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舊書市場淘書

2020-12-19 孔夫子舊書網

編者按

對於淘書愛好者來說,走遍每一個城市的舊書市場,感受當地的獨特文化氣息,是淘書過程中所必要的。重慶,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特色的古老「山城」,也使得浸潤其中的古舊書業獨具風貌。今日,我們便跟隨淘書人秦老師的文字,一起走進重慶的舊書市場,在煙火氣息中感受它真實的生存力量。

在重慶舊書市場淘書

作者:秦濤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的時代,今天重慶跑舊書鋪的人,絕大多數是為了某一個小小的「現實」的目的,「發思古之幽情」者,恐怕百不得一二罷。——茅盾《舊書鋪》」

上引的是茅盾《舊書鋪》。抗戰時期,很有一些文化人流落重慶。缺衣少食尚在其次,無書可讀卻是要命的事情。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重慶也曾興起一些舊書鋪子。茅盾所記的是一處名為「米亭子」的舊書街。如今,張恨水、茅盾屢見過訪的這處舊書樂園早已風流雲散。唯一可供追想憑弔的遺蹟,是1942年成立的「米亭子小學」。不過,該小學早已遷出江北城原址,「米亭子」名存實亡了。

重慶淘書地點散憶

餘生也晚,到重慶淘書已是本世紀初。在渝十六年,最常去的舊書攤是楊公橋、石橋鋪,且按下不表。此外還有:

紅旗河溝立交橋洞裡曾經擺過舊書攤,書品極佳,多是故家流出的五十到八十年代出版物。如今記得淘到的有朱光潛譯的維柯《新科學》、楚圖南譯的斯威布《希臘神話和傳說》上下冊、範壽康《朱子及其哲學》等,都以牛皮紙作書衣。到此淘書,最好坐619到大廟下車,先吃一碗「海關對面」的幹拌豌雜麵,配一碗桃花羹。不過這裡後來整治擺攤,清理掉了。

大石壩路邊偶見過一中年男子推木板拖車賣舊書,曾淘到幾本文物出版社的書。此處距離九村烤腦花總店極近,淘書之後去喝夜啤酒最痛快。不過這裡交通不便,後來未曾過訪。那名男子多半早已轉行。

北碚的天生農貿市場地下有一溜舊書攤,多半是從西南大學的學生手裡收來,沒有什麼好書。淘到過一冊毛遠明籤名鈐印本《碑刻文獻學》,一套80年代自然舊的《論法的精神》。沿著西南大學,如今開有兩間舊書店。其中一家在閣樓上,沒有像樣的書;另一家是新開的沿街鋪面,店名忘記了,淘到過臺灣洪範書店1978年的《鬱達夫南洋隨筆》。下縉雲山,訪雅舍後,不妨順道來這裡淘個書。

此張圖片來源網絡

黃桷坪的川美外有家舊書店,店名也不記得了。藝術類的舊書,頗有一些。淘到過什麼書,也忘記了。逛逛川美,淘一本老畫冊,到交通茶館坐一下午,真是再愜意不過的神仙生活。

重慶大學B區外沙楊路上有家舊書店,文史類書很多,品相也好,就是賣得貴,極尋常的也在二十元以上。我逛過兩次,從來沒買過。這家馬路對面,就是好吃的「(足拜)抄手」總店,很小很好吃的蒼蠅館子。(按:足字旁加個拜)

磁器口有一家「古舊書屋」,以紅色畫報、宣傳畫、小人書為主。十八梯曾經的舊書攤,如今也清理掉了。

以上都是散兵遊勇。重慶最大的、也最接近茅盾筆下草莽氣十足的舊書市場,當然是石橋鋪和楊公橋。(據說中興路也有舊書經營,只是在渝十餘年,居然始終乏緣一訪,無從置喙,只好姑俟異日了。)

清理前的楊公橋舊書市

楊公橋是重慶最複雜的立交橋之一,橋洞裡寄居著各色營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十家舊書店。我在楊公橋淘書,已有十餘年歷史,遠在石橋鋪之前。

當時還在新校區上大二或大三,某日與大明一起坐公交車至半月樓,穿入一地下通道,七拐八拐,循著重慶橋洞裡特有的下水道氣息,摸到一個呈幹字形的橋洞,總有四五十米深,裡面密布書肆。沙坪垻高校林立,重大、西政、重師、川外皆在左近,半月樓有沙坪垻圖書館,小龍坎有重慶市圖書館,貨源當不成問題。

這些書肆每戶約二三平米,積書至頂,才容一人周旋,以二手教科書居多。但每戶都有至少半面牆,賣些老舊書籍。其中也有兩三戶專營舊書的,因深諳此行,定價要高昂得多,只能淘些別處沒有的書。例如我有一次拿到一套三冊臺灣1984年版的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60元。在十年前來講,並不便宜。

楊公橋下的橋洞入口,進去即是連排的舊書肆

如今楊公橋舊書市,作為重慶近二十年來最大、最富特色的舊書市場,在去年的市政市容整治中,已被清理掉了。我只將最後一次在此淘書的場景用文字記錄下來,留作紀念。

除了上面提及的幾家專營店,橋洞中的其他鋪子,價格就非常便宜了。我淘書,檔次很低,一向喜歡撿便宜貨。而這些書肆老闆,大多毫不懂書,漫天要價。只要稍懂行情,即可坐地還錢。十年來,一書包一書包背回來的舊書,總有五六百冊。而且楊公橋下始終瀰漫著一種下水道的氣息,這裡的書浸染既久,臭味相投。我現在蒙上眼,從書架上信手取一冊書,鼻下一過,即可知是不是得之楊公橋下。

如今到這裡,一派蕭條氣息。有一家以往書積得頂天立地的鋪子,四壁蕭然。心知不妙,一問,要搬遷。問此地要改作何用?老闆口出憤語:「開妓院。」再問到哪裡另謀店面?老闆說:「舊書不掙錢,打算稱斤賣廢紙,改行。」鄰鋪老闆接口:「大學生都不讀書嘍,賣給哪個去喲!」

橋洞內景一

聽罷無言,默默低頭覓書。以往不入眼的尋常貨色,此刻爭相映入眼帘。這才明白,這哪裡是尋常貨色呢,只不過仗著這片寶地似乎會天長地久開在這裡,任其權寄架上,擇日來取罷了。樂莫樂於新相知,哀莫哀於生別離。回憶十餘年前懵然闖入這片洞天的喜悅,再看看眼前的凌亂狼藉,終於忍不住心頭一酸。

橋洞內景二

橋洞裡面除了舊書肆,還有菜鋪、剃頭鋪、修鐘錶鋪等

眼下,楊公橋下的這片洞天,將只餘空洞了。僅存的碩果石橋鋪,還能支撐多久?

書肆內景一

書肆內景二

這是其中面積較大的書肆

最後一次在楊公橋下淘書了,不再挑剔,稍能入眼的全部拿下。莫待此書成追憶,卻道當時只尋常。

《魏晉南北朝詩選講》,作者韓兆琦是《史記》名家,不意有此小書;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寄架已久,品相絕佳;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名家小書;程嘉哲《九歌新注》曾未寓目;顧平旦、曾保泉《對聯欣賞》也不曾聽說,但有張伯駒題籤,應不會差;陳蒲清《文言文基礎知識問答》、周秉鈞《古漢語綱要》性質相近,一屬普及的,一近研究的,搭伴拿下。

淘到的幾冊文學書

《大眾川菜》是豆瓣奇書,評分9.1,可惜品相差一點。《拜倫抒情詩七十首》譯者楊德豫,近日讀《楊樹達之後的楊家》方知是楊樹達的公子。這是淘舊書的樂趣:舊書攤未必更新,但我的知識在更新,則老書攤往往能有新得,這是其一;得此1981年的初版初印本,仿佛穿越歷史,親接其人,這是其二。

《東韃紀行》雖久聞名,但不是研究這一段的,因插圖精美、題材有趣,購之;《美國法律思想模式》是西南政法學院法制史教研室自己組織翻譯、印行的教學參考材料,扉頁有「楊老師指教」字樣,或是從景凡先生處流出的。其餘如張恨水《山窗小品及其它》、榮孟源《歷史筆記》、郭沫若《歷史人物》、文史資料出版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志摩的詩》等,大抵薄者5元、厚者10元,總計24冊,書資100餘元。

全部收穫24冊舊書

呂叔湘《文言虛字》,扉頁題有「大明購於昆明 1962.11.」,並有鈐印,我不認得印文。

憶及第一次陪我到楊公橋的大明,畢業十年,再也未曾謀面。

《文言虛字》的扉頁題字

後人有歪詩一首嘆曰:

舊書洞天空餘洞,

楊公橋畔只見橋。

文事日盛書益少,

故紙堆裡夢逍遙。

大疫後的石橋鋪舊書攤

現在,重慶值得去的舊書攤,只剩石橋鋪了。大疫已持續半年,我十分牽掛石橋鋪舊書攤的安危,久惦記著要趁天氣晴好,前往探望。

昨天上午,細雨濛濛。驅車到鵝嶺公園遊玩。午後,在蔣、宋曾經下榻的飛閣吃大紅袍冰淇淋,喝美齡招牌咖啡。雨漸漸停了,竟然放出陽光來。遂決定乘一號線,往左近的石橋鋪而去。過三站路,出五號口,步行近三裡路,時隔大半年,終於又站在了渝州交易城那座「氣勢恢宏」的大門口。舊書攤別來無恙否?半年的疫情,對於本就不景氣的露天擺攤的脆弱舊書業,實在是巨大打擊。步入大門,心中忐忑之餘,竟湧上半句詩:近鄉情更怯。

終於放下心來

很快望見了山川依舊的舊書攤。重慶的市井,永遠如此熙攘、吵鬧、擁擠、令人心安,有著巨大的治癒效果。

石橋鋪的舊書攤,大約八九家。每家都是條凳、板凳、木板、遮陽傘拼搭而成。以往第一攤總是會有個「三元一本」專區,擺在地上任人挑揀。今天可能因為雨後地上潮溼,沒有出這個攤。我在「三元地攤」淘到過魯迅《漢文學史綱》、辛子牛《漢書刑法志注釋》之類的書。

白髮蒼蒼的老書友

《漢書·藝文志》書分六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讀書人多隻關注前三略,如今的新書店裡大體也是這個格局。李零說:實際上後三略的數量巨大。石橋鋪每個舊書攤堆了四面的書,至少兩面都是醫藥、卜筮、收藏、琴棋書畫之類的後三略書。只有一面,是文史舊書。還有一面,是童書和盜版暢銷書。

後三略書

文史舊書1

文史舊書2

童書和盜版暢銷書

淘到一冊《建築小品實錄》,10元,當圖畫書看著玩兒。

前幾年去甘肅嘉峪關,下探地穴,看過幾座魏晉墓,對彩繪磚印象深刻。剛好看到重慶出版社的一套,都是10元一冊,買回來玩其古稚。鄰攤有潘偉斌的《魏晉南北朝隋陵》,10元,正好一併拿下。

待宰的肥豬

這一幅令我想到《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的遺言: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奔北邙。

兩本有趣的民俗研究著作: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10元,封面設計是典型的九十年代地攤風。可能因為文案、包裝出色,此書1990年6月一版之後,9月已經第三次印刷,印量達75000冊,妥妥的學術暢銷書。不知這七萬多名讀者讀了,會有幾人大呼上當?

另一本是餘雲華《拱手·鞠躬·跪拜:中國傳統交際禮儀》5元,封面設計、文案都很規矩,就顯然沒有那麼暢銷了。不過未必沒有「上當受騙」者。從書口蓋的三枚紅章來看,此書原藏於一家「重慶渝中艾……高級公關藝術學校」。這所學校目前查不到相關信息,大概是九十年代特有的產物。

九十年代地攤風的封面設計

本科課堂上聽講西方哲學的老師推薦過一冊羅素《西方的智慧》,5元,今日於此得之。此書舊主人,看來是一位前輩校友。

這個封面是典型的九十年代小資風,多用於《羅蘭小語》之類

隨著主校區的遷徙,西政博覽書店也已關停了。

此外,還收穫《六韜淺說》5元、《兵經釋評》5元、陳榕甫《詩詞漫話》5元、啟功《詩文聲律論稿》5元、陳美林《新批儒林外史》10元。

收穫的幾冊舊書

平時書最多、書品最好的一家,今天沒有開張,用塑料布緊緊包裹著攤子,令我心中生出一絲隱憂。

沒有開張的書攤

背著沉重的書包,回首出門。渝州交易城門口的兩座大型金色雕塑,似不知人間疾苦,仍昂揚躍入天際。雕塑背後,晦暗的風雨與初綻的曙光並存,令人無從捉摸老天的陰晴。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且惜取眼前的舊書吧。既見舊書,雲胡不喜?

渝州交易城門口浮誇的金色雕塑,伴著刻章、照明的招牌,縱橫天際的電線,正是重慶的土味特色。

相關焦點

  • 舊書攤兒
    讀書人是書蟲,把淘書視為最好的消遣,其中的樂趣我也能體會到一二:在書堆裡淘來揀去,有可能帶來意外驚喜,就像舊雨不期而遇;何況如今的書籍奇貴,舊書肆時常可以撿到便宜,著實吸引人。    上世紀80年代我住在北京的北太平莊附近,常常不遠十多公裡的路程,騎車到琉璃廠淘舊書。
  • 別了,上海文廟舊書市場!
    文廟舊書市場位於文廟第二道門內的大院裡,舊書市場的大門與文廟的大門都是同一個門,方向朝南。第三道門是文廟景點的參觀處。1元一張的門票是進入書市的有效票據,覺得不貴就索性購買了兩張,計劃一張作為收藏券藏在書中。而這張門票僅能進入第二道門,也就是舊書市場的門,再進第三道門就需要在門口購買10元的文廟景點門票了。
  • 高校舊書市場受熱捧 商家按斤低價收購再出售
    原標題:高校舊書市場受熱捧 商家按斤低價收購再出售  中新網南昌9月11日電(王姣胡文豔)開學季,各高校又掀起了新一輪「考研熱」、「考證熱」,中新網記者在江西部分高校附近的書店發現,二手書正悄然熱銷。有商家向記者透露,大部分舊書都是在學期末向學生按斤低價收購的,只有小部分熱銷書才按本收購。
  • 上海文廟舊書市場現狀:除了門票還是1元,其他都變了
    在他們看來,這種溫情就是由上海文廟的舊書集市帶來的。小小的舊書集市經歷了圖書出版的巔峰時期,也面臨著實體書商崩潰的歷史時局,事到如今,又會有怎樣的命運?曾經的「滬上淘書樂園」文廟舊書集市在興起之初並不頻繁,一年僅舉辦4次(春節、元宵節、暑假、國慶節)。1993年,上海市民提議開辦像法國塞納河邊十裡書市一樣的舊書集市。
  • 買賣舊書 書販月均賺三千(圖)
    凌晨4時擺地攤 舊貨市場成聚集地 從挑書人手中拿貨 普通舊書加一半價 古書則賣到成百上千元———  昨夜,大風降溫,寒意卻絲毫沒有降低書販們淘舊書的欲望。今晨4時,在度過元旦假期後,潘家園舊貨市場迎來2007年的首個周末。
  • 淘書樂 樂陶陶 ——臨沭縣實驗小學讀書節開展「淘書樂」活動
    晴空麗日,藍天白雲,4月20日下午,臨沭縣實驗小學全體師生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 「淘書樂」活動。此次「淘書樂」是臨沭縣實驗小學校園讀書節系列活動之一,旨在讓學生們利用家中閒置書籍,通過圖書交換的方式,淘到自己喜歡的好書,以此實現資源共享。
  • 天津舊書市場又回來了!搬到了這裡……
    尤其曾經位於三宮(南開文化宮)的舊書市曾是當年華北地區最大的二手書市場,也是從前無數人淘書的「天堂」,最繁盛的時候平時有60多個書攤,周末能達到200多個。三宮舊書市但天津舊書市場一路走來,可謂命運多舛。2016年,舊書市場被迫撤出古文化街。
  • 男子多年前100元買本舊書 如今叫價100萬
    男子多年前100元買本舊書 如今叫價100萬   時隔幾年舊書叫價都翻倍  年年來逛書市,姜立夫在瀋陽書市上淘到的寶貝已經不下一百種,比如1948年出版的《魯迅全集》一共20冊,他一本不缺,這都是他年復一年逛書市積累下來的,當時花50元錢買的一本,現在要價300元。這還不算什麼,姜立夫給記者講了另外他在書市淘寶的經歷,更是讓人驚奇。
  • 閒逛重慶北濱路興源廣場舊書集市,淘到近4000元的一套書
    作者 |讀書人的詩與遠方(孔網店鋪:讀書人的詩與遠方書店)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態重慶舊書集市,現在留下來的,也就算江北北濱路興源廣場書刊廣場算聚集性最大的書刊市場了,這個存在了十多年的重慶最大書刊市場
  • 舊書當廢紙賣可惜 大學生欲建公益書屋循環利用
    即將畢業的李歡說,學校給兩天時間,讓同學們在校內開「跳蚤市場」,把舊書和舊物品處理掉,他也參加了,兩天才賣了3本書。  不少學生沒有用舊書的習慣  「我在海南師範大學收購舊書20多年了,收購的書都在家裡放著,等積累夠了一大批就拉到印刷廠回收,進行廢物利用。
  • 上海文廟與舊書市場
    1986年,文廟自發成為上海最重要的舊書集散中心,曾一度佔據上海書刊批發市場將近九成的份額。1993年,有人提議上海可以開辦類似塞納河邊「十裡書市」那樣的舊書集市,提議當即得到各方的贊同。經過對文廟自發舊書市場的規範和整頓,上海文廟舊書市場便於每周日與公眾見面,並延續至今。
  • 二手書、二手家電、愛心植物 重慶渝北區愛心淘寶集市又開張了
    好書傳播知識傳遞愛今天(5日)下午,位於重慶渝北區龍山街道的龍脊廣場上,人頭攢動,一年一度的「愛心淘寶日」在「35學雷鋒」這一天如期啟動。這些善款將捐獻給重慶慈孝文化促進會用於扶貧幫困、關愛留守兒童等志願服務項目。愛心淘寶日她們堅持了很多年
  • 胡桂林︱從舊信封見證舊書街的興衰
    看似普通,卻見證了隆福寺舊書業曾經的繁榮。用時風,凡事都往大了吹的話說,這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算算已是近八十年前的舊物了,足以發思古之幽情。據中國書店老人回憶,「1958年,隆福寺街舊書業共有17家參加了公私合營,以後併入中國書店。目前,僅在前修綆堂原址保留一處舊書收購點,其餘門市部已全部撤銷」。隆福寺街是北京隆福寺前的一條東西街。全盛時,這條街上曾有過幾十家舊書店,是僅次於琉璃廠的著名文化街。
  • 上海最大的舊書市場 文廟「懷舊風」再起
    「每周日,一場以舊書古籍為主的盛宴,從黑漆漆的凌晨拉開帷幕。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喚做鬼市開幕也來得貼切,攤主挑著檯燈,顧客一目十行,考眼力界的時候到了。」曾到過文廟舊書會的人如此描述。自1986年起,一周一會的文廟舊書市場,是上海最重要的舊書集散中心,曾一度佔據上海書刊批發市場將近九成份額。沿著欞星門進入文廟,翻開了一個舊書市集的故事。
  • 高校二手書市場繁榮
    這樣算來,無論是買是借,還是舊書划算。  買舊書「便宜」。  據了解,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教材銷售途徑是學校教材科,教材往往是原價出售,新教材不菲的身價讓學生們望之生嘆。復旦大學一項統計顯示,在該校2002級和2003級同學獲得教材的途徑中,來自教材科的書只佔36.9%,63.1%的書來自其他途徑。教材能否打折出售呢?
  • 「1美分買書」激活歐美舊書市場
    [摘要]依託愈發成熟的網購技術,「1美分買書」業務正在重塑歐美的二手書市場。許多薄利多銷的中間商藉此發家致富,那些本該流向垃圾場的舊書,也得以和更多愛書人相逢。 公司的兩輛貨車會定期拜訪慈善商店,每周拉回超過20噸舊書。慈善商店的儲備看起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二手書商們並不滿足,又把目光瞄向了圖書館、學校等場所。總之,哪裡有被淘汰的舊書或慈善售書活動,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篩選環節耗時費力商家們表示,收上來的舊書品相不佳,是最耗費他們精力的問題。
  • 西安舊書市場有需求無平臺 市民盼給它一個「落腳點」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春節期間出現在西安多個區域的舊書市場,引發了不少書迷的淘書熱情。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走訪這些地點發現,同是書籍交易地,當下最火的「網紅」書店與舊書市場,正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前者遍地開花頻頻吸引著大眾眼球,後者生存空間越壓越小,不得不「打遊擊」式出沒。
  • 滬上舊書業「換一種活法」:所有人都是舊書經營者
    「在網上查過了」這個短句成了陳克希近年來收購舊書時常常聽到的口頭禪,成了許多前來鑑定的人的「金鐘罩鐵布衫」,好似罩上了就能在市場上所向披靡一般。也讓這位1979年就入了古舊書業的老法師感慨網際網路上舊書業品相鑑定的混亂現狀:「內不內行都能插一腳,添了多少麻煩。」同時他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對舊行業的衝擊更多卻是「盤活了市場」。
  • 在舊書網上買書很有意思
    我現在感覺在舊書網上買書很有意思了,原先中山公園舊書市場還在的時候,我去市場裡找書還需要碰運氣,如果遇上合適的書才會買下來,有時候想買一本需要的書,如果市場裡沒有,即使再有錢也沒辦法如願以償。現在我又要在網上買一本書了,這本書我也是在市場上搜集了很久,但是一直沒有找到這本書。但在舊書網上,我只是點了搜索,就出現許多舊書資源供我選擇。我也發現在微信公眾號裡的舊書網上是下不了單的,都需要在手機的App上確認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