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張開雙臂,為孩子遮擋出一片無風無雨的天空。 讓孩子遇見美好,平靜地長大。 直到他們有能力去探尋世界的真相, 不管那些真相是向內尋找的真實自我,還是外面的刀光劍影。 還是一隻小海豚告訴他們的海洋和人生的真相。
海洋館裡的海豚,大海中的海豚,書上畫的那隻海豚以及藏在我們內心裡的那隻海豚,在我們生命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空間代表著不同的意義——
它是近在咫尺的震撼,它是大海中自由跳躍的精靈,它是被人們無數次讚美的人類的朋友,但是它會在哪個時刻觸動你的心靈,真正走進你、我以及孩子童真的內心?
是在它開始敞開心扉和我們對話的那一刻。你會發現,它所認知的世界,比我們更加單純,更加深刻,甚至有時襯託出我們作為人類的自以為是。
這是《海豚之星》用了整本書的篇幅告訴我的。當我們不再以萬物的主宰居高臨下地對待動物的時候,我們意識到,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當永遠心存敬畏。是的,人類會使用工具,也掌握了科學,但是科學不等於智慧,大自然不獨屬於人類,它屬於這個地球上每一個生命,這條小海豚所告訴我們的智慧,也許才是今天這個貪婪、焦躁的時代最應該反思的。
這本《海豚之星》的作者葉祥明,是日本的作家、畫家、詩人。書中用平直的情節和詩意的語言告訴孩子們,作為人類,要善待動物,善待我們生活的環境和動物們,要明白自己生存的意義。如果你是一個大人,這本書會讓你走進內心世界,問問自己身處何方,要到哪裡去。如果你把它讀給孩子,那麼會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顆愛護動物,保護自然的種子,溫柔的小海豚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給孩子上一堂站位高視角廣的環保課。下面就在小海豚的指引下,我們一起來探索發現吧!
兒童文學創作中,以「行走」為線索架構整個作品的先例數不勝數,比如《尼爾斯騎鵝旅行記》《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等等,這些作品能夠吸引孩子的原因,一是出於滿足孩子愛動的天性,情節動起來的時候,他們仿佛也跟著在行走,當然更加重要的一點是在行走中,才可能遇到更加新奇的景象,才有機會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
《海豚之星》中便是這樣的尋找發現歷程。一個在海洋館裡看海豚的普通的小男孩,一隻在海洋館裡生活的小海豚相遇了。
就像一場話劇,配角退下,背景淡去,燈光打在兩個主人公身上,小海豚像人一樣站起來,認真地看著讀者,向所有的人發出邀約:我們去一個非常美好的地方吧!
一個小男孩聽懂了海豚的話。並且伸出手去觸摸海豚——這是每一個小孩都想要做的事吧,隔著水族館的玻璃,我們多少次想要感受一下真正的魚類朋友們——是光滑的嗎?是冰冷的嗎?為什麼它會被關在這裡呢?
雖然小男孩聽懂了海豚的呼喚,可是徵途該如何開始?作者視角一轉,就讓小海豚從海洋館回到了大海裡,這當然是藝術的天馬行空,但是我們不妨相信,這種跳躍更像是孩子的一個夢,在夢裡,我們可以身處各方,我們可以和任何動物對話。
所以,當小男孩跟著小海豚下潛深海的時候,不會有我們所擔心的身體的不適,他甚至還能「自在呼吸」,就像「在外太空一樣,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旅途從這裡就真正開始了。他們遊向深海,看見了成群的海龜,看見了龐然大物藍鯨,來到了幽暗神秘的海底世界,兩邊是起伏的高山——是的,深海中也有黝黑高聳沉默肅立的高山——直到,他們沿著一個光的洞口遊出,豁然間,來到了外太空,當地球被環繞成一圈的海豚以及小男孩圍住的時候,這顆藍色的星球,真的就像是一顆寶石一樣,熠熠閃光。
這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地球,在浩渺的宇宙中,它只是一顆不起眼的藍色星球,但是對於人類和海豚來說,這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畫面的鏡頭被拉長,地球更加渺小,我們很少有機會俯瞰世界,小海豚則帶著小男孩,從大海走向宇宙,看到了更加廣闊的世界。這裡,我們看出作者廣闊的世界觀。我們不僅有眼前的大海,更有遠方的星辰和詩和遠方。
書中,小海豚一直在引導讀者行走發現,並且告訴我們,世界之外還有世界,拉長時間線,擴大生命的圈子,宇宙浩瀚,而我們真的非常渺小。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我們能夠在這顆藍色星球上生活的時間是很短暫的,對於這樣美好的生活,我們會不會情不自禁地肅靜站立,並且決定認真地對待這片藍色的家園。
一般來說,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渺小的時候,會思考很多,比如生命的意義,以及短暫而弱小的生命能夠做什麼。在行走中,小海豚帶著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生命的滋味。
我們都知道,海豚是一種極具靈性的動物,在希臘神話中就已經有海豚拯救落海的人的故事。它們會微笑,會唱歌,會翻越出美妙的弧形,在故事中,它悄悄地站起來,和一個願意和它交流的小男孩相互觸碰,相互聆聽,相互約定一場旅行。海豚回到大海,小男孩來到大海,小男孩養的小狗也來了,這是一個多麼和諧的人自然動物友好的畫面。
下一次的互動發生在什麼時候?是小男孩在海裡。是小男孩與大海的互動,動物們離開海洋之後,就再也無法回去生存,但是海豚不一樣,它們的祖先從海洋來到陸地,又從陸地回到了海洋,五百萬年前,它就是這幅模樣,而今還是。現在,海洋是它們的家,但海洋不是人類的家,人類還不能在海底自由呼吸。當小男孩鑽入海洋,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居然能夠呼吸,我們可以說這是個夢,也可以說,海洋敞開懷抱接納了人類,儘管,它正在被人類深深地傷害著。
海豚對小男孩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你們人類總是有很多害怕,怕失去,怕孤獨,怕犯錯,當然會怕,跳入海洋之前,誰不會擔心會被海洋吞噬呢?恐懼讓人類小心翼翼地進化,但也就是因為這些發自內心的恐懼,才讓人類變得越來越貪婪。怕失去便捷的生活,於是生產更多不需要的包裝,然後將垃圾扔到海洋裡,為了成為強國做很多軍事實驗,汙染著海洋世界,怕失去曾經享受過的美味,於是人類越來越瘋狂地捕殺著鯨魚……
當我們看到下面這些記錄,我們知道海洋世界裡每天都在發生著」生離死別「和今生不能相見:
生活在我國長江領域的白鱀豚,已經從上個世紀的80年代初的400多頭,減少到200頭、50頭、7頭,直到今天全部滅絕。
長江上唯一的哺乳動物江豚,上世紀的90年代末的2700頭,到2012年,科學家再次統計,已經就剩下1045頭了。科學家們努力尋找江豚數量下降的原因,他們發現,江豚數量的下降是因為它們缺少吃的。在江豚的死亡標本裡,胃裡幾乎是空空如也,有時只有一點很多天都沒有消化的骨頭。
生態環境的惡化,尤其是人類的過度捕撈,搶奪了江豚的食物,讓這些可憐的動物不得不冒著被螺旋槳打死的的生命危險來到碼頭,獲得一些人類倒在水裡的剩菜剩飯,這些死亡的海豚裡,大多數都是還在吃奶的幼豚。
我們知道,日本是一個非常注重環保的國家,但是每年依然會有很多捕鯨船不顧禁令,將所剩不多的鯨魚變成餐桌上的美食。與其說小海豚意識到了人類的恐懼,更準確地說,那是作者在勸告人們,放鬆一些,別那麼汲汲以求,人生可以更加平靜,大海可以更加平靜,這是屬於我們共同的家園。
所以作者也會一遍一遍地問,人類為什麼總是在急匆匆地趕路,而不去用心地體會活著?為什麼要做汙染海洋,哪怕是在我們人類看來是龐然大物的藍鯨也無能為力?小海豚帶著小男孩一邊走一邊告訴我們:去做真正喜歡的事,讓自己感受快樂,並且跟大家分享快樂,我們不需要那麼多東西——就像上帝在聖經裡說的,哪怕是一朵花兒,它們不紡線也不勞苦,哪怕是一隻鳥,它們不種也不收,可是依然存活於天地。人類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恐懼和害怕呢?
小海豚給出了答案,但是這個答案將飄蕩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聽聽內心的訴求,問問自己到底喜歡做什麼事。
成年人都有迷茫的經驗,最大的代表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時候就會被外面的世界觀念帶走。一個有主見的人,必然明白自己所站的未知,必然直到自己做任何事目的是什麼。尋找這些問題答案的過程,就是體會生命滋味的過程。
小男孩和海豚的接觸時間是短暫的,從清晨到夕陽,大約只有一天的時間。但是我們相信,這次的接觸會讓孩子銘記一生,這次的經歷,讓他見識到了海洋的深邃,宇宙的廣闊無邊,讓他直到了自己在整個宇宙中所處的位置。這是短暫與永恆的關係,這是咫尺與遼闊的關係,只要生命沒有停止,那麼這種探尋也永遠不會結束。
這也是一個相遇又分別的故事,你看,小男孩和海豚在海洋館中第一次相見後分別,又在海洋中會面,然後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分開。每一次相遇,都意味著新的發現,而每一次告別,都帶著一份期待和感恩。我們不會和海豚相守,但是它所帶給我們的回憶卻是久遠的。
這是短暫與永恆的關係。短暫的是相遇,永恆的是對生命和環境的認識。短暫的是每個人的生命,永恆的是那浩瀚無垠的宇宙。真的,以人類短暫的生存進化,簡直是渺滄海之一粟。
書名叫作《海豚之星》,我們相信這隻小海豚真的就像是一個耀眼奪目的明星。安安靜靜地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哲思小道理。在深藍色的大海中,小海豚並沒有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的自己,什麼是自己想做的和應該做的,我們還需要去尋找和探索,我們只需守住一個最本真的想法——愛護世界就是愛護自己,愛自己才能去愛世界,生命不息,求索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