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頻
他們一邊叫賣,一邊用小刀剁開菱角殼,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
「鐵打船兒紫紅漆,船倉滿裝大白米。船工力猛纖拉斷,和船和米沉到底」,這則謎語的謎底是什麼?說不定你已經猜出來了:菱角。
在古代詩文中,採蓮採菱,向來是文人雅事。就說菱角吧。唐代詩人白居易是這樣的吟誦的:「雨埋釣舟小, 風題酒旗斜。嫩剝青菱角,濃煎白茗芽。」而宋朝王安石,則這樣描寫菱角:「斜徑遇通南埭路,數家遙對北山岑。草頭蛺蝶黃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宋朝還有個和尚釋普寧,對菱角的摹寫也很為逼真:「 荷葉團團團似鏡,菱角尖尖尖似錐。風吹柳絮毛撲走,雨打梨花蛺蝶飛。」劉禹錫的詩《採菱行》,就是江南水鄉採菱場景的最好描述一舟中少女為採菱,都不管不顧她岸邊騎馬的情郎了:「白馬湖平秋日光, 紫菱如錦彩鸞翔。蕩舟遊女滿中央,採菱不顧馬上....
在這裡,我又是說謎語,又是引古詩,是因為在監利的農貿市場,在監利的大街小巷,又有挑著菱角的小販們,在叫賣菱角了。
在小販們的擔子裡,攤子上,堆積著滿滿的菱角,-個個像個小元寶。他們一邊叫賣,-邊用小刀剁開菱角殼,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而那白色的菱角果肉,肥肥的,嫩嫩的,新鮮的野菱角表皮是綠色的,雪白的菱肉,吃起來甜脆爽口;至於用桂皮茴香煮熟的菱角,芳香濃烈,同樣誘人食慾。
於是,我想起少年時,我們採菱吃菱的情景來了。
水鄉監利,處處是荷塘菱池。荷花映日,碧水泛波。故鄉的夏天很熱,七月八月就是學校放暑假的時候,這段日子也是我和兒時夥伴最快樂的日子。每天都是在外面瘋玩,爬樹、遊水、抓知了、挖泥鰍....像最深刻的當然就是採菱角。每到夏天,在離家不遠的水塘裡,就會生長出許多野生的菱角,菱葉翠綠,蓬鬆開來,開著黃色的小花。等到成熟的時候,站在池塘邊,放眼望去,滿目的青翠,但是看不到菱角,只有把菱葉翻起來,才能看見那些掛在紫紅菱莖上的小菱角。故鄉的菱角,有一 種很大,像兩個彎水牛角對接在起,另種很小,也就是我家不遠池塘裡生長的。菱角都是漂浮在水面生長的植物,菱角成熟了,我們站在水邊,捏著藤蔓,水淋淋地提起來,就可見一顆顆菱角,露出水面。我們就迫不及待的摘下菱角,用牙齒-咬,儘管那果殼有些澀口,但內裡的果肉青嫩爽口,十分好吃。池塘中間大片的菱角卻沒有人夠得著。看著大片的菱角藤蔓隨風輕輕的翻起葉子,那些小菱角似乎在勾引著我和小夥伴的口水。
這時候,我們就會纏著家裡的大人,撒嬌地要他們去摘菱角給我吃,他們總是笑呵呵的答應著,同時拿出採菱的傢伙。說起這傢伙,我得給大家介紹一下:它是一一個鐵勾加一根很長的繩子。有了這一套傢伙,每年夏天,我們都能夠美美的吃上菱角。我們拉著大人們,歡呼雀躍著來到池塘邊,每次大人們將手裡的鐵勾甩向池塘中央,小夥伴們總會配合「哇」地大叫-聲。菱角被勾上岸了,總是- -搶而空。儘管夏日炎炎,可是這美味爽脆的菱角,能夠讓我們品出一份清涼。菱角越來越多,吃不完的就用袋子裝起來,帶回家煮熟了吃。煮熟了的菱角,外皮就變黑了,一口咬去,裡面都是粉撲撲的,滋味又不一樣了。怪不得它還有個外號叫「水中落花生」了。這時候,小夥伴們都會邊吃邊唱著:菱角兒,兩頭尖.... .
據說菱角在我國養植的歷史有三千多年。在家鄉,菱角的吃法還很多,新鮮的菱角可以當水果吃,還可以放幹,取其肉用來煲粥、煮飯、蒸糕、燉肉、煨雞等等,現在還用來製成菱角露飲品。菱角的營養也豐富,含大量的維生素B和C,就是不含脂肪,因其性清涼,從古至今,一直是女子們瘦身美膚的最佳綠色食品。寫到這裡,好像菱角都是兩隻角的,其實不然。現代作家秦牧寫了一篇散文《菱角的喜劇》。他起初也如同我們一樣,認為「菱角是兩個角的」,這概念就在他的腦子裡堅固地形成起來。到了廣西的時候,他第一次看到三個角的菱角,初見的時候,不禁小小吃了一驚。把一枚長著三個勾兒的菱角放在掌心裡把玩了半天。後來在重慶的時候,有一天走過市場,他看到有一簍菱角竟都是四個角的。當時禁不住大大吃了一驚。他寫道:「買了一 -大包菱角回來,一邊吃,一邊欣賞。兩個角、三個角、四個角的菱角味道原都-樣,只是它們的模樣兒不同罷了。菱肉相似,這是它們的『同』 。菱殼的勾兒數目不同,這是它們的『異』。『同中有異』 ,這道理在小小的『菱角家族'中也表現出來了。」由此,作家秦牧得出這樣的哲理:「 面對世界萬事萬物的這種複雜性、多樣性,站在正確立場上的聰明人並不會茫然失措。因為它們既然有一-般性,那就有規律可尋。掌握了一般性之後,再努力去掌握具體事物的特殊性,這就可以使認識達到比較精確的地步了。
哲理也罷,詩情也罷。我們暫且不必去管它。還是在賣菱角的小販那裡稱上兩斤鮮鮮的菱角,提回家去,與親人們慢慢品嘗吧。——那故鄉的菱角,那故鄉的滋味,那故鄉留給我們的深深的眷戀與割捨不去的感懷.....
作者安頻,高級經濟師、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音樂學會會員、湖北省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黨支部副書記、《監利人》雜誌主編。