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烏蒙山融入新工業

2020-09-21 南方日報

學員正在學習廣式點心的製作。

廣汽班學生正在學習汽修知識。

粵港澳大灣區的幾何中心,海門回望千峰湧。南沙龍穴島廣州港碼頭,孔韜熟練地爬上20多米高的龍門吊。他手握操縱杆,將吊具精準楔入貨櫃的四角,貨櫃如同壘積木一般被整齊歸置。與孔韜一起工作的,還有33名畢節老鄉。他們既是同事,也是同學。

千裡之外的烏蒙山腹,霧鎖重巒、翠木掩映。廣州港俯瞰圖懸掛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室。一旁,門座式起重機等港口作業大設備,可供學生們實戰演練。

在這裡,來自貧困家庭、鮮少走出烏蒙山的34個孩子,如今正在廣州乘風破浪。更多的人,正在通過教育改變命運。

個體命運的改變,源於廣東「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擁有937萬戶籍人口的畢節,正通過職業教育創造山與海的新連接,激發脫貧攻堅的新動能。

一群山裡娃的蝶變

走出烏蒙山 開啟新夢想

「如果是在老家,我可能連命都沒了。」回想起去年盛夏的遭遇,孔韜有些後怕。當時,孔韜初到廣州港技工學校培訓,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眩暈擊中。一個小時內,他被查出顱內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CT顯示,一旦腫瘤繼續破裂,將危及到生命。」廣州港集團工會主席溫東偉說。

巨額的醫療費用難住了孔韜一家,孔韜父親提出過回貴州治療。擔心途中風險,廣州港集團勸住了孔韜父子,籌集了超3.5萬元善款。孔韜還爭取到異地醫療報銷比例(30%)等同本地(60%)的政策優惠。「在畢節交醫保,在廣州醫治,這樣的報銷比例是首例。」畢節市駐穗辦公室主任鄒綺虹說。

多方努力下,14萬元的手術住院費用逐漸還清,孔韜回到港口上班。作為工礦系主任的文江也舒了一口氣。作為首屆「廣州港班」的「操刀人」,從合作開辦訂單班到送34個學生到廣州實習,文江都歷歷在目。

2016年,廣州市對口幫扶畢節市開展東西部協作扶貧,通過訂單班模式促進人才培養與企業用人需求無縫銜接。2017年,首屆廣州港班開始招生。兩年職業教育培訓、半年廣州港技工學校培訓、半年頂崗實習。3年後,34個孩子一手拿畢業證,一手拿工作證,實現了「入學即入職、頂崗即上崗、畢業即就業」。

班長秦鵬來自畢節市大方縣普底鄉跑馬村的一戶貧困家庭,初中畢業後輟學務工,每月工資2000元。那時的他迷茫、苦惱,以為一輩子就這樣了,不會走出蒼莽的烏蒙山。3年後,22歲的他如今已是廣州港貨櫃碼頭「緊俏」的塔吊司機。拿著每月7000元的工資,他在一線城市開啟人生的夢想之門。

在廣州港的碼頭上,潘剛熟練地操作著龍門吊。為了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他初中畢業就外出打工,每天在車間流水線上工作10小時,辛苦且工資不高。當初,潘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重新回校就讀。「訂單班的職業教育,讓我畢業就有工作,收入有保障。」現在,潘剛月薪7000元。

一批訂單班的誕生

就業一人脫貧一家

「有了訂單班,孩子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學習的勁就上來了。」文江記得,當初他們多次去潘剛家裡做工作,最後打動潘剛的是廣州港班。

在畢節職業技術學院,人們驚嘆於校內的「別有洞天」:幾輛廣汽傳祺小汽車停放在實訓室、真人比例的嬰兒模型放置於溫馨打造的搖籃裡、一應俱全的家政設備擺滿了實訓室的家具架……「每個孩子都希望來此上課,他們對廣州企業帶來的器具充滿好奇。」護理系黨總支書記張昆介紹。看到了實訓室的設施,聽了企業來的老師講課,18歲的姑娘王玥選擇了南粵家政班。

旅遊管理系黨總支書記李冰發現,學生對粵菜的接納也在與日俱增。廣州來的粵菜大師徐錦輝用一手絕活徵服了學員們:用貴州食材折耳根,按粵式做法煲成了湯,將黔地特產皂角米製成了粵式甜品……

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以推動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為抓手,廣州推動世界五百強企業和多個國企來到畢節,雪松班、廣汽班、廣鐵班等「訂單班」如雨後春筍般建成。目前,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共建「訂單班」34個,招收1200餘人。

一座職教城的崛起

廣州產業盤活畢節人力資源

孔韜讀廣州港班、到廣州港上班的故事很快在親友間傳播開來。三伯的兒子曾問他,如何才能進入廣州港班。

廣州港班的故事迅速在烏蒙山腹傳來,訂單班成了貧困地區孩子眼中的「香餑餑」。

改變命運不只是來到廣州的34個孩子,廣州港班9個學生由於身體原因沒能到廣州工作,他們大部分選擇繼續讀大專。「如果沒有這個班,孩子們很可能就不讀書。」文江介紹,現在學生的技術技能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敢於「嘗頭啖湯」的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教城「火」了,其他學校也開始紛紛效仿。

如今,廣藥集團、廣州港、廣州地鐵、廣州酒家等10多家國企,雪松集團、廣州谷豐健康、廣州51家庭管家等多家民企也來到職教城,與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合作開辦訂單班。目前已有訂單班41個,招收學生1646人,建檔立卡貧困生佔比達56%。

「山海」相連。「訂單班」一方面將廣州的實訓環境和產業理念帶入山區,通過就業幫扶擺脫貧困,另一方面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寶貴的人力支持。如此,單向「輸入式」幫扶由此進階為「交響式」互動。

「訂單班對學校的內涵建設提升了一大步,下一步要申請省級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宣傳部部長郭佳倫表示,落後地區的學校與沿海大企業有實質性合作,貧困山區孩子在家讀書就能享受好的資源,實現高質量就業。隨著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高,學校人才培養模式也走出了新路。

「未來訂單班佔比將達班級總數的50%左右。」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楊慧透露,作為畢節的第一所綜合性高職學校,紮根貴州、紮根畢節辦教育是畢節職業技術學院的定位,而現在的目標則是在國內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廣州的職業教育為什麼這麼好?因為那裡有企業作為實踐平臺。」在楊慧看來,畢節正在依託東西部扶貧協作,通過職業教育將人口資源變為人才資源,跳出惡性循環怪圈,邁向發展的廣闊天地。

■數讀

廣州積極引導優質企業與畢節職業院校建立新型校企合作關係,共開辦訂單班41個,招生學生1646人,並按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佔50%的原則招收學生。

自開展幫扶以來,廣州與畢節合作舉辦培訓班348期,累計培訓勞動力2.38萬人次,幫助4.72萬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

在廣州、畢節的共同努力下,畢節市的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底13.19%下降到2019年底1.54%,累計幫助畢節市117.78萬貧困人口脫貧。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馮豔丹 李鵬程 周甫琦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相關焦點

  • 烏蒙山傳奇
    80多年後的2017年,春節剛過,烏蒙山深處大涼山巴姑村。黨員幹部和村裡幾十條漢子,一飲而盡碗中的雞血酒,將手中的碗摔得粉碎,齊聲吼出:「寧願苦幹,不願苦熬!」脫貧攻堅戰場上,又融入了一支新生的隊伍。  脫貧攻堅戰役的統帥者習近平,放眼告別千年貧窮、邁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徵程,一聲「13億多中國人,一個都不能少」,激蕩在神州大地之上。
  • 小草莓走出烏蒙山 讓雲南閘塘村民吃上「定薪丸」
    尹永權 攝中新網會澤9月2日電題:小草莓走出烏蒙山讓雲南閘塘村民吃上「定薪丸」作者 李曉琳 李翕堅 張雯初秋清晨,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閘塘村霧氣繚繞,氣溫僅15℃。8點鐘,田間大棚裡已有不少村民在忙著採摘草莓。
  • 五百裡磅礴烏蒙山,哪兒才是真正的最高峰
    氣勢磅礴毛澤東主席「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詩句對烏蒙山最為著名的潑墨。烏蒙山是金沙江及北盤江分水嶺。烏蒙山居住著彝族、苗族、回族、布依族、穿青人等數十個民族,民俗和民族文化獨特,甚至是全國唯一。烏蒙山歷史文化悠久,貴州境內的烏蒙山區有幾千年奇蹟一般消失又奇蹟一般進入西南歷史重要地位的夜郎文化。雲南境內的烏蒙山有採礦、冶銅、鑄幣、銅運等連續幾千年影響全國的銅商和銅政文化。還融入了古生物化文化、古人類文化、紅色文化、礦業文化、古城文化。
  • 終要邁過那道坎兒:雲貴川代表談烏蒙山扶貧攻堅
    2011年,國務院批覆《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今年2月,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回良玉在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啟動會上指出,連片特困地區將是我國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回良玉強調,烏蒙山片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現象複雜、貧困類型綜合,是扶貧攻堅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 古藺縣「首屆烏蒙山追夢學子——參訪行」主題安全教育活動成功舉行
    8月14日,由古藺縣關工委、共青團古藺縣委指導,古藺縣點燃公益組織的「首屆烏蒙山追夢學子這次教育活動以法制教育、安全宣講和新時代做追夢青年講堂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為青年學子帶來了一場嶄新的課外學堂,為他們更快地融入大學生活,開啟人生新篇章奠定了基礎。
  • 從烏蒙山到大灣區:那些被改變的命運
    拿著每月7000元的工資,他在一線城市走上了人生新路。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潘剛、孔韜、秦鵬三人是畢節老鄉,也是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廣州港訂單班的同學。從烏蒙山到大灣區,他們所在廣州港班的34名同學,並肩在廣州乘風破浪。
  • 「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寫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寫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啟幕之際 原標題:   新華社瀋陽4月26日電 題:「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寫在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啟幕之際  新華社記者
  • 磅礴烏蒙山,雞鳴三省界——畢節七星關
    畢節市位於省的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烏蒙山腹地,總面積2.69萬平方公裡。轄七星關區、大方縣、黔西縣、金沙縣、織金縣、納雍縣、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赫章縣8個縣(區、自治縣)和百裡杜鵑管理區、金海湖新區2個正縣級管委會,278個鄉(鎮、街道),3701個村(居),居住著漢、彝、苗、回等46個民族。
  • 「烏蒙山戀 紅土情深」劉雲斌:烏蒙的星光作見證
    劉雲斌我原在會澤捲菸廠安全保衛科工作,是工廠的安全守護兵,因為常常值班執勤,已見慣了烏蒙山的星光銀河絢爛之美。劉雲斌常說:「大家的付出,烏蒙的星光見證」我是今年4月才被安排來駐村的,相較於其他駐村隊員,駐村的「資歷」似乎太淺,但我想著,只要自己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囑託找準自己的定位,先把自己擺在「學生」的位置上,多學、多聽、多做,自己也定能融入獅子、融入貧困群眾。所幸,獅子村舊貌換新顏,烏蒙的星光見證了自己的努力和付出。
  • 烏蒙山上的大遷徙 畢節32萬移民搬進新家
    烏蒙山上的大遷徙 畢節32萬移民搬進新家  冬日的晚上,畢節市赫章縣金銀山社區裡,45歲的苗家人顧慶學和老父親吃過飯後坐在沙發上看起了電視,腳邊是一臺暖烘烘的「小太陽」,茶几上是一盤切好的蘋果。廚房裡,妻子正在忙著洗碗,「譁譁」的水聲讓顧慶學感到十分悅耳,「現在我們不用再擔心水不夠用了。」顧慶學說。
  • 道是無情卻有情——烏蒙山越野故事會
    說來也怪,同行那位大叔竟然能夠全身而退,逃過一劫,烏蒙山處處透露著詭異。偶爾他也和我們談談他的光榮事跡,如早前剛剛挑戰崇禮168成功完賽,信心滿滿,就直奔烏蒙山來了。>微信哥一直手機聊著,語音、視頻不斷,他爬上半山,我們在山下都能聽到他在大聲吹噓,偶爾又跟著音樂吼上幾句:「祖國需要我,人民需要我」「我們大步向前走,我們走在社會主義的大道上…」哈哈,沒唱偏,是走偏了,我們一行五六個已經快到山頂,他大步向前一人朝另外方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 【僑雲南】傾力扎進烏蒙山 畫出最大同心圓
    從黨政所謀、縣鄉所盼、群眾所需、黨派所能的實際出發,整合資源、精準發力,先後投入、協調資金近6000萬元,實施項目112個,助力會澤脫貧攻堅,在烏蒙山鄉畫出最大同心圓。 近3年來,他們帶著殷殷囑託和期許,用腳步去丈量山鄉,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繫廣泛的優勢,問需幫扶、精準幫扶、有效幫扶,全面彰顯新時代雲南統一戰線參與全局、服務大局的擔當作為。
  • 淺談450公裡路線測試|KINETIK2020烏蒙山超級越野賽
    烏蒙山超級越野賽的休息站點在前進60公裡後就有設置,450公裡的賽道上至少有20個休息站點,我們提供足夠的帳篷和睡袋供參賽選手休息調整,每個站點至少可休息2個小時,這比我測試線路要幸福很多。2019年烏蒙山330組完賽 率74%,450組完賽率88%,這和我們設置多而廣的休息站點密不可分。
  • 全域開放融入成都發展 眉山青神激發新動能
    「融入成都 聯通世界」開放發展格局的一大突破。近年來,青神縣緊扣眉山市委「融入成都 全域開放」的戰略部署,堅持「專注項目、彰顯綠色」,持續融入成都、聯通世界,為眉山建設環成都經濟圈開放發展示範市貢獻青神力量。
  • 抖音烏蒙山連著山外山是什麼歌 奢香夫人歌詞介紹
    抖音烏蒙山連著山外山是什麼歌?其實這首歌是鳳凰傳奇唱的奢香夫人,歌曲非常的震撼,非常有節奏感,氣勢磅礴,也是抖音上非常好聽的歌曲,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亮堂堂亮堂堂  女:越過綿綿的高山  越過無盡的滄海  如果期待依然在  總是春暖到花開  合:請你  女:輕輕留下來  合:讓夢  女:捲走這塵埃  合:香飄  女:在書廂之外  合:奏響  女:美麗的天籟  合:烏蒙山連著山外山
  • 烏蒙山裡的「針線情」
    新華社貴陽1月11日電 題:烏蒙山裡的「針線情」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段羨菊 劉智強 崔曉強  隆冬時節,雲貴高原的烏蒙山裡,寒氣逼人。  脫貧路上的村民們用手中「一針一線」,表達著心中樸實情感。
  • 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
    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題:從「博物館」走出的「新」經濟——非遺傳承開闢產業發展新天地新華社記者張辛欣瀝瀝雨水中,模特們身著雲錦華服,撐著油紙傘隨音樂走過,仿佛一幅畫卷,又有著濃濃的詩意。在近日於千島湖召開的首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上,這場非遺服飾秀引發人們關注。
  • 「一站式」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 ——高臺法院走出多元解紛新路子
    「一站式」融入社會治理大格局 ——高臺法院走出多元解紛新路子 2020-11-17 1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德國萊茵TUV:檢測認證讓中國企業更快融入工業4.0時代
    德國萊茵TUV集團副總裁夏波表示,作為一家第三方檢測、檢驗和認證機構,TUV萊茵參與並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並幫助數以萬計的「中國製造」走出去,今後還將幫助中國的製造工廠完善工業體系及產品標準,更加快速地融入到工業4.0時代。
  • 在烏蒙山深處見證鍋廠村的變遷
    編前語:告別絕對貧困、奔向全面小康,在這幅註定要載入人類史冊的恢弘歷史畫卷中,自然少不了統一戰線成員和統戰幹部的忙碌身影一一他們為國辛苦為民忙,展現了新時代雲南統戰人的責任與擔當在烏蒙山深處見證鍋廠村的變遷。供圖  在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的關心支持下,還實施了「點亮山村」項目,在村組道路沿線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群眾晚上出行再也不用打手電筒了。夜幕降臨,部分群眾支起音箱,在路燈下跳起了「廣場舞」,做完作業的孩子,也溜出家門,三五成群的在路燈下嬉戲玩耍,山村的夜晚變得熱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