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初序段五。
初眾集序。二現瑞序。三疑念序。四發問序。五答問序。集眾敘人一。現瑞敘理一。疑念敘行一。問答敘教一。此因緣釋也。(集眾是世界。現瑞是第一義。疑念是為人。問答是對治。一往如此。)
約教者。此序序正。非三藏。非通。非別。乃是序於圓正耳。(開已唯圓。故云非也。)本跡者。若以序序壽量品中本地四一。此義自可知。(本門須至壽量。然亦可以預表。當知此序。顯表跡四。密表本四。久成不逾此四故也。久近雖殊。四一理等。)
觀心者。一心三諦。理一也。一心三觀。行一也。作是觀者。人一也。能詮觀境。教一也。又常觀三德。能所皆四。法身。理也。般若。教也。解脫。行也。和合三法。成假名人。卽觀行如來也。約六卽位。位位四一。於念念中。念念四一。一色一香。無非四一。如此觀行。真法華三昧也。心境互發。卽因緣觀之四一。不同三教。卽約教觀之四一。久遠已得。卽本地觀之四一。
(丁)初眾集序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嘆。
上句是眾集威儀。下句是眾集供養。爾時者。欲現六瑞時也。四眾者。一發起眾。二當機眾。三影響眾。四結緣眾也。
發起者。權謀智鑑。知機知時。擊揚發動。成辦利益。如大象躃樹。使象子得飽。所謂發起令集。發起瑞相乃至發起問答等。皆名發起眾。
(應物施設。名權。順宜制立。名謀。有權之謀。故名權謀。實智內融。不慮而當。故云智鑑。鑑其宿善可生可成。故名知機。逗會無舛。故名知時。此內德也。擊平等之大慈。發時眾之一善。揚不二之大慧。動稟益之三業。又擊大會之宿因。發當機之妙益。揚如來之大教。動時眾之固執。又扣佛大悲名擊。諮啟聖旨名揚。令聞所未聞名發動。使聞者果遂名成辦。遂必獲悟名利益。此外用也。大權象王。躃法身樹。至起應地。演一乘之實唱。飽妙行之機緣。發起五序。鹹益物機。乃至問答等者。等取正宗。)
當機者。宿植德本。緣合時熟。不起於座。聞卽得道。(克論在初住。通收乃攝六根五品。)影響者。古往諸佛。法身菩薩。隱其圓極。匡輔法王。雖無為作。而有巨益。化主形聲。必資伴以影響。故大論問。諸比丘何故常隨世尊。答。如病差隨醫。顯醫功也。此舉實行者。尚有影響之儀。況法身古佛。垂形助化者耶。故知四眾如輕病者差。八部如重病者差。輕重俱有權實影響。
結緣者。力無引導擊動之能。德非伏物鎮嚴之用。過去根淺。三慧不生。現世雖見佛聞法。無四悉益。但作未來得度因緣。(四悉俱得名為當機。五品。世界益也。六根。為人對治益也。初住去。第一義益也。但未入品。俱名結緣。
故五品前。無復三慧四益。無聞慧故。無世界益。無思慧故。無為人益。無修慧故。無對治益。無證入故。無第一義益。第一義益。有通有別。通收五品。別在初住。故得度之言。亦有通別。卽是第一義之通別也。)比丘眾旣有四別。餘三眾亦然。合十六眾。
類如大通佛時。王子覆講。卽彼時發起眾。聞法得道。卽彼時當機眾。聞法未度。而世世相值。於今有住聲聞地者。卽彼時結緣眾。彼佛旣有四四一十六眾。今佛道同。寧得無耶。此是圓教十六眾。約三教亦例可知。
本跡者。且約體用以明本跡。本住尊極。或深位法身。跡為四教一十六眾。觀心者。研境作觀。在名字觀行位中。卽成結緣眾。入相似位。卽成當機眾。入分真位。卽成發起影響眾。(若舊入者。唯名影響。若新入者。得是當機。亦是影響。及以發起。如發誓宏經之徒)圍繞者。佛初出世。人未知法。淨居天下。化為人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禮禮已卻坐聽法。遂以為楷。此因緣釋也。(淨居天下。卽世界。化為人像。卽為人。以為楷。卽對治。禮已聽法。卽第一義。)團繞。謂行旋威儀。表四門機動。俱見圓理。以圓對偏。例有四義。卽約教釋也。
又佛身周匝相好莊嚴。四旋瞻仰。增念佛定。卽觀心釋也。若觀佛色身。得見法身。卽本跡釋。又約體用及久近者。本住非動非不動之法身。跡示諸教機動繞佛。供養者。通論。則三業皆是供養。別論。則卑謹虔禮名恭敬。至心專注名尊重。發言稱美名讚嘆。施以依報名供養。此中文略。廣說應如無量義經。天廚。天香。天缽器等。是供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大士。合掌叉手。是恭敬。一心瞻仰。是尊重。說七言偈。是讚嘆。彼經眾集說法竟。儼然不散。卽彼座席。說今法華。故用彼廣。以釋此略。於義無妨。
(丁)二現瑞序二。初此土六瑞。二他土六瑞。
(戊)初中六。初說法瑞。二入定瑞。三雨華瑞。四地動瑞。五眾喜瑞。六放光瑞。說法。表說法妙。智妙。入定。表行妙。雨華。表位妙。地動。表境妙。乘妙。眾喜。表眷屬妙。利益妙。放光。表感應妙。神通妙。是故六俱名現瑞序。此與玄義神通妙中有不同者。彼則通收香風地淨兩土六瑞。故徧取之。今文不列他土文者。此土自足故也。凡諸取文。皆有通別。凡所表語。意並含宏。是則大事大人。作大感動大機大益。顯於大理須大眷屬。以輔大會。俱感大時。大運成熟。自非靈山共稟。此世親承。焉能契之。曷有測之。
(已)初說法瑞
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初句。列所說法體。次句。列體上之名。第三句。明菩薩所依。第四句。明佛之所護也。大乘者。善戒經有七大。一法大。謂十二部毗佛略。二心大。謂求無上大菩提。三解大。謂解菩薩藏。四淨大。謂見道淨心地。五莊嚴大。謂福德智慧。六時大。謂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謂以相好自嚴而得菩提。六是因大。七是果大。大因大果。名大乘經。今將十妙對之。
法大。是境妙。心大解大。是智妙。淨大莊嚴大。是行妙。時大。是位妙。具足大。是三法妙。由因有果。能豈無所。故但有前五。必兼後五。然彼三祇。義涉三藏。從名同邊。可對十妙。無量義者。
彼經雲。從一法生。其一法者。所謂無相。無相不相。名為實相。從此實相。生無量法。所謂二法。三道。四果。今為釋之。無相者。無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也。涅槃亦無。故言不相。正指中道為實相也。
二法。卽頓漸。頓。謂華嚴頓中一切法也。漸。謂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三道。卽三乘。四果。卽羅漢。支佛。菩薩。佛也。此等諸法。名為無量。實相名義處。從一義處。出無量法得與無量法入一義處作序。
譬如算者。從一算下諸算。除諸算歸一算。由下故除。下為除序。開為合序。亦復如是。從一派諸。收諸歸一。教菩薩法者。無量義處。用教菩薩也。義處。卽諦理也。下文雲。普令一切眾。亦同得此道。又雲。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卽此意也。佛所護念者。無量義處。是佛自所證得。下文雲。佛自住大乘也。雖欲開示。而眾生根鈍。久默斯要。不務速說。故言護念。
(已)二入定瑞
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人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
加趺坐者。古往諸佛及弟子盡行此法故令人恭敬。可人天意故不與世儀外道共。能破魔軍故。能發三菩提心故。此卽四悉檀意。說經已入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禪不智。故先入定。非智不禪。故先說法。卽智而禪。卽禪而智。先後入出。無有隔礙。
疑者雲。若未說無量義。可入斯定。說此經已。何故入定。釋言。是為法華作序耳。何者。若不先開。則後無所合。先入開定。為合定作序。故稱為瑞相也。身心不動者。與所緣實相義處相應也。身之本源。湛若虛空。心之理性。畢竟常寂。
下文贊大通智勝佛雲。身心及手足。寂然安不動。其心常憺怕。未曾有散亂。今身若金剛。不可動轉。心若虛空。無有分別。無量義處三昧法持於身心。故不動也。定依義處。仍稱為無量者。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間從此一法出無量法也。夫身法體運動。今令不運動。心法體分別。今令不分別。序義明矣。
問。瑞相本論奇異。說法入定。佛之恆儀。何得為瑞。答。說法雖竟。由卽入定。令時眾不散。肅有所待。故知前之說法。舉眾來集。待於後聞。此是奇特。與常說異。何意非瑞。雖入開定。意在合定。與常入定有異。何意非瑞。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若昔非瑞相。何以證今。今古同然。豈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已)三雨華瑞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四華。舊翻白。大白。赤。大赤。或翻適意。大適意。柔軟。大柔軟。白表十住開佛知見。大白表十行示佛知見。赤表十回向。悟佛知見。大赤表十地入佛知見。四十位皆是佛因。是因由中道第一義生。故從天而雨。因有趣果之義。故而散佛上。如此因果。誰當感克。秪是此會時眾。故言及諸大眾。
(已)四地動瑞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表圓教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妙覺。凡六番破無明也。無明磐礴。未曾侵毀。方將破壞。故動地以表之。優婆塞清淨行經雲。菩薩生時動地。示此生已盡。無復煩惱。一切眾生應得道者。煩惱將滅。故動。卽此義也。
本跡釋者。如文殊釋疑。引古佛為答。密得此意。卽是識本。非但他佛昔現斯瑞。而我世尊本亦斯瑞。非今一反也。觀心釋者。動六根也。六根冰執。如地相堅固。動難動之地。表淨未淨之根。東湧西沒等者。
東方青。主肝。肝主眼。西方白。主肺。肺主鼻。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煩惱互滅。鼻根功德生。眼根煩惱互滅。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腎。腎主耳。四邊表身。中央表意。身具四根。意徧緣四。相對湧沒。以表功德互生。煩惱互滅。
可知。六種者。舊雲動起湧震吼覺。搖颺不安名動。自下升高名起。凹凸出沒名湧。隱隱有聲名震。砰磕發響名吼。令物驚悟名覺。新雲動踴擊震吼爆。擊如打搏。爆若火聲。前三是形。後三是聲。經論略標但云震動。卽形聲各標一也。一一中又有三。謂動。徧動。等徧動。當處動為動。四天下動為徧動。大千動為等徧動。餘五亦爾。合十八震動。卽表淨十八界也。又根根皆修三觀。如十八動。然動相雖有十八。而所動唯是一地。如根雖有六。界雖十八。以無明破故。一切俱破。
未完待續,頂禮祖師(蕅益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