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概念作文一等獎到臺灣各大文學獎冠軍,作家張怡微為學生寫作支招:模仿和背誦是訓練寫作的基石

2021-02-10 浙江高中語文團隊

 

一個寧靜的上午,小編有幸和張怡微相約在上海市中心一隅,向她討教關於寫作的經驗與感悟。其實,這些年,除了忙著生產作品,張怡微也熱心寫作教育事業。

應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之邀,她參加了教授青少年學生寫作的活動,去到全國不少地方,為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學生開設講座,面授機宜。

 

對於如今的學生來說,奧數、英語的重要性或許遠遠大於語文,但不容置疑的是,中文寫作是相伴一生的學科,即便離開學校,也是須臾不離身的謀生技能。

 

雖然中文是母語,但是真的能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其實並不多;學生之中,見到作文就發憷的亦不在少數。語文成績比不上英文,中文作文不如英文作文寫得溜,不少學生都有類似的感受。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個現象?學生在作文訓練中存在什麼樣的誤區呢?對此,張怡微有話要說。


小編:不少學生一看到作文就頭痛,這似乎是一個延續多年的問題,你覺得癥結在哪裡?

 

張怡微:我走了不少學校,發現很多孩子的作文把握不好結構,就是我們常說的起承轉合,而是像無軌電車那樣開下去,這一段寫完,不知道下一段要寫什麼。

 

有意思的是,在託福、雅思等考試中,學生對英文作文的格式都很清楚,也了解迎合考試的方法,雖然文章不一定出彩,但是基本的分數不難拿到。

 

這就提示我們,是不是訓練語文作文的路子不太對。語文作為母語,往往被寄予厚望,但事實上,中學語文的培養目標不是專業作家,因此作文考查的不是文採,而是思路、觀點和表達的準確性,也就是駕馭文字的能力。

 

我舉個例子,從火場跑出來兩個人,一個人驚慌失措,只會尖叫,而另一個人用三句話講清楚事發地點、可能原因、還有多少被困人員,這就是語言能力的高下,是要通過訓練,加以準確運用,在關鍵時候調度出來的。

 

再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辭職信、分手信、請假條之類的寫作,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語文對大部分人的考查目標,至於文學性,則是更高層級的東西了。



小編:按照你的說法,寫作是可以訓練的,那麼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呢?

 

張怡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學生的作文卻是可以訓練的,尤其是文章的結構,是需要背誦和模仿的。

 

以我個人經歷來說,我從小被父母要求學習鋼琴和毛筆字,現在回想起來,就是從模仿起步的。

 

我學鋼琴的第一個模仿對象是夜校老師,在寫字中則是臨帖的環節;一段時間以後,老師把譜子和字帖抽離,讓我嘗試脫稿,漸漸地,我發現沒有琴譜和字帖,我照樣能夠自如地發揮;再之後,老師鼓勵我多聽、多看,尤其是到現場聽音樂會、看展覽,仔細揣摩哪裡換氣好聽、為什麼在此處轉換筆鋒、如何處理筆順等,在潛移默化之中,我逐漸獲得要領。

 

寫作也是同樣的道理。在臺灣,中文基礎教育重視對原典的閱讀,但是林語堂、董橋、梁實秋等名家的文章通常很長,因而往往刪減一部分,把留下的文本納入課文或作為考題。

 

我發現,那些被刪減的文字大多是沒什麼大用的,經過淘汰而保留下來的部分則呈現出四平八穩的整齊結構。


對於不了解如何謀篇布局的學生而言,只要對這樣的經典架構進行模仿即可,基本上就是一個故事一個道理,照此結構寫作,老師可以在閱卷的時候一目了然。



小編:記憶是模仿的前提,但有不少人反對死記硬背,你怎麼看?

 

張怡微:我覺得記憶是要練習的,而且越早越好。

 

我在看書的時候,一直保持剪報和摘抄的習慣,最初是好詞好句,現在則是對著文獻做摘要,把有用的東西抄下來,堅持手抄,同時標記下頁碼、出版社和版次。

 

與此相比,現代人越來越依賴於便捷的記錄方法,如手機便籤等,其實這是不利於記憶的,因為記憶力和其他能力一樣,越不練習越差。

 

而且記憶靠的是童子功。舉個例子,我小的時候,媽媽總是在家裡放滬劇,我雖然聽不懂,但是多年以後,發現自己養成了「特異功能」,只要聽到曲目和唱詞,就能記下來,因為這就是我童年的聲音。

 

所以,我也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去現場聽音樂會、看展覽,孩子可能記不住,但是耳濡目染之後,一定會存有感覺。

 

小編:那麼,模仿的對象該如何選擇呢?

 

張怡微:模仿其實就是多看和要求類型相同的文章。比如,作文考試一般要求的是千字文,那麼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平時就著重閱讀千字左右長度的文章,掌握千字文的寫法,這是最切實有效的模仿。

 

同樣的,如果對文學寫作有興趣的同學,除了多看經典作品,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盯著一定長度的文章,有的放矢地模仿其寫作結構,通常練個十篇下來,就領悟其中的要點了。

 


小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現在的孩子可以選擇的書目太多了,不知道如何下手,對此,你有什麼建議?

 

張怡微:在我看來,除了文學專業的學生,大部分人的語文教育在高中階段就完成了。

一般的文學作品和名人名家,課本和考卷裡都有涉及,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不一定要看很多課外書,實際上學生也沒有那麼多時間抱著原著啃,所以把課內的範文精讀、讀好就行了,這正是接觸文學的捷徑。

 

臺灣教材包含不少名家作品的刪減版,大陸的教材也是一樣的,學生可以把文章改動前的原文找出來對比,多動動腦筋,哪裡做了改動?為什麼這麼改?差別在哪裡?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做文學研究的方法。

 

我在之前提到,學生寫作文的一大弊病是缺乏邏輯,思維跳躍,上下文寫的不是同一件事,這就要求他們養成用一個故事講一個道理的寫作意識,因為對於一個故事多個道理的寫法,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只是思路混亂的表現。

 

在這方面,我推薦學生讀短篇小說,究其原因,寫作文其實就是講故事,短篇故事促使他們更快地掌握文章的結構層次和謀篇布局,有助於訓練他們用一個故事講一個道理的能力。

比如《呂氏春秋》裡面的成語故事就是很好的讀本,不妨讓孩子用白話文把成語背後的故事和由此得出的道理複述出來,就形成了一篇完整的作文。

 

對於學有餘力或者對文學感興趣的學生,我建議他們挑選經過時間檢驗的東西進行閱讀,起碼100年以上,哪怕古代通俗小說也比現在大部分流行讀物要更有價值。

在讀書的同時,也可以適當地背誦經典篇章,就像我前面說的,記憶靠的是童子功,錯過了黃金年紀,很多東西只可能無限接近,不會覺得它是自己的一部分,烙印在大腦中了。



小編: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城市水泥森林,課業壓力大,生活單調乏味,有人覺得這些因素限制了孩子的思維,使得其寫作題材千篇一律,沒有真情實感。對這一現象,你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張怡微:真正的生活一定是和人有關的,尤其在上海這樣一個人口聚集的大都市,因此,學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對寫作題材的發掘能力。

 

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是嘗試逆向思維,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不要總是以我的角度出發,比如我第一次幹嘛、我生病了媽媽怎麼照顧我,而是可以換位思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比如爺爺奶奶第一次用智慧型手機是怎麼樣的情景,等等。

簡而言之,對於一件被眾人說爛了的事情,可以反過來講,就又有新意了。

 

小編:你提到的換位思考,其實是一種思維的品質。在寫作中,手法和結構容易被模仿,而思想卻很難得。

讀你的文章,總是可以發現對於人情的思考,有一些簡直不敢相信是出於一個不到30歲的人之手,那麼你認為作為學生,怎樣才能達到文章有思想性?

 

張怡微: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感情表達方式,我的文章裡面寫人情,重點表現人的兩難,不斷地衰老,並與歲月妥協。因此,我覺得學生的作文不一定非要表現陽光、積極的一面,因為生活本來就是充滿灰色地帶的。

 

在學校裡,老師往往強調事務的光明面,就算是描述挫折,最後也一定是克服的,這是目前學生作文的評分標準,和學校教育要求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有關。

但生活中的確存在很多困難和疑惑,小朋友的心裡也都知道,只是沒有辦法在考場上體現這部分經驗。

 

其實,小朋友的思維更接近哲學的原生狀態,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反而是見怪不怪,懶得多思考了。

在這一點上,新概念作文提供了不同的途徑,學生可以書寫考場作文所不能寫的東西,即生活的各個側面,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一種療愈和安慰。

相關焦點

  • 這位在復旦教授創意寫作的85後才女作家說,中國孩子寫作的最大問題...
    語文教育中的重頭戲就是「寫作」,中國孩子從小寫到大,但是其中不少人對寫作感到頭痛,甚至害怕寫作。除此之外,中國孩子的閱讀量也一直被吐槽。那麼關於閱讀與寫作能力如何從量變到質變?其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有什麼好方法?帶著這樣的疑問,外灘君找到了在復旦大學教授創意寫作的85後青年作家張怡微。她指出,閱讀的興趣要從童年期培養,不拘經典和載體,關鍵在於習慣的養成。
  • 張怡微寫作課的秘密
    他以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和MFA創意寫作為基礎,對戰後美國文學重新作出了解釋,討論教學與寫作日益緊密的關係。麥克戈爾將當代美國文學的源流分為,類似福克納的「實驗性高等現代派」,和詹姆斯和海明威這樣的「職業工匠」兩大類別。
  • 青年作家張怡微國慶線上雲分享,共話「散文的心」
    從中學的作文,到名家美文,再到遊記雜文,隨筆小品,理想的散文能提煉我們蕪雜的日常生活,建立自省的機制,好的漢語又能令我們的表達變得更準確、優美。中國有很強的古典散文傳統,令散文具有豐富而深厚的精神內涵,是中國文化精神價值的重要載體。然而對於現代散文的生成,我們真的了解它的歷史嗎?它的創造性在哪裡呢?在寫作散文之前,我們又該如何訓練自己看待人與世界,看待愛與情感,流變與傷痛的文學表達呢?
  • 北大培文杯對話新概念大賽:以青春文學推動中國寫作
    青春文學也是如此,在推動中國寫作事業方面最終有其貢獻。」著名作家、北京大學教授曹文軒29日在京談及青春文學賽事時作出上述表示。  「北大培文杯×新概念青春聯盟論壇」29日在北京大學舉行。此次論壇是繼上海「以文學之名,共賦青春——大賽作品集聯合發布」活動之後,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與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聯合舉辦的又一重要活動。
  • 從高考作文到青年寫作,蘇童、孫甘露、西川、楊照如是說——
    從進入考場一刻的緊張,到等待分數時的忐忑,許多學子憑藉考後估分大致得知了自己的成績範圍,但其中存在最大變數的主觀部分也許就在語文作文上。每年高考結束後,作文都會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認為應試作文與真正的寫作相去甚遠,但語感、用詞、邏輯等我們在寫作中重視的內容,在早年上學時的作文訓練中早有接觸。作家如何回望自己的「作文時代」?
  • 從高考作文到青年寫作,蘇童、孫甘露、西川、楊照如是說
    從進入考場一刻的緊張,到等待分數時的忐忑,許多學子憑藉考後估分大致得知了自己的成績範圍,但其中存在最大變數的主觀部分也許就在語文作文上。每年高考結束後,作文都會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不少人認為應試作文與真正的寫作相去甚遠,但語感、用詞、邏輯等我們在寫作中重視的內容,在早年上學時的作文訓練中早有接觸。作家如何回望自己的「作文時代」?
  • 新概念作文大賽二十年,他們也曾是獲獎者
    2月10日,第二十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二等獎獲獎名單公布。從1998到2018,《萌芽》雜誌主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已經走過了二十個年頭。或許如今已經無法延續巔峰時期的輝煌,但這項賽事作為中國的「語文奧林匹克」和「語文教學制度改革的第一道曙光」,依舊吸引著無數文學青年前來朝聖,也讓許多潛在的作者被發掘出來。
  • 新概念作文大賽20年,半部青春文學史
    第一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徐敏霞,第六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二等獎獲得者王若虛與第十二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李田也來到現場,與讀者分享了他們當年參加大賽的故事。4月27日,由現代出版社、《萌芽》雜誌社聯合主辦的「新概念20年,半部青春文學史——《新概念作文大賽20年精選》新書分享會」在上海書城舉行。
  • 作家林卓宇:小學暑假時就每天寫作四五千字
    如果要給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80後作家選一個90後接班人,林卓宇應該是不少人的選擇。  出生於1995年的林卓宇小學五年級時就出版了第一本書《心海潮音》,此後6年,他陸續出版《指尖上的花田》、《落日工廠》等13部著作,還拿下「魯迅青少年文學獎」、「冰心作文獎」、「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等獎項,成為了湖南省作家協會史上最年輕的會員。
  • 黃鸝作文名師攸洪姿:寫作基本功藏在家長和孩子的對話中!
    張中行是我國著名作家,他與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合稱"燕園四老"。他曾講到,好作文的第一條標準就是明確通達,其次才是真實、有情感。   對於初學寫作的小學生來說,我們首先要練的基本功應該就是明確通達。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呢?
  • 第20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揭曉 面對飛上火星的考題怎麼寫
    事實上,第20屆新概念作文大賽截至去年底共收到有效參賽稿90882份,參賽人數持續攀升,刷新了大賽歷史紀錄。來自浙江寧波蛟川書院高中部的高三學生陳嘉開,第一次參賽,獲得了二等獎。「這個結果不錯,挺滿意的。」面對媒體「圍追」,陳嘉開有點緊張,又透著興奮。「現在全國各類作文大賽很多,比如北培等影響力都挺大,新概念在整個學校大環境中,熱度似乎有點下降。
  • 靠稿費讀完大學,獲多個文學獎,現任教於復旦,被學生稱為白玫瑰
    張怡微也是一個青年作家,獲得過國內多個文學獎項,比如時報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紫金「人民文學之星」散文大獎等。張怡微張怡微的文學創作道路從高中時期就開始了。十七歲時,她獲得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這使她感到自己可以考寫作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 張悅然做客卓越教育談高考作文:寫作要個人特色
    【PConline資訊】談及80後作家,許多人心中會冒出三個名字:韓寒、郭敬明、張悅然。他們都因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而嶄露頭角,之後的道路卻各有不同。相較之下,張悅然在文學之路上平穩前行,頻頻獲獎,成為「中國年輕作家」的代表。
  • 文學|創意寫作的前景
    在現代教育及學術研究中,寫作教育長期以來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近年來,「創意寫作」(Creative Writing)在當下中國高校及學術界逐漸成為熱點,各大院校紛紛設置創意寫作專業或研究方向。在探析中國近10年來寫作教學及寫作學科問題與觀念的基礎上,可對「創意寫作」這一「外來」新興專業和學科的內涵及前景展開進一步探討。
  • 《從零開始創意寫作》:從文學愛好者到作家的成長之路
    引言1936年,美國愛荷華大學成立「作家工作坊」,首次將培養作家作為了一門學科。自那之後,全美國350多所大學都開設了寫作班,創意寫作也獲得了蓬勃的發展。到今天,美國幾乎所有的知名作家,都有過寫作班的學習經歷。
  • 專訪作家劉子超:旅行文學是最好的寫作訓練
    寫作是回家後用完整的時間另起爐灶的結果。一般來說,寫作比旅行難度大得多。書鄉:旅行對於你的意義有哪些?劉子超:旅行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旅行的意義,也就是生活的意義。對我來說,旅行和生活的意義之一,即見證並記錄這個時代的樣子。書鄉:近年來國內許多年輕作家開始創作旅行文學,你如何定義旅行文學?
  • 解決孩子寫作難題,讓你從菜鳥到達人——青鳥嚶鳴寫作計劃來了
    青鳥老師採用體驗式學習和過程寫作法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現推出「青鳥嚶鳴寫作計劃」,讓你從菜鳥到達人。美國有捲毛老師,中國有青鳥老師,捲毛老師教科學知識,青鳥老師教人文寫作,來——跟隨青鳥老師變成一隻小小的青鳥,一起飛進森林,飛進溪流,飽覽山川,暢遊世界,文思泉湧,妙筆生花。
  • 如何進行有效的英文寫作訓練?
    ,主要從英漢語言思維差異切入,從方面論層面,分享了提升英文寫作水平的兩點感悟。今天,將具體到操作層面,同大家談談究竟該怎樣進行日常寫作訓練。英文寫作,是一個極富創造性的過程。「依葫蘆畫瓢」,通俗說,也就是模仿。語言學習,一定是要經歷模仿這個階段的。語言的輸出環節,不管是口語還是寫作,都是從模仿開始。很多朋友一腔熱情,真是很想提高寫作水平,但卻又經常陷入兩個困境:要麼無從下手,苦於不知如何開始練習;要麼簡單追求數量,不求質量,一味瘋狂訓練,一段時間後,收效甚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新概念一等獎得主劉嘉俊的青春往事
    警方據此推測,他的死亡時間約在10天前,死亡原因或為急性心臟病發作。在他39年的人生裡,「劉嘉俊」這個名字曾被頻頻提起。1999年,憑藉《物理班》一文,劉嘉俊獲得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下稱「新概念」)一等獎,與他同屆摘得一等獎的還有韓寒等19人。
  • 張怡微談新作:為什麼一定要分通俗小說和嚴肅小說呢
    3月9日,青年作家張怡微過了她三十歲的生日。三十而立的張怡微非常忙碌,剛從臺灣政治大學結束五年博士學習回到上海,接下來要完成她的「家族試驗」系列短篇小說集《櫻桃青衣》的寫作,再寫一本重讀通俗小說的文本細讀專著,修改計劃要出版的關於《西遊記》續書的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