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蘇煒談"民國才女"張充和:是山水間的留白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天涯晚笛》蘇煒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2009年,一眾弟子與張充和在美國東亞圖書館為張充和舉辦的祝壽展覽上。左三為張充和,左四為本書作者蘇煒。(受訪者蘇煒供圖)

  抗戰前張充和在北平。(資料圖片)

  1940年代張充和崑曲扮相。(資料圖片)

  張充和與丈夫傅漢思。(資料圖片)

  張充和近影。(譚琳 攝)

  民國時期,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這四位,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大姐張元和,情系崑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與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因為作家沈從文的追求而名聲在外;四妹張充和,擅書法崑曲,成為漢學家傅漢思的夫人。

  「合肥四姐妹」的故事牽動著人們對那個時代的想像。如今,四個傳奇家庭只剩下108歲的周有光和剛跨入百歲的張充和。7月,《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一書出版,書中記錄了耶魯大學高級講師、旅美作家蘇煒與張充和的談話。在張充和的故事中,不僅能看到民國最後一位才女的生活點滴,更記錄了百年間她對傳統審美價值的堅守。

  眾星捧月的「張家四小姐」

  張充和1913年生於上海,祖籍合肥,是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民國時期,她的崑曲、詩詞、書法造詣皆秀逸超凡,成就件件文壇軼事。

  由於身處燦若星辰的一眾名家賢士之間,張充和的知交師友中有胡適之、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張大千等等。抗戰年月,這位正當韶年、俏皮聰慧的「張家四小姐」,在一群「國粹」長者中間穿梭來去,恰如烽火戰場間綻放的春蘭秋菊,受到眾星捧月般的疼愛和嬌寵。

  1933年,沈從文與三姐兆和在北京結婚,張充和去參加婚禮,隨後就一直居京。家裡人勸她考大學,她於是就到北大旁聽。當時北大入學考試要考國文、史地、數學和英文,張充和的數學得了零分,但國文考了滿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寫得文採飛揚,受到閱卷老師的激賞。試務委員會愛才心切,不得已「破格錄取」了她。

  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師濟濟,充和受益良多。三年級時充和患肺結核,不得不休學,無緣得到北大的學位。康復後,《中央日報》的儲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張充和就到副刊《貢獻》當編輯,寫散文、小品和詩詞,初露才華。

  深夜為沈從文寫誄文

  沈從文長子沈龍朱曾回憶:「我從小跟四姨接觸是最多的,她在北京待過,主要就住我們家。」因為與沈從文一家接觸較多,張充和對沈從文有著許多深刻的記憶。湘西鳳凰沈從文的墓上就有張充和提的四語誄文:「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子其人」,在這段誄文背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沈先生走的時候,北京的一個侄子給我打電話,讓我寫一副輓聯,說第二天開追悼會就要用。」張充和說,「那天夜裡,我怎麼都睡不著,滿腦子都是跟沈先生有關的事情。睡到半夜,乾脆爬起來,研磨,寫字,順手就寫下了這四句話。不折不從,說的是沈先生的堅守。」寫好用傳真機傳真過去,大家都說好。「更神怪的事情還在後面呢!他們說,我把沈先生的名字也嵌在裡面了。我倒大大吃了一驚!仔細一看——唉呀呀,可不是嗎?四句話的尾綴,正是『從文讓人』!」

  無中生有的愛情故事

  在重慶時,才貌雙全的張充和尚待字閨中,石榴裙下尾隨著一批追求者,用情最專最深的當數詩人卞之琳。當年卞之琳的名作《斷章》傳聞是為張充和而寫,詩中的「你」就是卞之琳苦戀了幾十年的「張充和」。雖然不及徐志摩與林徽因、張愛玲與胡蘭成等幾段著名的羅曼史,「卞張之戀」也算傳揚久遠了。可張充和卻直言,「這可以說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愛情故事,說苦戀都有點勉強。我完全沒有跟他戀過,所以也談不上苦和不苦。」

  張充和回憶道,自己在進北大之前,就在校園見過卞之琳,又來又在沈從文家裡碰見過,「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一見鍾情,至少是有點一廂情願吧。那時候,在沈從文家進出的有很多朋友,章靳以和巴金那時正在編《文學季刊》,我們一堆年輕人玩在一起。他並不跟大家一起玩的,人很不開朗,甚至是很孤僻的。可是,就拼命給我寫信,至少有過幾百封信吧。」在張充和眼裡,卞之琳很收斂,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認真得不得了,因此從來沒有跟他單獨出去過。

  最終還是做了「蔡文姬」

  抗戰爆發,張充和隨同沈從文一家流寓西南。那時來往的很多朋友都是西南聯大的,跟聞一多很熟。張充和回憶說:「聞一多性子剛烈,朱自清則脾氣很好,都說他是不肯吃美國麵粉而餓死,我聽著不太像,這不像他的秉性所為。」

  哈佛華裔教授李歐梵曾將sentimental(感傷、濫情)翻譯為「酸的饅頭」,張充和談起朱自清和冰心的早期寫作,也用上了這個時髦的詞彙:「那時候白話文運動剛開始不久,我看他和冰心早期的寫作,都有點『酸的饅頭』。」

  一年後她在重慶教育部下屬的禮樂館工作,整理禮樂。期間登臺演唱的一曲崑曲《遊園驚夢》,曾轟動大後方的杏壇文苑,章士釗、沈尹默等人紛紛賦詩唱和,成為抗戰年間一件文化盛事。章士釗曾將張充和比作東漢末年的蔡文姬。這讓張充和十分不悅,認為是「擬於不倫」:「我是因為抗戰從蘇州流落到重慶,怎麼能跟因為被匈奴打敗流落到西域嫁了胡人的蔡文姬相比。」

  但最終,張充和還是被章士釗一語言中,1948年11月,張充和與德裔漢學家傅漢思喜結秦晉,次年1月雙雙赴美定居。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崑曲,並從此致力於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

  專訪《天涯晚笛》作者、旅美作家蘇煒

  「她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

  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的旅美作家、批評家蘇煒,是張充和的耶魯晚輩與近鄰。多年來,蘇煒經常登門求教,學習書法、詩詞,並將張充和講述的點滴故事寫成《天涯晚笛》一書。8月1日,在蘇煒來深演講之際,記者在他下榻的賓館採訪了他。蘇煒告訴記者,張充和生性淡泊,不認為自己是值得立傳的人物,但又非常愛惜羽毛,不願意別人亂寫她。

  生性淡泊不願立傳

  《文化廣場》:這本書的故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記錄的?

  蘇煒:最早我是在美國的一個友人婚宴上認識張充和老先生的。我發現跟她聊天,她說的都是史書裡面的故事,可以入史的,她交往的人都是胡適、張大千、沈尹默這些人,我每天都跟她在一塊兒,天天都有機會跟她聊天。後來我寫了《香椿》一文後,別人也這麼勸我,讓我把那些寶貴記憶記錄下來。我2006年就跟她說了,當時她一直不願意,我說您就跟我隨便聊,你講我記。她這個老人是願意懷舊的,所以哪怕你跟她講一個杯子,她就說,啊,那次我跟張大千怎樣怎樣。任何一個事情她都能給你講出一個好玩的話題來。我這本東西寫得很隨意,我只是作為一個記錄者來記錄張充和講述的故事。

  她是一個太有意思的人

  《文化廣場》:那時候她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蘇煒:張先生一直是獨立生活。那時候有個叫小吳的人照顧她,好像是蘇州來的,在美國陪讀的一個年輕人,晚上她沒有人照顧的,獨自睡。我家離她家比較近,只有十五分鐘的路,但是她從沒求過我陪伴她。但是現在她年紀大了也不行了,之前獨立生活時半夜裡還摔過幾次,讓人挺著急的,所以僱了一個24小時的保姆去陪她。

  《文化廣場》:她還寫字和唱崑曲嗎?

  蘇煒:崑曲她有興致就唱,寫字是每天都寫。她是一個太有意思的人了,我算是她最後的入室弟子,我帶我的學生跟她學了兩三年的字,每星期都到她家裡寫字,她一寫字就神採煥發。後來她因病住院,我想取消,但是她不願意,她說寫字就是最好的休息。一直到98歲,她都是每天寫字的。小吳跟著她後來學會了吹笛,她唱,小吳吹笛,很和諧。張充和身上的優雅和風範我真的希望在年輕一代身上傳下去。

  晚年另一個支柱是回憶

  《文化廣場》:她現在的情況如何?

  蘇煒:時而清醒時而糊塗,記憶力比較差。現在很多人她不記得了,會張冠李戴,但她不會認錯我。《天涯晚笛》的港版出的時候她看了,她保姆說她常常看了就笑,我問她你看了怎麼樣?她只說了兩句話:好極!好極!她現在說話都很簡潔了,話很少。

  她現在還唱崑曲,平時精神不大好,但是一到崑曲就來精神了,神採煥發的,這一點讓我很吃驚。她生命裡的兩個支柱是書法和崑曲,晚年還有另外一個支柱就是回憶,2007年那時候還很活躍,我大概半個月前去看過她,她現在已經不是以前那樣講起一個話題,回憶就滔滔而來,現在很少話了。坦白說,我很慶幸做了這個事情,寫了這本書。

  不是「閨秀」是現代才女

  《文化廣場》:在你眼裡,張充和的形象是怎樣的?

  蘇煒:其實很多對張充和的說法並不是那麼準確,比如說她是「最後一個閨秀」。這說法太陳舊了,張充和是一個現代才女。她是進入北大國文系最早的幾個女生之一,她是受過正規的現代大學教育的,在國民政府裡邊她是參加編教科書的,是國民政府教育部的禮樂館的一個正式僱員,高級知識分子,她是頂替鼎鼎大名的儲安平作為中央日報副刊《貢獻》的主編。她是跟林徽因、張愛玲同時期的人,但是現在我們談起林徽因、張愛玲不會覺得她們是一個閨秀,所以張充和也不是。

  「最後的閨秀」的說法其實是張允和寫她自己的那本書,叫《最後的閨秀》,張允和倒是可以叫做「最後的閨秀」,因為她一直是家庭婦女。了解張充和的人都知道,她一方面很溫和,很委婉,閨秀氣在她身上很充分,那種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的高貴氣質很清晰,所以她總是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但是另一方面張充和太厲害了。她的眼光,對藝術的挑剔,對人,一眼能把你看透。

  《文化廣場》:她的後人現在在做什麼?

  蘇煒:她1949年去美國,她自己沒有生養,是養子和養女,好像都不懂中文的,好像是混血的血統。她蠻現代的,三十五六歲才結婚,在那個年代,就已經被認為不宜生育了,所以她就沒有打算要孩子。她跟她先生傅漢思相處得非常好,琴瑟和諧,傅漢思是個德裔美國人,猶太人。

  「但借清陰一霎涼」

  《文化廣場》:你覺得寫張充和的意義在哪裡?

  蘇煒:如果說,20世紀所謂的大歷史、大史詩是「有」,張充和這麼一個人,就是「無」;如果說大歷史是一幅中國歷史畫卷上的真山真水的話,張充和就是真山真水之間的留白。20世紀各種經世致用的學問,各種政治人物、名人、達人的言論、行止也好,陰謀詭計也好,是中國歷史的有用的「用」,張充和這麼一個人物就是無用之用的「無」。

  她這是這麼雲淡風輕的一個人,借張充和的話說就是「但借清陰一霎涼」。張充和的意義就是這個喧囂、紙醉金迷、紛紛擾擾、追逐欲望和名利的世界裡,那一霎清陰;如果放在大時代洪流裡邊,她就是一絲真歌弦管。

  傳統文化最美好的餘韻

  《文化廣場》:這些年很多人在寫海外的民國名人,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蘇煒: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就引出了一個話題,所謂的「民國風」。你當然可以說張充和是最有民國範的人,但是我覺得用「民國風」這個詞太狹小了,我寧可用傳統文人文化這個概念,還不光是一種民國的風採,還包括傳統文人文化的風採。當然民國風這個話題的提出是有現實針對性的,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丟失了很多從前時代的優雅的、豐富的、人性的東西。中國傳統文化最美好的餘韻都落在了張充和身上,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風華再現,我希望這種方式風華在未來年輕人身上得到傳承,傳統文化不要在我們這代出現斷層。(深圳商報記者 謝晨星 實習生 陳春燕)

相關焦點

  • 從張充和被北大破格錄取談「民國高考」:考試分五科,破格很嚴苛
    依次為張充和、張兆和、沈從文張充和雖然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祖父還是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但因為四年前家裡突遭變故,她的學業受到了影響,所以考試時,她年歲雖然不小,但她的學習功底卻並不紮實。張充和的受教育經歷很難和當時同時報考的學生相提並論,8歲到18歲間,她雖一直在學習,可因為上的是傳統家塾,所以她並未接觸過數理化知識。
  • 劉迅: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談「張充和」
    看了落款,才知道是張充和所寫。在此之前,才疏學淺的我對張充和只知其名,並未有深入了解。知其名,是因為我一直喜歡沈從文先生的散文,知道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就是張充和的三姐。張氏家族共四個姐妹,張充和是最小的一個。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父親是民國教育家張武齡,由於重視對女兒們的藝術薰陶,張氏四姐妹琴曲書畫、詩詞歌賦,無所不精。
  • 張充和小楷書法欣賞
    這位才女的名字是一個連綴著許多雅致、浪漫和故事的名字,在許多仰慕者看來,更仿佛是一個從古畫綾緞上走下來的名字。   張充和小楷《杜甫論詩絕句》   她就是張充和(1914—2015),淮軍主將、兩廣總督署直隸總督張樹聲的曾孫女,蘇州教育家張武齡的四女,大作家沈從文的夫人張兆和的親妹妹。
  • 素描才女臉譜
    孟小冬,是中國才女系列譜中的一員,在她之前,在她之後,中國向來是不乏才女的。  始自1084  李清照,不可挑選的時代  1128年的一天深夜所發生的事情,在後人看來,是李清照人生命運的轉折。任京城建康知府的丈夫趙明誠,在城內叛亂中竟然順著繩索滑下城池逃走。
  • 張充和往事:19歲時投考北大 數學零分 國文滿分(組圖)
    北京時間6月18日凌晨,民國時期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最具才情的小妹、著名書法家、崑曲藝術家張充和在美國家中逝世,享年102歲。記者了解到,「百歲張充和作品系列」已於2010年起陸續推出《曲人鴻爪:張充和曲人本事》《古色今香:張充和題字選集》《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小園即事:張充和雅文小集》,將在8月出版的《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談藝錄》是該系列的最後一本,沒想到這位「最後的閨秀」已無緣看到。
  • 蘇煒:傅高義,在中國語境內深入了解中國
    今天純粹特發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高級講師、中國大陸旅美作家、文學批評家蘇煒所寫《我的「美國父親」——傅高義老師》一文,以表紀念。傅高義老師為本書所作短序,是一年前傅老師造訪耶魯時,聽說我要出一本散文隨筆精選集向他求序,他滿口答應,回到哈佛後很快就用英語寫完傳給我的。中文翻譯初稿是我太太劉孟君做的,我做了簡單的修訂。
  • 她曾被作家奇趣地形容:她的毛筆小楷漂亮得可下酒,且她來路顯赫
    作家董橋另得新趣,他說,張充和的毛筆小楷漂亮得也可下酒。 張充和(1914—2015),近現代書法、崑曲、詩詞大家,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開班講授,享譽一時。她的書法各體皆備,一筆娟秀端凝的小楷,結體沉熟,骨力深蘊,尤為世人所重,被譽為「當代小楷第一人」。
  • 這些民國「大佬」們僅憑高分作文考進清華北大
    這些民國「大佬」們僅憑高分作文考進清華北大民國時期,北大清華這樣的知名高等院校,居然曾破格錄取了許多「偏才」、「怪才」。那麼,都錄取了哪些人呢?羅家倫數學0分被北大破格錄取羅家倫,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1917年,羅家倫想修外文,投考北京大學文科。可校委們查看羅家倫的成績單後大吃一驚。
  • 民國三大才女,受歡迎程度最高的是哪一個?
    民國時期是個臥虎藏龍的時代,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雖然那段歲月裡充滿了戰亂紛爭,百姓生活疾苦,但在文化科學領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與此同時,作為頂半邊天的婦女群體,也湧現出無數的才女。她們才華橫溢,在不同的領域裡各有建樹,即使拿今天的標準來衡量,也很少有人能達到她們人生的高度。
  • 民國有名的四大才子和四大才女,你知道幾位?
    民國有名的四大才子和四大才女,你知道幾位?文/炎炎談歷史民國時期,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青年才子和才女成為這個時代靚麗的風景線,這些才子才女在亂世中把生活過得如詩如畫,片片詩情,點點詩意,猶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
  • 民國有四大才女:張愛玲大家最熟悉,還有3位是誰?
    可到了民國時期,才華橫溢的女性作家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出來。她們的才華,不亞於才子,因此被稱為「才女」。民國有四大才女,分別是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呂碧城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年紀最大的人。她生於1883年,安徽旌德縣人,父親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呂碧城的少女時代,充滿坎坷。
  • 民國大家被「破格錄取」名人一覽表
    讓我們認識幾位,自民國以來被破格錄取的名人。1934年,「合肥才女」張充和報考北京大學。四門功課中,張充和除了數學為零分,其餘三科都考得很好,總分超過了錄取線。但是,北京大學規定,凡有一科為零分者一律不準錄取。時任北大文學院院長兼中國文學系主任的胡適,很欣賞張充和的才華,當即請評卷老師無論如何在張充和的數學考卷上找出幾分來,哪知閱卷老師吃軟不吃硬,復判依舊給了0分。胡適無奈跑到校委會爭取,北京大學才錄取了張充和。
  • 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
    中國古代的觀念是女子無才便是德,可是這畢竟是落後的封建思想,在清末已經逐漸被人們所遺棄,相反湧現出了很多的才女,比如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蕭紅(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 民國才女丁玲:愛上兩個人,那就三人同居
    她是民國才女,是第一個抵達延安的文人,她曾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並提出了三人同居的荒唐想法,最不可思議的是,這樣的想法居然實現了。丁玲,原名蔣偉,著名作家,社會活動家。1936年11月,丁玲到達陝北保安,是第一個到延安的文人。
  • 民國四大才女,大家認可嗎?其實她們很優秀
    民國時代是特殊的時代,才人輩出,因為新思想的改變了不少人的思想,因此不少女子為自己爭取,要求女子平等,所以女子的實力不可小覷的。可以看林徽因一生為中國建築史事業貢獻很多,今日講的是民國時期的四位才女,在文學領域取得了不起的成績。
  • 那些才貌並重的民國才女,抗戰期間都幹什麼去了?
    民國才女之二史良:鼓動罷市罷工,與敵雄辯「民國十大才女之中領導職務最高的女性「」口才傑出「等都是史良給公眾留下的標籤,但身為女子,史良對時尚有自己的見解。她在拜訪客人時會淡施脂粉,身穿白色西服套裙,腳蹬麂皮高跟鞋,十分摩登。
  • 沈從文追求民國「張家四姐妹」的老三,一場持久單相思的情書轟炸
    民國年間,除了我們熟知的「宋氏三姐妹」外,還有著名的安徽合肥的「張家四姐妹」,她們分別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張家四姐妹」出身名門望族,其祖父張樹聲是著名的淮軍將領,在淮軍中的地位僅次於李鴻章,曾任兩廣和直隸總督。父親張冀牖,是民國年間開明的教育家,於1921年變賣部分家產,在蘇州獨資興辦樂益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