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大的舊書市場 文廟「懷舊風」再起

2020-12-22 東方網

  小人書、香菸牌子、三國演義,太久沒去文廟,小時候淘回來的寶貝早已不知身居何處,而文廟卻還在那裡。「每周日,一場以舊書古籍為主的盛宴,從黑漆漆的凌晨拉開帷幕。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喚做鬼市開幕也來得貼切,攤主挑著檯燈,顧客一目十行,考眼力界的時候到了。」曾到過文廟舊書會的人如此描述。自1986年起,一周一會的文廟舊書市場,是上海最重要的舊書集散中心,曾一度佔據上海書刊批發市場將近九成份額。沿著欞星門進入文廟,翻開了一個舊書市集的故事。

  「不知道文廟肯定不是賣舊書的」

  把一元錢放進售票窗口,售票員很快將一張粉紅色的小紙片遞出,並指了指欞星門。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以欞星命名孔廟大門,象徵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比肩,又意味著天下文人學士匯集於此,統一於儒學的門下。

  如今的舊書市場設立在大成殿的前方,攤主在大院四周的屋簷下擺放自己的書籍,而另一些攤主則直接將書籍擺放在院子的中央。「以前的書攤從欞星門入口處一直擺到大成殿的門口,院子裡、迴廊上,幾乎被一個挨著一個的書攤佔滿了。人擠人,好像連腳也沒地方放。」趙維明是文廟管理處服務管理部主任,每個星期天早上7點他都會準時出現在欞星門,風雨不改。

  說起舊書市場「紅紅火火」的那個年代,作為見證者的趙維明自有發言權:「2001年到2002年左右,舊書市場的客流量可以達到8000至9000人,250個攤位供不應求。」

  文廟舊書市場的建立,與著名的巴黎塞納河邊「十裡書市」有著一定淵源。「那是1993年,上海市民提議開辦一個像法國塞納河邊書市一樣的舊書集市,當時的南市區文化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經過籌備,便建成了『上海文廟舊書集市』,定為每周日開放。」自此之後,舊書市場漸趨火熱。「最早的攤位都是用粉筆字劃出來的,大夏天,滿腹經綸的讀書人赤膊蹲在地上根本顧不上擦汗。」趙維明說,那時全國只要幹舊書生意的,不管有沒有來過文廟,肯定都知道它的存在。

  如今走在文廟書市,昔日的紅火已歸於平靜,只留下90個攤位,每半年收取租金,但都是固定商戶,基本沒有人主動退出。近兩年,懷舊風再次「吹」起,舊書市場也有所回暖。「如今每到早上7點半兩扇門一打開,大包小包黃魚車『譁』衝進來。買書就喜歡這種氛圍,每個禮拜花一塊錢,即便不買書也來逛逛,找老朋友聊聊天。」當了十幾年管理員的趙維明,也從「不大愛看書」轉變為「經常看書」了。

  會老朋友,聊聊書,是最大樂趣

  幾年前,許澤章關掉了此前開的私人實體書店,轉到文廟書市來擺攤。

  許澤章的攤位並不大,和隔壁吳師傅三輪車的滿滿當當相比較,他每次只帶零星幾本書,但是只要和他交上朋友,提前告訴他書名、出版社、具體要求,任何書他都能通過各種渠道尋出來。

  在許澤章的書攤上,一本標價為480元的《中國動物生活圖說》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數量的多少和版本的稀缺決定了舊書的價格。」許澤章表示,一般民國時期的舊書已經開價150到200元左右,而這本貌似普通的《中國動物生活圖說》價格翻上三倍,主要是因為它有版權頁的書票,就連閱書無數的許澤章也是第一次看到。「這張版權票的所有者就是作者馮志鵬本人。」許澤章告訴記者,馮志鵬的作品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學知識的介紹,同樣是寫動物,他的描述更帶有文學色彩,否則也不值這個價。

  明年就將邁入古稀之年的許澤章,家中藏有的15000冊舊書,早已堆積至天花板。「我有書癮,一輩子的錢都花在這上面了,文廟就是『對我路子』,每個禮拜在這裡會會老朋友,聊聊書,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一本好書,「品相」「品味」都要好

  從1986年舊書市場剛開鋪時就來淘書的吳福康,是這裡的熟面孔。他形容自己對書籍是「如饑似渴」。「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高爾基的這句名言成了他的真實寫照。

  吳福康興趣廣泛,書多成災的他很受賣書人的歡迎,原因是他「不愛討價還價」。「很多書都是其作者一生智慧的結晶,而我花十幾塊,用幾天時間就能體會別人一輩子的東西,非常值得。」

  吳福康對書的痴迷,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是從連環畫入門的,那時候我還不太識字,就拜託當圖書管理員的父親帶些書回家給我看,長大後我就自己去新華書店買連環畫。」每周都會來舊書市場逛一逛的吳福康向記者展示了他當天的收穫——兩本畫冊,共40元。「這本《上海和西藏風光人文攝影展》並非純粹拍建築,而是從人文的角度拍出了照片裡的故事,回去我還要慢慢品味。」

  吳福康常聽旁人抱怨說淘不到好書,他認為「那是沒有眼光」。「只要你有興趣,就能看到好書。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書就是千裡馬,而你就要做伯樂。」如今淘書越來越「精」的吳福康總結,一本好書,就是「品相」「品味」都要好。「好多人喜歡收藏舊書,追求民國版、清朝版,但是如果這本書沒有實用價值,我也不會將它收藏在家裡。」

相關焦點

  • 上海文廟與舊書市場
    到了元代,上海升格為縣之後,元元貞元年(1295)真正意義上的上海縣學落成了,然而新建的縣學校舍質量不佳,僅幾年後就發生建築傾斜。於是,重新擇地重建文廟。不過,後繼的官員認為新址風水不佳,於是又重新回到梓潼宮原址拆除重建。之後,上海文廟歷年重建和擴建,並形成一定的規模。清康熙年間,上海文廟建築發展到最大規模。
  • 別了,上海文廟舊書市場!
    而這張門票僅能進入第二道門,也就是舊書市場的門,再進第三道門就需要在門口購買10元的文廟景點門票了。上海文廟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呢?購票的同時遇到了幾個外國背包族遊客,他們專程購買了10元的門票,計劃一覽文廟的歷史文化。
  • 上海文廟舊書市場現狀:除了門票還是1元,其他都變了
    文廟是紀念和祭祀儒家先賢孔子的祠廟。在老一輩的上海人眼裡,文廟不僅僅是些獨樹一幟的建築,還是飽含記憶的脈脈溫情。在他們看來,這種溫情就是由上海文廟的舊書集市帶來的。小小的舊書集市經歷了圖書出版的巔峰時期,也面臨著實體書商崩潰的歷史時局,事到如今,又會有怎樣的命運?
  • 上海老城廂曾有兩處文廟,都有什麼來歷
    近日,一則「上海文廟即將與大家暫別」的消息在朋友圈裡刷了屏,上海文廟將在今年啟動改擴建工程,出於施工期間安全因素考慮,文廟舊書集市將暫停對外開放。不少朋友表示出戀戀不捨之情的同時,也對於文廟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上海老城廂的「兩處文廟」究竟是哪兩處?曾經熱鬧的「舊書市場」是什麼的場景? 一提及「上海文廟」,熟悉上海老城廂的朋友腦海中首先迸現的就是位於文廟路的文廟,其實這所文廟是在19世紀50年代時從別處遷址過來的,而在此之前的文廟也有頗多歷史可尋。
  • 文廟,上海人永遠的記憶,你知道這裡曾經藏著個「鬼市」嗎
    認識上海,有很多種途徑。如果說美食是一把鑰匙,那麼最接地氣的美食,那些伴隨著上海人一起長大的美食,無疑是最具有人間煙火氣的,也是最能反映真實的上海。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個地方,不僅有地道的美食,也有上海人難忘的記憶,及很多人都不一定知道的「鬼市」那就是上海的文廟和它的舊書市場,一個即將要拆了重建的地方。
  • 上海文廟,古代祭孔的地方,門內門外可靜可鬧之地
    目前,上海面臨復工高峰期。專家透露,這一周會是疫情高發期,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做好防禦,還在放假的小夥伴就不要出門了,如果必須出門要搭乘公共運輸,一定要帶好口罩和勤洗手!也希望疫情嚴重地區的小夥伴們能度過這次危難關頭,加油!中國加油!喜歡淘舊書的上海人都知道,在上海老城廂的文廟,有一個舊書市集,不過有消息稱,今年這個舊書市集即將要關了!
  • 天津舊書市場又回來了!搬到了這裡……
    大獅子胡同美食坊效果圖顛沛流離的舊書交易市場自改革開放以來,從小海地、八裡臺到歷史博物館、二宮,從文廟、三宮、新世紀廣場、瀋陽道、鼓樓南街到古文化街,天津的舊書市有過相當繁盛的時期。尤其曾經位於三宮(南開文化宮)的舊書市曾是當年華北地區最大的二手書市場,也是從前無數人淘書的「天堂」,最繁盛的時候平時有60多個書攤,周末能達到200多個。三宮舊書市但天津舊書市場一路走來,可謂命運多舛。2016年,舊書市場被迫撤出古文化街。
  • 滬上舊書業「換一種活法」:所有人都是舊書經營者
    「在網上查過了」這個短句成了陳克希近年來收購舊書時常常聽到的口頭禪,成了許多前來鑑定的人的「金鐘罩鐵布衫」,好似罩上了就能在市場上所向披靡一般。也讓這位1979年就入了古舊書業的老法師感慨網際網路上舊書業品相鑑定的混亂現狀:「內不內行都能插一腳,添了多少麻煩。」同時他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對舊行業的衝擊更多卻是「盤活了市場」。
  • 上海老城廂,遊文廟豫園周邊等地,冬至將至這裡最有本地味
    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吃湯圓也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的,民間有「吃了湯圓又大一歲」之說。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一眨眼,還有十幾天就要冬至了,「至」謂之極致,冬藏之氣至此而極。
  • 北京潘家園舊書市場:中國最大舊書街,逛書攤兒的樂趣在於發現?
    有時候你能看到很多懷舊的印刷精美的領袖海報。這也是很多人喜歡的小人書,是中國的連環畫,在七八十年代以後有大量的出現,現在仍然是被很多人進行收集的對象。劍橋這套中國歷史是整套來賣的,其實我已經有了電子版,所以呢對我來講沒有什麼吸引力,其實它是非常值得自己家裡收藏很好的一套圖書。正在做著交易的書販子們。
  • 在重慶舊書市場淘書
    編者按對於淘書愛好者來說,走遍每一個城市的舊書市場,感受當地的獨特文化氣息,是淘書過程中所必要的。重慶,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特色的古老「山城」,也使得浸潤其中的古舊書業獨具風貌。今日,我們便跟隨淘書人秦老師的文字,一起走進重慶的舊書市場,在煙火氣息中感受它真實的生存力量。
  • 上海的文廟:曹聚仁/1962
    上海的文廟曹聚仁 | 《循環日報》1962上海文廟(民國)到過上海的,上海城隍廟,幾乎無有不去過的,九曲橋、湖心亭要說園林勝景,文廟路文廟公園還在城隍廟之上。上海之有文廟,迄今已經六百多年了,其間搬移了五次,移到目前這一文廟路上,倒還是近一百年間的事。
  • 城市漫步·追溯 | 書之旅:從文廟出發
    這麼多年來,也只有文廟書市自打1986年來還在文廟,雖然,文廟外面的鬼市在G20期間被整治掉之後就此消失了。那可是我讀大學期間(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每周末必去淘書的地方。每周日的文廟書市,總能看到熟悉的面孔,有些甚至是十幾年來一直都在,也有新加入這個營生的攤主。
  • 西安舊書市場有需求無平臺 市民盼給它一個「落腳點」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春節期間出現在西安多個區域的舊書市場,引發了不少書迷的淘書熱情。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走訪這些地點發現,同是書籍交易地,當下最火的「網紅」書店與舊書市場,正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前者遍地開花頻頻吸引著大眾眼球,後者生存空間越壓越小,不得不「打遊擊」式出沒。
  • 董力《天天》力薦上海「寶藏」 袁詠儀體驗手作天賦異稟
    你知道上海的東方明珠,知道上海的弄堂,那你有沒有聽說過上海的市集?今晚10點,《天天向上》走進上海四大市集,為你揭秘鮮為人知的上海寶藏!本期「家鄉的寶藏」跟隨劉燁、靳夢佳的步伐來到了上海的文廟舊書市場,「寶藏推薦官」董力一上來就給劉燁出了個難題——在文廟舊書市場尋找最貴舊書。茫茫書市,一時半會兒要想找對還真不是那麼簡單,劉燁是否能成功找到呢?才經歷燒腦難題,劉燁、靳夢佳又馬不停蹄地前往鸚鵡螺市集,幫助攤主銷售手作,一場售貨比拼在兩人之間拉開帷幕,誰又能獲得最終勝利?
  • 話說老上海之文廟,老城廂一景
    元代(1291年)建立上海縣後即建文廟,其是供士紳祭祀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孔子。同時,作為縣中秀才讀書深造的學府,是古代上海的最高學府。據查,元、明、清三朝,上海縣籍秀才考上進士作官的有二百七十九人,所以文廟在古代是培養人才之地。上海文廟建築群布局嚴謹,氣勢宏敞,極具民族特色。
  • 這裡有一份具有歷史感的上海清明出遊名單
    上海文廟——淘舊書,淘情懷在上海老城廂,有著一個承載著無數70後80後小囡的地方。他們在這裡淘過各種小人書,吃過燒烤,買過玩具,在香火爐之間玩耍。至今,坐落於黃浦區文廟街215號的文廟在每周日7:30~15:00保留著舊書交易市場的傳統。售票處的大叔賣了十餘年的門票,除了一塊錢的門票,別的的確相比之前已經沒落了很多。
  • 南京地理第5期丨倉巷:曾經的東吳糧道,曾經的華東舊書一條街……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倉巷才因為舊書市場再一次熱鬧起來。如今南京哪裡還可以淘舊書?南大旁的青島路、南師旁的寧海路、南藝后街都有可能!但在十幾年前,廣大書迷們心中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朝天宮倉巷——華東地區最大的舊書交易市場!朝天宮一帶,自明代起就有舊貨交易市場,後來逐漸發展到古玩交易。
  • 「舊書」情結
    所謂「舊書」,這裡特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文學書籍,那是我青少年時的讀物。記得「文革」初期,父親單位的造反派沒收了一大堆「毒草」書,堆放在一個房間裡。我從門縫裡看進去,裡面有《烈火金鋼》、《紅巖》等,於是幾次從窗戶爬進去拿出來看,扯破了一件新衣服,被母親抱怨了很久。
  • 滬最大國有舊書店不改初衷 網絡時代舊書「醇香」也能吸引讀者
    在實體書店經營困難的今天,這家隱藏弄堂深處的滬上最大國有舊書店,靠著良好的服務和優質的舊書,在書店行業中獨樹一幟。   舊書四五萬本本皆齊整   上世紀九十年代,新文化服務社在長樂路上開了第一家店。隨後,又於2000年搬到了瑞金二路410弄內。跟著箭頭指示走進弄堂,一番尋找之後才能發現服務社不起眼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