稱為「白色恐怖」時期。當時國民黨對那些政見不一樣的、有批評的人士是不包容的。但聶華苓個人覺得雜誌裡的大部分作家都是有頭腦的,比如殷海光。
  • 往事回思如細雨——記聶華苓女士
    從南京到北平,數月間,華苓與母親消息斷絕,關山阻隔。母親三十二歲守寡。1936年,農曆正月初三,任貴州平越專員的父親聶怒夫,殉難。正值紅軍長徵,遭殺害,屍首不全。華苓是長女,只有十歲。最小的弟弟華桐,只有三個月大,還沒見過父親。
  • 小姑子毀了我的婚姻,我非但不怪她,反而要感謝她讓我認清了渣男
    就像有個離婚女人吐槽自己的前夫時說的一樣:『婚後直到他背叛了婚姻,我才知道,我雖然是他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在他心裡只是個「替代品」,他真正在乎的是婚外的一個女人。他和那個女人在我之前就認識,也有過談婚論嫁,之所以沒結婚,是因為婆婆不同意他們結婚,說那個女人不是好人。
  • 我要變成和她不一樣的妻子和母親
    我哭著把他抱走了,不想他看到外婆的不堪。媽媽的偏執讓我感到失望,她毫不退讓是在維護什麼?她如此慷慨和隱忍,但誰會記得一個嚴辭刻薄的人的好?我突然像是照到了一面鏡子,看到了未來失態的自己。有一絲奇怪的想法冒了出來,我膽小不敢細想:媽媽已經影響到了我小家庭的關係。我開始變得和她一樣苛刻而易怒,家屬變得像我爸那樣無為和逃避。
  • 老婆生病,母親來幫照顧孩子,聽到她和我女兒說這話,我火冒三丈
    故事:老婆生病,母親來幫照顧孩子,聽到她和我女兒說這話,我火冒三丈。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弘揚社會正能量。(1)小時候我都是在父母的照顧下長大,雖說我生活在農村條件不好。但是父母也總是不缺吃不缺穿的關心我,還有一個妹妹。從小我就能感受到我的待遇比妹妹好很多,大概是父母重男輕女的想法。
  • 「我痛恨母親,可現在我跟她一樣」,孩子的宿命,由親子關係決定
    最近也有一位媽媽跟我說,「我有些神經質,我痛恨我的母親,可是現在我跟她一樣。」小時候,她的母親很少說話,每次她做了不合母親意願的事情,母親就會扇她耳光。5歲那年夏天的一天,她和母親打算午飯後去拜訪親戚。吃飯前母親要求她15分鐘要吃完,還在她旁邊放了鬧鐘。她當天喉嚨不舒服,吞咽難受,但她還是堅持吃了,因為不吃飯母親會不高興的。時間到了,她只吃了半碗,母親一聲不吭,走過來就扇了她一耳光,接著把飯碗和筷子奪過去丟進了垃圾桶。
  • 女兒說出夢想:我長大以後要像爸爸一樣送外賣,卻被母親暴打
    所以經常在社會中看到這樣的話"他還只是個孩子","你一個大人跟孩子計較些什麼?"一般說出這些話的家長,無疑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前不久我去參加我幼兒園女兒的家長聯誼會,就看到了一個教育上非常失敗的母親。
  • 父女聯手騙婚六人,女兒遇真愛動了心,父親:我要你付出代價
    鄭某(受害人)對駱某說:你把臉對著我,看著我,你看著我說話,你還想笑嗎?駱某:笑不出來。汪某(受害人):你也有今天啊?當初你有沒有想過你有今天?楊某(受害人):你為什麼這樣做呢?你告訴我啊,你是不是看我好欺負,三番兩次的騙我是不是,你明明知道兒子沒有親娘是不會幸福的,這個是無法代替的,這個是兒子一輩子的陰影,人家為什麼有個親娘而我兒子沒有呢?鄭某:你跟汪某結了婚領了結婚證,你又跟我結婚,並且又辦了未婚證明,你還說你不知道嗎?駱某回答:知道。鄭某:那你應該知道你爸在騙我,在騙錢。
  • 孩子,你的哭聲牽扯我的心
    孩子一出產房,妻子就打來電話,興奮地告訴我:「孩子生了,你聽,她哭了……」說完,妻子一邊「哦哦哦」的哄她,一邊將電話放在了女兒的嘴邊,讓我聽聽孩子的哭聲。當清脆而響亮哭聲通過電波,飛越萬水千山,傳到邊關哨所的哨位上時,我再也無法控制內心的激動和喜悅,眼淚潸然而下……列車駛入隧道,擠壓耳膜的疼痛,打亂了我的思緒。
  • 「結婚40年我還是處女」:同性戀騙婚背後是2000萬同妻的悲劇
    他堂而皇之地在微博跟朋友評論互動,現在不離婚是因為孩子還得老婆帶,過兩年等孩子可以上幼兒園全託了,再一腳把對方踹了。「她沒經濟能力,法院百分百會判孩子給我。」同性戀身份被揭發後,丈夫在微博公開道歉:羅老師,對不起,我就是個gay。是我騙了你,騙婚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自己。這是羅洪玲自殺的前一晚。8小時後,她帶著不甘和絕望,用一封遺書結束了生命。
  • 「我主張制止不了就放任,餘溫她卻喜歡過門」《懸溺》
    《懸溺》葛東琪;懸溺,懸感覺像是懸在空中,上不來也下不去,溺像似飄在水上沉不下去,懸溺讀快了就是「喜歡你」。「我主張制止不了就放任,這欲望與絕望之爭,餘溫她卻喜歡過門,臨走呢,還隨手關了燈,So funny 」。
  • 她曾是我最痛恨的母親,現在我卻要感謝她!
    但是我覺得我自己比一些人自信很多,因為我的自信是自己爭取來的,我的母親給了我贏得自信的工具。」這句話道出了真諦,我在實踐中也越來越覺得,孩子的自信其實不是靠父母無關痛癢的表揚獲得的,而是靠外界的成績刺激獲得的。要獲得這樣的成績,你必須努力再努力,必須給他壓力,要不Louisa怎麼可能在人才濟濟的哈佛睡到自然醒,也能輕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
  • 她曾是我最痛恨的母親,現在我卻要感謝她
    但是我覺得我自己比一些人自信很多,因為我的自信是自己爭取來的,我的母親給了我贏得自信的工具。」這句話道出了真諦,我在實踐中也越來越覺得,孩子的自信其實不是靠父母無關痛癢的表揚獲得的,而是靠外界的成績刺激獲得的。要獲得這樣的成績,你必須努力再努力,必須給他壓力,要不Louisa怎麼可能在人才濟濟的哈佛睡到自然醒,也能輕鬆獲得好的學習成績?
  • 程式設計師自殺事件女方同學:"逼死"丈夫的她曾是"美女學霸"
    圖據網絡 記者從警方獲悉,死者確實屬於跳樓自殺。經家屬報案,目前警方正在調查。 李強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翟某欣學習成績優異,「我記得研究生入學成績,她是年級第二。」加之長相甜美,這個「美女學霸」給李強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但在校園生活中,翟某欣並不是一個特別活躍的人,李強回憶,除了上課和某些活動,她在學校基本都不出現,「連我們的畢業照,她都沒有來拍,感覺她整個人比較神秘。」
  • 妻子生女兒時,我夢到了她,她曾對我說她怕,但那一刻她卻出現啦
    1995年,新疆工作的我被調至青海省格爾木,和我同宿舍的是一個叫建斌的小夥子,與我有著太多的共同語言。我們在一起常談起自己的家鄉,建斌說,他的家鄉每年夏天都會開滿金黃色的油菜花,可美了,這樣的話他不知道重複了多少遍。他還說,他有一個妹妹,像的家鄉油菜花一樣漂亮,可懂事了。也許是他說得太多,我總想見到他那個像油菜花的妹妹。
  • 我的母親:她很偉大,當之無愧
    我依稀記得小的時候晚飯後或者是閒暇的時候,我和姐姐總是趴在媽媽身上,睜著大大的好奇的眼睛,聽媽媽講述她的故事。那個時候,聽著媽媽講述著她的故事,只是覺得新奇,沒有體會到母親對於自己所處時代下發生的故事的情感。
  • 談及母親離世,她哽咽:「希望下輩子,她是我的女兒」
    她在庭審場上哽咽發言:「從案發當天到現在,已經一年八個月了,這一年八個月,我天天都在治癒我自己,我天天讓自己保持一個很良好的心態,然後去接受我的母親已經離開人世的這個事情,我每天都很想她」。聽到她的發言,不禁讓人心頭哽咽,忘卻她是明星的身份,她僅如萬千的普通人一樣,只是一個期盼著母親平安健康地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女兒而已。
  • 我的母親,她有一顆搖擺於日與夜的心
    它不是大兔子小兔子關於愛的抱抱的故事,也沒有擺出女性得體、謹慎或超越凡人的一面,它刻畫的母親是專注的、熱情洋溢的,不過卻時而憤怒,時而乖張,讓人心生好奇與憐憫。她是不是你熟悉的母親我不知道,但她可能是母親熟識的自己。每一個成為母親的人,都能辨認出自己走過的路。
  • 看著那個被學渣兒子逼到自殺的媽媽,我卻更同情她兒子
    因為兒子從小學習差,很早便進入社會,想到這她如鯁在喉,加上兒子還不聽管教,她更是絕望至極。事發當天,兒子又和她大吵了一架,氣急之下,才選擇自殺。教育是門修行,當媽太不容易,從孩子身上看不到希望,就只能自斷經脈。但媽媽自殺後,孩子就能變好麼?就像網友說的:「要是這位媽媽沒救活,下一個被逼死的可能就是她兒子。」
  • 談及母親離世,她哽咽:「希望下輩子,她是我的女兒」
    聽到她的發言,不禁讓人心頭哽咽,忘卻她是明星的身份,她僅如萬千的普通人一樣,只是一個期盼著母親平安健康地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女兒而已。知乎上有一個話題,標題是「如何走出失去至親的痛苦」?底下回答中的第一個高贊答案是:「走不出來的」。是呀,失去至親的痛苦如何走出來呢?這份悲痛和不舍將會在人生最難過、最開心的時刻浮上心頭,而你也會一直難過地問自己如果她還在的話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