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殘疾風險伴隨每個人,殘疾預防關乎每個家庭。近年來,我區進一步加強殘疾預防工作,有效減少、控制殘疾的發生、發展,區殘聯堅持關口前移、預防為主、重心下沉、全民動員、依法推進、科學施策,努力提高全社會殘疾風險綜合防控能力,有效控制和減少殘疾發生。到2020年底,我區殘疾預防工作體系和防控網絡更加完善,全社會殘疾預防意識與能力顯著增強,可比口徑殘疾發生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目前,我區約有4.7萬殘疾人,數量多、負擔重,採取適當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多數殘疾的發生。本期編發殘疾預防相關知識,以饗讀者。
一、婚前和孕前
備孕期間飲食上的要與不要
飲食上的「要」
膳食多樣化、多吃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多食用富含葉酸的食物;增補葉酸或含葉酸多種微量營養素;保持正常體重。
飲食上的「不要
不要過度節食減肥、偏食、挑食;不飲酒;少飲用咖、茶以及其他含咖啡因的飲料和食品;少飲用含有添加劑的飲料;避免吃過多的高糖食物;少吃醃製食品以及含有色素、添加劑的食品;少吃味精;蔬菜應充分清洗乾淨,水果最好去皮後再食用;慎食動物肝臟;肉類要煮熟了再吃。
準爸爸需要補充葉酸嗎?
準爸爸在孕前補充葉酸有助於創造出「優良種子」,讓準媽媽更順利受孕;而準媽媽在孕前補充葉酸可以用肥沃的土地培育「優良種子」,對生育健康寶寶是十分重要的。
計劃懷孕了,家裡的寵物怎麼辦?
孕期飼養寵物應遵循以下衛生原則:
個人衛生:孕婦觸摸寵物後,一定要及時洗手,以免病原微生物從口或眼進入體內、造成感染。此外,孕婦儘量不要清理寵物的排洩物。如果孕婦為過敏性體質,切忌與帶毛寵物太過親近或共處以減少過敏及不適。
寵物清潔:要經常為寵物做體檢,有病及時治療,並定期幫寵物注射疫苗及驅蟲。準備懷孕時,最好帶寵物到寵物醫院進行弓形蟲和布魯氏菌病的檢測,如果發現寵物有感染,最好隔離飼養治療。帶寵物出門,從室外回家後一定要洗澡,並注意殺滅蚊蟲、蝨於、跳蛋等。
家庭環境:最好不要讓寵物進入臥室或是上床。家中要經常打掃整理,床單及被罩等要經常換洗。家中最好不要鋪設地毯,儘量使用易清潔的皮質或木材質的沙發和家具。家中最好裝上空氣淨化器,特別是寵物在室內大小便的家庭。
家族裡沒有人生過出生缺陷兒,我會生育出生缺陷的孩子嗎?
如果家族中有出生缺陷生育史,往往後代中再次出現出生缺陷孩子的概率會增加。家族中沒有出生缺陷生育史,也不能排除生育缺陷孩子的可能性。事實上,大多數出生缺陷兒的家庭之前是沒有生育過出生缺陷兒的。
生育出生缺陷兒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因素、母體自身因素、營養因素以及環境方面的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和生物因素等。
二、懷孕期間
懷孕期間應該如何洗澡?
懷孕期間,女性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皮膚的汗腺和皮脂腺分泌會增多,容易覺得身體不乾淨。所以,有條件的家庭,準媽媽們最好經常洗澡,保持清潔,防止感染。孕婦洗澡不同於普通人,水溫一般以38℃左右為最佳。洗澡時間不能過長,以衝洗乾淨為宜,切不要長時間待在溶室內。洗浴方式應選擇淋浴,堅決避免坐浴。
美了媽媽,可能害了寶寶?
備孕期或懷孕後的準媽媽儘量不要化濃妝、美甲或文眉,也不能使用增白、祛斑、防曬或彩妝化妝品。為保持皮膚溼潤,可以勤用清水洗臉、使用潤膚露。夏季為避免皮膚起色斑,在室外活動時可使用遮陽傘。
孕早期能用藥嗎?
孕早期是指從孕婦最後一次月經的第一天起計算的1~12周。
在孕4周內(受精後1~2周),藥物對胚胎的影響是全或無,即要麼完全沒有影響,要麼會導致流產,一般不會導致胎兒畸形。因此在當你不知道是否懷孕的孕前或早孕期時服用藥物,一般不會對胎兒有太大影響,不必過分擔心;
孕5~10周(受精後3~8周)是胚胎各器官加速分化形成時期,極易受藥物等外界因素影響而導致胎兒畸形。這個階段應該嚴格控制用藥,如需要用藥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孕11~12周(受精後9~10周)是驗器官形成的重要時期,雖然用藥不會像受精3~8周影響那麼大,但同樣要慎重對待。
孕早期感冒發燒怎麼辦?
準媽媽在感冒初期或病情不嚴重時,可以不使用藥物,注意多休息、多飲水、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等。若發燒、特別是體溫持續2小時超過35℃,除了儘快自行通過物理方法降溫外,還應及時就醫,由醫生進行全面評估並進行必要的處置。如果孕早期感冒發燒是由風疹病毒導致的,會增加胎兒心臟畸形的風險,在孕中期時一定要進行超聲檢查,如有必要進行胎兒超聲心動圖檢查。
出生缺陷在孕早期可以預防嗎?
孕期有很多手段可對出生缺陷進行預防。如通過產前篩查與產前診斷可以避免很多致死、致殘性出生缺陷兒的出生,這些預防措施統稱為二級預防。目前產前篩查的項目有唐氏症候群篩查和超聲產前篩查。唐氏症候群篩查在孕15-20周進行,主要篩查21-三體、18-三體及開放性脊柱裂。超聲波產前篩查在孕16-24周進行,有經驗的超聲醫生通過超聲掃描檢出存在嚴重的體表及內臟畸形的胎兒。產前篩查有異常的孕婦應進行後續的產前診斷。
哪些孕婦需要做產前診斷?
羊水過多或者過少的;胎兒發育異常或者胎兒有可疑畸形的;孕早期時接觸過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缺陷的物質的;有遺傳病家族史或者曾經分娩過先天性嚴重缺陷嬰兒的;預產期年齡超過35周歲的;產前篩查結果異常的。
三、嬰兒及兒童期
配方奶粉比母乳好嗎?
儘管現在市場上的奶粉種類繁多,號稱營養全面,但是配方奶粉不可以完全替代母乳。
首先,母親可以通過攝取多種食物來為寶寶提供均衡的營養。其次,母乳比配方奶粉容易吸收,不僅對寶寶的場胃有益,而且寶寶對母乳中各類營養物質的吸收率均比配方奶粉高。因此,只要母親飲食均衡,母乳能夠提供寶寶生長必需的各類營養物質。
無論是吃母乳的孩子,還是喝配方奶粉的孩子,長到6個月後就要添加輸食了。輔食營養是這個階段寶寶必須吸收的,否則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不利於寶寶成長。
什麼是高危新生兒?
高危新生兒是指具有一定不利於生長發育因素的高風險新生兒。一般根據孕期、圍產期、新生兒期、家庭情況等因素進行評估後確定。
哪些情況需要警惕寶寶的聽力問題?
某些新生兒因為先天或後天的疾病影響容易出現聽力損失,這些具有聽力損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兒,即使出生後通過聽力篩查,仍應當在3年內每年至少隨訪1次。在隨訪過程中懷疑有聽力損失時,應當及時到聽力障礙診治機構就診。
新生兒聽力損失高危因素:
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住院超過5天;兒童期永久性聽力障礙家族史;巨細胞病毒、風疹病毒、皰疹病毒、梅毒或弓形體等引起的宮內感染;顱面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高膽紅素血症達到換血要求;病毒性或細菌性腦膜炎;新生兒窒息( Apgar評分1分鐘0~4分或5分鐘0~6分);早產兒呼吸窘迫症候群;體外膜氧合;機械通氣超過48小時;母親孕期曾使用過耳毒性藥物、利尿劑或濫用藥物和酒精,臨床上存在或懷疑有與聽力障礙有關的症候群或遺傳病。
保護兒童聽力有哪些方法?
感染、外傷、噪聲、藥物等是造成寶寶後天性耳聾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從以下方面採取措施保護寶寶的聽力。
給寶寶哺乳或餵奶時姿勢要正確,防止嗆奶。餵完奶後,應把寶寶抱起來輕輕拍背,使空氣及時排出,避免吐奶。寶寶溢奶時應當及時、輕柔清理。
洗澡或遊泳時防止嗆水和耳朵進水。在給孩子淋浴、洗頭或帶孩子遊泳時,注意不要讓汙水進入耳道內。防止其他疾病影響聽力。
不要自行清潔外耳道,避免損傷。如果耳道內耵聹很大堵住外耳道,應到耳鼻喉專科就診。
遠離強聲或持續的噪聲環境,避免使用耳機。最好購買沒有聲音的玩具,或聲音溫和的玩具。音樂聲音要避免過大,避免讓孩子戴耳機聽音樂。
謹慎用藥。有耳毒性藥物致聾家族史者,應當主動告知醫生。
避免頭部外傷和外耳道異物。切莫讓孩子把細小的物品如豆子、小珠子等塞入耳內。
兒童啃指甲是缺乏營養嗎?
咬指甲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行為障礙,這種行為可隨年齡增長逐漸消失,少數頑固者可持續到成年期。
給父母的建議:定期給孩子修剪指甲;轉移注意力,提供多種有趣的事;給孩子幾根棒棒糖或紅薯幹阻止,孩子口欲得到滿足後會暫時放棄指甲的欲望;和孩子講明白手指甲的害處,使孩子自己意識到咬指甲的危害性;消除焦慮感,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和戶外晨練;教給孩子一些放鬆的辦法,如果遇到困難或者不快就想一想平時快樂的時光;適當使用物質鼓勵。
如何早期發現寶寶是否有腦癱?
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導致的症候群。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腦癱的治療主要為康復訓練及處理併發症。
腦癱的主要表現
運動發育障礙
①粗大運動發育落後:抬頭、翻身、坐、站立、走等早期運動發育落后里程碑2~3個月齡以上。運動發育裡程碑落後時間越長、越早出現落後,提示病情越嚴重。
②精細運動發育落後:多與粗大運動發育落後同時存在。表現為主動伸手抓物、手指捏物等精細動作落後3~4月齡以上。
③自主運動困難:肌張力過高或過低,不能完成自主運動模式,出現異常運動模式。
④主動運動減少:新生兒期吸吮能力差,少哭、2-3月齡的嬰兒表現為踢腿少,手活動少等。
異常姿勢:如持續背曲、斜頸、手拳狀,7月齡後仍存在指內收、上臂常內旋後伸、足尖著地、剪刀步和角弓反張等。
肌張力改變:肌張力可增高,呈角弓反張狀、雙上肢內旋,扶站立時身體為剪刀狀,足尖著地;肌張力也可減低,頭頸不能拾起,坐、爬、站、走運動障礙。
反射異常:如原始反射延遲消退、保護性反射不出現或減弱。
新生兒黃疸是怎麼回事?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期,由於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出現以皮膚、黏膜黃染為特徵的病症,是新生兒最常見的臨床問題。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及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是指單純因為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特點引起的暫時性黃疸,多在出生後2-3天出現,4-6天達高峰,足月兒在出生後2周內消退,早產兒3-4周消退。如果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且膽紅素水平過高,黃疸持續不退,或黃疸消退後又出現,均應考慮病理性黃疸的可能。
3歲寶寶總尿床怎麼辦?
大多數孩子3歲後不再尿床。如果3歲以後,尤其是已滿5歲還在尿床就值得家長注意了。如果情況繼續加重每星期超過2次,持續半年以上,在醫學上會被診斷為小兒遺尿症。
多數尿床兒意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家長不可抱怨、責怪孩子,更不能恐嚇,打罵孩子,否則會加重其心理負擔,對治療不利。應理解、尊重孩子。當孩子尿床減少時,應給予鼓勵,減除孩子的精神負擔,是治療成功的關鍵。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孩子制定作息時間表,讓他們的生活有規律,白天不要過度玩耍,中午應適當午睡。不要長時間看電腦、電視、打電子遊戲,早睡早起。
讓孩子養成夜間起床排尿的習慣。白天讓孩子多飲水,飯後儘量少飲水或不飲水。晚飯要吃乾食,少喝湯,飲食要清淡少鹽。飯後少吃麵食和高蛋白飲料,以免口渴多喝水。睡前應讓孩子排尿。可在孩子經常尿床的時間前30分鐘左右叫醒孩子去排尿。年齡稍大的兒童可用鬧鐘叫醒。
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一些控制小便的訓練。如當孩子有尿意時,不讓他(她)去廁所,先讓他(她)憨一會兒,然後再讓孩子去排尿。逐漸增加尿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每天1~2次,這樣可增大膀胱容量。另外,在孩子每次排尿的過程中可讓其有意識地中斷排尿,稍微堅持一會兒,然後把餘尿排盡,這樣可以提高控制排尿的能力。/p>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