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練小楷時,朋友微信發來一副楹聯書法圖片,楷書,字跡清秀,飄逸超然,一派魏晉風度。看了落款,才知道是張充和所寫。在此之前,才疏學淺的我對張充和只知其名,並未有深入了解。知其名,是因為我一直喜歡沈從文先生的散文,知道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就是張充和的三姐。
張氏家族共四個姐妹,張充和是最小的一個。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張樹聲,父親是民國教育家張武齡,由於重視對女兒們的藝術薰陶,張氏四姐妹琴曲書畫、詩詞歌賦,無所不精。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張充和的三個姐姐分別嫁給了崑曲名家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張充和則嫁給了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並跟隨他定居美國康涅狄州,在耶魯大學教授書法和崑曲。
寫這篇隨筆,主旨並不是向讀者介紹張充和的生平,要談的是她的書法、崑曲和詩詞。
張充和先生的書法品格極高,尤精小楷,魏晉韻味十足。她的老師書法名家沈尹默先生稱讚她的書法「以明人學晉人書」。
晉韻、唐法、宋意是對書法藝術在重要歷史階段特徵的高度概括。魏晉的「韻」是一種高度,能感受到、捕捉來、再表現出,沒有深厚的學養、見識與悟性是無法做到的。韻,是無形的,「形」易把握,而「韻」難流露。
我一直堅信,書法是文人的藝術,書卷氣是精髓。書卷氣是宋明以來書法鑑賞與批評的一個頗為重要的審美內容和標準,蘇東坡《柳氏二外甥求筆跡二首》詩中有:「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從這裡可以看出一種因果關係:讀書多能使人心胸曠達,志趣高雅,見識超群,書法自然會明個性、富韻味、棄塵俗,由此產生不俗之氣。倘若將書法理解成匠人般的重複與苦練,就失去了書法的真正精神氣質。
朋友告訴我,書法貴在寫出」古意」,這兩個字至今是我揣摩的重點。「古意」難尋,它是神韻,存留於歷史長河之中,在光陰中凝結,好似一枚琥珀,有歲月沉澱的松柏的清香,輕輕敲擊,還有金石之聲.
看張充和的小楷,我會入境.
她作品超然的魏晉韻味始終是我的精神依賴和一直想要觸及的高度.
於我,它似乎還很遙遠 .
用崑曲打亂一下我這篇文章的節奏吧.
崑曲我是常聽的,但只聽兩首,一首是張繼青的《尋夢.懶畫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另一首也是她的經典唱段,名為《遊園驚夢》。
喜歡崑曲,從喜歡它的詞開始,「.原來春心無處不飛懸,是睡茶蘼抓住裙釵線,恰便似花似人心向好處牽.」、「.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飛片,煙波畫船.」這哪裡是詞呢,分明是一幅幅蕩漾在江南語境中的畫面.
張充和演繹的崑曲是「一絕」,「嬌慵醉媚,若不勝情,難可比擬」是對她崑曲表演藝術的極致讚美。她在《曲人曲事》中寫到:「崑曲在我生命中佔了一大部分重要性,每一個記憶總是新鮮的,愉快的.」從十六歲離開安徽老家來到蘇州學習崑曲直至暮年,她的崑曲生涯長達八十多年。她是這樣概括自己一生的藝術追求的「我一生兩大摯愛——書法、崑曲」.
因為她耀眼的才華,詩人卞之琳對張充和一往情深。他寫的那首《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其實,在詩人卞之林心中,張充和就是「裝飾了別人夢」的「你」。詩人的愛情終究是一場一個人的相思,一個人的憂傷,正如歌德的那句:「我愛你,與你無關.。」這讓我想起徐靜蕾導演的那部電影《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可惜,我沒有在上映時去觀看,因為我內心裡承載不了悲劇.
戲劇人生,人生戲劇.
唐代詩人杜荀鶴詩中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江南文化浸染下的張充和不僅在書法、崑曲上有傑出的成績,她的詩詞更有獨到的韻味.
我讀她的第一首詩句,是源於臨摹她的小楷楹聯作品,「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這是她《浪花集》中的一句。冷淡,表達的是距離,「十分冷淡存知己」是張充和認為人與人之間應該有「親則疏,疏則親」的原則,才會相知,成為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是她認為知音可遇不可求,此生若尋不到那個高山流水之人,便獨自一人漂泊一生。正如晏殊在《山亭柳.贈歌者》中所云「.若有知音見採,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對人生的淡然是張充和先生人生觀與處世觀的極好寫照。
遠離浮華,
淡然生活,
不濃、不烈、不急.
不燥、不浮、不爭.
除此,最打動我的是張充和在湘西鳳凰沈從文先生的墓碑上寫的輓詞「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鬥其文,赤字其人。」墓碑上的書法是晉人小楷的風格,風骨秀逸。四句詩中鑲嵌四個字「從文讓人」,一個「讓」字,概括了沈從文的一生,慈悲、善良、寬容,只留下文字的脈脈清香.
人的一生,經歷是題材,感情是形式,真摯是最好的情感表達.
走向純粹,是張充和書法作品追求的超然境界;半生為崑曲,是張充和對崑曲藝術的執著追求;古韻深厚的詩詞,是張充和豐厚學養的反饋。她的書法、崑曲與詩詞引領我進入一個更為純淨和鮮明的情感世界
對張充和先生,我滿懷敬畏與崇拜.
民國閨秀,最後的才女,
心有靜氣、一生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