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1月11日電 題:烏蒙山裡的「針線情」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段羨菊 劉智強 崔曉強
隆冬時節,雲貴高原的烏蒙山裡,寒氣逼人。
脫貧路上的村民們用手中「一針一線」,表達著心中樸實情感。
一件背扇——「穿在孩子身上,暖在我們心裡」
1月8日,常年雲霧繚繞的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石門鄉,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駐團結村的鄉幹部何平正忙著督促村民整治人居環境,琢磨合作社開春後發展養牛產業,確保13戶49人實現脫貧。
貴州常見的背扇是母親背上的襁褓與搖籃。何平家中「二寶」出生時,收到了苗族婦女王智英贈送的背扇。
何平在駐村,妻子楊洪帶著孩子住在鄉政府院裡的公租房內。記者趕去時,楊洪正用那件背扇包住孩子,系在背上。背扇呈長方形,上面有圖案、花紋,鮮豔漂亮,使用傳統苗繡手法,一針一線,透露著編織者的用心。
記者聯繫上正在外地打工的王智英,她說聽說何平的二胎快要出生時開始動手的,花了一個多月的業餘時間。「不值錢,那就是一點心意。」性格爽朗的王智英輕描淡寫道。
在王智英眼裡,何平是個好幹部,常來家裡串門、噓寒問暖,「看我們白天經常不在家,他就晚上來,幫助我們商量怎樣賺錢脫貧。」如今,王智英的丈夫做護林員一年收入近萬元,家裡養牛養雞,地裡還種了馬鈴薯,全家摘掉「貧困帽」,日子越來越踏實。
「穿在孩子身上,暖在我們心裡。」回想起王智英送來背扇的情景,何平仍然非常感動,「面對真誠情誼,唯有奮力工作回報。」
四雙鞋墊——「我要珍藏,要是用了不可惜了嘛」
前不久,六盤水市水城縣駐村的縣文旅局幹部杜昌麗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照片是四雙手工縫製的鞋墊,配發文字:「再到杜興喬家走訪,衝洗得發亮的水泥地板、整齊擺放的家具,看到這些改變,心裡有些小歡喜。最感動的是杜興喬妻子甘白琴一針一線為我縫製的鞋墊,收下了,一份深厚的情誼。」
回憶起第一次到杜興喬的家,杜昌麗還不由皺起眉頭。「家裡面的衛生那可真是糟糕:粘蠅板的旁邊擱著飯菜、衣服被子隨便堆放……」杜昌麗手把手著教他們打掃衛生,還叮囑當上村保潔員的甘白琴:「你要幹好保潔,首先家裡得乾淨,別人才不會說閒話。」
全村剩餘40戶113個貧困人口,爭取2020年6月達到脫貧標準,這是杜昌麗念念不忘的幫扶工作目標。在她眼中,駐村幹部不僅要幫助貧困群眾提高收入,還要幫助他們提振精神面貌,才能形成脫貧內生動力。
「她給我家買衣架、鞋架,我婆婆生病的時候還拎著牛奶去醫院探望,這樣的幹部總讓我心裡感覺暖暖的。我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東西,就給她縫了四雙鞋墊。」 如今,甘白琴每天都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人也變得更自信。
杜昌麗則把鞋墊珍藏了起來:「甘大姐手工縫製的鞋墊,就像是藝術品,要是用了不可惜了嘛。」
一罐蜂蜜——「那些時刻,我的眼圈偷偷溼潤了」
前不久晚上,駐村青年女幹部宋冰挨家挨戶給幫扶對象粘貼脫貧明示牌,第一家便給她準備了些紅豆,叮囑她過年回家帶給家人吃;第二家的鄉親給她準備了自家採的一小罐蜂蜜,說過年帶給家裡的老人。
「那時,我的眼圈偷偷溼潤了。」宋冰說,自己會以適當的方式回饋贈送東西的老百姓,更會以全身心的工作投入,回報鄉親們的關愛。
2017年,宋冰研究生畢業後到鄉裡工作20天,便被派駐威寧縣石門鄉泉發村幫扶。駐村兩年多,除了幾次外出培訓,幾乎每天都在村裡忙碌。「去年殺年豬的時候,有一天有三戶打電話讓我過去吃飯,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只好把門一關,躲在屋裡不敢出去。」她笑說,村民的關心時常讓她感動。
受石漠化土地、大霧等自然條件限制,泉發村常年很多植物難以生長,只能種玉米、土豆,「窮根」難除。宋冰組織村民種過核桃,失敗後她愧疚不安。後來,她請來農業專家、開展試種後確證,草烏非常適合種植,近兩年,泉發村草烏產業從無到有,也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
每天,宋冰都會用村委會的喇叭宣傳政策、引導村民。「要是哪天村裡的喇叭沒有響,很多村民就會給我打電話,問我是不是沒有在村裡。」她告訴記者,自己能體會到村民對她的「依賴」,更能感受到村民對自己的「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