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於淘書愛好者來說,走遍每一個城市的舊書市場,感受當地的獨特文化氣息,是淘書過程中所必要的。重慶,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特色的古老「山城」,也使得浸潤其中的古舊書業獨具風貌。今日,我們便跟隨淘書人秦老師的文字,一起走進重慶的舊書市場,在煙火氣息中感受它真實的生存力量。
在重慶舊書市場淘書
作者:秦濤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的時代,今天重慶跑舊書鋪的人,絕大多數是為了某一個小小的「現實」的目的,「發思古之幽情」者,恐怕百不得一二罷。——茅盾《舊書鋪》」
上引的是茅盾《舊書鋪》。抗戰時期,很有一些文化人流落重慶。缺衣少食尚在其次,無書可讀卻是要命的事情。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重慶也曾興起一些舊書鋪子。茅盾所記的是一處名為「米亭子」的舊書街。如今,張恨水、茅盾屢見過訪的這處舊書樂園早已風流雲散。唯一可供追想憑弔的遺蹟,是1942年成立的「米亭子小學」。不過,該小學早已遷出江北城原址,「米亭子」名存實亡了。
重慶淘書地點散憶
餘生也晚,到重慶淘書已是本世紀初。在渝十六年,最常去的舊書攤是楊公橋、石橋鋪,且按下不表。此外還有:
紅旗河溝立交橋洞裡曾經擺過舊書攤,書品極佳,多是故家流出的五十到八十年代出版物。如今記得淘到的有朱光潛譯的維柯《新科學》、楚圖南譯的斯威布《希臘神話和傳說》上下冊、範壽康《朱子及其哲學》等,都以牛皮紙作書衣。到此淘書,最好坐619到大廟下車,先吃一碗「海關對面」的幹拌豌雜麵,配一碗桃花羹。不過這裡後來整治擺攤,清理掉了。
大石壩路邊偶見過一中年男子推木板拖車賣舊書,曾淘到幾本文物出版社的書。此處距離九村烤腦花總店極近,淘書之後去喝夜啤酒最痛快。不過這裡交通不便,後來未曾過訪。那名男子多半早已轉行。
北碚的天生農貿市場地下有一溜舊書攤,多半是從西南大學的學生手裡收來,沒有什麼好書。淘到過一冊毛遠明籤名鈐印本《碑刻文獻學》,一套80年代自然舊的《論法的精神》。沿著西南大學,如今開有兩間舊書店。其中一家在閣樓上,沒有像樣的書;另一家是新開的沿街鋪面,店名忘記了,淘到過臺灣洪範書店1978年的《鬱達夫南洋隨筆》。下縉雲山,訪雅舍後,不妨順道來這裡淘個書。
此張圖片來源網絡
黃桷坪的川美外有家舊書店,店名也不記得了。藝術類的舊書,頗有一些。淘到過什麼書,也忘記了。逛逛川美,淘一本老畫冊,到交通茶館坐一下午,真是再愜意不過的神仙生活。
重慶大學B區外沙楊路上有家舊書店,文史類書很多,品相也好,就是賣得貴,極尋常的也在二十元以上。我逛過兩次,從來沒買過。這家馬路對面,就是好吃的「(足拜)抄手」總店,很小很好吃的蒼蠅館子。(按:足字旁加個拜)
磁器口有一家「古舊書屋」,以紅色畫報、宣傳畫、小人書為主。十八梯曾經的舊書攤,如今也清理掉了。
以上都是散兵遊勇。重慶最大的、也最接近茅盾筆下草莽氣十足的舊書市場,當然是石橋鋪和楊公橋。(據說中興路也有舊書經營,只是在渝十餘年,居然始終乏緣一訪,無從置喙,只好姑俟異日了。)
清理前的楊公橋舊書市
楊公橋是重慶最複雜的立交橋之一,橋洞裡寄居著各色營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十家舊書店。我在楊公橋淘書,已有十餘年歷史,遠在石橋鋪之前。
當時還在新校區上大二或大三,某日與大明一起坐公交車至半月樓,穿入一地下通道,七拐八拐,循著重慶橋洞裡特有的下水道氣息,摸到一個呈幹字形的橋洞,總有四五十米深,裡面密布書肆。沙坪垻高校林立,重大、西政、重師、川外皆在左近,半月樓有沙坪垻圖書館,小龍坎有重慶市圖書館,貨源當不成問題。
這些書肆每戶約二三平米,積書至頂,才容一人周旋,以二手教科書居多。但每戶都有至少半面牆,賣些老舊書籍。其中也有兩三戶專營舊書的,因深諳此行,定價要高昂得多,只能淘些別處沒有的書。例如我有一次拿到一套三冊臺灣1984年版的傅隸樸《春秋三傳比義》,60元。在十年前來講,並不便宜。
楊公橋下的橋洞入口,進去即是連排的舊書肆
如今楊公橋舊書市,作為重慶近二十年來最大、最富特色的舊書市場,在去年的市政市容整治中,已被清理掉了。我只將最後一次在此淘書的場景用文字記錄下來,留作紀念。
除了上面提及的幾家專營店,橋洞中的其他鋪子,價格就非常便宜了。我淘書,檔次很低,一向喜歡撿便宜貨。而這些書肆老闆,大多毫不懂書,漫天要價。只要稍懂行情,即可坐地還錢。十年來,一書包一書包背回來的舊書,總有五六百冊。而且楊公橋下始終瀰漫著一種下水道的氣息,這裡的書浸染既久,臭味相投。我現在蒙上眼,從書架上信手取一冊書,鼻下一過,即可知是不是得之楊公橋下。
如今到這裡,一派蕭條氣息。有一家以往書積得頂天立地的鋪子,四壁蕭然。心知不妙,一問,要搬遷。問此地要改作何用?老闆口出憤語:「開妓院。」再問到哪裡另謀店面?老闆說:「舊書不掙錢,打算稱斤賣廢紙,改行。」鄰鋪老闆接口:「大學生都不讀書嘍,賣給哪個去喲!」
橋洞內景一
聽罷無言,默默低頭覓書。以往不入眼的尋常貨色,此刻爭相映入眼帘。這才明白,這哪裡是尋常貨色呢,只不過仗著這片寶地似乎會天長地久開在這裡,任其權寄架上,擇日來取罷了。樂莫樂於新相知,哀莫哀於生別離。回憶十餘年前懵然闖入這片洞天的喜悅,再看看眼前的凌亂狼藉,終於忍不住心頭一酸。
橋洞內景二
橋洞裡面除了舊書肆,還有菜鋪、剃頭鋪、修鐘錶鋪等
眼下,楊公橋下的這片洞天,將只餘空洞了。僅存的碩果石橋鋪,還能支撐多久?
書肆內景一
書肆內景二
這是其中面積較大的書肆
最後一次在楊公橋下淘書了,不再挑剔,稍能入眼的全部拿下。莫待此書成追憶,卻道當時只尋常。
《魏晉南北朝詩選講》,作者韓兆琦是《史記》名家,不意有此小書;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龍榆生《唐宋詞格律》寄架已久,品相絕佳;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名家小書;程嘉哲《九歌新注》曾未寓目;顧平旦、曾保泉《對聯欣賞》也不曾聽說,但有張伯駒題籤,應不會差;陳蒲清《文言文基礎知識問答》、周秉鈞《古漢語綱要》性質相近,一屬普及的,一近研究的,搭伴拿下。
淘到的幾冊文學書
《大眾川菜》是豆瓣奇書,評分9.1,可惜品相差一點。《拜倫抒情詩七十首》譯者楊德豫,近日讀《楊樹達之後的楊家》方知是楊樹達的公子。這是淘舊書的樂趣:舊書攤未必更新,但我的知識在更新,則老書攤往往能有新得,這是其一;得此1981年的初版初印本,仿佛穿越歷史,親接其人,這是其二。
《東韃紀行》雖久聞名,但不是研究這一段的,因插圖精美、題材有趣,購之;《美國法律思想模式》是西南政法學院法制史教研室自己組織翻譯、印行的教學參考材料,扉頁有「楊老師指教」字樣,或是從景凡先生處流出的。其餘如張恨水《山窗小品及其它》、榮孟源《歷史筆記》、郭沫若《歷史人物》、文史資料出版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志摩的詩》等,大抵薄者5元、厚者10元,總計24冊,書資100餘元。
全部收穫24冊舊書
呂叔湘《文言虛字》,扉頁題有「大明購於昆明 1962.11.」,並有鈐印,我不認得印文。
憶及第一次陪我到楊公橋的大明,畢業十年,再也未曾謀面。
《文言虛字》的扉頁題字
後人有歪詩一首嘆曰:
舊書洞天空餘洞,
楊公橋畔只見橋。
文事日盛書益少,
故紙堆裡夢逍遙。
大疫後的石橋鋪舊書攤
現在,重慶值得去的舊書攤,只剩石橋鋪了。大疫已持續半年,我十分牽掛石橋鋪舊書攤的安危,久惦記著要趁天氣晴好,前往探望。
昨天上午,細雨濛濛。驅車到鵝嶺公園遊玩。午後,在蔣、宋曾經下榻的飛閣吃大紅袍冰淇淋,喝美齡招牌咖啡。雨漸漸停了,竟然放出陽光來。遂決定乘一號線,往左近的石橋鋪而去。過三站路,出五號口,步行近三裡路,時隔大半年,終於又站在了渝州交易城那座「氣勢恢宏」的大門口。舊書攤別來無恙否?半年的疫情,對於本就不景氣的露天擺攤的脆弱舊書業,實在是巨大打擊。步入大門,心中忐忑之餘,竟湧上半句詩:近鄉情更怯。
終於放下心來
很快望見了山川依舊的舊書攤。重慶的市井,永遠如此熙攘、吵鬧、擁擠、令人心安,有著巨大的治癒效果。
石橋鋪的舊書攤,大約八九家。每家都是條凳、板凳、木板、遮陽傘拼搭而成。以往第一攤總是會有個「三元一本」專區,擺在地上任人挑揀。今天可能因為雨後地上潮溼,沒有出這個攤。我在「三元地攤」淘到過魯迅《漢文學史綱》、辛子牛《漢書刑法志注釋》之類的書。
白髮蒼蒼的老書友
《漢書·藝文志》書分六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讀書人多隻關注前三略,如今的新書店裡大體也是這個格局。李零說:實際上後三略的數量巨大。石橋鋪每個舊書攤堆了四面的書,至少兩面都是醫藥、卜筮、收藏、琴棋書畫之類的後三略書。只有一面,是文史舊書。還有一面,是童書和盜版暢銷書。
後三略書
文史舊書1
文史舊書2
童書和盜版暢銷書
淘到一冊《建築小品實錄》,10元,當圖畫書看著玩兒。
前幾年去甘肅嘉峪關,下探地穴,看過幾座魏晉墓,對彩繪磚印象深刻。剛好看到重慶出版社的一套,都是10元一冊,買回來玩其古稚。鄰攤有潘偉斌的《魏晉南北朝隋陵》,10元,正好一併拿下。
待宰的肥豬
這一幅令我想到《大明王朝1566》沈一石的遺言:侯非侯,王非王,千乘萬騎奔北邙。
兩本有趣的民俗研究著作:高國藩《敦煌古俗與民俗流變:中國民俗探微》,10元,封面設計是典型的九十年代地攤風。可能因為文案、包裝出色,此書1990年6月一版之後,9月已經第三次印刷,印量達75000冊,妥妥的學術暢銷書。不知這七萬多名讀者讀了,會有幾人大呼上當?
另一本是餘雲華《拱手·鞠躬·跪拜:中國傳統交際禮儀》5元,封面設計、文案都很規矩,就顯然沒有那麼暢銷了。不過未必沒有「上當受騙」者。從書口蓋的三枚紅章來看,此書原藏於一家「重慶渝中艾……高級公關藝術學校」。這所學校目前查不到相關信息,大概是九十年代特有的產物。
九十年代地攤風的封面設計
本科課堂上聽講西方哲學的老師推薦過一冊羅素《西方的智慧》,5元,今日於此得之。此書舊主人,看來是一位前輩校友。
這個封面是典型的九十年代小資風,多用於《羅蘭小語》之類
隨著主校區的遷徙,西政博覽書店也已關停了。
此外,還收穫《六韜淺說》5元、《兵經釋評》5元、陳榕甫《詩詞漫話》5元、啟功《詩文聲律論稿》5元、陳美林《新批儒林外史》10元。
收穫的幾冊舊書
平時書最多、書品最好的一家,今天沒有開張,用塑料布緊緊包裹著攤子,令我心中生出一絲隱憂。
沒有開張的書攤
背著沉重的書包,回首出門。渝州交易城門口的兩座大型金色雕塑,似不知人間疾苦,仍昂揚躍入天際。雕塑背後,晦暗的風雨與初綻的曙光並存,令人無從捉摸老天的陰晴。
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且惜取眼前的舊書吧。既見舊書,雲胡不喜?
渝州交易城門口浮誇的金色雕塑,伴著刻章、照明的招牌,縱橫天際的電線,正是重慶的土味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