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小時暴漲1.2倍,中地乳業(01492)的「原奶」開始香了……

2020-12-18 新浪財經

來源:智通財經APP

繼昨日股價暴漲一度155%,創歷史新高之後,今日中地乳業(01492)的股價走勢再次引人矚目。

智通財經APP從盤面上來看,中地乳業股價高開低走,盤中一度拉漲超36%,隨後漲幅有所收窄。截至收盤,其股價上漲2.36%,報於1.3港元,最新總市值為28.26億港元。

行情來源:智通財經

結合昨日119%的收漲幅度來看,雖然都呈現高開低走的行情,但兩日暴漲超120%的漲勢也是沒誰了...

不過,港股乳業這把「漲勢之火」怎能只燒到中地乳業身上,中國聖牧(01432)的股價也不出意外地連翻大漲了——昨日中國聖牧股價暴力拉漲至60%,今日其股價再度攀升了33.85%。

原奶龍頭股價雙雙走紅之際,主要原因還是歸功於乳業雙雄的加碼動作。

日前,伊利股份(600887.SH)發布公告表示,全資子公司金港控股以自有資金認購中地乳業截止本公告日已發行股本約19.9%的定向增發股票,認購數量約4.3億股,認購價格為每股0.47港元,認購總價為約2億港元。認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地乳業已發行股本的比例約為16.6%,成為其主要股東。

不久前,也就是在7月27日,蒙牛乳業(02319)也發布公告指出,公司以每股0.33港元的價格認購中國聖牧11.97億股股份,中國聖牧於7月28日收到認購款3.95億港元。本次增持完成後,公司合計持有中國聖牧14.67億股股份,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的約17.8%,並將成為中國聖牧單一最大股東。

雙方的爭搶原料奶市場的動作,自然而然地讓原料奶在業界「C位出道」了。

不受寵」的原奶乳企翻身了

據資料顯示,中地乳業是一家主要從事牧場運營及原料奶生產業務的中國投資控股公司。且主要通過兩個業務分部進行運營,即進口貿易業務分部進口及銷售奶牛及飼料,並提供進口代理服務。其中,奶牛牧場經營業務分部飼養及繁育奶牛、生產原料奶及銷售牧場自繁育奶牛。

一言蔽之,中地乳業是一家專門做原料奶的乳企。

在國內,真正在原料奶上作出成績的的上市乳企不多,掰掰手指頭就可以數清楚了,除了知名的「乳業雙雄」蒙牛和伊利,光明乳業、新乳業,通過買買買拿下大部分奶源地,擁有一定話語權之外,剩下的就是一門心思做原料奶的現代牧業、中國聖牧及西部牧業了。

當然,中地乳業也算得上一家較有盛名的原料奶乳企。目前其擁有8個現代化牧場和6.5萬頭的牛群歸母,且2019年原奶蛋白質平均含量為3.33克/百克,高於美國標準的3.2克/百克。

雖然身負「盛名」,但它前期也是一把辛酸一把淚,搖搖晃晃地走過來的。

據智通財經APP觀察,2013年,國內原奶收購價格進入快速上漲階段,由於當時國內出現口蹄疫,同時疊加國際原奶主產區紐西蘭遭遇大旱等諸多因素推動,導致乳製品行業一度出現「奶荒」的事件。彼時,國內奶牛養殖企業為了搶佔市場,開始大肆擴群。

結果一不小,「奶荒」擴成了「奶剩」。

自2014年到2018年12月,我國的原奶市場步入明顯下行周期,奶價大幅下滑。其中,2015年,農業部的數據一度跌至3.4元/公斤,但實際在很多主產區,收奶價格甚至跌至2.5-2.6元/公斤,行業再現倒奶殺牛。

之後的3年中,國內奶價雖然連續三次反彈,但大多淺嘗輒止,很快又跌出新低,而這也導致國內牧場大面積虧損。

(數據來源:方正證券)

不可避免的是,中地乳業的業績也隨著下行的原奶周期度過了一段波動的歲月。

2015年,中地乳業營收、淨利雙降,皆下滑了30%多,這一年是它的上市之年,結果就那這麼寒磣的成績交給了其投資者。隨後的幾年內,業績亦表現的比較波動,2016年至2018年,其營收增速為99.03%、17.71%、25.6%,淨利潤增速14.94%、-88.14%、37.38%。

(數據來源:wind)

撇開這一段財報表現不談,實際上其盈利能力也並不是很強。銷售毛利率常年不超過5%,從2015年的2.95%提升到2019年的4.29%,淨利率從2015年的20.25%下降至2019年的6.81%。賣了這麼久的原奶了,盈利能力依然停滯不前。

(數據來源:wind)

不過,不僅僅是中地乳業,「原奶三巨頭」中國聖牧、現代牧業、西部牧業的日子都不好過,虧損的狀態甚至成為了家常便飯。

其中,現代牧業更是連虧了三年,2016年至2018年,淨虧損分別為7.42億元、9.75億元、4.96億元。而中國聖牧則連虧了兩年,2017年虧損9.73億元,2018年則虧損為22.29億元。

可以說,在這一段原料奶下行歲月,是國內原料奶乳企們都難以承受的經營之痛。

轉機出現在2018年底。經過一輪調整,國內奶牛存欄數量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導致市場供應嚴重不足。於是,2018年12月開始,原奶價格突破前期旺季高點,而後在2019年淡季價格格也沒有明顯下降,進而促使奶價波動中樞上了一個新臺階——2019年原奶平均價格為3.65元/公斤,同比上漲5.38%。

在這個供給緊張的背景下,原料奶乳企自然翻身做主,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了。

近期,中國聖牧發布了上半年盈利預告表示,預計公司上半年歸母淨利潤為1.3億元,而去年同期為虧損近7350萬元;而現代牧業也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指出,上半年原奶產量和銷量均同比增長近兩位數,預計公司淨利潤不低於1.9億元,同比增長不低於40%。

而對於中地乳業來說,可觀的利潤也早已顯現至2019年的財報中了。據其年報顯示,2019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14.99億元,同比上漲5.2%;實現淨利潤為1.02億元,同比上漲62.0%。

更有意思的是,中地乳業還在財報中坦言稱——「這是自2016年以來形勢最好的一年」。

需求有多大,原奶就有多香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我國乳製品市場經過多年發展,在2005年達到千億規模之後迅速擴容,其後十年間複合增長率達13.91%。而由於經歷過一段奶價下行周期,2015-2019年行業的增速已轉向個位數增長,2019年乳製品市場零售總額突破4000億元。

不過,隨著國內消費者的消費觀念逐漸轉變、消費習慣逐漸培養,我國乳製品行業規模還將有望繼續增長。據歐睿預測,未來五年我國乳製品市場仍然將穩步發展,至2024年乳製品市場零售額或將突破5500億元。

(數據來源:渤海證券)

尤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這一隻黑天鵝的出現,也加劇了公眾對喝牛奶的重視,畢竟「硬核醫生」張文宏所言的「多喝牛奶,可以提高免疫力」這一醒世名言再次讓大眾認識到牛奶的重要性。

據《2020中國奶商指數報告》中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眾對均衡營養、提升免疫力非常關注,超過96%的公眾認為乳製品對提升免疫力作用很大,近50%的公眾增加了乳品攝入的種類,並堅持每天足量喝奶。

此外,從人均消費量來看,2018年,我國人均消費量為17.44千克,同期日本與美國的人均消費量分別為38.65/84.85千克,二者的人均消費量分別是我國的2.22/4.87倍。換言之,我國的乳製品行業規模遠未觸及天花板。

在這其中,採用巴氏殺菌工藝的低溫奶將成為細分賽道成長性最高的板塊。

一直以來,牛奶是飲用奶市場的頂梁柱,拿下66.43%的零售額。前期,牛奶主要是通過常溫奶打江山,而隨著我國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以及在消費升級的影響下,低溫奶便以迅雷之勢走紅了——其未來五年其複合增長率或達到8.90%,是乳製品行業當中最具成長性的細分品類。

由於低溫奶,營養成分相對更高,保質短且需要低溫儲存,所以上遊奶源的質量是非常重要的。

(資料來源:渤海證券)

於是,秉承著「得奶源者得天下」的這一理念,近兩年龍頭乳企開始掀起了「奶源爭奪戰」,目前幾家大型牧業上市公司多「名花有主」。

智通財經APP了解到,目前上市的大型奶牛養殖企業包括現代牧業、中國聖牧、中地乳業、原生態牧業、西部牧業、賽科星等,現代牧業和中國聖牧被蒙牛收入囊中,賽科星被攬入伊利麾下,中地乳業此前一直主要供應伊利、蒙牛,原生態牧業和飛鶴深度綁定,只剩背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西部牧業還在獨立運營。

而如今,從伊利、蒙牛再度加碼的動作來看,可想而知當前的原奶乳企是有多香了。

基於上述,不難看出,乳製品行業作為一個周期性比較強的行業,既有難以承受的下行周期,又有喜大普奔的上行周期。這也就意味著中地乳業雖然備靠伊利這一座大山,解決了不少後顧之憂。

相關焦點

  • 中地乳業公允價值調整前中期純利升41%至1.55億元
    格隆匯8月31日丨中地乳業(01492.HK)公布,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6個月,公司收益8.73億元人民幣(於生物資產公允價值調整前),同比增長%;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1.55億元,同比增長41%;每股盈利4.8分。
  • 衛崗乳業現「奶農倒奶」 原奶過剩引利益之爭?
    倒奶鬧劇始末近日,一則奶農倒奶的視頻流傳於網絡。視頻顯示,幾個奶農在馬路旁的綠化帶傾倒罐車中的牛奶,而旁邊的大樓赫然寫著「衛崗乳業」。事後,記者聯繫到事件的當事人。根據當事人的說法,此次維權的奶農大部分是山東臨沂、江蘇徐州一帶的牧場主,這些奶農與衛崗乳業籤有長期的供應協議。
  • 東吳證券(國際):蒙牛乳業業績二季度始加速復甦
    蒙牛乳業(02319)2020上半年營收同比微降5.8%至375.3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降41.7%至12.1億元,剔除2019年處置君樂寶和收購貝拉米並表影響,公司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長9.4%。二季度始衛生事件逐步受控,公司2Q20可比收入和歸母淨利潤分別同比+19.2%/+86.2%,顯示良好的復甦態勢。
  • Q1原奶供需失衡嚴重 後疫情時代乳業恢復期還有多久?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一季度原奶供需失衡嚴重 後疫情時代乳業恢復期還有多久?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導持續數月的喧囂疫情終於恢復了平靜,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乳製品行業也開始恢復元氣。此前,本報記者曾經報導過,中國奶業協會向外界披露的市場情況顯示,截至2月7日,13個省份出現倒奶,半數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出現飼料短缺,大型乳品加工廠開始噴粉,企業銷售同比下降。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部分乳企不收奶,物流系統跟不上導致奶農奶源輸出困難,多個奶農也向《華夏時報》記者反映了倒奶情況,如果長期不能得到解救措施,對未來發展的影響將很難估量。
  • 中國乳業:有多少奶可以胡來
    2011年夏天,這幅和諧的美景被關於中國乳業國標的爭議所打破。按照我國最新的奶業安全標準,蛋白質含量由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遠低於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而每毫升牛奶中的菌落總數標準卻由原來的50萬上升到了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這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標準!」
  • 新乳業2.31億併購「一隻酸奶牛」:跨界酸奶飲品店,兩年5起併購負債...
    原標題:新乳業2.31億併購「一隻酸奶牛」:跨界酸奶飲品店,兩年5起併購負債率增至72% 1月5日晚間,新乳業發布公告,公司擬2.31億元投資「一隻酸奶牛」項目。相關方將「一隻酸奶牛」品牌相關資產及業務資源置入成立新公司,並由新乳業收購新公司60%股權。 「一隻酸奶牛」為線下酸奶飲品店,創立5年左右。公告披露的數據顯示,「一隻酸奶牛」現門店數量已逾千家,主要集中在成都、重慶、西安等地,2019年營業收入約2.4億元。
  • 新乳業:業績目標三年翻番 推出黃金24小時新品打造新鮮生態圈
    且新乳業通過收購、整合,不斷推動企業業務突破性成長,還與多所高等院校成立聯合實驗室進行聯合開發。此外,新乳業擁有12個規模化與標準化牧場的基礎上,還將在年內新增兩個萬頭牧場,且在三季度末推出護眼新品「養眼牛奶」,12月份上市新升級72°C,15秒殺菌溫度的黃金24小時。與此同時,新乳業線上業務迎來逆勢增長,旗下品牌「鮮活go」已上線數十家自營奶站,線上訂奶業務單日銷售破百萬。
  • 乳業半年報盤點:伊利、蒙牛依舊領跑 上遊乳企業績向好
    期內,伊利新品銷售收入佔比17.4%,與2018年同期相比提高了2.6個百分點,伊利電商業務收入較上年同期增長31.94%。 蒙牛乳業(港股02319)2019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98.572億元,同比增長15.6%,實現淨利潤20.769億元,同比增長33%。
  • 領鮮天團霸屏亮相,新希望乳業919鮮奶節BigDay燃爆成都
    (原標題:領鮮天團霸屏亮相,新希望乳業919鮮奶節BigDay燃爆成都)
  • 飛鶴乳業:打造全產業鏈生態圈 牧場鮮奶2小時加工成奶粉
    實現了從牧草種植、規模化奶牛飼養到生產加工、物流倉儲、渠道管控乃至售後服務各個環節的全程可控,形成飛鶴乳業獨有的全產業鏈模式,並基於全產業鏈對工廠、牧場、農場的合理布局,形成了「2小時生態圈」,從牧場擠下來的鮮奶2個小時內便可運至工廠加工成奶粉」。好的奶粉離不開好的奶源。
  • 「24小時」鮮奶節,新希望乳業如何與「鮮」同樂?
    而在「鮮奶節」的案例中,新希望乳業結合自身24小時鮮奶的品牌定位,早早鎖定了「新中產」這一目標客群,並提出了「領鮮」的洞察。  眾所周知,低溫奶產品採用巴氏殺菌法,可以留存更多新鮮營養和口感,但是卻有著嚴苛的冷鏈運輸和保鮮要求,銷售半徑短、生產成本高、消費者認知不足等等都成為了制約其在國內發展的主要。
  • 從倒奶到搶奶,乳業上遊觸底回升:現代牧業上半年搭車奶價上漲紅利
    在風雲變幻的乳業上遊中,作為國內最大的原奶生產商現代牧業(HK.01117)在上半年的表現則格外引人關注。8月24日,現代牧業公布2020年中期業績顯示,銷售收入實現28.28億元,同比增長10%,淨利潤2.26億元,同比提升69%。現代牧業方面表示,2020年初至今,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對社會、經濟產生劇烈衝擊,各行各業均面臨著巨大挑戰。
  • 乳業40年再展望,新希望乳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1978年,中國收奶量最大的企業一年收奶2萬噸,中國鮮奶總產量僅58.3萬噸。現在,我國最大的乳企收購牛奶可達400多萬噸。包括國內生產加進口在內,全國牛奶產量達到3545萬噸,相比1978年產量,翻了近60倍,中國的乳製品的消費量從1978年增長了將近40倍。乳製品產銷變化的背後,體現出中國乳企的變遷:數量減少,規模增大,產業化程度提升。
  • 疫情期間乳企收奶「難」 13省出現奶農倒奶現象
    「信息顯示,截至2月7日,13個省份出現倒奶,半數以上的奶牛養殖場出現飼料短缺,大型乳品加工廠開始噴粉,企業銷售同比下降。」無奈之下,河北部分奶農開始倒奶了。有奶農反映,如果交通管制繼續下去,很多牧場將經營不下去了,存在破產倒閉的可能。這場疫情讓乳製品行業備受壓力。往年春節後,是乳製品企業的奶源小高峰。然而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交通被阻斷、城市被隔離,牧場等不來飼草飼料,乳企等不來原奶,供應鏈堵塞,上下遊產業的流通受到極大影響。
  • 奇趣領鮮,新希望雙峰乳業919鮮奶節BigDay燃爆杭州
    9月19-20日,新鮮有趣的新希望雙峰乳業919鮮奶節BigDay在杭州運河上街購物中心圓滿落幕。來自杭城各地的鮮媽鮮寶們如約而至,共同開啟了一場關於「鮮奶」的狂歡盛宴。在這一年一度的「鮮粉」一站式狂歡節上,不僅有24小時鮮牛乳免費品鑑,現場還設置了小優牛奶公司、鮮活研究院等拍照打卡地,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充滿網紅風的黑小優牛奶鋪前更是圍滿了消費者。
  • 中國市場需求迅速恢復,又一乳業巨頭宣布提高原奶收購價格
    在渠道拓展方面,一季度新增13個拓展城市;截至10月底,來自恆天然安佳專業餐飲服務的產品和一站式服務已可觸達363個中國城市的7萬多家客戶。 此外,恆天然的消費品牌業務在一季度也實現了不少產品創新,例如推出安佳進口益生菌奶粉、安佳奧飛Q寵IP裝兒童奶和安滿高端孕婦倍御奶粉,進一步豐富產品線和組合。
  • 供需共振致原奶價格上行 乳企或掀漲價潮
    受白奶提價、原奶成本上行消息影響,A股乳業板塊接連兩天「飄紅」,1月5日,報收1245.04元,漲7.13%。包括光明乳業、天潤乳業(600419.SH)及燕塘乳業(002732.SZ)等在內的多隻個股漲停,伊利股份和蒙牛乳業亦分別大漲7.54%和7.32%。
  • 原奶企業整體連虧3年,現代牧業借力「脫困」
    在經歷了2年虧損之後,原奶企業現代牧業在蒙牛乳業的幫助下終於「脫困」,實現大幅減虧。不過,現代牧業(01117.HK)業績回暖屬於個例,在原奶價格第三次探底的背景下,國內多家原奶上市公司業績依然難逃虧損擴大的命運,部分原奶上市公司虧損的問題當下並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 寧夏中衛黃金奶源三小時空運直達,光明乳業顛覆傳統鮮奶運送模式
    3小時空運直達,一場跨越時間和距離的新鮮之旅,再次印證了光明乳業的領鮮初心。來自寧夏中衛黃金奶源帶的高品質生牛乳,3小時空運直達上海,製作成特別的中衛奶源版「優倍鮮奶」免費回饋消費者。光明乳業顛覆行業原奶運送模式,成為中國首個空運國內生牛乳的乳製品企業,與消費者共同見證了國內鮮奶製造新業態。
  • 「黃金24小時」鮮奶營養升級,新希望乳業打的是一張什麼牌
    2020年12月1日,新希望乳業 「黃金24小時」鮮牛乳在成都升級發布。升級版「黃金24小時」 實現了15倍免疫球蛋白的最大化保留,優質乳蛋白提升至3.6g\100ml, 同時相較普通鮮奶,刷新了目前中國市售鮮奶的營養新高度,也讓後疫情時代下的鮮奶消費市場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