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為蜂產品質量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我國蜂產品生產量與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生產效率低、加工技術落後、質量檢測技術缺乏等問題長期存在,嚴重製約了我國蜂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產品檔次以及行業的健康發展。

  在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吳黎明研究員牽頭完成的「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及質量控制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該項目為推動我國蜂產業健康發展,促進蜂產品安全高效生產、增值加工,保障蜂產品質量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科技支撐。

  目前,該項成果已應用覆蓋22個省區市的1100餘家養殖、加工、流通和監管單位,受到普遍認可和好評。近3年,蜂農新增經濟效益28.05億元;企業新增效益2.31億元。

  「蜂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成因複雜,涉及蜂業生產全產業鏈條,包括蜂場設置與環境、蜂群飼養管理與藥物使用、產品採收貯運與加工等環節。」吳黎明表示,單純依靠檢測已難以實現蜂產品的質量安全,有必要針對可能影響產品生產加工效率和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展開攻關,實現全產業鏈條控制。

  據了解,吳黎明領銜的蜂產品質量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歷經10多年攻關,針對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中存在的系列科技問題,創建了蜂膠低溫溼法超微粉碎技術、物理法抗結晶蜂蜜生產技術等產品高值化安全生產技術,發明了系列蜂產品品質識別和質量控制技術,實現了優質蜂產品安全生產加工和質量控制。

  創新團隊還通過增強蜜蜂本身的體質和抗病能力,減少藥物使用率,提高了生產能力和產品安全性。「一年之計在於春」,對蜂群而言也一樣,早春的繁殖直接關係到蜂群整年的生產與抗病能力。但常規飼養方法如果遭遇長期寒流,就會導致蜂群繁殖失敗。

  「我們在長期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建立了早春低溫繁殖新技術,使得早春蜂群發病率下降71.7%、蜂蜜生產能力提高31.0%。」吳黎明說。

  「一山不容二虎」,一個常規蜂群不允許兩隻及以上蜂王共存,由於單只蜂王產卵力所限,蜂群內幼蟲供應就會受限。項目組通過生物誘導和環境誘導,成功研發出多王同巢群組建技術,實現了多隻蜂王在同一產卵區自由活動、正常產卵,突破了多王同巢越冬和周年飼養的技術瓶頸,攻克了蜂群產卵能力弱的問題。該項技術在實現提高蜂群生產能力的同時,大幅減少了病害的發生和獸藥使用量,提高了蜂產品產量和安全性。

  同時,團隊還創建了蜂膠和蜂蜜高值化安全加工技術,在提升蜂產品附加值的同時,保證了其安全性。傳統蜂膠加工中採用聚乙二醇溶解,長期服用存在安全隱患。「我們創建的蜂膠低溫溼法超微粉碎技術,攻克了蜂膠高溫下黏性大、難以粉碎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用食用油替代聚乙二醇等分散劑,提高了蜂膠食用安全性;並減少了萜類等功效組分的損失,生物利用度提高30%以上。」吳黎明表示。

  此外,該團隊還構建了主要蜂蜜的指紋圖譜庫,發明了10種蜂產品品質評價技術,為實現優質蜂產品的質量控制提供了技術支撐;建立了蜂王漿新鮮度快速檢測方法,實現了1分鐘定性判定蜂王漿新鮮度……這些系列安全評價指標和檢測方法的建立和應用,為蜂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與保障提供了技術支撐。(經濟日報記者 常 理)

(責任編輯:劉朋)

相關焦點

  • 浙江江山恆亮蜂產品有限公司
    企業簡介  浙江江山恆亮蜂產品有限公司位於中國著名的蜜蜂之鄉——浙江省江山市。公司創辦於1997年,是一家集蜂產品生產、銷售、科研為一體的蜂產品專營公司。  公司擁有國際高端檢測設備LC/MS/MS可監控檢測各種抗生素和農藥殘留,保證蜂產品的質量安全。公司通過了GMP保健食品良好操作規範認證、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認證、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及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的認證,為全力打造蜂產品保健珍品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 中國農科院「蜜蜂扶貧」取得成效
    中國日報12月13日電(記者 王曉東)近年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專家團隊深入全國14個特困片區22個縣市,把蜂業科技創新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助力貧困地區發展甜蜜事業,闖出一條具有蜂業特色的扶貧之路。
  • 加大蜂業科技推廣力度 穩定發展養蜂事業
    (七)蜂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為加強蜂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從生產源頭上保障蜂產品的質量安全,省站制定了《2012年度全省蜂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計劃》,對重點養蜂場和養蜂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油菜、柑橘、山花、槐花、枇杷等蜂蜜進行抽樣檢測。
  • 中國農科院與英國科技合作成效顯著
    唐華俊院長向梅介紹了中國農科院與英方合作的情況,並表示將以此次首相來訪為契機,進一步拓展中英農業科技創新合作的層次和範圍,不斷深化合作,創新合作成果,為雙方共同致力於促進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解決全球性挑戰提供科技支撐。
  • 蜜蜂授粉 意義重大
    建設「蜜蜂授粉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範基地」。2018年9月6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於實施蜂業質量提升行動的通知:要完善蜜蜂授粉發展機制。以設施農作物為重點,引導種植戶和養殖戶建立緊密型合作關係,大幅提高蜜蜂授粉普及率,充分發揮蜜蜂授粉替代勞動力、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作用,讓蜜蜂授粉真正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助推器。
  • 中國農科院推出12項科技援疆舉措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2月3日,中國農科院對外發布消息:中國農科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2月2日在北京籤署《中國農業科學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農業科技合作協議》。其中明確提出12項科技援疆舉措,助力新疆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
  • 中國農科院31個研究所迎來開放日
    ……9月21日上午,位於北京北三環邊的中國農科院科學試驗田上人頭攢動,許多小朋友一邊觀察著試驗田裡水稻、穀子、高粱、蓖麻等平時很難見到的糧食作物,一邊爭先恐後地向講解員發問。9月21~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辦首屆全院規模的農科開放日活動,這樣的場景在全國13個省市的院屬31個研究所內同時上演,兩天時間裡,這些研究所將面向全社會大中小學生、社區居民、農民等公眾,開展科普解讀、實驗室參觀、動手實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 中國農科院與北京大學「強強合作」推進科教融合
    9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北京大學7日在京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圍繞支持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建設、加強科技協同創新、合力打造國家「三農」高端智庫、加強研究生聯合培養等方面加強合作,共同探索農業科教深度融合全新模式。
  • 中國農科院「十三五」期間取得338個植物新品種權
    本報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陳海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日前在中國農科院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累計獲得有效發明專利2964件,取得植物新品種權338個,新獸藥、新農藥46項,推廣新品種300餘個、新產品700餘個、新技術200餘項,這些成果的推廣運用有效支撐了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據了解,植物新品種權是指完成育種的單位或個人,對其授權的品種依法享有的排他使用權。
  • 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白山市長白山野生蜂產品綜合加工項目
    項目簡介   1.1 項目背景   1.1.1 產品簡介   蜂產品是蜜蜂的產物,按其來源和形成的不同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蜜蜂的採制物,如蜂蜜、蜂花粉、蜂膠等;二類是蜜蜂的分泌物,如蜂王漿、蜂毒、蜂蠟等;三類是蜜蜂自身生長發育各蟲態的軀體
  • 江蘇消費者協會蜂產品比較試驗
    目前市場上蜂產品品牌很多,但是魚龍混雜現象嚴重,加上普通消費者鑑別知識匱乏,讓消費者無所適從。為了規範市場,引導消費,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江蘇省消費者協會聯合江蘇省蜂業協會和鎮江市消費者協會於日前開展了蜂王漿凍乾粉和蜂蜜這兩種產品的比較試驗,旨在通過比較對照為消費者提供客觀的消費信息,幫助消費者正確選購商品。
  • 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 助力中蜂特色產業發展
    近日,昭平縣農業農村局科技特派員到富羅鎮瑤山村春興蜜蜂養殖專業合作社實地指導蜂農採收蜂蜜。科技特派員吳殿軍手把手教授蜂農採收蜂蜜和管理注意事項,蜂農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進行「割蜜」、「搖蜜」、「過濾蜂蜜」等採收流程,以科學方法採收蜂蜜,有效地提高蜂蜜產量和規範蜂蜜質量。
  • 讓農業藉助科技的翅膀騰飛!山東省農科院發布百項農業科技成果
    會上,發布了山東省農科院「十三五」具有代表性的100項科技創新成果,其中,農業新品種38個,農業新技術45項,農業新產品17個,這批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性強,先進實用,生產應用效果顯著,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青睞,隨著這百項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將有力支撐山東省乃至黃淮海區域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
  • 中華蜜蜂(華南型)蜂產業文化園項目喜獲創業大賽獎項
    日前,在安徽宣城市第三屆「贏在江淮創新宣城」創業大賽決賽中,來自安徽百花匯生態蜂業開發有限公司的國家級中華蜜蜂(華南型)蜂產業文化園項目喜獲創業項目組二等獎。據了解,該項目是由國家農業部農科院助建+企業籌建形式共同開發的農文旅結合項目。
  • 希望如蜜般甘甜——記中國農科院蜜蜂所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題:希望如蜜般甘甜——記中國農科院蜜蜂所助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新華社記者於文靜如何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專家發現,我國深度貧困地區與中華蜜蜂(即中蜂)適宜養殖區域高度重合。
  •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幫助農民更好發展「甜蜜」事業
    從此以後,當地蜜蜂養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李建科團隊發現,大多數蜂農不會科學養蜂。他舉了好幾個例子:取蜜方式粗放,產品存在質量隱患。當地普遍採用煙燻驅趕蜜蜂,再將蜂巢從蜂桶取出,將帶有蜜蜂幼蟲的蜂巢弄碎,製作土蜂蜜,產品衛生標準和質量難以保證。技術不過關。蜂農不了解蜜蜂在缺蜜季節還要飼喂,導致一些蜂群被餓死。
  • 蜜蜂賜予的美容佳品!
    我們身邊就有很多種類的天然美容品,本文對蜜蜂賜予我們的蜂產品的美容功效拾零匯集,以饗愛美之人與養蜂工作者。蜜蜂給予我們的蜂產品包括由蜜蜂採集自然界植物的花蜜、花粉、樹脂並加工釀造成的物質,如蜂蜜、蜂花粉、蜂膠,以及蜜蜂自身的分泌物如蜂王漿、蜂蠟、蜂毒。 廣義地說,還包括蜜蜂不同變態發育階段的營養體,如蜜蜂幼蟲,蛹和成蟲。
  • 河南省農科院大咖「把脈」延津「中國第一麥」
    省農科院項目組集合了栽培、植保、土肥三類專家,根據多年研究結果和工作經驗,從栽培、病蟲防治、肥水調控等多方面制定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為延津小麥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為小麥經濟發展提供建議。根據延津縣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技術瓶頸和產業需求,河南省農科院利用品種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建設延津優質小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堅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加強栽培、植保、土肥、加工等多學科團隊的協作和聯動,以優質小麥訂單化生產和單一品種規模化繁育為核心,以產前產中產後技術服務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